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7437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docx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实用文档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21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2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

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

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

痰瘀阻窍证:

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

阴虚阳亢证:

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

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

风痰上扰证

治法:

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1)推荐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取穴风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

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

宜清热化痰醒脑之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决明子等。

可选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

治法: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1)推荐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

取穴太冲、曲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

宜食辛甘寒,忌食辛辣、油腻、温燥、动火之食物。

宜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之品,如槐花、决明子、菊花、芹菜、玉米须等.

3。

气血亏虚证

治法:

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1)推荐方药:

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百会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补法为主要,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

宜食甘温,忌生冷、油腻之食物。

宜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之品,如红枣、阿胶、桂圆、枸杞、茯苓、莲子、当归、白木耳、糯米等。

可选红枣莲子粥等。

4.痰瘀阻窍证

治法:

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1)推荐方药:

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取穴合谷、三阴交、血海、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

宜食清淡,忌油腻肥甘食物。

宜燥湿祛痰、健脾活血之品,如西洋参、山楂、薏苡仁、三七、丹参等。

可选薏米党参粥、三七粉等.

5.阴虚阳亢证

治法: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推荐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取穴风池、肝俞、肾俞、行间、夹溪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

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油腻、温燥、动火之食物。

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品,如麦冬、百合、桑寄生、黑豆、山茱萸等。

6.肾精不足证

治法:

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1)推荐方药:

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制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

取穴百会、悬钟、肾俞、太溪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补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

宜食甘温,忌生冷、寒凉之食物。

宜滋补肝肾之品,如龟板、龟甲、枸杞、何首乌、桑椹、山药、黑豆等。

可选甲鱼汤等。

(二)西药治疗

根据引起眩晕的不同原因,参照《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抗凝剂、扩张血管剂等,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三)护理调摄要点

1.情志调理:

注意卧床休息,尽可能避免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加强宣教,使患者学会的自我心理调节。

2。

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少食多餐。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02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

痊愈:

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

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

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

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

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

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症状

  

分级量化标准

  

头晕目眩

  

□0分:

无头晕目眩;□2分:

尚可忍受,闭目即止;□4分:

视物旋转,如坐舟船;□6分:

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恶心、呕吐

  

□0分:

无恶心、呕吐;□1分:

轻度恶心、呕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2分:

影响日常生活及进食;□3分:

频繁严重恶心呕吐,需卧床休息。

  

耳鸣耳聋

  

□0分:

无耳鸣耳聋;□1分:

偶尔出现;□2分:

频繁出现,轻度听力下降;□3分:

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睡眠,明显听力障碍。

  

倦怠乏力

  

□0分:

无倦怠乏力;□1分:

乏力,偶有倦怠;□2分:

时有嗜卧,乏力倦怠;□3分:

整日困卧,对外界事物兴趣下降,坐时即可入睡。

  

汗出异常

  

□0分:

无汗出;□1分:

皮肤微潮,稍动更甚;□2分:

皮肤潮湿,动则汗出;□3分:

稍动汗出,如水流漓。

  

发作频率

  

□0分:

无发作;□1分:

偶尔出现;□2分:

经常出现;□3分:

持续存在.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心病科

一、基本情况

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21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

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主要症状

病例数

辨证施护方法

实施人次

百分比

眩晕

26

体位

26

100%

监测血压

19

73%

安全护理

26

100%

头痛

1

监测血压

1

100%

体位

1

100%

情志护理

1

100%

心悸气短

2

活动

2

100%

情志护理

2

100%

用药护理

2

100%

呕吐痰涎

16

体位

10

62.5%

口腔清洁

16

100%

服药护理

15

93.75%

其他

口干

1

饮食护理

1

100%

服药指导

1

100%

心烦失眠

2

活动指导

2

100%

情志护理

2

100%

指导促睡眠措施

2

100%

食少便溏

8

肛周清洁

8

100%

服药护理

5

62。

5%

饮食护理

7

87。

5%

颈部不适

1

体位

1

100%

情志护理

1

100%

活动

1

100%

腰酸膝软

1

体位

1

100%

饮食护理

1

100%

恶心呕吐

1

体位

1

100%

口腔清洁

1

100%

服药护理

1

100%

纳差

2

服药护理

2

100%

饮食护理

2

100%

情志护理

2

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

病例数

平均实施次数(次)

平均应用天数(天)

百分比(%)

耳穴埋豆

26

6.2

10。

8

100

穴位贴敷

2

0.8

1

7。

6

中药泡洗

7

1.8

1。

8

26。

9

穴位按摩

20

5.1

5.1

76.9

艾灸

3

1。

1

1。

1

11.5

针刺

9

3。

95

3。

95

34。

6

中药熏洗

8

1。

6

1。

6

30.8

中药离子导入

2

0.4

0。

4

7.6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

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项目

例数

(人)

依从性(%)

满意度(%)

依从

部分

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耳穴埋豆

26

23

(88。

5)

3

(11。

5)

0

2

(84.6)

4

(15.4)

0

穴位贴敷

2

2

(100)

0

0

2

(100)

0

0

中药泡洗

7

7

(100)

0

0

7

(100)

0

0

穴位按摩

20

15

(75)

5

(25)

0

15

(75)

5

(25)

0

艾灸

3

3

(100)

0

0

3

(100)

0

0

针刺

9

9

(100)

0

0

9

(100)

0

0

中药熏洗

8

8

(100)

0

0

8

(100)

0

0

中药离子导入

2

2

(100)

0

0

2

(100)

0

0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

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

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

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

①满意:

22人(84。

6%);②一般:

4人(15。

4%);③不满意:

0人。

分析其原因:

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

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

①实用性强:

22人(84。

6%);②实用性较强:

4人(15.6%);③实用性一般:

0人;④不实用:

0人。

分析其原因:

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该怎样做。

2.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年轻及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的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因个人口味不同,且营养室药膳种类少,未能普及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

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

因护理技术和辩证施护措施开展不能单独解决患者临床症状,而每个病人他的医疗手段不一样,且缺乏简单实用的评价工具,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三、护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护理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

对眩晕的主要症状眩晕、头痛、心悸/气短、呕吐痰涎、口干、心烦失眠、食少便溏、腰酸膝软、纳差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

将症状的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

好、较好、一般、差.

(二)护理效果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关键点为:

以症状改善及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为主要评价指标.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

主要症状

病例数(人)

护理效果(%)

较好

一般

眩晕

26

22(84.6)

4(15。

4)

0

0

头痛

1

1(100)

0

0

0

心悸/气促

2

2(100)

0

0

0

呕吐痰涎

16

14(87.5)

2(12.5)

0

0

口干

1

1(100)

0

0

0

心烦失眠

1

1(100)

0

0

0

食少便溏

8

8(100)

0

0

0

颈部不适

1

1(100)

0

0

0

腰酸膝软

1

1(100)

0

0

0

纳差

2

2(100)

0

0

0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5%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眩晕病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案例1:

患者王某,女,76岁,因“反复头晕3个月,再发1天”入院,中医诊断:

眩晕(阴虚阳亢),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入院症见:

神清,精神稍倦,头晕,轻口干苦,纳可,眠可,二便调。

入院时测体温:

36.8℃,脉搏:

64次/分,呼吸:

20次/分,血压:

161/80mmHg,医嘱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为治法。

针对患者眩晕,给予卧床休息、评估跌倒风险,了解眩晕发作的次数、时间、伴随症状、监测血压,可遵医嘱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给予生活起居指导、服药指导、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针对患者高血压偏高给予生活起居指导、服药指导、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教会患者及其家属穴位按摩,可每日一次,每次20-30min。

3天后患者诉无头晕,血压142/78mmHg,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测量血压。

指导患者做降压操,每日一次,每次20-30min。

案例2:

患者黎某,女,69岁,因“反复头晕半年,”入院,中医诊断:

眩晕(风痰上扰),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3级,入院症见:

神清,精神可,头晕,头重如裹,纳可,眠可,二便调。

测体温:

36。

4℃,脉搏:

72次/分,呼吸:

20次/分,血压:

204/115mmHg,医嘱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为治法。

针对患者眩晕、头重,给予卧床休息、评估跌倒风险,了解眩晕、头重发作的次数、时间、伴随症状、监测血压,可遵医嘱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给予生活起居指导、服药指导、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

针对患者高血压高给予生活起居指导、服药指导、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教会患者及其家属穴位按摩,可每日一次,每次20—30min。

5天后患者诉轻头晕,无头重、纳可,眠可,血压146/88mmHg,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测量血压。

指导患者做降压操,每日一次,每次20—30min。

案例3:

患者陈某,男,51岁,因“头晕2小时”入院,中医诊断:

眩晕(风痰上扰),西医诊断:

颈椎病,入院症见:

神清,精神疲倦,头晕,天旋地转感,恶心欲呕,眠可,二便调,测体温:

36。

4℃,脉搏:

7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1/75mmHg.医嘱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为治法。

针对患者眩晕、天旋地转感,给予卧床休息、评估跌倒风险,了解眩晕、天旋地转发作的次数、时间、伴随症状、监测血压,可遵医嘱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给予生活起居指导、服药指导、辨证饮食指导、情志护理.针对患者恶心欲呕,予指导体位、饮食护理、服药护理、口腔清洁,指导患者穴位按摩.2天后患者诉轻头晕、无恶心欲呕,纳可。

四、中医护理的作用分析

(一)护理难点分析

执行方案的26例眩晕患者在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为本次方案中的护理难点.现我科根据方案中护理难点的解决思路,目前护理难点解决进度:

1。

已印制健康宣教小册子,内容详尽,出院时发放给患者。

2.住院期间,开展多种形式宣教,由管床护士对所管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

3。

住院期间,护士加强服药指导,使患者意识到服药的重要性,并学会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4。

管床护士在出院一周内对所管患者随访,进行服药、饮食、随访、活动等指导。

5.提供符合患者证型,又简便易于实行的膳食。

(二)护理作用分析

从护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责任护士进行临症(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1.防昏仆

因清窍失养致头晕、眼花、乏力,患者易昏仆。

故眩晕严重者指导卧床休息;轻者注意休息,适当活动,起卧动作宜缓慢,照顾生活所需,下床活动时有人陪同,给予辨证施膳护理、服药护理,预防跌倒的发生。

同时,遵医嘱给予是耳穴埋豆,选用心、神门、交感、皮质等穴位,以镇静安神、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改善头晕、心悸等不适;贴敷双涌泉穴可使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达到改善睡眠;艾灸是通过艾绒制作的药效来发挥作用,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的目的.以上护理方法配合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头晕、乏力症状,患者未发生跌倒。

2.减轻心悸气促,改善睡眠

通过半坐卧位,减轻心脏负荷;合理运动,应用五音疗法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消除焦虑、忧伤情绪,达到稳定血压、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遵医嘱耳穴贴压,选穴:

心、神门、皮质下、交感,以镇静安神、调节气机、助心行血,减轻心悸气促,改善睡眠。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护理方法应用情况

 

病例基本信息表

序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联系

入院时间

出院时间

住院天数

责任

护士

职称

1

122884

林尚锦

55

3902498

2021。

02.09

2021。

02。

13

5

刘彩婵

2

122899

邱庆茂

76

2021。

02.10

2021。

02.13

4

刘彩婵

3

122537

陈其洲

52

2021。

01.30

2021。

02。

03

5

刘彩婵

4

122649

黎少芳

69

2021。

02.02

2021。

02。

09

8

梁燕丽

5

123285

许智新

74

2021。

02。

24

4

王淑汝

6

116626

邓桥光

69

2021。

02.13

2021.02。

17

4

王淑汝

7

123242

陈勤英

41

2021。

02.28

5

王淑汝

8

122811

陈月洪

60

2021。

02。

07

2021.02。

11

4

王淑汝

9

33878

陈洁丽

65

3726735

2021。

02。

02

2021。

02。

06

4

王淑汝

10

122818

王恒英

76

2021.02。

07

2021。

02.11

5

赵一军

11

112356

梁树芳

78

2021。

02。

02

10

莫文娟

12

34707

陈月红

42

2021.02。

09

9

陈泽芝

13

122765

黎荣娣

44

2021。

02。

10

4

陈泽芝

14

122767

梁美英

67

2021。

02。

06

2021。

01.14

8

陈泽芝

15

122785

刘秀英

75

2021.02。

06

2021.02。

11

5

陈婵华

16

122589

彭秀芹

36

5

莫文娟

17

122303

陈少英

70

3712920

2021。

02.02

13

梁燕丽

18

122613

陈光同

57

2021.02。

02

6

赵一军

19

122961

黎沛芳

70

2021.02。

12

3

叶伟珍

20

122731

陈群英

69

2021。

02。

05

2021。

02.09

5

李金燕

21

119012

陈廷炎

82

2021.01。

27

7

李金燕

22

12233

陈洁芳

60

2021.01。

23

10

李金燕

23

122909

康周

67

2021.02。

16

7

李金燕

24

123040

梁灼文

75

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