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7697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1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 组图.docx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组图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中国史上八大无字碑揭秘组图

人死后的墓碑多是有字的,但也有无字的.有字的,有有字的妙解,无字的,有无字的含义。

无字碑,也称白碑或通俗的称没字碑,指无字的石碑,为碑刻中的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自古道: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多少人为了留名,费尽心机自己树碑立传。

那无处不见的墓志铭,可谓应有尽有。

然而在历史上却有三块无字碑。

正因其无字,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无字碑并非毫无价值,往往给人提供联想的空间和思考的平台。

泰山无字碑立于泰山极顶玉皇庙正前方的平台上,正对极顶石,通高5.84米,自下而上分别为:

石卯(埋于地面下)、石柱(即碑身)、顶覆石(碑帽)、顶柱石(顶端石柱)。

关于此碑的“身世”有“泰山谜案”之称,无字碑为何时、何人所立?

为何不刻一字?

山东泰安·泰山顶上无字碑秦始皇抑或汉武大帝谁人所立有争辩

泰山顶上有块无字碑,又称汉石表,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上泰山时所立。

他认为自己功德无量,难以言尽,故立碑后不著一字,任人理会。

后来有文人提诗评述此无字碑:

“丰碑无字摩苍穹,汉武秦皇愧记功。

屹立巍巍传万代,永标岱顶镇长空”。

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

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

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

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

可见,汉武帝确实曾在泰山顶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不是没有理由的。

《史记》记载秦始皇刻石,无不先言立石,后言刻石,“立”和“刻”都作了明确记载。

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四五尺,而铭文及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

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因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上泰山,立石,封祀’,其下云‘刻所立石’,是秦有文字之证,李斯篆是也。

《封禅书》云:

‘东上泰山,泰山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

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

’而不言石刻,是汉石无文字之证,今碑(指无字碑)是也。

《后汉书》亦云:

‘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巅。

’然则此无字碑明为汉武帝所立,而后之不读史者,误以为秦耳。

”郭沫若在他的《登泰山观日未遂》诗云:

“夙兴观日出,星月在中天。

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

晨曦光晦若,东辟石巍然。

摩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

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

他们在赋诗吟咏时表述了上述看法。

如明代王在晋称:

“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

”清代乾隆皇帝更断言:

“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

南京·东晋宰相谢安的无字碑

东晋宰相谢安的墓碑,位于南京梅岗,为东晋谢安(也称谢太傅)的墓碑。

“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

原因是“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选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

所谓白碑即言碑上无字。

史传是因为他指挥淝水之战,以少用多,击败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前秦王苻坚,巩固了东晋江山,“伟绩丰功不胜记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另一说法为谢安临终之前,问他请谁撰写碑文,他不语,也有人提到陶潜和王献之,他摇头,直到死也未确定谁写碑文,只好立无字碑了。

还有一说是谢安功高盖世,褒既难,贬又不该,只好空着了。

陕西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乾陵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乾隆年间《雍州金石记》有记载:

“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

武则天墓碑。

唐代女皇武则天在历史上引起争议最多,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她敢干改变承制,南面称帝,并且政绩卓著,她的墓碑无字,说法有三.一说是武则天认为“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无须写字,此说最有影响.另一说是武则天认为她功高无比,小小石碑铭文难以尽述.还有一说法是武则天是被逼退位的,天年之后,正统的当权者李家,以女人乱朝是祸水之端,故立墓碑时不著一字。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古代历史是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中对武则天的评价充满争议。

但我们想想,她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是有万国来朝的大国,虽然她是女性,但是留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无字碑,任后人评说,足见她对人性、社会的认识,许多男性都难望其项背。

武则天是一位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人物。

这位女皇帝在位时,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

并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可谓政绩昭昭,有案可稽。

同时,这位“开朗”女皇的另一面,却又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使不少文臣武将遭受不白之冤;她还一意孤行,大肆建造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

特别是晚年的女皇,好大喜功,生活奢靡,更加挥金如土。

也许是这位女皇,当初就有一点“自知之明”,所以她为自己立下了这块无字碑。

她想用无字的空白,留给后人一份神秘的答卷,让历史去填写自己的功过是非。

乾陵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

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

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因而这座无字碑历来闻名遐迩。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作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无字碑也很有可能是当时树立的。

又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树起的。

由此看来,无字碑无疑是武则天树立的。

这块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

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

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附:

揭秘武则天无字碑真实原因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离开了人世。

刚刚复辟成功的唐朝君臣赶紧公布了武则天的遗书。

因为朝廷不愿意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武则天的这份遗书不叫“遗诏”,而被称为“遗制”。

在其中,武则天宣布了三点“遗愿”:

第一,重申自去帝号,自愿做回“则天大圣皇后”;第二,“祔庙”,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庙中;第三,“归陵”,即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根据武则天的“遗愿”,唐朝君臣很快就将武则天的灵柩葬入了唐高宗的乾陵。

在乾陵司马道东侧,他们为武则天树立了一块石碑,但上面却没有字。

有人说这是在夸耀武则天的功绩难以用文字形容;有人说这是在骂武则天的恶行罄竹难书;也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让后人去自由评说。

这三种说法都不对。

我们只要看看饱经风霜的无字碑,再看看它的西边--唐王朝给平庸的李治立的做工精湛的“述圣纪碑”,再联想到武则天在这片陵区的附属地位,就会有所感悟。

无字碑昭示着武则天深深的无奈。

武则天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

她渴望权力,到67岁终于如愿以偿。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

可人们很少注意到,武则天还是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老的皇帝。

这两个“中国之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冲击皇位的过程中,武则天不顾一切,侍奉过两代君王,出家做过尼姑,还不惜亲手掐死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武则天的周王朝最大问题是血脉的传承问题。

如果把皇位传给子女,天下等于回到了李唐皇室的手中,而传给同姓的人又意味着将天下交给了血脉之外的人。

武则天花了20年时间也想不出破解之道。

大臣们用各自的方式劝告武则天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而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他们就会去供奉、祭祀自己祖父的牌位。

到那时候,作为姑母的武则天的地位是尴尬的。

武则天自然知道这样的可能性,但要她将天下拱手还给李姓,自己结束武周王朝,她又于心不忍。

公元698年,群臣奏请武则天召流放庐陵的儿子李显回京。

大臣们的群起请求是对武则天变唐为周的无声而又釜底抽薪的反抗--人心思唐。

武则天的心病恶化了。

“为什么天下只能由男子来做帝王?

”虽然武则天花了十多年时间来树立女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武则天不得不向朝野大臣妥协,召李显回京,立为皇嗣。

继承人确定后,武则天开始为身后政治格局进行安排。

她的设想是武周王朝的政权继续保留,李显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继承武家的天下。

所以,武则天开始大力营造武李两家的血脉关系,希望通过联姻将两家命运捆绑在一起。

使武氏和李氏能够荣辱与共,武周王朝也就能够千秋万代了。

遗憾的是,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张柬之等人带领武士,闯入武则天的病房,手刃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传位给太子。

武则天吃惊地看着乱军环绕之中的李显、李旦,只能默默地低下了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武则天看着武周王朝的旗帜落下,武氏诸王被降为公爵,看到李唐君臣粉墨登场,而她只能搬迁到上阳宫养病。

每隔十天,李唐君臣都来宫中问安,他们讨论的内容开始涉及武则天的评价以及按照什么规格处理武则天的丧事等问题。

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李唐君臣的心中都已有了答案。

他们来找武则天,是希望能够通过武则天的口,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万般无奈之下,武则天道出了儿子李显和众大臣的希望,并说:

“我最后的要求,就是希望你们在先帝陵前给我也立一块石碑,碑上无字”!

南京·南宋奸相秦桧无字碑

南宋奸相秦桧的墓碑。

秦桧是妇孺皆知的大奸臣,老百姓用各种方式方法诅咒和鞭挞他。

他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罪恶罄竹难书,史称“秽德丑行不悄书也”。

因此,秦桧死后无人肯代撰墓碑铭文。

民间流传有这样的说法:

“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桧66岁病死后,其家人请了不少人为其撰写碑文,由于他“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太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一时忠臣良将,不避形迹”(《宋史·本传》),所以没有一人为秦桧撰写碑文,于是只好立一块没有碑文的无字碑,从无字碑上可以看出,世人对忠奸善恶的毁誉褒贬,虽不着一字,但发人深省。

在南京离牛首山不远的长江边,有座没有碑文的“秽墓”,据传这是南宋初年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桧之墓。

秦桧世居建康,并被宋高宗封为“建康郡王”,死后埋葬在南京西南郊和牧龙镇牧牛亭,当年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据说是因为无人为其撰碑文。

宋将孟珙路过秦桧墓时,命令军士在其墓上拉屎倒尿。

其墓成为有名的“臭冢”,后人称其为“秽墓”,这便是闻名的南京秦桧墓,目前被称为“秦桧墓”的旅游景点。

秦桧是妇孺皆知的大奸臣,他残害岳飞,干尽了坏事,老百姓用各种方式方法诅咒和鞭挞他。

他的无字碑不会是他自己设计的。

当然,应该是在他死后,人们“奉送”给他的。

所以无字,当是人们觉得他确实无颜以对世人,更是无字可写。

北京·明朝十三陵无字碑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北有座天寿山,这里山林优美、绿水长流,地下躺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合称明十三陵。

天寿山原名黄土山,明成祖朱棣为了给自己选一块风水宝地当作长眠的寝宫,曾经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做了细致的实地考察,估计连一只苍蝇都没放过。

经过一番严密的论证后,朱棣觉得自己万年之后躺在这里会比较舒服,所以改黄土山为天寿山,取“万年寿域”的意思,毕竟,皇帝的寝陵名字不能太“土”了。

作为怀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遗迹自然很多,但让人称奇的却是除长陵外,所有陵门前的石碑上都空无一字。

按照常理来讲,历代皇帝归天之后,不管他生前的政绩是好是坏,负责撰写碑文的文官们都要昧着本心写出洋洋洒洒的溢美之词,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灵也会指挥嗣皇帝砍下文官们的脑袋做祭品。

但是,事情总有不然。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战功显赫,政绩斐然,同时也是个嗜杀的皇帝,许多忠臣良将都死于他手。

一天,他似乎突然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忏悔,希望给子孙们留一个经验教训,便对身边的大臣们说:

“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代子孙。

”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盖棺的时候,能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

于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就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学者们个个心知肚明,这是个两头不讨好的差事,无论往不往先帝的脸上贴金,项上的人头都有搬家的危险。

所以,学者们以太祖的“名训”作挡箭牌,将写碑文的任务,推给了嗣皇帝。

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写的,而长陵(成祖)的碑文则是明仁宗朱高炽写的。

太祖的陵墓远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里只有长陵有碑文。

自明仁宗以后,为何嗣皇帝不写碑文了呢?

原来从仁宗以后的皇帝,在陵门前都没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时才着手建造碑亭。

碑亭落成之后,曾有大臣上书世宗皇帝请他为安眠在天寿山的七位皇帝撰写碑文。

可惜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恋仙术,整天想着如何升仙得道,个人生活也不检点,迷恋酒色不说,性情也喜怒无常,光是正宫皇后就册立过三位,整天忙着这些事情,哪里还有心思写那么多的碑文?

嘉靖的德行不光大臣们有意见,就连宫婢们都要谋杀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宫女案”。

嘉靖帝有个叫曹氏的妃子,比较受宠爱,嘉靖常常跑到她那里去享受,曹氏自然是感激不尽,可她身边的宫婢们就倒了霉了。

嘉靖生性暴虐,常常因些小失误,便对下人们鞭打虐待,很没有君王的风度。

时间长了,宫女们个个怀恨在心。

有一天,嘉靖熟睡在曹氏宫中,恰巧曹氏又到偏殿去了。

几个宫女在一旁战战兢兢地伺候着,想着平日里这位君王的种种虐待和自己虎口求生的命运,不禁恶由心生,悄悄地拿了一根绳套住嘉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

出于慌乱,几个人七手八脚弄了半天也没送了嘉靖的命。

其中一个宫女见事情不成,就想将功折罪,匆匆去报知皇后。

等皇后慌忙带着一批太监宫女赶来,这场惊心动魄的谋杀案才算告终。

做皇帝做成这样,嘉靖也真够失败了,就算他有孝心为列祖列宗撰写碑文,地下的七个皇帝也会觉着丢脸,索性还是什么都没有的好。

嘉靖以后的各陵,又因祖宗开了无字的先例,嗣皇帝们就更有理由让它们空着了。

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多数没什么出息,他们笃信方术,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乌烟瘴气。

立一块无字碑,也许更能掩饰一位位帝王的腐败和无能,因而干脆不写了。

十三陵各陵碑上虽然无字,却反映着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上的腐败。

苏州·明代苏州玄妙观无字碑

苏州玄妙观无字碑出自大名鼎鼎的明建文皇帝的侍读大学士方孝儒之手,那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方孝儒写的一篇记。

银钩铁划,大气磅礴。

可是后来因方孝儒违抗圣命,不肯为篡权夺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登位诏书,因此被株连九族,连立在玄妙观里石碑上面的手书也未能幸免,被全部铲除,成为了无字碑。

北京历代帝王庙·清乾隆无字碑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专门祭祀古代帝王的皇家庙宇,其地位与太庙、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

历代帝王庙现存御制石碑共四通,均配有碑亭,分列景德崇圣殿东西两侧。

以外观而言,四座碑亭外形相仿,皆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外檐金龙和玺彩绘。

亭内巨碑、碑趺加之海水江崖石雕地面,均体现了皇家的最高等级。

从年代而论,除东南碑亭为雍正时期所建,剩下三座皆为乾隆时期所立。

在这四通御碑中,唯有西碑亭内石碑略有不同。

因其碑身光滑如镜,并无半字镌刻,故又称“无字碑”。

正西碑亭的石碑碑额上浮雕的巨龙。

龙头前探,龙尾向东翘起,居高临下,威武异常,似有向下俯冲之感。

碑身与碑额为一整体,通高6.2米,碑身光滑无字。

碑趺所用造型并非常见的赑屃,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龙”的造型,亦可称为“龙趺碑”。

该碑趺体量硕大凝重,雕工细腻,造型生动。

龙身满覆鳞甲,腮边鬣毛飘逸,两眼怒目圆睁,四肢刚劲有力。

龙身周围还用浮雕手法雕刻山石,与地面海水纹饰相呼应,取江山社稷之意。

碑趺下有青白石水盘,雕有海水江崖图案。

水盘四角漩涡内分布鱼、鳖、虾、蟹,四周水浪中还雕有数只瑞兽,在浪花中若隐若现。

以今人理解,树碑的目的是为了立传扬名,昭示功德,但“无字碑”究竟为何无字,千百年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乾隆皇帝为何要在历代帝王庙中立此“无字碑”,现暂无史料可供解读。

但回顾乾隆皇帝与历代帝王庙的点点滴滴,我们不妨可以进行推测,乾隆皇帝可能存在以下用意:

其一,从庙貌观瞻出发。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曾对历代帝王庙进大修。

在这次修缮中,大殿也就是景德崇圣殿顶瓦由黑色更易成了黄色,使得庙貌更加庄严、肃穆,彰显皇家气魄。

西侧御碑与东侧御碑遥相呼应,故而形成了一种对称的庙宇格局;

其二,乾隆皇帝在其晚年所作的诗文中提到,历代帝王庙入祀的帝王中,值得效法的少,引以为戒的多,还多次强调了对于朝代兴衰的戒鉴与警惕。

乾隆皇帝可能有将“法戒”思想注入御碑的想法,正所谓“百年人物存公论,青史他年有定评”,对于庙内入祀帝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其三,乾隆皇帝一生7次亲祭历代帝王庙,4次撰写碑文,5次赋诗,并提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大历史帝王祭祀观。

乾隆皇帝认为自己对历代帝王庙的贡献很大,经自己亲自调整过的历代帝王庙已属完美,无需后人再作更易,以“无字碑”标志为历代帝王庙画上句号。

若乾隆皇帝有此用意,那么历史恰巧与他所期望的一样。

自乾隆之后,历代帝王庙并无太大变动。

南京·中山陵孙中山无字碑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不息,为推翻封建帝制功不可没,建立中华民国,赢得了世人的广泛拥戴和赞扬。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先生撰写墓志铭,本来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事情。

不料却一波三折,终归遗憾。

起初,讨论立碑撰文时,原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和墓志铭。

后来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大家考虑再三,认为惟有与孙中山先生友谊密切,且国学功底极深的章太炎先生能胜此大任。

章太炎先生也说:

“论与中山先生友谊之深、互知之深,其墓志铭唯我能胜,也只有我有资格写,我欲为中山先生做墓志铭。

就这样,章太炎写下了古朴典雅,凝练审慎的《祭孙公文》。

谁知,章太炎当仁不让的拟写墓志铭,也使得蒋介石丧失了一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机会。

为此,蒋介石记恨在心,他以中山陵建筑总监的身份和党国代表的名义,拒绝使用章太炎拟写的墓志铭。

因此,中山陵建成之后,碑亭虽在,却没有墓志铭。

后来,不得已而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以代之。

后来,人们似乎又觉得,没有墓志铭的中山陵,也许是天意。

先生的一生丰功伟绩,岂能用寥寥文字所能表达详尽。

此陵无字胜有字,先生的功绩、恩泽,雕刻在亿万人民心中,珍藏到永远。

两则比喻意义上的无字碑

无字碑在以碑喻人时,为对标格清峻而不为文章或少识文字者的谑称。

例如唐朝有个叫赵崇的人,满腹经纶,述而不作,只能夸夸其谈,却不会写文章。

“赵崇凝重清介,门无杂宾,慕王蒙、刘真长之风也,标格清峻,不为文章,号曰‘无字碑’。

”(选自唐·冯贽《记事珠·无字碑》),又如五代时候,后唐明宗要选一位宰相,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有人推荐崔协,反对者认为其不识字,虚有其表,号为无字碑。

“崔协者,少识文字,时人呼为‘无字碑’寓意:

‘无自卑’。

”(选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