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道 德 篇.docx
《二 道 德 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 道 德 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道德篇
二道德篇
1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學而》
【譯文】有子說:
“如果有人的行為是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司,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司,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根本的東西樹立了,人生的道理就會產生。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德的根本吧!
”
2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
”
《學而》
【譯文】孔子說:
“花言巧語,外表討好,這種人是不會有太多仁德的。
”
3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學而》
【譯文】曾子說: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
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忠竭力呢?
和朋友往來是否誠信呢?
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
”
4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學而》
【譯文】孔子說:
“年輕的弟子們在家裡就要孝順父母,出去就要敬愛兄長,說話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接近有仁德的人。
這樣做了之後,如有餘力,就再去學習文化。
”
5子夏曰: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學而》
【譯文】子夏說:
“重賢人不重美色;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事君王,能捨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這種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
6子曰: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學而》【譯文】孔子說:
“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也不會鞏固。
要以盡忠和守信兩種道德為主。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
7曾子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學而》
【譯文】曾子說:
“謹慎對待父母的身後大事,追念歷代祖先,民人的道德風尚就會變得純樸厚道。
”
8子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學而》
【譯文】孔子說:
“當一個人父親活著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不在了,要考察他的行為。
如果三年都沒有改變到他父親留下的教導,就可以稱為孝順了。
”
9有子曰:
“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學而》
【譯文】有子說:
“禮的作用,以和諧共處最為可貴。
過去聖明君王治理國家,最可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他們小事大事都按這個道理去做。
但是,如果遇到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法規矩來約束,也是不可行的。
”
10有子曰: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學而》
【譯文】有子說:
“講信用的人就接近道義了,他說的話就能兌現。
態度端莊的人就接近禮了,他就不致受到侮辱。
所依靠的都是親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
11子貢曰: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學而》
【譯文】子貢說:
“貧窮卻不諂媚奉承,富裕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
”孔子說:
“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快樂,縱富裕卻好禮啊。
”
12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學而》
【譯文】孔子說:
“不怕別人不瞭解我,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
13孟懿子問孝。
子曰:
“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
“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
“何謂也?
”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為政》
【譯文】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
孔子說:
“不要違背禮節。
”不久,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
“孟孫向我問孝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
“這是甚麼意思?
”孔子說:
“父母在世,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過世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
14孟武伯問孝。
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
《為政》
【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
孔子說:
“做子女的只是為父母的疾病擔憂。
”
15子游問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為政》
【譯文】子游問孝道。
孔子說:
“現在的孝,據說能供養父母便行了。
其實,對狗和馬都能飼養;如果不用心恭敬地孝順父母,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和馬有甚麼分別呢?
”
16子夏問孝。
子曰:
“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
《為政》
【譯文】子夏問孝道。
孔子說:
“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的樣子最難。
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肴,讓長輩吃喝,難道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
17子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為政》
【譯文】孔子說: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可以怎麼做。
譬如大車上沒有輗,小車上沒有軏,如何能走呢?
”【按:
輗和軏都是車上的關鍵部件。
】
18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
《八佾》
【譯文】孔子說: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於禮儀又有何用呢?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於音樂又有何用呢?
”
19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
“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八佾》
【譯文】林放問禮的根本是甚麼。
孔子說:
“你的問題意義很大呀!
就一般禮儀說,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儉約;就喪禮說,與其儀式周到,寧可內心悲痛。
”
20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於貧困中,也不可能長久地處於安樂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為仁;有智慧的人以利助仁。
”
21子曰: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假如立志實行仁德,就不會做壞事。
”
22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發財和做官,是人人所希望的;不用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窮困和下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掉它,君子不擺脫。
君子離開了仁德,怎麼能成名呢?
即使吃一餐飯的時間,君子都不會離開仁德,就是在匆忙緊迫的時刻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
23子曰: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德的人。
愛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不過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為了不使不仁德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
有誰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在仁德方面呢?
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人。
大概有這樣的人,我未曾見到罷了。
”
24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早晨得到了道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
”
25子曰: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如果讀書人追求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就不值得同這種人談論。
”
26子曰: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做,只要怎樣符合道義,便怎樣做。
”
27子曰:
“放於利而行,多怨。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只按照個人利益去做事,會招致很多怨恨。
”
28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道理。
”曾子說:
“是。
”孔子出來,別的學生問曾子:
“這是甚麼意思?
”曾子說:
“老師的學說,只是忠和恕罷了。
”
29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
30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我反省,【看看是否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
31子曰: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古時候的人話不輕易說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言論而感到羞恥。
”
32子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君子言論要遲鈍,行動要敏捷。
”
33子曰:
“德不孤,必有鄰。
”
《里仁》
【譯文】孔子說: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做夥伴。
”
34子路曰:
“願聞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公冶長》
【譯文】子路問孔子說:
“希望聽到您的志向。
”孔子說:
“讓老年人安居,讓朋友們信任我,讓青年人想念我。
”
35子曰:
“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
《雍也》
【譯文】孔子說:
“顏回很有賢德啊!
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裏,別人都受不了那種貧窮的困擾,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
顏回很有賢德啊!
”
36子曰:
“誰能出不由戶?
何莫由斯道也?
”
《雍也》
【譯文】孔子說:
“誰能走出屋外而不從房門經過?
但為甚麼沒有人從我這條路走呢?
”
37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雍也》
【譯文】孔子說:
“人在社會上生存本該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由於他僥倖地避免了禍害。
”
38樊遲問仁,曰:
“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雍也》
【譯文】樊遲問怎麼樣才叫做仁德。
孔子說:
“有仁德的人在他人之前搶先克服困難,在他人之後才收穫成果,這可以說是仁德了。
”
39子曰: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雍也》
【譯文】孔子說:
“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致於離經叛道了。
”
40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於仁?
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雍也》
【譯文】子貢說: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廣泛地給人們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
可以說是仁德嗎?
”孔子道:
“哪裏只是仁德?
那一定是聖德了!
堯舜大概都難以做到哩!
仁這種道德是說,自己想要建立的,就要使別人也可建立;自己想要達到的,就要使別人也可達到。
能夠以自身感受來考慮他人,就是實踐仁德的方法了。
”
41子曰: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
《述而》
【譯文】孔子說:
“不修養品德,不講求學問,聽到合乎道義的事情不能親身去做,有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
”
42子曰: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述而》
【譯文】孔子說:
“志向在道義,根據在品德,依靠在仁愛,而遊習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
”
43子曰: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述而》
【譯文】孔子說:
“財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話,就是做替人家拿著鞭子的差役,我也去做。
如果求不到,還是做我愛做的事罷。
”
44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述而》
【譯文】孔子說:
“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可以從中找到樂趣。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就像浮雲一樣。
”
45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述而》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麼樣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對子路說:
“你為甚麼不這樣說:
他的為人,用功而忘記了吃飯,樂觀而忘記了憂愁,不曉得衰老將要到來,就是這樣罷了。
”
46子曰:
“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
《述而》
【譯文】孔子說:
“仁德離開我們很遠嗎?
我要仁,它就來了。
”
47子曰:
“奢則不孫,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寧固。
”
《述而》
【譯文】孔子說:
“奢侈就顯得驕傲,儉樸就顯得寒傖。
與其驕傲,寧可寒傖。
”
48子曰: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述而》
【譯文】孔子說:
“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多怨。
”
49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
【譯文】孔子溫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莊重而安詳。
50曾子曰: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
君子人也。
”
《泰伯》
【譯文】曾子說:
“可以把幼小的孤君託付給他,可以把方圓百里的國家委託給他,面臨安危存亡的關頭卻不動搖屈服。
這種人是君子嗎?
是君子啊。
”
51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泰伯》
【譯文】曾子說:
“讀書人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路程遙遠。
把實現仁德作為己任,不也重大嗎?
奮鬥到死方才休止,不也遙遠嗎?
”
52子曰: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泰伯》
【譯文】孔子說:
“《詩經》使我興起意念,禮儀幫我立足社會,音樂助我事業有成。
”
53子曰: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
《泰伯》
【譯文】孔子說:
“堅定地相信道義,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
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
天下太平,就出來工作;不太平,就隱居。
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
54子曰: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泰伯》
【譯文】孔子說:
“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不老實,無能而不講信用,這種人我不知道他怎麼會這樣。
”
55子絕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譯文】孔子杜絕四種毛病:
不憑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
56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子罕》
【譯文】孔子想到九夷的地區居住。
有人說:
“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好住?
”孔子說:
“有君子住在那裡,有甚麼簡陋呢。
”
57子曰:
“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
《子罕》
【譯文】孔子說:
“出外就服事公卿,回家就侍奉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不被美酒困擾,我做到了哪些呢?
”
58子曰: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子罕》
【譯文】孔子說:
“我沒有看見過愛好美德如同愛好美色一樣的人。
”
59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子罕》
【譯文】孔子說:
“三軍的主帥可以被奪去,一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迫他放棄志向。
”
60子曰: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子罕》
【譯文】孔子說:
“嚴寒的天氣之下,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
61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子罕》
【譯文】孔子說:
“明智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慮,勇敢的人不畏懼。
”
62•廄焚。
子退朝,曰:
“傷人乎?
”不問馬。
•
《鄉黨》
【譯文】馬棚失火。
孔子從朝廷回來,忙問:
“傷人了嗎?
”沒有問馬怎樣。
63顏淵問仁。
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
“請問其目。
”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顏淵》
【譯文】顏淵問甚麼是仁德。
孔子說:
“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乎禮,這就是仁德。
人人一旦這樣做到,天下都會歸依仁德了。
實踐仁德,全靠自己,還靠別人嗎?
”顏淵說:
“請問具體的內容。
”孔子說:
“不合禮的不看,不合禮的不聽,不合禮的不說,不合禮的不做。
”顏淵道:
“我雖然不聰敏,也要按照您的話去做。
”
64仲弓問仁。
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
“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顏淵》
【譯文】仲弓問甚麼是仁德。
孔子說:
“出門就好像去接見貴賓,僱用百姓就好像去承辦祀典。
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在國內沒有怨恨,在封地也沒有怨恨。
”仲弓說:
“我雖然不聰敏,也要按照您的話去做。
”
65司馬牛問仁。
子曰:
“仁者,其言也訒。
”曰:
“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
”子曰:
“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
《顏淵》
【譯文】司馬牛問甚麼是仁德。
孔子說:
“有仁德的人說話謹慎。
”司馬牛問:
“說話謹慎,這就叫做仁了嗎?
”孔子說:
“做起來不容易,說起來能夠不謹慎嗎?
”
66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
“君子不憂不懼。
”曰:
“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
《顏淵》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
孔子說:
“君子不憂愁,不畏懼。
”司馬牛說:
“不憂愁,不恐懼,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答道:
“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甚麼可以憂愁和畏懼的呢?
”
67司馬牛憂曰: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
“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顏淵》
【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
“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說:
“我聽說過:
死生有命運決定,富貴由上天安排。
君子做事認真而無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
68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顏淵》
【譯文】子張問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別迷惑。
孔子道:
“以忠誠信實為主,追從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
愛一個人,希望他長生,厭惡起來,又恨不得他馬上死。
既要他長生,又要他短命,這便是迷惑。
”
69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顏淵》
【譯文】孔子說: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小人卻相反。
”
70•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
“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子
曰:
“善哉問!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
《顏淵》
【譯文】樊遲陪著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說:
“請問怎樣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樣消除別人對自己隱藏的怨恨,怎樣辨別出哪種是糊塗事。
”孔子說:
“問得好!
首先付出勞動,然後收穫,不是提高品德了嗎?
批判自己的壞處,不去批判別人的壞處,不就消除隱藏的怨恨了嗎?
因為偶然的忿怒,便忘記自己,甚至也忘記了親人,不是糊塗嗎?
”
71樊遲問仁。
子曰:
“愛人。
”問知。
子曰:
“知人。
”樊遲未達。
子曰: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
《顏淵》
【譯文】樊遲問甚麼是仁德。
孔子說:
“愛人。
”又問甚麼是智。
孔子說:
“善於識別人物。
”樊遲還沒透澈瞭解。
孔子說:
“選用正直的人,放在惡人之上,就能使惡人變正直。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
“剛才我去見老師向他問智,他說‘選用正直的人,放在惡人之上,就能使惡人變正直。
'這是什麼意思?
”子夏說:
“這話意義多麼豐富啊!
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挑選,把皋陶提拔出來,不仁的人就難以存在了。
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之中挑選,把伊尹提拔出來,不仁的人也就難以存在了。
”
72曾子曰: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顏淵》
【譯文】曾子說:
“君子用文章學問來交結朋友,用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
73子貢問曰:
“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
《子路》
【譯文】子貢問道:
“全鄉的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說:
“還不行。
”子貢便又問:
“全鄉的人都厭惡他,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說:
“還不行。
最好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
74子曰: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子路》
【譯文】孔子說:
“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小人驕傲凌人,卻不安詳舒泰。
”
75子曰:
“剛、毅、木、訥近仁。
”
《子路》
【譯文】孔子說:
“剛強、果斷、樸質,言謹,有這四種品德的人接近仁德。
”
76子路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
“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子路》
【譯文】子路問道:
“怎麼樣才可以叫做士呢?
”孔子說:
“互相批評,和睦共處,可以叫做士了。
朋友之間,互相批評;兄弟之間,和睦共處。
”
77憲問恥。
子曰:
“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子曰:
“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憲問》
【譯文】原憲問甚麼叫恥辱。
孔子說:
“國家政治清明,做官得俸祿;國家政治黑暗,也做官得俸祿,這就是恥辱。
”原憲又問:
“好勝、自誇、怨恨和貪心四種毛病都不曾表現過,這可以說是仁人了嗎?
”孔子說:
“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了,若說是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
78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憲問》
【譯文】孔子說: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
79子曰: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憲問》
【譯文】孔子說:
“貧窮卻沒有怨恨,很難;富貴卻不驕傲,倒容易做到。
”
80子曰: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憲問》
【譯文】孔子說:
“君子通達於仁義,小人通達於利益。
”
81子曰: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憲問》
【譯文】孔子說:
“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
82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
“夫子自道也。
”
《憲問》
【譯文】孔子說:
“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也沒有做到:
仁德的人不憂慮,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子貢說:
“這正是他老人家對自己的表述。
”
83子貢方人。
子曰:
“賜也賢乎哉?
夫我則不暇。
”
《憲問》
【譯文】子貢議論別人。
孔子對他說:
“你就夠好了嗎?
我卻沒有這閒工夫去議論別人。
”
84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憲問》
【譯文】孔子說:
“不擔心別人不知道我,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
85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憲問》
【譯文】有人對孔子道:
“拿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
”孔子說:
“那拿甚麼來報答恩德呢?
應該拿正直來報答怨恨,拿恩德來報答恩德。
”
86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衛靈公》
【譯文】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來。
子路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
“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辨法的時候嗎?
”孔子說:
“君子雖然窮,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窮便胡作非為了。
”
87子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
“有志向並有仁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