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基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8469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教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教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教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教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基础.docx

《教育教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基础.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基础.docx

教育教学基础

一、高中生的认知发展

感觉

1定义:

是人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五官:

视听味嗅和皮肤(触觉、温度觉和痛觉),感觉根据其获取信息来源分:

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

3感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第一步:

收集信息;第二步:

转换(产生感觉的关键)第三步神经传导大脑皮层对信息进行加工。

知觉

1定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不是简单的感觉的整合,是对各个属性的整合与理解。

2分类:

空间知觉(大小、性状、方位、距离),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3知觉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颜色、大小、形状)

社会认知

1实质:

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2过程:

信息的收集、选择和整合

3社会信息获取的来源或途径:

他人的言谈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成员间的关系;群体氛围。

4影响因素:

(1)信息收集的影响因素:

客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背景的差异、刺激的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刺激情景);主观:

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和认知风格。

(2)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先前经验

(3)信息整合过程的影响因素

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

近因效应:

最近获得的信息的影响

晕轮效应:

根据个人喜好判断

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上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一)认知活动-观察

1.高中生观察活动的发展特点

(1)精确性提高:

能全面细致的感知客体的细节,能说出客体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关联。

(2)目的明确:

排除干扰的能力增强,观察具有目的性和意义性,并且不受刺激物本身的影响。

(3)持久性明显发展集中的时间长。

(4)顺序性强:

观察能够依据一定的顺序如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不凌乱,比较系统。

(5)概括性强:

观察事物作出整体性概括的能力明显增强,能观察到事物的联系。

实例:

美丽的公鸡,小学生大多数同学只看到公鸡大红花冠、美丽羽毛和金爪子,很少注意到骄傲的神态。

高中生就比较深入化。

整体上说,高中生的观察的分辨力、判断力、系统化、持久性、准确性、顺序性、概括性明显提高。

2.高中生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观察之前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3)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4)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

(5)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3、如何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观察技能

观察要有计划、有步骤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勤于思考

让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全面细致观察

观察时要运用语言做良好的分析。

(二)认知活动-记忆

1记忆概述:

(1)定义:

记忆是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基本过程:

编码、保持、提取。

编码的加工水平:

字形是视觉代码、字音是声音代码、字义是语义代码;保持是心理学家最关心的影响记忆储存的因素;提取包括回忆和再认。

或者说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重现分为再认和再现。

(3)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下列条件:

①与信息编码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②情景与状态的依存性有关③情绪作用有关

2.记忆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形象性记忆、抽象性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绪性记忆和动作记忆

或者分成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2)感知器官分类:

听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皮肤觉记忆、混合记忆

(3)保持时间分类:

瞬时记忆:

编码形式为声像或视像,

短时记忆:

编码形式以声像为主,容量是7+(-)2个模块,4个单位的组块

长时记忆:

编码形式以语义为主,储存模型语义网络、扩散激活和图示

永久记忆。

(4)按意识分类:

无意记忆(4个特征:

一是没有任何记忆的目的、没有意志参与、没有采取记忆方法、记忆自发性、并带有片面性)和有意记忆(4个特征:

有预订的目的、有意志参与、要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具有自控性和创造性)。

两种记忆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一:

实践或认识任务的需要是两者相互转化的根本条件;第二:

信息强度的变化是转化的重要条件;第三:

人的主观处于何种态度是转化的重要条件;第四:

所掌握的记忆技能的熟练程度是转化的必要条件;第五:

精神高度集中,然后思想放松,常常是有意记忆向无意记忆转化的最佳时机。

3.高中生记忆活动的发展特点

(1)记忆目的方面以有意记忆为主;

(2)记忆方法上以意义记忆和理解记忆为主(3)记忆的水平来看从具体记忆发展到抽象记忆为主。

(4)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承认

4.高中生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

(1)依据高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培养:

增强有意识记的能力

培养意义识记的功能。

(2)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第一:

深度加工材料:

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者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第二:

有效运用记忆术:

韵律法、口诀法、编简和编歌、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

第三:

进行组快编码

第四:

适当过渡学习,150%。

第五:

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

计划与次数;

分散复习;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3)认知策略:

第一:

复述策略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做记号

第二: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背景联系法。

第三:

组织策略:

列提纲

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者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5.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或者回忆的过程。

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再学习法)提出:

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1)遗忘类型:

遗忘有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痕迹消退说,干扰说,奥苏伯尔同化说,弗洛伊德动机说。

(3)有意遗忘的作用:

注意力分散,减轻心理不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三)认知活动-想象

1.高中生想象活动的特点:

想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

高中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高中生想象的特点包括

(1)有意想象迅速发展

(2)创造性想象日益占优势,(3)想象的现实性增强。

高中生想象很丰富,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发展明显,想象逐步摆脱具体性发展到抽象性、摆脱虚构性发展到现实性,高中生想象的创造能力增强。

2.想象的分类:

(1)按是否带有目的性和自觉性,想象可以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随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2)按照创造性程度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

创造想象:

不仅再现现成的事物,而且创造出全新的形象(文学创作中的想象)

3.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

(1)模仿

(2)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包括丰富表象和言语,表象是想象的基础(3)培养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优良品质(4)鼓励参与创造性活动(5)培养正确幻想、积极投入实际行动,将想象与崇高理想结合起来。

4.高中生理想的引导和教育

(1)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观

(2)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明确人生的目标,端正人生的态度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

进行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教育,把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结合统一起来

附:

(1)想象的基础是表象,表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形象性和概括性

(2)发展儿童想象力最有效的途径是丰富表象和言语。

(四)认知活动-思维

1.思维概述:

(1)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2)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

(3)种类:

①根据思维的形态把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是以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者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

②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

又叫求同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是更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③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以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比较和综合,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5)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2.高中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3)思维进入形式化运算阶段(4)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5)思维的创造性提高(6)辩证思维迅速发展(7)思维的完整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

3.高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趋势:

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龄增长升高而增加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性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流畅性发展最快,变通性发展较慢,独创性发展难度最大,发展最慢。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高中思维能力的结构日趋完善。

(3)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基本成熟,辩证思想迅速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大有提高,思维形式化程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迁移性发展更明显。

4.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1)定义:

思维的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

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反映在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差异。

所以发展和培养思维的智力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人的智力的主要途径。

(2)思维智力品质完整性包括的四个方面:

深刻性(基础)、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思维智力品质最高表现)

①思维的深刻性:

是思维抽象逻辑性的表现。

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刻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遇见事物的发展过程,揭示客观事物内含的多样性规定的深入层次。

深刻性反应在数学运算过程中表现为:

数的概括能力、命题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公式定理的理解能力、数学法则的运用能力等。

深刻性反应阅读过程和写作过程中表现为思想的深刻性、刻画人物心理的深刻性

深刻性反应在个性差异上:

形式的个性差异(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方法上的个性差异(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和内在关系的方法方面的差异);思维规律的个性差异(普通规律的个性差异和辩证规律的个性差异)

②灵活性:

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它的特点包括思维起点灵活(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方法来解决问题)过程灵活(分析到综合,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的作出分析);概括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的结论。

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A注意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迁移,B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活动,C教师要精选试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③思维的敏捷性:

就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判断,迅速做出反应,迅速得出结论,这就是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主要是培养学生迅速而又正确的运算能力。

④思维的独创性及其培养

思维的独创性:

是指个体进行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形态。

思维独创性表现为四个特点:

一是认知的深刻性,能够准确无误的揭示事物规律的本质和联系;二是独特性,自觉而独立运用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结论,不落俗套;三是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位数众多的信息;四是新颖性,新颖是思维独创性最重要的指标。

思维的独创性具有认知的深刻性、思维过程的独创性、发散性、思维成果的新颖性等特点。

按照这些特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A理解题意,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条件。

B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作为常规练习加以训练。

C激励新颖性D数学运算中突出抓学生自编应用题。

5高中生思维品质及培养

高中思维的品质具有组织性、敏捷性、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培养应从思维的概括性、反省性、监控性、灵活性等特点去培养。

(五)注意

1注意概述:

(1)定义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

①指向性:

心理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无视其他;②集中性:

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者紧张程度。

(3)注意的功能:

选择、维持、调节

(4)注意的分类:

①不随意注意:

比如消极状态、鹤立鸡群②随意注意:

积极状态,如学习、组织活动、有意志参与③随意后注意:

服从当前,节省意志,方便完成长期任务。

(5)注意的两种基本形态: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

2.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选择性:

当一个人注意某一对象时,便同时离开了其他对象。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能否较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者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

狭义是指指向同一对象上,广义是指活动对象虽然有变化,但是记忆的总任务和总方向没有改变。

注意的分配:

指人进行两种或者多种活动的时候,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

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限度。

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3.高中注意力的特点

(1)高中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

(2)注意的范围一般达到和接近成人水平(3)注意的分配品质发展较好,可以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转移。

4.高中教学中注意力的培养

第一:

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刺激

第二:

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激发学习动机(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良好的注意习惯包括两个方面:

不分心和能够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

第三: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六)认知差异

1智力分布及其特点

(1)智力概述:

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包括:

抽象思维能力、适应环境学习的能力、正确反应而获得的能力;智力是学习能力包含了高级认知、低级认知和知识本身。

智力主要表现在人的认知方面,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品质。

(2)能力的分类:

按倾向分为一般能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和特殊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

按功能分:

认知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操作能力(劳动、艺术表现、体育运动、实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过程与结果: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智力水平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

分布呈现正态,两头小,中间大,90-110之间占50%。

小于70为落后,70-79为临界,80-89中下,90-109中才,110-119中上,120-139优异,大于140为极优。

智力的团体差异:

性别、年龄和种族。

性别体现在一是男性分布的离散程度大(很聪敏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要比女性多);二是特殊领域空间、数学、言语等方面。

(4)智力发展的三种形态:

①大多数处于稳定状态②早熟,后期平③大器晚成

(5)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增长0-18-25;稳定期26-60岁;衰退60以后

(6)智力心理测量的指标:

信度、效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或者效标关联效度)、测验的标准化。

(7)智力的影响因素:

遗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社会实践下的施用累能)

2.能力结构的个别差异及教学应用:

(1)能力的结构差异

能力结构差异是指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和组合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智力类型、认知风格和特殊才能。

智力类型:

根据知觉特点分成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根据感觉系统分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和混合型;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主体分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

认知风格类型: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情景依存性与状态依存性。

数学气质:

分析型、几何型、平衡型。

(2)教学的应用:

智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

同质分组,即按学生的智力和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者分组;第二:

留级或者跳级。

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第一掌握学习,第二个别指示教学,第三个人化教学系统。

3.能力发展早晚的个别差异及教学的运用

能力发展有早熟、中才、大器晚成三种类型。

能力发展早晚差异对教学的要求:

(1)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关注学生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学中将共性和差异性辩证的统一起来;关注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

(3)认真细致的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各个环节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对待不同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的到适切发展。

(4)差异教学要求从个体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

(5)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教学中给每个学生均等学习机会,全方位构建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教学策略。

(6)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

4.智力在学业成就中的作用

(1)成就智力包括:

分析型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2)现代智力观对教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第一:

智力是学习的先天基础,第二:

教学应该以培养多元智力为基础,第三: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七)高中生认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内容得当能够加快认知发展的作用。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定义:

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意义:

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经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现在处于的水平和将来能够达到的水平。

教学启示:

教育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强调教学不应该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该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在教学实践上已经出现了三种改革活动:

交互式学习、合作型学习和建立学习者班级社区。

2.直观教学的类型及意义

(1)直观类型: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三种。

(2)直观教学的意义:

直观性教学原则使书本知识与其反应的事物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的能力。

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或障碍,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3.教学的目的性.教学的逻辑性、抽象性和严密性

一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贯彻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依据这一理论,把握好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性教学可以更好地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抽象性与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所要认识的教材是高度简约化和概括化的。

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充分发展,也不具备相应于教材内容的大量感性经验,这必然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方式的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直观性教学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从而建构知识习得技能。

二 、准确把握直观性教学手段服务于抽象性的教学目的

1 明确直观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教师要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而不是直观教学手段越多越好。

其次,教师在设计直观教学时,要注意突出直观材料中的本质部分,减少非本质的联系,使感性材料成为理性认识的正确基础。

或者多媒体模拟实验,在分步演示的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分析、预测、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在教师所设计的直观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科学家探索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理性认识的形成。

2 运用多元化的直观教学

笔者所谓多元化的直观教学,是指以实物、挂图、模型、实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工具合理运用教学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手段。

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层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另一层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取几种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 开放性的直观教学

开放性的直观教学,是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的开放活动式教学过程。

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课文的限制,削弱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控制。

在学习过程中,它在更贴近客观现实的同时,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放性的直观教学在教师的评价和总结方面,应该注意在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三 、采用各种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

引导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直观教学的目标,也是把握直观性和统一性教学原则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那么学生的认识能力只是停留在较低的感性认识水平上。

也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呢?

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如:

支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实验探究式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4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性定义及分类: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根据创新的程度不同,创造分为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

(2)创造的基本特征:

目前公认的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代表创造性。

创造性的特征包括: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

家庭方面(父母受教养的程度、管教方式、家庭气氛、)与学校方面(学校气氛、教师对学生自主性的鼓励和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智力:

创造性与智力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表现如下: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也有可能是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智商水平可能很高也可能相对较低;高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