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7280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docx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教案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共同构成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技术操作和监测的标准要求。

本标准为强制(推荐)性标准,其中第(?

)为强制性条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原《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88)卫医字第6号)同时废止。

附录(?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

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市卫生

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煤炭部总医院、3M中国有限公司、北京鹊翔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巩玉秀、李六亿、任伍爱、张青、张流波、李新武、钱黎明、冯秀兰、王易非、武迎宏、钟秀玲、么莉、黄靖雄、蒋礼恒……######。

本标准其他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员参见附录B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技术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和为医院

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

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手术部

(室)的消毒供应工作也应执行本规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本标准在制定中非等效采用了以下标准:

GB/T19633—2005/IS011607:

200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ISO13485:

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ENISO15883-—1:

2003《清洗消毒器》

EN285:

1996(英文版)

美国:

AAMIST79

3、术语和定义

3.1包装完好性packageintegrity:

最终包装未受物理损坏的状态。

3.2闭合closure:

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的放法。

例如,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

3.3闭合完好性closureintegrity:

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的其他

部分具有相同的阻碍微生物进入的程度。

3.4超声波清洗器ultrasoniccleaner:

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

应”的原理,进行机械清洗的机器。

超声波清洗器有落地式和台式全自动、半自

动等类型。

3.5密封sealing:

包装层间连接的结果。

注:

密封可以采用诸如粘合剂或热熔

法。

3.6清洗cleaning:

用水除去被洗物品上的污物,使其达到能进—步处理和使

用的程度。

3.7清洗槽rinsetank:

专门用于各种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

所需要的辅助设施,其材质具有防酸、防碱、防腐蚀、易打理、不损伤器械和不易污染等性能。

3.8清洗消毒器washer-disinfector:

对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洗

与消毒的机械设备。

3.9冲洗flushing:

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上污物的过程。

3.10洗涤washing:

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清除器械、器具与物体表面污染物的过程。

3.11漂洗rinsing:

用水冲走和稀释被清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残留物。

3.12烘干drying:

采用机械方法消除器械和物品表面的湿气。

3.13植入医疗器械implantablemedicaldevice:

任何通过外科手段使其在体内至少留30天,且只能通过内科或外科的手段取出的来达到下列目的的医疗器械:

全部或部分插入人体中;为替代上表皮或眼表皮用。

4处理医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基本原则

4.1应根据医疗器械、物品危险程度分类,选择清洗、消毒、灭菌处理方法。

医疗器械危害程度分为3类,包括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低度危险性物品。

4.1.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为高度危险性物品,应

达到灭菌合格。

4.1.2接触不完整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为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

到消毒合格。

4.1.3接触完整皮肤的器械、器具和物品为低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清洁或消毒合格。

这类物品不应在消毒供应中心处理。

4.2耐湿热的器械、器具与物品,应首选物理消毒与灭菌方法。

4.3职业防护原则:

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具体措施见附录?

5操作流程

技术操作流程包括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

检查、包装、灭菌、储存、发放。

5.1回收

5.1.1回收程序包括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的初步处理、封闭暂存、收集、运

送的过程。

5.1.2使用者对用后的器械、器具与物品应进行初步处理,如清除废弃物,并封

闭暂存于使用部门;对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朊毒体感染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进行双层的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

5.1.3应避免反复装卸,不应在病区和诊疗场所进行器械物品的清点和核查。

5.1.4应及时回收,封闭运输。

5.1.5回收器具每次使用后应清洗和消毒,干燥存放。

5.2分类

5.2.1消毒供应中心集中进行污染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清点和核查。

5.2.2应根据器械物品材质、精密程度、归属部门等进行分类,并使用专用容器、

设置分类标识。

5.3清洗

5.3.1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机械清洗。

5.3.2机械清洗方法适用于一般器械的清洗;手工清洗方法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

5.3.3清洗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

清洗方法及注意事项应符合附录()的要求。

5.3.4应充分清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表面、轴节和管腔。

精密器械清洗操作和处理程序,应依照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5.3.5清洗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规程,应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5.3.6注意事项

5.3.6.1清洁剂、酶清洁剂等的配制,应正确使用,及时更换。

不应使用研磨剂类的清洗产品。

5.3.6.2塑胶类和软质金属材料器械,不应使用酸性清洁剂和润滑剂。

5.3.6.3不应使用石蜡油进行器械保养和润滑。

5.3.6.4清洗用水

(1)人工清洗的预清洗、漂洗步骤宜使用常水(生活饮用水)。

根据器械如光学器材、窥镜、穿刺针等精密程度和材质要求,终末漂洗时宜选用软水或纯化水或蒸馏水。

(2)清洗消毒装置进行冲洗、洗涤、漂洗应使用软水,终末漂洗宜选用纯化水或蒸馏水。

(3)热力消毒应使用纯化水或蒸馏水。

5.4消毒

5.4.1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经过清洗处理后方可进行消毒。

5.4.2机械清洗采用热力消毒时应达到的要求:

高度危险性器械物品消毒温度应≥90℃和时间≥5分钟,或Ao值为3000—6000;中度危险性器械物品消毒温度应≥90℃和时间≥1分钟,或Ao值>~3000。

5.4.3手工清洗后器械、器具与物品的消毒可选择热力、化学消毒方法。

热力消毒方法的时间、温度按照表?

的要求进行。

化学消毒方法应选用对器械腐蚀性低

和对人体安全性较高的消毒剂,如75%的乙醇、?

和获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适用于医疗器械消毒的其它消毒剂。

表?

热力消毒的温度与时间

温度(℃)

消毒时间(分钟)

90

l

80

10

75

30

70

100

5.5干燥

5.5.1宜使用机械方法进行干燥处理,不应使用自然干燥方法。

5.5.2机械干燥温度70℃一90℃;干燥时间:

一般金属器械15—20分钟,塑胶

类器械(如呼吸机管路等)30—40分钟。

5.5.3穿刺针、各类手术吸头管腔类器械等宜使用压力气枪,辅助干燥处理。

5.5.4不耐热器械,宜采用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5.6器械检查

5.6.1器械检查包括洁净度检查、功能检查、规格、数量检查等。

应符合以下规

定:

5.6.2目测方法检查器械清洁度,对复杂、精密器械应使用放大镜(5—6倍数)

进行检查;清洗质量检查不合格,应重新进行清洗处理。

5.6.3带电源器械应进行漏电检查。

5.7包装

5.7.I包装程序包括器械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

5.7.2器械装配时应依据器械装配规程或图示进行。

5.7.3包装要求:

盘、盆、碗等器皿,宜单个包装;有盖的器皿应打开盖子,摞放时器皿间用吸湿毛巾、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宜撑开摆放;管腔类物品盘绕放置,勿打折,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保护措施。

5.7.4灭菌包重量要求:

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

5.7.5灭菌包体积要求: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30cm×250n;

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30cm×30cm×50cm。

5.7.6包装材料及包装方法

5.7.6.1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和使用情况,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

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应每次清洗。

5.7.6.2硬质容器灭菌盒或箱的清洗消毒,应符合本规范清洗消毒的规定;其使用方法应参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5.7.6.3灭菌物品的包装方法包括闭合式和密封式包装。

采用闭合式包装时,包装材料应为2层,分为2次包装;密封式包装如塑封宜为一层。

5.7.7封包

5.7.7.1应包装严密,松紧适度;不应使用别针、绷带、线绳等物品封包。

5.7.7.2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宜使用灭菌专用胶带封包,胶带长度与灭菌包体

积、重量相适宜。

无菌屏障被破坏时,应有清晰的指示。

5.7.7.3硬质容器闭合完好性应有清晰的标识。

标识被破坏即视为已污染。

5.7.7.4采用密封包装方法其密封宽度应大于6mm,包装两端应留至少2.5cm。

5.7.7.5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和设定温度、密封宽度、密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设置并核对生产日期、无菌有效日期等标识的准确性。

5.7.8标识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等内容。

手术器械包外应有信息卡,内容应符合《医院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

5.8灭菌

5.8.1灭菌方法

5.8.1.1压力蒸汽灭菌

5.8.1.1.1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耐湿热的器械、器具与物品的灭菌,不应用于凡士林等油剂和粉剂的灭菌。

5.8.1.1.2压力蒸汽灭菌包括下排气式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宜选用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5.8.1.1.3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参数:

如表?

对于超重的外来器械:

应由供应商提供灭菌参数。

表?

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参数

设备类别

物品类别

温度(℃)

时间(分钟)

压力(kpa)

下排气式

敷料

121

30

102.9

器械

121

20

102.9

预真空式

器械、敷料

132—134

4

205.8

5.8.1.1.4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5.8.1.2环氧乙烷灭菌

5.8.1.2.1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不耐湿热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医疗器械的灭菌。

5.8.1,2.2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参数:

见表?

解析时间为:

60℃时解析8小时,50℃解析12小时。

 

表?

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参数

气体浓度(mg/L)

温度(℃)

湿度(%)

>600

37—55

60—80

5.8.1.3其它灭菌方法应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5.8.2操作程序

灭菌操作程序包括设备运行准备、装载、灭菌器操作、灭菌后卸载等步骤。

5.8.2.1设备运行准备

5,8.2.1.1安全检查。

内容包括:

(1)灭菌器压力表应处在“零”的位置;

(2)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

(3)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

(4)灭菌柜内冷凝水排出口通畅,柜内壁清洁;

(5)检查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

5.8.2.1.2预热灭菌器。

5.8.2.1.3预热后进行BD试验。

监测结果合格允许使用灭菌器。

5.8.2.2灭菌装载

5.8.2.2.1装载量: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80%;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的90%,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以防止“小装量效应”。

5.8.2.2.2灭菌物品装载应使用专用灭菌架或篮筐装载。

灭菌包之间应间隔一定距离(≥2.5cm)。

5.8.2.2.3宜将同类材质的器械、器具与物品,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

材质不相同的器械、器具与物品在同一批次灭菌时,纺织类物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放置于下层。

5.8,2.2.4手术器械包类、硬式容器(盒或箱)应平放。

5.8.2.2.5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玻璃瓶等底部无孔的器皿类物品应倒立或侧放,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

5.8.2.2.6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中,大包宜摆放于上层,小包可摆放于下层,

5.8.2.2.7纸塑包装应倾边放置,纸面对塑面间隔放置。

5.8.2.3灭菌器操作方法应按照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5.8.2.4灭菌后物品卸载、储存

5.8.2.4.1物品卸载时,应至少先冷却30分钟,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触摸和移动。

5.8.2.4.2应检查化学指示物变色、标识等,符合标准后发放或储存。

湿包、破损、灭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被污染,需重新处理。

5.8.2.4.3灭菌物品应存放于灭菌物品存放区,分类放置。

设专人管理。

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5.8.2.4.4灭菌物品存放架(柜)必须离地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5.8,2.4.5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接触灭菌物品前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5.8.2.4.6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进入灭菌物品储存间,应去除外包装,建立入库和发放登记,记录物品入库日期、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

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5.8.2.4.7灭菌物品的有效期

(1)使用棉布类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4天:

未达到《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规定的环境温、湿度标准,其有效期应为7天;

(2)使用纸袋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个月;

(3)使用一次性皱纹包装纸、医用无纺布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6个月:

(4)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灭菌包,有效期为1年。

(5)具有密封性能的硬质容器,有效期为1年。

5.9灭菌物品发放

5.9.1记录灭菌物品的发放情况。

5.9.2发出的物品不应退回灭菌物品存放区。

5.9.3灭菌物品运送器具应每次清洁,干燥存放。

6特殊感染污染器械、器具与物品的处理

特殊感染病人污染的器械、器具与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消毒和/或灭

菌。

6.1朊毒体感染病人污染的器械、器具与物品,应先浸泡于lmol/L氢氧化钠溶

液内作用60min,再121℃,60min;或134℃-138℃,18分钟;或132℃,30分钟,再按照一般污染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的程序进行处理。

6.2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器械、器具与物品,使用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不少于30分钟,再按照一般污染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的程序进行处理。

6.3注意事项

6.3.1特殊感染病人宜选用一次性物品。

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6.3.2接触污染器械物品人员应严格执行职业防护规定。

污染处理结束后,应立

即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与手消毒。

附录?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防护措施

表?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防护措施

区域

操作内容

防护措施

圆帽

口罩

防护服/防水围裙

专用鞋

手套

护日镜/面罩

病房

污染物品回收

去污区

污染器械分类、核对、机械清洗装载

手工清洗

清洗器械运送器具

检查包装灭菌区

清洗器械检查、包装

灭菌物品装载

灭菌物品卸载

√#

灭菌物品储存区

灭菌物品管理

注:

√:

应使用,▲:

选择性使用,#具有防烫功能的手套。

附录?

清洗操作方法

C.1手工清洗、消毒

C.1.1操作程序

(1)冲洗:

将被清洗器械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或刷洗。

(2)洗涤;初步去除污染物后,可使用酶清洁剂浸泡器械,浸泡时间>2min,

然后用刷子刷洗。

(3)漂洗:

流动水冲洗或刷洗,水温15℃—30℃为宜。

管腔内用高压水枪冲洗;

终末漂洗是宜选用纯化水或蒸馏水。

(4)消毒:

按照7.4?

要求进行。

(5)干燥:

按照7.5?

要求进行。

C.1.2注意事项

(1)刷洗器械时宜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

(2)清洗时不应使用钢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

(3清洗用具、清洗槽等使用后,应每天清洁与消毒。

C.2超声波清洗

C.2.1操作程序按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C.2.2注意事项

(1)超声波清洗方法不适宜橡胶和软塑类材质器械的清洗。

(2)清洗时,器械物品应浸没在水面卞,管腔器械的腔内应注满水。

(3)清洗时应加盖,人员不可与清洗液面接触。

C.3清洗消毒器清洗

C.3.1操作程序按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1)将器械物品摆放在专用的清洗篮筐和清洗架上清洗。

(2)预清洗程序使用软水,水温不宜超过45℃。

(3)清洁剂、酶清洁剂清洗(洗涤)程序使用软水。

(4)漂洗程序使用软水。

(5)终末漂洗程序选用纯化水。

可根据被清洗器械需要使用润滑剂。

(6)消毒:

按照7.4?

要求进行。

(7)干燥:

温度80℃一90℃。

C.3.2注意事项

(1)定时检查清洁剂泵管是否通畅,确保清洁剂用量准确。

(2)定期检查设备的清洗消毒效果。

(3)设备舱内、旋臂应每天清洁、除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