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871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6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docx

洞庭湖经济史话八

第八章 前景•锦绣洞庭湖经济圈

 

   经济圈或经济区,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

它是一种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门槛规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类型的空间组织。

李耀新在其主编的《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把城市经济圈定义为:

“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①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圈的特征,一般是由一个或若干个人口较多的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可占到圈内的1/3到一半以上,是整个城市体系的中心与枢纽;环绕中心城市,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基本呈圈层状结构布局,并且等级规模体系相对合理;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并且都市圈内的产业结构是综合的、多元的和开放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结构转换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都市圈内具有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且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延伸。

构建都市圈是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

通过组建都市圈,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提高城市化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益;可使都市圈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的作用,使其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地区之间共同发展。

               

   ①徐清梅张思锋牛玲雍岚:

《中国城市群几个基本问题的观点述评》,载《城市问题》,2002年第1期。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国内外经济圈

 

   法国地理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经济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976年,他又在题为《世界上的城市群体系》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世界上存在六大城市群的观点。

六大城市群是:

第一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第二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第三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第四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第五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第六城市群——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

 

   

(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5个大城市、100多个中小城市,长965公里,宽50公里~160公里,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面积的1.5%。

人口65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二)北美五大湖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北美洲中部高原区的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的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城市群。

五大湖便捷的水运条件和周边丰富的矿藏资源,铸就了它是世界汽车制造业之都、钢铁和能源基地—出产美洲大陆60%的钢铁和北美60%的汽车产量,在北美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

 

   它又称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包括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神户的范围。

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3个城市圈。

这个区域的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6%,人口将近700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61%。

 

   (四)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

 

   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人。

   (五)欧洲西北部以巴黎为中心的城市群

 

   其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

这个城市带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个,总人口4600万人。

   二、风起云涌的国内经济圈

   在世界性的经济圈潮流引领下,中国的经济圈也多姿多彩,成批涌现。

目前主要分三个层次:

一是省际经济地域联合(即全国一级经济区):

如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

二是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经济地域联合(即全国二级经济区):

如浙闽四地市协作联谊会、川黔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燕北经济区、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晋陕豫黄河三角协作区、冀鲁经济技术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重庆经济协作区等共约50多个。

三是省内毗邻地区之间的经济地域联合(即三级经济区):

如江苏省的苏锡常、镇宁扬经济技术协作区,安徽省的皖南、皖中经济区,浙江省的浙东经济合作区,福建省的闽南厦漳泉三角经济开放区,湖南省的长株潭经济区,内蒙古东部5盟市经济协作区,甘肃中部经济区等40多个。

目前,最有影响的经济圈有: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15座城市,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人。

2002年,长三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城市平均GDP为1276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73元,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人均达到4040元。

其中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6个,即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

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的GDP,分别为5408.76亿元、2080亿元、1780亿元和1601.7亿元,分列全国第1、第5、第8、第10位。

另有绍兴、南通、常州、嘉兴、镇江等5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在500亿元以上。

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评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4个。

长三角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却创造了占全国18.5%的国内生产总值、22%的财政收入和30%的出口贸易。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进驻400多家,共引进外资1500多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世界区域性金融、航运、贸易和制造业中心。

   2003年8月,长三角市长峰会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今后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主要是完善和巩固高层次的双边和多边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在长三角联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企业在长三角联合与协作中的主角地位;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依托,强化交流与合作,理清工作思路,形成操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整合长三角的资源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分工与合作,把构筑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作为全区域的战略任务来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在本区域内的流动和配置;共筑长三角信息交换平台,加强社会信用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在交通、商贸、现代物流、旅游、金融等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整合旅游资源,联手共建长三角旅游圈,把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强化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规划、协调,联合构筑完善、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环保领域的合作,联合制定各流域、海域环保及相关法规,联合实施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联合建立环保监测防范网络,共同建设区域优良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省市工商部门已达成共识,将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方面推行一体化,企业异地办厂实行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跨地区投资,在省际间开通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共建三地工商管理部门办案协作机制,共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组建跨省市的运输集团,实现资源共享。

上海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向江苏、浙江的一些大企业直接发放贷款。

目前,在上海市的内地投资中,来自江浙的投资占50%。

杭州湾5万多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已在或即将在上海设点或建立总部。

20多个城市也开始实施人才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从而实现教育、培训和考试资源的互通与共享。

无锡、上海两地的公交公司去年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一卡两地刷”业务,目前两市异地刷卡已达到每月万次以上。

可以预见,“十一五”计划时期内,一个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将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三小时都市圈”。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珠江三角洲北依白云山,南濒南海,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高明河及流溪河下游冲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平原,并缀有低山丘陵台地(占23%),总面积约11281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东莞、中山、江门等9个城市组成,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很早以来,勤劳的三角洲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和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桑蚕之乡”、“蔗糖之乡”和“果蔬花木之乡”。

2002年,珠三角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占全国GDP的9.3%,区内城市平均GDP1060亿元,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3个,其中广州、深圳,分别以3001.69亿元、2239.41亿元,列全国第2、第3位,佛山市为1000多亿元。

   2003年11月,广东省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率先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新构想。

这一区域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个省(区),共有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0.78%和全国人口的34.76%。

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

更大的“泛珠三角”,除上述9个省(区)外,还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在不同体制框架下的区域组合,已成为中国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一个新尝试,也将是中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突破,所建立起来的共生共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三)环渤海湾经济圈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湾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

这个经济圈狭义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东中部,共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人口的20%,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25%。

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自1992年来,京津两地合作不断加强,经济区内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也大大增强,经济圈联席会议共达成1400多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近300亿元。

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互动发展,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目前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

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为圈内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还有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河北省目前已形成一批邻港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圈内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龙头”之一。

   (四)“大沈阳”经济圈

   2003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将振兴东北列为基本国策,标志着沈阳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为迎接这一历史性机遇,沈阳推出了“沈阳经济区”的概念。

这就是沈阳人所津津乐道的“大沈阳”。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按现有的方案,以沈阳为中心的100公里半径内,集聚1座副省级城市(沈阳)、5个地级市(抚顺、本溪、鞍山、辽阳、铁岭市)、5个县级市、200多个小城镇,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0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630亿元,城市镇化率高达54.2%。

沈阳经济区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联结,以沈阳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立体交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本地区内铁路线网密度高达4.9千米/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高的地区;有大小河流200条,主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等,水资源总量约170亿立方米。

高速公路也很发达,沈大、沈山、沈丹、沈抚、沈哈高速公路组成了目前国内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网。

沈阳桃仙机场经扩建后,成为东北最大的国际航空港。

本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也是老重工业基地,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电器、医药、食品等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体系。

鞍山、本溪是全国闻名的冶金工业基地,抚顺是以石油、冶金、采煤、工程机械为主的综合性工业中心,辽阳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纤基地,铁岭是电力与地方性工业中心。

沈阳经济圈的规划思路,是以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中心,以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为基础,以行政协调领导为保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真正将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开放型、一体化和现代化城市组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或核心区。

   (五)武汉经济圈

   2003年11月,湖北省决定打造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由武汉及其周边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

城市地域相接、道路相连、商旅相通、习俗相近、人文相融,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特征。

2003年,该经济圈面积5818.3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3%,人口3049.80万人,占全省的50.5%,国内生产总值3288.52亿元,占全省的58.6%,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0.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9%,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省的66%。

其核心城市武汉市,2003年人口为792.3万人,面积为8549平方公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62.40亿元,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全国排名第9位。

从这一方面来说,武汉经济圈的形成,其影响力将辐射湖北全省,并成为湖北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六)长株潭经济圈

   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3市,均为湖南重要工业城市,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较快,是全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

长沙市辖芙蓉、开福、天心、岳麓、雨花等5个城区和长沙、望城、浏阳、宁乡等4个县。

2003年末,全市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556平方公里;总人口601.7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28.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00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3.9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1.30亿元;人均GDP达1550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3元。

株洲市辖天元、芦淞、荷塘、石峰等4个城区和炎陵、茶陵、攸县、株洲、醴陵等5个县(市)。

土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2003年全市总人口371.5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8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人均GDP达105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6元。

湘潭市辖雨湖、岳塘2个城区和湘潭县、湘乡市和韶山市。

全市土地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为282.03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7671元,农村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3166元。

3市合计人口总数1255.3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578.4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3.3%和33.2%。

   改革开放以来,3市由于地缘关系,横向经济联系逐渐密切,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以长沙为代表的长株潭地区是湘鄂赣三省城市中最具发展爆发力的地区。

这种爆发力体现在长沙、株洲、湘潭的产业优势十分明显,并且呈互补性发展,如长沙的工程机械、卷烟制造,株洲的冶金、电力机车,湘潭的钢铁、电机等,都具有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技术。

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国家的决策视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原国家计委已将长株潭城市群列入“十五”规划城市发展专题,作为“十五”期间城市化发展的重点联系区域,世界银行亦将长株潭三市整体纳入CDS(城市发展战略)计划。

所有这些,都是为把长株潭建设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现代化、生态化城市群”战略构想的巨大推动力。

   目前,全国较有影响的经济圈或经济协作区还有:

大西南经济圈、成渝经济圈、成都经济圈、昆明经济圈、贵阳经济圈、郑州经济圈,西咸经济圈、乌鲁木齐经济圈、石河子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青岛经济圈、广佛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厦门湾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环鄱阳湖经济圈、环巢湖经济圈等等。

   三、经济圈的功能与效应

   国内外经济圈的发展充分证明,戈特曼关于经济圈的理论,完全符合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内各城市要实现经济不断增长,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种增长极的经济空间,可以是部门,也可以是城市。

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特征,其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决定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过程。

在有城市群的经济区域中,由于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经济圈都得到发展。

在城市群内部,多个经济增长极构成网状系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各个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城市群本身也得到发展。

具体说来,城市群增长极有如下功能和效应:

   

(一)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作为区域最发达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从全球看,目前,六大著名城市群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

上海、广州和深圳经济之所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广州、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长三角、珠三角的整体力量,对这些城市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

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群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

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

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城市群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群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群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国际性城市群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增长”。

事实证明,城市群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行,通过‘发展极’的特殊功能可向周边地区扩散,而在这种传播与扩散中,所有的信息、物质流等都处在一个增值的循环之中。

因此,区域经济合作所发挥出来的“集群效应”是十分诱人的。

   (三)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群都强调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其辐射力包括两个阶段:

在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辐射力表现为单个城市的扩散,即由市区延伸到郊区,核心是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展。

在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间的各种联系加强(如人、财、物和信息等),形成区域城市群的网状辐射,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增强,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间的联系密度增大。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情况看,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这种辐射既包括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的辐射,也包括城市群整体对周边地区的辐射。

城市群内部的其他城市和区域内部的周边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传导机制、接受能力和回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接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不同程度的经济辐射,从而带动了城市群内所有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洞庭湖呼唤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包括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和一国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

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根据各参加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它们的目标要求,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形式。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内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空间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作为空间状态是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核心和经济扩散点。

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由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它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合作和贸易深化。

近几年来,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到过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问题,其中带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就是要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尽快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以岳阳、常德、益阳3市为依托,以沅江、汨罗、临湘、津市等4个小城市和澧县、石门、桃源、临澧、汉寿、桃江、南县、安化、平江、湘阴、岳阳、华容等12个县城为辅佐,以区域内1584.46万居民为关怀目标,以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为特色,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外向度高、综合经济实力强、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中部先进水平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圈(见表8-1)。

2003年洞庭经济圈基本情况

     市 别         所辖县、市、区(个数)          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合计   县  市  区  管理区(开发区)  

     岳 阳  10    4    2   3     3              15019         527.83

     常 德  11    6   1   2     3              18190         600.13

     益 阳   7    3   1   2     2              12144         456.50

      合 计  31   13   4   7     8              45353         1584.46

资料来源:

《湖南年鉴—2002》,长沙:

湖南年鉴社2002年版,第377~402页、第479页和2003年统计年报

   一、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