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4540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docx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讲解

1、考点分析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主要模块之一,其中文学类文本分值最高,文学类文本中最高频的考点即散文,学会阅读散文,提升散文的理解欣赏能力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过程。

考查题型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4-6分之间。

2、专题详解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散文中常见表现手法:

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1、象征手法

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以启迪。

练一练:

①我家的瓷碗,已经很久没有换过了,它不甚惊艳,但看起来却很有家的味道。

沾过胖乎乎的饭粒,装过令人垂涎欲滴的黄焖鸡,挨过竹筷子的碰,受过铁调羹的敲,淋过柠檬味道的洗洁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

②端起碗吃饭的时候,眼睛从碗的弧形边缘处打量着同桌吃饭的家人们,有的吃得慢条斯理,有的狼吞虎咽,有人嗜辣,有人爱甜,虽然形态各不相一,然而饭香氤氲,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都是幸福。

③七月的一天,新闻里播报了一起火车追尾事故,死亡惨重。

端着饭碗的我,浏览到相关信息时,忽然觉得饭菜难以下咽。

有多少正在家里守候儿女归来的父母在听到这则消息时,震惊地摔碎了手中的碗;有多少家庭从此都要空上一副碗筷出来,等待那个永远回不了家的人……碗中的饭在此时变得格外冰凉。

④餐桌对面的空饭碗里是否会有这样看不到的留言:

我从远方赶来,特意坐了动车,只是为了能早一点看到你,握住你温暖的手,和你坐在一桌吃饭,相互对望,筷子会在夹菜时碰到一起,我想要尝尝你的手艺有没有进步,我的妻子。

然而抱歉,我无法归家,原本热乎乎的饭菜凉了又热,你还是等不到我,原本给我盛饭用的小白碗,如今是否接满了你的泪水?

⑤碗筷坠地时破碎的声音中是否能追寻到这样触不到的思念:

我放假第二天就跳上了火车,一学期没有见到您了,我想您包的茴香饺子想得要发疯,坐在动车上每过一座城市就给您发一条短信,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的妈妈。

天遂人愿的事情总是如此少,原谅我,妈妈,这顿饭又要您自己吃了,我的灵魂永远停在这铁轨上了。

家里地上那个打碎的碗,您收拾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啊,不要被碎片划伤了手,我知道您的心在滴血。

⑥冷冰冰的陶瓷碗里有没有留下这样一段温热的话语:

终于能见面了,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这次我给你买了很多的礼物,吃的、玩的,还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碗,以后用这个喂你吃饭吧,我不在家的时候,你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如果我回来发现你没有长胖,我可就生气啦!

对不起,对不起,宝宝,妈妈……回不来了,是妈妈不好,以后再没有妈妈给你端你最爱吃的鸡蛋羹了,宝宝的小碗再没人能暖热了,以后……以后……再也看不见汤匙那边妈妈的脸了……宝宝,你别哭呀,我和你道歉好不好?

⑦死亡人数至今未明的事故,牵挂着多少人的心,上面的故事会在多少家庭里发生?

打破的碗有多少?

空出来的碗筷有几双?

原本盛满佳肴的小碗,如今被苦涩填满,原本幸福的家庭聚餐,成为了最煽情的催泪晚会。

⑧最近的新闻上报道说,故宫也打破了一只碗,一只价值连城、举世无双的宋代哥窑碗。

霎时间举国上下的媒体都把闪光灯对准了故宫。

给予追尾事故的目光就此被转移。

同样是碗,王公贵族家的和平民百姓家的果然是不能比,有哪家媒体统计过,时至今日,追尾已经欠下了多少顿团圆饭?

⑨宋代的哥窑碗自然很贵重,然而平民家庭里的碗也很贵重。

一餐一饭,一只碗也可能陪伴人终老,看到碗角的磕碰也许就能想起某次晚餐上发生的趣事,摸到碗沿的弧度就能回想起母亲盛饭时手掌的温度,一只碗里的记忆又是多少钱可以换来的呢?

⑩打破一只碗,咣当一声,惊醒了多少美梦?

一地碎片划破多少现实?

捡起碎片,手掌划破,流出的是多少人的泣血哀歌?

触感冰凉,多少家庭从此以后就要冰冷度日?

打破的碗,你我都无法再将其焗上,只有午夜梦回时,那只碗才会回到当初的温暖。

问:

文中的“碗”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2、渲染手法

渲染是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事物,使形象鲜明突出,生动传神。

渲染环境气氛,往往烘托人物心理和性格,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突出主题。

3、衬托(烘托)手法

烘托是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通过描写主要对象周围的环境、人物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从正面衬托主体事物;反衬是从反面衬托主体事物,如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乐景写哀情等。

4、对比手法

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不分主次的。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来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的表现手法,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练一练: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问:

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练一练: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

笔直平坦的公路上,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

高原缺氧,旅途劳顿,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蓦然抬望眼,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

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

司机轻咳一声,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

“甘森到了。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

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嫩绿的小白菜,绿中泛红的青椒,美艳欲滴的西红柿,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教导员宋代勇,从绿色蔬菜大棚里,摘下来三个西红柿,笑嘻嘻地给我们一人递上一个。

仔细端详着长相似心形、皮质似婴儿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鲜嫩水灵。

那样的沙甜,那样的微酸,那样的美味,那样的滋润。

以前我们吃过多少西红柿啊,怎么就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味道醇正的口福呢?

问:

作者描写在旅途中与描写到达甘森后的所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5、欲抑先扬

“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贬低、抑制,甚至否定它,最后才露出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使文章情节曲折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感染力,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练一练:

窗前的木棉树

几年前,办公室前有一棵木棉树,足有四层楼那么高,想必已经在那里生长很久了。

不过,我却不大喜欢它,因为它让我的办公室变得昏暗,阻碍了我眺望远景的视线。

木棉树的外形也不好看,粗糙而简单,比起旁边那棵榕树的风姿,差得远了。

站在窗前,必须透过它的夹缝,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为此,我懊恼了好长一段时间,曾建议将它砍掉,但这愿望最终都没有实现。

搬进办公楼的第一年春天,校园里其他的树都呈现出浓厚的绿意,唯独眼前这棵木棉树仍是光秃秃、灰蒙蒙的,稀疏的枯枝顽固地向上翘着,像冬眠未尽似的。

我暗自庆幸:

这下可好了,它一定是枯死了!

一天早晨,我照例打开窗户透气,却意外地发现了树枝的异常:

树枝上星星点点的,微微泛着绿光。

我仔细察看,原来,这棵几乎被我遗忘的树,不知什么时候开出了黄豆般大小的花苞,一层淡绿也呈现在它的枝头上。

这个发现,立即拉近了我和它的距离。

它也好像为了讨好我似的,很努力地绽放自己,一天比一天精妙,一天比一天深奥……从此,树的形象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变得光辉起来。

我喜欢沾满露珠的木棉花,一串串像风玲似的摇曳在晨风中,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名曲。

那个夏天,繁茂宽大的绿叶拥挤在我的窗前,为我遮挡了骄阳烈日,办公室全然没有了先前那种阴暗和郁闷之感。

微风吹拂下,那些满身洁白,散着暗香的木棉花,飘进室内,飞到我的案头。

有好几次,还沾在我的身上。

我不想抹去它,任由它沾着,这是我和它的缘分。

它早已成了我生命中最美丽的图景。

以后,我每到一个地方,每看到一件事物,我都努力找寻它的美。

因为我知道,美不是可以轻易发现的,它常常隐匿在不起眼的地方,一旦被你发现,就会拥有意外的惊喜。

问:

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呢?

 

6、以小见大

“一叶落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分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练一练: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巷口有人在卖桶柑,我看了十分欢喜,一口气买了三斤,提回家来。

如果不是因为书重,我还想买很多。

那时,我刚结婚不久。

桶柑个头小,貌不惊人,但仔细看,其皮质光烂,吃起来则芳醇香甘,是柑橘类里我最喜欢的一种。

何况今天我碰上的这批货似乎刚采撷不久,叶子碧绿坚挺,皮色的“金”和叶色的“碧”互相映衬,也算是一种“金碧辉煌”。

我提着这一袋“金碧辉煌”回家,心中喜不自胜。

回到家,才愕然发现,公公也买了一袋同样的桶柑。

他似乎没有发现我手上的水果,只高高兴兴地对我说:

“我今天看到有人在卖这种蜜柑,还不错,我就买了——你知道吗?

买这种橘子,要注意,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这种来买。

你想,梗是多么重啊!

如果每个橘子都带梗带叶,买个二三斤,就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了,那才划不来。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

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

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

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了嘴巴,一半是为眼睛。

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

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

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

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

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

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称买?

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

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

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许多年过去了,公公依然用他的方法买无叶橘子。

而我,也用我的方法买有叶橘子。

他的橘子,我嫌它光秃秃的不好看,但我知道那无损于公公忠恳简朴的善良本性。

他的买橘方法和我的一样值得尊崇敬重。

问: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有什么效果?

 

7、托物言志

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要分清文中所描写的对象是“物”还是“景”。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所以这里的“物”通常是指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描写,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而“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例文:

窗前的树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

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

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

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

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

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

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

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

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

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

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

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

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

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

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

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

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

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

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

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

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

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

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

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

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

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

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

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问: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写洋槐是为了写什么?

 

8、借景抒情

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例题:

走在路上,左边是树林,右边是干涸了的河套,已经没有一点儿水了,有的是丛生的杂草。

沿着羊肠小道,走向大山,走向我们家的田野。

村子里,隐隐约约地传来了几声狗吠,划破了寂静的天空。

走啊,走,小径的两边有那干枯了的杏树、幽草。

远处那茂密的杨树林,已经脱去了它秋日艳丽的外装,换上了素装;空中的鸟儿轻快地掠过枝头,唱着婉转的曲子飞远了。

如果四季轮回爱上漂泊,如果湖水清澈倒映着我。

走着,走着,想起了几年前的事。

那是一个温暖的秋日,天朦朦胧胧的,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在我现在走过的地方掰玉米,丰收的喜悦写在了我们的脸上,农机的嗒嗒声响彻了整个村庄,候鸟在天空中快乐地飞行着,它们要飞到那自由湛蓝的王国。

望着眼前的景象,她略微地显得荒凉,有阵阵的、冬天韵味的风拂过耳畔,有些悲凉;想想当年,虽然朦胧无知,却没有任何烦恼,我可以为那初放的朝霞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可以像神仙一样遨游太空,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只是这样的时光不能长期拥有啊,只能将这种怀念寄托在眼前的景色中。

故乡,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是一副壮美的画卷,激起你心中最初的斗志。

啊!

故乡啊故乡,现在要离你远走了,眷恋你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你用那甘醇的乳汁哺育过我。

在我的心里,你永远无法忘记。

问:

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呢?

 

9、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例文: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

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

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

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

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

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

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

这叫归乡。

问: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11、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练习: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

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

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

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

就在原来的枝头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

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

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一片树叶》

问:

作者由一片树叶想到了什么?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强化练习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

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

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

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

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

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记得古诗上有两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

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

人呢?

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

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

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

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

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

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

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

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

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

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

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

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

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

忽然间,他双眼含泪。

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

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

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

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

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祁连雪

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

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