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8477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docx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

前言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

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

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10月

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

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

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2.地下水在垂向上分层发育。

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具有自由水位的地下水,称为潜水;赋存在潜水以下、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

3.浅层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由潜水及与当地潜水具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组成的地下水称为浅层地下水。

4.深层承压水——埋藏相对较深、与当地浅层地下水没有直接水力联系的地下水,称为深层承压水。

深层承压水分层发育,潜水以下各含水层组的深层承压水依次称为第2、3、4、……含水层组深层承压水,其中,第2含水层组深层承压水不包括弱承压水。

5.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不含井灌回归补给量)。

6.地下水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二、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

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

2.水文气象资料;

3.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

4.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要求分别列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的各项用水量);

5.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6.引灌资料;

7.水均衡试验场、抽水试验等成果,前人有关研究、工作成果;

8.其他有关资料。

三、地下水类型区的划分

地下水类型区(以下简称“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同一类型区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相近,不同类型区之间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明显。

各级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见表1。

Ⅰ级类型区划分2类:

平原区和山丘区。

平原区系指海拔高程相对较低、地面起伏不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厚的宽广平地,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被平原区围裹、面积不大于1000km2的残丘,可划归平原区);山丘区系指海拔高程相对较高、地面绵延起伏、第四系覆盖物较薄的高地,地下水类型包括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和零散的第四系孔隙水。

山丘区与平原区的交界处具有明显的地形坡度转折,该处即为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界线。

Ⅱ级类型区划分6类。

其中,平原区划分4类:

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山间平原区(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黄土台塬区――下同)和沙漠区;山丘区划分2类:

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

一般平原区指与海洋为邻的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指被山丘区环抱的内陆性平原区,该区往往与沙漠区接壤;山间平原区指四周被群山环抱、分布于非内陆性江河两岸的平原区;沙漠区指发育于干旱气候区的地面波状起伏、沙石裸露、植被稀疏矮小的平原区,又称荒漠区。

一般山丘区指由非可溶性基岩构成的山地(又称一般山区)或丘陵(又称一般丘陵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岩溶山区指由可溶岩构成的山地,地下水类型以岩溶水为主。

本次评价要求将连续面积大于1000km2的山间平原区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各地根据需要和可能,亦可将面积较小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面积较小且不单独划分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山间河谷平原和黄土台塬――下同)可并入附近的一般山丘区或岩溶山区。

Ⅲ级类型区划分是在Ⅱ级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每个Ⅱ级类型区,首先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然后再根据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厚度等因素,将各水文地质单元分别划分出若干个均衡计算区,称Ⅲ级类型区。

均衡计算区是各项资源量的最小计算单元。

四、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

水文地质参数是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水蓄变量计算的重要依据。

各地应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包括已有资料和开展观测、试验、勘查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出适合于当地近期(1980~2000年期间——下同)条件的参数值。

(一)给水度μ值

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μ值大小主要与岩性及其结构特征(如岩土的颗粒级配、孔隙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密实度等)有关;此外,第四系孔隙水在浅埋深(地下水埋深小于地下水毛细管上升高度)时,同一岩性,μ值随地下水埋深减小而减小。

确定给水度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

1.抽水试验法

抽水试验法适用于典型地段特定岩性给水度测定。

在含水层满足均匀无限(或边界条件允许简化)的地区,可采用抽水试验测定的给水度成果。

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和筒测法

通过均衡场地中渗透仪测定(测定的是特定岩性给水度)或利用特制的测筒进行筒测,即利用测筒(一般采用截面积为3000cm2的圆铁筒)在野外采取原状土样,在室内注水令土样饱和后,测量自由排出的重力水体积,以排出的重力水体积与饱和土样体积的比值定量为该土样的给水度。

这两种测定方法直观、简便,特别是筒测法,可测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细砂、细砂等岩土的给水度μ值。

3.实际开采量法

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较大(此时,潜水蒸发量可忽略不计)且受侧向径流补排、河道补排和渠灌入渗补给都十分微弱的井灌区的给水度μ值测定。

根据无降水时段(称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潜水水位变幅,采用下式计算给水度μ值:

式中,Q开为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3);Δh为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降幅(m);F为观测区面积(m2)。

在选取计算时段时,应注意避开动水位的影响。

为提高计算精度,可选取开采强度较大、能观测到开采前和开采后两个较稳定的地下水水位且开采前后地下水水位降幅较大的集中开采期作为计算时段。

4.其它方法

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已形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的平原区(又称超采区),可采用年水量平衡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给水度μ值。

※※※

由于岩土组成与结构的差异,给水度μ值在水平、垂直两个方向变化较大。

目前,μ值的试验研究与各种确定方法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μ值的测试精度。

因此,各地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计算,相互对比验证,并结合相邻地区确定的μ值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定量。

(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

1.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

在侧向径流较微弱、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平原区,根据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Δh与变幅带相应埋深段给水度μ值的乘积(即μ·Δh)与降水量P的比值计算α值。

计算公式:

该计算法是确定区域α值的最基本、常用的方法。

为便于地区间综合比较,本次评价统一采用α年,并且,在单站(分析α值选用的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井――下同)上取多年平均值,分区上取各站多年平均α值的算术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均匀分布时)或面积加权(泰森法)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不均匀分布时)。

做出不同岩性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地下水埋深Z与降水量P之间的关系曲线(即P~α~Z曲线),并根据该关系曲线推求不同P、Z条件下的α值。

采用α年有效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Pr时,应用统计计算的P年有效,不得采用P年。

分析α值应选用具有较长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系列的观测井资料,受地下水开采、灌溉、侧向径流、河渠渗漏影响较大的长观资料,不适宜作为分析计算α值的依据。

选取水位升幅Δh前,必须绘制地下水水位动态过程线图,在图中标示出各次降水过程(包括次降水量及其发生时间)和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过程(包括实际开采量及其发生时间),不得仅按地下水水位观测记录数字进行演算。

目前,地下水水位长观井的监测频次以5日为多,选用观测频次为5日的长观资料计算α值,往往由于漏测地下水水位峰谷值而产生较大误差。

因此,使用这样的水位监测资料计算α值时,需要对计算成果进行修正。

修正公式如下:

式中,α1日为根据逐日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α值,即修正后的α值(无因次);α5日为根据5日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α值,即需要修正的α值(无因次);K"为修正系数(无因次)。

2.地中渗透仪法

采用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测定不同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的α值,直观、快捷。

但是,地中渗透仪测定的α值是特定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下的值,地中渗透仪中地下水水位固定不变,与野外地下水水位随降水入渗而上升的实际情况不同。

因此,当将地中渗透仪测算的α值移用到降水入渗补给量均衡计算区时,要结合均衡计算区实际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进行必要的修正。

当地下水埋深不大于2m时,地中渗透仪测得的α值偏大较多,不宜使用。

3.其它方法

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埋藏较深且已形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的平原区(又称超采区),可采用水量平衡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

(三)潜水蒸发系数C值

潜水蒸发系数是指潜水蒸发量E与相应计算时段的水面蒸发量E0的比值,即C=E/E0。

水面蒸发量E0、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Z和植被状况是影响潜水蒸发系数C的主要因素。

可利用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通过潜水蒸发经验公式拟合分析计算。

潜水蒸发经验公式(修正后的阿维里扬诺夫公式):

式中,Z0为极限埋深(单位:

m),即潜水停止蒸发时的地下水埋深,粘土Z0=5m左右,亚粘土Z0=4m左右,亚砂土Z0=3m左右,粉细砂Z0=2.5m左右;n为经验指数(无因次),一般为1.0~2.0,应通过分析,合理选用;k为作物修正系数(无因次),无作物时k取0.9~1.0,有作物时k取1.0~1.3;Z为潜水埋深(单位:

m);E、E0分别为潜水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单位:

mm)。

还可根据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对不同岩性、地下水埋深、植被条件下潜水蒸发量E的测试资料与相应水面蒸发量E0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

分析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时,使用的水面蒸发量E0一律为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值,应用其它型号的蒸发器观测资料时,应换算成E601型蒸发器的数值(换算系数可采用本次规划中蒸发能力评价成果)。

(四)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值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包括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β渠和井灌回归补给系数β井)是指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hr与进入田间的灌水量h灌(渠灌时,h灌为进入斗渠的水量;井灌时,h灌为实际开采量――下同)的比值,即β=hr/h灌。

影响β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灌溉定额及耕地的平整程度。

确定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值的方法有:

1.利用公式β=hr/h灌直接计算。

公式中,hr可用灌水后地下水水位的平均升幅Δh与变幅带给水度μ的乘积(即hr=μ·Δh,hr与Δh均以深度表示)计算;h灌可采用引灌水量(用深度表示)或根据次灌溉定额与年灌溉次数的乘积(即年灌水定额,用深度表示)计算。

2.根据野外灌溉试验资料,确定不同土壤岩性、地下水埋深、次灌溉定额时的β值。

3.在缺乏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和有关试验资料的地区,可采用降水前土壤含水量较低、次降水量大致相当于次灌溉定额情况下的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次值近似地代表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值。

4.在降水量稀少(降水入渗补给量甚微)、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基本上是地下水唯一补给来源的干旱区,选取灌区地下水埋深大于潜水蒸发极限埋深的计算时段(该时段内潜水蒸发量可忽略不计),采用下式计算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值:

式中,Q开为计算时段内灌区平均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Δh为计算时段内灌区平均地下水水位变幅(m),计算时段初地下水水位较高(或地下水埋深较小)时取负值,计算时段末地下水水位较高(或地下水埋深较小)时取正值;h灌为计算时段内灌区平均田间灌水量(m,包括井灌水量和渠灌水量)。

(五)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是指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与渠首引水量Q渠首引的比值,即:

m=Q渠系/Q渠首引。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渠道衬砌程度、渠道两岸包气带和含水层岩性特征、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量、水面蒸发强度以及渠系水位和过水时间。

可按下列方法分析确定m值。

1.根据渠系有效利用系数η确定m值

渠系有效利用系数η(无因次)为灌溉渠系送入田间的水量与渠首引水量的比值,在数值上等于干、支、斗、农、毛各级渠道有效利用系数的连乘积(本次评价的渠系渗漏补给量只计算干、支两级渠道,斗、农、毛三级渠道的渠系渗漏补给量并入田间入渗补给量中,故η值在使用上是干、支两级渠道有效利用系数的乘积――下同)。

计算公式:

m=γ·(1-η)(7)

式中,γ为修正系数(无因次)。

渠首引水量Q渠首引与进入田间的水量Q渠首引·η之差为Q渠首引·(1-η)。

实际上,渠系渗漏补给量应是Q渠首引·(1-η)减去消耗于湿润渠道两岸包气带土壤(称浸润带――下同)和浸润带蒸发的水量、渠系水面蒸发量、渠系退水量和排水量。

修正系数γ为渠系渗漏补给量与Q渠首引·(1-η)的比值,可通过有关测试资料或调查分析确定。

γ值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受水面蒸发强度和渠道衬砌程度控制,其次还受渠道过水时间长短、渠道两岸地下水埋深以及包气带岩性特征和含水量多少的影响。

γ值的取值范围一般在0.3~0.9之间,水面蒸发强度大(即水面蒸发量E0值大)、渠道衬砌良好、地下水埋深小、间歇性输水时,γ取小值;水面蒸发强度小(即水面蒸发量E0值小)、渠道未衬砌、地下水埋深大、长时间连续输水时,γ取大值。

2.根据渠系渗漏补给量计算m值

当灌区引水灌溉前后渠道两岸地下水水位只受渠系渗漏补给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影响时,可采用下式计算m值:

其中:

Q渠补=Q渠系+Q渠灌(Q渠补、Q渠灌、Q渠首引、Q渠系的单位均为万m3)

式中,Q渠灌为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Q渠补为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与Q渠灌之和。

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可根据渠道两岸渠系渗漏补给影响范围内渠系过水前后地下水水位升幅、变幅带给水度μ值等资料计算;Q渠灌可根据渠系渗漏补给影响范围之外渠灌前后地下水水位升幅、变幅带给水度μ值等资料计算。

分析计算时,渠系引水量应扣除渠系下游退水量及引出计算渠系的水量,并注意将各级渠道输水渗漏的水量按规定分别计入渠系(干、支两级)渗漏补给量及渠灌田间(斗、农、毛)入渗补给量内。

3.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确定m值

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如考斯加柯夫自由渗流、达西渗流和非稳定流等,具体公式参考有关水文地质书籍)求得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系,进而用下式确定m值:

m=Q渠系/Q渠首引(9)

在应用公式(8)、(9)计算m值时,需注意避免在Q渠系中含有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

(六)渗透系数K值

渗透系数为水力坡度(又称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单位:

m/d)。

影响渗透系数K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

确定渗透系数K值有抽水试验、室内仪器(吉姆仪、变水头测定管)测定、野外同心环或试坑注水试验以及颗粒分析、孔隙度计算等方法。

其中,采用稳定流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并在抽水井旁设有水位观测孔,确定K值的效果最好。

上述方法的计算公式及注意事项、相关要求等可参阅有关水文地质书籍。

(七)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压力传导系数及越流系数

导水系数T是表示含水层导水能力大小的参数,在数值上等于渗透系数K与含水层厚度M的乘积(单位:

m2/d),即T=K·M。

T值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含水层岩性特征和厚度。

弹性释水系数μ*(又称弹性贮水系数,无因次)是表示当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位变化1m时从单位面积(1m2)含水层中释放(或贮存)的水量。

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承压含水层的岩性及埋藏部位。

μ*的取值范围一般为10-4~10-5左右。

压力传导系数a(又称水位传导系数)是表示地下水的压力传播速度的参数,在数值上等于导水系数T与释水系数(潜水时为给水度μ,承压水时为弹性释水系数μ*)的比值(单位:

m2/d),即:

a=T/μ或a=T/μ*。

a值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

越流系数ke是表示弱透水层在垂向上的导水性能,在数值上等于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K''与该弱透水层厚度M''的比值,即ke=K''/M''(式中,ke的单位为m/d?

m或1/d,K''的单位为m/d,M''的单位为m)。

影响ke值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弱透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

T、μ*、a、ke等水文地质参数均可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相关资料分析计算,计算公式等可参阅有关水文地质书籍。

(八)缺乏有关资料地区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缺乏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水均衡试验场资料和其它野外的或室内的试验资料的地区,可根据类比法原则,移用条件相同或相似地区的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移用时,应根据移用地区与被移用地区间在水文气象、地下水埋深、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必要的修正。

五、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方法

根据本次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地下水矿化度分区成果,对平原区矿化度M≤1g/L、1g/L<M≤2g/L、2g/L<M≤3g/L、3g/L<M≤5g/L和M>5g/L等5个范围的地下水资源量分别进行评价。

其中,M≤1g/L、1g/L<M≤2g/L两个矿化度范围的地下水资源量参与水资源总量评价,其余各矿化度范围的地下水资源量不参与水资源总量评价。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不进行矿化度分区。

六、平原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蓄变量的计算方法和水均衡分析

要求计算各地下水Ⅲ级类型区(或均衡计算区)近期条件下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蓄变量,并将这些计算成果分配到各计算分区(即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下同)中。

(一)各项补给量的计算方法

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山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要求计算1956~2000年系列,其他各项补给量均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

1.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包括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3);P为降水量(mm);α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F为均衡计算区计算面积(km2)。

利用公式(10)计算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时,根据本次降水量评价成果,P采用各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逐年的面降水量;1980~2000年逐年的α值可根据当年汛前10~30天地下水埋深均值Z和年降水量,从相应包气带岩性的P~α~Z关系曲线上查得;根据1980~2000年逐年的P及Pr,在各均衡计算区建立P~Pr关系曲线,并根据均衡计算区1956~2000年逐年的P,在相应P~Pr关系曲线上查算1956~1979年逐年的pr。

以1956~2000年系列中1980~2000年21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多年平均值作为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2.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河道水位高于河道岸边地下水水位时,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要求对河道的水文特性和河道岸边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年内河水补给岸边地下水的河段和时段,逐河段进行年内各时段的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

对于那些汛期补给地下水、汛后排泄地下水的河道或河段,若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则将两者的差值列入该河道或河段的渗漏补给量中;若排泄量大于补给量,则将两者的差值列入该河道或河段的排泄量中;若补排水量大体相当,可不进行该河道或河段的渗漏补给量或排泄量的计算。

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河道渗漏补给量单独列出。

河道渗漏补给量可采用下述二种方法计算。

(1)水文分析法

该法适用于河道附近无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但具有完整的计量河水流量资料的地区。

计算公式:

式中,Q河补为河道渗漏补给量(万m3);Q上,Q下分别为河道上、下水文断面实测河川径流量(万m3);Q区入为上、下游水文断面区间汇入该河段的河川径流量(万m3);Q区出为上、下游水文断面区间引出该河段的河川径流量(万m3);λ为修正系数,即上、下两个水文断面间河道水面蒸发量、两岸浸润带蒸发量之和占(Q上-Q下+Q区入-Q区出)的比率(无因次),可根据有关测试资料分析确定;L为计算河道或河段的长度(m);L''为上、下两水文断面间河段的长度(m)。

利用公式(11)计算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时,Q上、Q下、Q区入、Q区出、λ等计算参数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时,可采用1991~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

(2)地下水动力学法(剖面法)

当河道水位变化比较稳定时,可沿河道岸边切割剖面,通过该剖面的水量即为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采用达西公式计算:

Q河补=10-4?

K?

I?

A?

L?

t(12)

式中,Q河补为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万m3);K为剖面位置的渗透系数(m/d);I为垂直于剖面的水力坡度(无因次);A为单位长度河道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L为河道或河段长度(m);t为河道或河段过水(或渗漏)时间(d)。

若河道或河段两岸水文地质条件类似且都有渗漏补给时,则公式(12)计算的Q河补的2倍即为该河道或河段两岸的渗漏补给量。

剖面的切割深度应是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带(该影响带的确定方法参阅有关水文地质书籍)的深度;当剖面为多层岩性结构时,K值应取用计算深度内各岩土层渗透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利用公式(12)计算多年平均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时,I、A、L、t等计算参数应采用1980~2000年期间的多年平均值。

3.库塘渗漏补给量

当位于平原区的水库、湖泊、塘坝等蓄水体的水位高于岸边地下水水位时,库塘等蓄水体渗漏补给岸边地下水。

要求对位于平原区的、总库容大于1000万m3的大中型水库和湖泊的渗漏补给量进行计算。

要求将跨水资源一级区调水形成的库塘渗漏补给量单独列出。

计算方法有:

(1)地下水动力学法(剖面法)

沿库塘周边切割剖面,利用公式(12)计算,技术要求基本与利用公式(12)计算河道渗漏补给量时相同,只是库塘不存在两岸补给情况。

(2)出入库塘水量平衡法

计算公式:

Q库=Q入库+P库-E0-Q出库-E浸±Q库蓄(13)

(单位均为万m3)

式中,Q库为库塘渗漏补给量;Q入库、Q出库分别为入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