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9902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

陈洪静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法库高中:

陈洪静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本课来源于岳麓版必修三历史教科书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用两课时完成,本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学手段、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以及设计意图、板书、巩固练习、课后作业、课外拓展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

【教材的地位】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以前所学习的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以及“新”在何处?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3.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分析

由于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特点比较突出,所以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述法。

2.举例分析法。

3.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4.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五、教学手段及依据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引入教学,不但使教学容量扩大,而且使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为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以及教学课件。

七、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八、教学程序:

【课前预习】学生利用导学案预习

【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中国的发展状况怎样呢?

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虽然通过武装斗争摧毁了满清专制,但却是照搬西方政治的结果。

辛亥革命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共和政体,但是民主政治却仍与中国无缘。

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

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

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的精神和胸怀。

根据导课内容教师步步设问:

●辛亥革命有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造成国家贫弱的根源是什么?

●怎样才能振兴中华民族?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

为了重铸国魂,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那就是——新文化运动。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的精神和胸怀。

按照课标的要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能够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进而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设计意图:

以导课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导课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缺陷,初步感知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并利用“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来点题,引出本课的课题。

【师生互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设问:

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

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导学案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原因。

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

师生归纳总结: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a.民国初年,外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b.内有军阀专制统治:

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方面:

a.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b.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c.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其它原因:

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

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要进行思想革命

2、概况:

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前期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后期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旗帜

民主和科学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层层设问:

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

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设问思考:

思考:

北大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同时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此任教。

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师补充:

思考:

《新青年》的影响?

a.《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文化专制和旧纲常伦理,鼓吹“文学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唤起广大青年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作用。

b.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设计意图:

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做铺垫。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与迷信

怎样重铸国魂呢?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

“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

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

“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民主的含义

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科学的含义

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科学的影响:

为人们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知识逐步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二)、“打倒孔家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展示一段文字材料“1917年上海某报刊登‘陈烈女殉夫’之事”和图片“裹脚的小女孩”。

设问:

这两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

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实例吗?

(学生列举实例)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的危害有直观的感受。

设问: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

同学们能不能从下面这段材料中找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教师点拨:

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师生归纳:

“打倒孔家店”,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原因

a.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和儒家学说是维护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

b.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欲孽的倒行逆施。

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表现

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1)陈独秀:

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鲁迅:

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等。

实质

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

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

影响

为后来思想解放和文化的

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批判旧礼教:

鲁迅与《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我之节烈观》

一文,是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揭露“忠、孝、节”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展示鲁迅先生及《狂人日记》的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请一位看过《狂人日记》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其梗概及主题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介绍给予点拨,指出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呐喊。

用什么来救孩子?

用旧道德行吗?

这样让学生自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项内容:

批判旧礼教。

◆设计意图:

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自然引出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批判旧礼教),并深化了学生对此项内容的理解。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白话文兴起原因:

文言文是旧文化传播的工具;白话文便于普及新思想。

胡适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意义

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推动了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四)、文化平民化:

设问: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

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萧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

”来!

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

哈哈!

好了!

——胡适《乐观》

教师一步步设问:

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

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

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

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

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

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

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

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文化平民化

原因

a.民国初年,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

包括

教育平民化和文学平民化。

表现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内容、形式上风格多样。

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

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再一次突出主题:

重铸国魂;为下一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做好铺垫。

三、教师补充: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教师指出内容和代表人物:

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

结合教材的材料《庶民的胜利》设问:

“新纪元”、“这种潮流”分别指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性质,对中国的影响,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把中外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教师:

如何看待这场重铸国魂的运动呢?

(引出下一标题)

设问:

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四、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意义与局限)

(一)、性质: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点拨:

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带有补课的性质。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

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近代中国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从政治上和思想上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经过新文化运动,传统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抨击和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3.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的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的精华,使学生了解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所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设问:

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你能找出这方面的论据吗?

学生思考、举例。

设问:

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

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课件展示: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

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点拨:

(三).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和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2.回避当时对北洋军阀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4.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法上带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对祖国文化遗产不加区分地一笔抹杀,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绝对的肯定。

设计意图:

这是对本课的额外补充,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的方法:

即采用辩证的方法。

设问:

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

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总结】提问知识要点:

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

教师强调:

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

巩固、强化知识结构。

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补充:

[重点精讲]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

(1)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

(2)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

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4)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的难点,希望同学们重点掌握。

五.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

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4.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

5.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设计意图:

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问题。

【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方面:

(2)政治方面:

(3)思想文化:

2、概况: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旗帜:

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

《新表年》

●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文学平民化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宣传十月革命

四、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积极和消极):

五、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巩固练习】

1、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教育方针的实质是(D)

A.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B.吸引人才来北大执教

C.鼓励学术研究D.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2、新文化运动把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主要是由于(A)

A.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B.北洋军阀大肆宣扬尊孔复古

C.儒家思想落后于资产阶级思想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3、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其含义是(D)

A.主张民主共和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4、前期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B)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B)

A.传播马克思主义

B.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C.给专制主义和传统礼教空前沉重的打击

D.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6、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A)

A.同封建复古思想斗争B.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C.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D.与君主立宪派论战

7、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B)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B.民主和科学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宣传马克思主义

8、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出现的新现象有(D)

①进化论观点开始传播②平民教育思潮③白话文体的出现

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⑤新女性争取婚姻自由

A.②③④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

【课后作业】教材第92页自我测评题

【课外拓展】

近年来,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激进地“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妨碍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的重要原因。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请同学们用论文的形式简单阐述。

字数在5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要有自己独立而又合理的见解。

【教学反思】:

1、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听别的教师的课,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在课堂中,注意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考虑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什么?

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和学生想了解的知识有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