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6799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现手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表现手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表现手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表现手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表现手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现手法教案.docx

《表现手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现手法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现手法教案.docx

表现手法教案

表现手法,灵活运用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常见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荔枝蜜》),借景抒情(《济南的冬天》),叙事抒情(《背影》),直抒胸臆(《春》),对比(《故乡》),衬托(《爱莲说》),卒章显志(《岳阳楼记》),象征(《白杨礼赞》),想象(《紫藤萝瀑布》、《卖火柴的小女孩》),联想(《菩萨蛮.大柏地》),照应(《小桔灯》),寓情于景(《春》),反衬(《丑石》),烘托(《最后一课》),托物起兴(《相思》),渲染(《故乡》),虚实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欲扬先抑(《母鸡》《蝉》),设置悬念(唐伯虎祝寿),点面结合(《林黛玉进贾府》一般写景物),开门见山(《海燕》),伏笔(《爸爸的花儿落了》),开篇点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尾呼应(《背影》),讽刺(《变色龙》),以乐写哀(《天净沙.秋思》)。

不同文体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

文体

常用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

记叙文

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

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

小说

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

古诗词

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滑梯

①母亲顶着如血的残阳,顶着如雪的白发来找我。

我知道,母亲一定是为哥哥的事而来的:

世界上一件最难办的事儿落到了我头上。

(设悬念)(母亲的形象1)

②我说:

“妈,您是不是为……”

③“我只想让位陪我遛遛弯儿。

”母亲打断了我的话语。

④虽然母亲干瘦,年轮和沧桑都刻在了脸上,但我从记事儿起就知道母亲的脊梁永远是笔直的。

(母亲的形象2)

⑤我和母亲又来到了我儿时常来的那个儿童公园。

母亲毫不犹豫地爬上了那个有63级台阶的滑梯。

母亲站在滑梯的最顶端,任飒飒秋风吹拂她那如雪的白发。

我也爬了上去。

我这个年轻人却没有母亲那么从容,我爬得很吃力,爬到最项端时已是呼哧带喘双腿发软。

我已远远没有儿时爬得轻快。

那时母亲常在闭暇时带我和哥哥来玩。

这个公园的一切都变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也都变了,只有这个滑梯没变。

⑥第一次玩滑梯时,我、母亲和哥哥都摔倒了。

只是母亲和哥哥摔在了地上,我摔在了母亲怀里。

哥哥摔得很惨,左额角上至今还有个疤。

母亲说,当时她只能抱一个孩子,要是能抱两个就好了。

⑦哥哥虽然比我大三天,那时却远远没有我胖。

母亲说,她刚把我捡回去时我还没有一只猫崽大,能装在一只大人的鞋里。

后来我懂事了,就问母亲:

“为什么我白白胖胖,哥哥却黑黑瘦瘦?

”哥哥抢着说:

“奶水都让你吃了,我喝米汤怎能有你胖?

”母亲不说话只是在一旁笑。

⑧嫂子昨天已来找过我。

嫂子说你哥的事儿你不能不知道吧,这事儿正归你们检察院管,说大就大说小就小,怎么办就看你这个大检察长讲不讲良心了。

嫂子扔下这句话就走了。

我却很尴尬地晾在了那儿。

哥哥辛辛苦苦奋斗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爬到了财务科长的位置上,却因重大的经济问题被隔离审查……我学的是法律,我知道法律的庄严性是不容一丝私情亵渎的。

可正是哥哥供我上的大学学的法律呀……(解悬)(和母亲鲜明对比)

⑨母亲对我说:

“二胖,你玩滑梯有什么感觉?

⑩我说:

“滑下去如昙花一现,很快很轻松很惬意。

爬上来很慢很艰辛很吃力……”

(11)母亲说:

“辛辛苦苦地往上爬.就是为了那昙花一现地往下滑吗?

二胖,咱不能再往下滑了,和妈回家……”(母亲的形象3)

(12)我了解了母亲的心,我的泪已到了眼眶边儿上却没有流下来。

此刻天边出现了彩虹,是那种很艳很美的虹。

(景美亦是心情的豁然开朗)(母亲的形象4)

 

1.“滑下去如昙花一现,很快很轻松很惬意。

爬上来……”这句话包含了什么哲理?

辛辛苦苦的努力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如果失去了正直的心,一念之差的错误会让你所有努力付之一炬。

所以要保持自己的做人的原则和坚持。

 

2.“此刻天边出现了彩虹,是那种很艳、很美的虹。

”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就是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情感,这也是一种侧面的描写方式。

在开头的景物描写中比较夸张,在开头作者的心情是比较矛盾的,心里想着母亲是不是也是来为哥哥求请的,一方面是法律的铁面无私,个人的原则,另一反面是对哥哥的一份亲情和感恩之情,他做为检察官无疑是为难的。

但,经过滑滑梯这件事儿,他明白了母亲的态度,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所以在结尾处说,“天边出现了彩虹,是那种很艳很美的虹。

”我们说,彩虹是希望的一种象征,是经历过风雨之后才有的一种成果,所以,当作者明白母亲的态度之后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景物自然也与之相对应了。

3.体会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母亲顶着如血的残阳,顶着如雪的白发来找我。

“顶”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体现了压力之重。

用在这里,烘托了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氛,暗含了母亲和“我”心头的压力和内心的纠结。

(2)嫂子扔下这句话就走了。

我却很尴尬地晾在了那儿。

“扔”字,生动展示了嫂子性格的急躁,说明了事态的严重,也体现了嫂子要“我”徇私情的态度的坚决。

也反衬出“我”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文章写作上面特色(即重点讲解知识点):

1.开篇设悬,篇末解悬,吸引读者。

2.正面、侧面描写、对比相结合凸显母亲形象的高大。

(刻画人物形象)

3.环境描写暗示人物心理,真实可感。

4.标题既是全文线索,又饱含母爱,且隐含人生哲理,有多重意义。

 

随堂练习: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①30年前,我8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

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

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

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

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

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⑤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

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

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

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

⑥我没喝,也没吃。

⑦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⑧“阿九,你太小,洗不净。

”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

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⑨那天,风大,雪大。

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⑩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

”她说。

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

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

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那天,风大,雪大。

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

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

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

“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

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

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

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

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

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

”她说:

“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我没说话。

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

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

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

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

(略有删改)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

(4分)

2.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包含了哪些含义?

(4分)

4.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

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一线串珠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6分)

 

5.“那天,风大,雪大。

”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都有什么样的作用?

(6分)

6.文章标题为“雪地里的红棉袄”,有什么样的含义与作用?

(4分)

乡村教师

2012最美乡村教师在2012年9月9日晚上进行评选颁奖。

共评出10名最美乡村教师,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邓丽的女孩。

她辞去高薪职位选择到海拔1800多米的高寒山区支教,3年支教生涯中,邓丽用勇气和担当诠释着自己无悔的选择。

作为参加“农村教师资助行动”的大学毕业生,2009年,邓丽主动报名来到偏远高寒的湖北恩施高原小学,成了这所学校里唯一的一名女教师。

高原小学海拔1800多米,属于高寒气候,每年10月就进入了冬季。

邓丽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说服家长把辍学的孩子送来。

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也第一次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了节目。

邓丽的课孩子们很喜欢上,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英语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

她敞开孩子的心扉,她以快乐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个人。

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够走出大山。

还有宋玉刚,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祖国的雪域高原,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一刀一刀劈出孩子的求学之路,他筹钱买了只白马送学生上课,他不断的跋涉和坚守。

肖山,2006年,放弃足球俱乐部三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马复兴,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虽双臂残疾却写出漂亮的板书,靠的是一个“拚”字,拼了27年,拼得很出色。

大家听完这几位乡村教师的故事,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大家爱讨论一下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守?

(热爱教育,热于奉献,高尚伟大,志存高远)

那么今天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都来画一画heartmap(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地图。

其创始人是英国的东尼·巴赞,有“大脑先生”之称。

乡村教师的思维导图。

好了,大家的思维导图完成得非常好,对乡村教师有了一定的印象。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今天这篇《乡村教师》,看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

哪知娟子却笑笑说:

“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

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

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

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

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

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

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

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

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

但他并没有放弃。

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

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

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

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

“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

”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

”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

“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

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4分)

答:

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

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

答:

第一层是对文中那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的怀念,第二层是对毕业大学生到乡村当教师的选择的无私,赞扬他们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从全文看,(5)一(11)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

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答:

插叙。

作用是:

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

知识点拨:

初中要掌握的记叙的顺序一般是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时间、事情先后、逻辑)。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在城里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机会,要重新回到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答:

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的感人选择。

另一方面是娟子自己内心深刻感激乡村教师的恩情,并受了这种精神的感染,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了另一层思考。

所以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5.第三段划线句子用轻描淡写修饰放弃机会,你认为恰当吗?

答:

①不恰当:

“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

②恰当:

“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

‘我要回乡下去。

’”,“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6.乡村教师在“看了他俩一眼”道“最后咬牙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

有什么作用?

矛盾、痛苦的心情。

制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

7.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你认为呢?

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做一点简要的分析。

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

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问一下大家,现在大家多少岁呀?

15岁的时候,你们在干嘛?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在15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了。

他就是昝圣骞,一个跳级的神童,一个早成的天才。

他的童年按照我们的想法是充满这骄傲和自信的,可是,实际上他总是觉得自己比普通人要缺少那么一点什么……那他的遗憾,他的少年情怀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

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

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

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

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

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

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

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

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

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

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

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

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

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

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

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

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

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

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

但有多少次。

“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

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

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

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

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

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

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

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

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

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

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略有删改)

1.阅读原文(4)-(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

(1)勤做笔记

(2)当众朗读(3)敬畏红字(4)画简笔画

2.阅读第(5)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画线句中。

“我”一连串的翻书动作为什么如此细腻与温柔。

因为“我”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3.结合语境品析第(7)段中。

“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4.为什么。

“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

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

因为“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找到了一种创作的快乐,给枯燥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乐趣。

(因为“我”能忙里偷闲,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找乐,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5.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

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因为“我”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所以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就无从寻觅了。

板书:

温柔地翻开课本(珍惜,依恋)

勤做笔记(可爱天真)

当众朗读(期盼)

课本中的少年心

敬畏红字(梦想)

画简笔画(想象力、创造力)

感慨:

无从寻觅(可爱、期盼、梦想、想象力、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