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6778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docx

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

云南省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

1前言

1.1设计意义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是项目实施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

它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利用必要的准确的设计基础资料,以图、表方式对项目的各项工程进行通盘研究、总体安排和概略计算,对各项拟建工程作出基本技术、经济规划,并为后续的项目投资建设实施进度和质量,落实组织管理。

是分析评价项目建设综合效益的主要依据。

通过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也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工作能力,学以致用。

1.2设计思路

(1)在地形图上划定一个完整的小流域(回龙小流域),并量算流域面积;

(2)对小流域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对每一类型的面积进行量算;

(3)根据立地类型的特点配置合理的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4)对每一种林业生态工程林种进行造林模式设计,包括树种的选择、整地方式方法、种植点配置、苗木规格、造林季节、种植等内容;

(5)进行简单的效益分析;

(6)进行简单的经费概算。

(7)设计结论

2回龙小流域概况

回龙小流域位于云南省砚山县中部,距县城西北3km,属珠江流域水系,流域面积19.64km²。

耕地占46.2%,林地占33.7%,荒山荒坡占15%,水域占2.7%,难利用地占0.3%,非生产用地占2.1%。

最高海拔1900米,呈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400米。

地层以碎屑岩为主,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12.5mm,80%以上降雨集中在5~9月,11~4月为旱季。

土壤侵蚀模数为2600T/km²·a,年侵蚀总量5.1064万吨,属中度侵蚀。

流域内的回龙水库是砚山县城区唯一水源地,同时担负着江那坝子0.66万亩的农田灌溉任务,323国道从流域内穿过,所以必须做好流域规划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回龙小流域位于云南省砚山县中部,距县城西北3km,距州府文山35km,距省会昆明336km。

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地理位置为东经104°17′44″,北纬23°36′50″。

东与江那镇大外革村委会相邻,南与江那镇郊址村委会相邻,西与江那镇路德村委会迤勒村相邻,西北与江那镇舍木那、铳卡两村委会相邻。

回龙小流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公革河的一个集水单元,为公革河的源头,交通便捷,323国道从境内穿过。

2.1.2地质地貌

回龙小流域位于云贵高原南缘,总体地势自西向东倾斜,高原面保存较完整,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浅切割中山山地地貌。

构造侵蚀中山丘陵地形,地质构造较复杂,其两侧为三江褶皱系哀牢山褶皱带,褶皱的翼部伴有平行的小断层,地层以碎屑岩为主,出露有第四系、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地层。

2.1.2.1第四系(Q)

主要分布在河谷、洼地、山坡、山麓等,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较小。

(1)残坡积层(Qel+dl)

分布在山坡、山麓等部位,岩性为浅黄色紫灰色砂质粘土,含少量碎石,局部有白色粘土透镜体,结构松散。

(2)冲洪积层(Qal+pl)

分布在河谷底部,岩性为浅黄色粘土、亚粘土,含砂浑圆状、次棱角状砾石、漂石。

2.1.2.2泥盆系(D)

(1)下泥盆统坡脚组(D1P)

棕黄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局部夹粉砂岩,厚43~256米。

(2)下泥盆系统翠峰山组(D11)

上部紫灰色,棕红色页岩夹粉砂岩,中部灰白色中层状细砂岩,下部紫红色页岩及粉细砂岩。

厚91~1334米。

2.1.2.3奥陶系(Q)

下奥陶统湄谭组(Q1m)

浅黄、灰绿及浅色薄弱——中层粉砂岩、砂质泥岩,局部夹中层细砂岩。

厚124~614米。

2.1.2.4寒武系(E)

上寒武统歇场组(E3x)。

夹深灰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局部夹少量硅质岩团块。

厚335~613米。

2.1.3水文气象

小流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云贵高原地带,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6ºC,极端最高气温33.2ºC,最低气温-7.8ºC。

七月气温最高,为26.1ºC,一月气温最低,为10ºC左右。

无霜期302天,全年大于等于10ºC积温为4851ºC。

多年平均降雨量1012.5mm,降雨垂直分布特点是随海拔高程上升逐渐递增。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934.9小时,年蒸发量为1100mm。

干湿季节分明,旱季为11至来年4月,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空气干燥、风大、蒸发量大,其降雨量仅占全年14%~17%,而蒸发量却占全年的63%,雨季为5~10月,受西北和东南暧温气流控制,降雨多,占年降雨量的83%~86%。

而其中又以7~8月最多,占全年的17%~23%。

日照短,风速小。

气候垂直变化异常明显,立体气候特征突出。

2.1.4河流泥沙

回龙流域径流面积19.64km²,泉水3处,涧沟12条,径流总量413万m³。

流域内的公革河发源于回龙水库,河道比降2%~8%之间,多年平均含沙率、输沙量及变化趋势为:

70年代含沙率为0.48kg/m³,输沙量为198T;80年代含沙率为0.8kg/m³,输沙量为330T;90年代含沙率为1.19kg/m³,输沙量为419T,含沙率、输沙量呈递增趋势。

2.1.5土壤

回龙小流域内土壤为砂页岩类坡积地表覆盖层,以砂页岩黄壤土、红壤土、鸡粪土为主。

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铁猛结核较多,有机质含量为1.4%~4.5%,PH值为4.5~6.8。

砂页岩黄、红壤土主要分布在林地、旱地,鸡粪土分布于旱地、水田。

土层厚为0.3~0.5米。

适合植被、作物的生长。

2.1.6植被

由于当地群众水保意识淡薄,森林植被受不同程度破坏,由建国初期50%下降到现在的33%。

坡耕地多,顺坡耕作时有发生,土壤侵蚀严重。

造林结构为云南松、麻栎、栓皮栎、水冬瓜、直杆桉、针阔叶混交的灌木林为主,以蕨类、豆科、菊科、茜草科等草本植物为辅。

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等;经果林有桃、李、椿、梨、柑、桔、竹等。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回龙小流域内共有5个自然村765户3359人,境内居住着汉、壮、彝等民族,人口密度171人/km²。

农业人口3334人,占流域人口的99.3%,农业劳动力1930人。

2.2.2土地利用现状

2.2.2.1耕地

回龙小流域有耕地面积907.93公顷(13619亩),占流域面积的46.2%。

其中,水田99.80公顷(1497亩);梯田41.73公顷(626亩);坡耕地766.40公顷(11496亩,其中大于25º的630亩)。

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84.4%。

过多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灌溉设施欠缺,部分水田、梯田呈“靠天吃饭”局面,干旱季节对作物长势极为不利。

2.2.2.2林地

流域内林地为662.87公顷(9943亩),占流域面积的33.7%。

疏幼林323.53公顷(4853亩),占林地面积的48.8%;有林地329.73公顷(4946亩),占林地面积的49.7%;灌木林3.20公顷(48亩);果木林6.40公顷(96亩)。

2.2.2.3水域

回龙流域水域面积为53.07公顷(796亩),占流域面积的2.7%。

主要由回龙水库、公革河、泉水、水工建筑物构成。

2.2.2.4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坡及难利用地:

荒山荒坡295.00公顷(4425亩),占流域面积的15%;难利用地包括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共6.20公顷(93亩)。

2.2.2.5非生产用地

非生产用地包括村庄、交通用地、田坎、坟墓、田间道路等,共39.40公顷(591亩),占流域面积的2%。

土地利用现状详见土地利用现状图(HL-1)

2.2.3农业生产情况

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13619亩,属典型的农业区,其中坡耕地11496亩,人均耕地4.05亩,水田1794亩,粮食总产量107.5万kg,农业人均有粮320kg。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辣椒、蔬菜等;经果林有李子、梨、桃等。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化程度较低,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0元/人。

2.2.4工、农业产值

回龙小流域地处北亚热带与暧温带交汇处,气候温和,属典型的农业区,目前境内无成规模的乡镇企业,其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经济收入,2001年农业总产值为497.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20万元,林业产值为15.6万元,牧业产值为62万元。

2.3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2.3.1水土流失现状

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3.85km²,占小流域面积的70.15%,轻度流失面积3.4km²,占流失总面积的24.6%,主要分布于原有疏幼林地。

中度流失面积5.48km²,占流失面积的39.6%,主要分布于荒山荒坡。

强度流失面积4.26km²,占流失面积的30.7%,主要分布于坡耕地。

极强度流失面积0.71km²,占流失总面积的5.1%,主要分布于冲沟地段。

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600T/km²·a,年侵蚀总量5.1064万吨,年平均侵蚀深2mm,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和荒山荒坡,以面蚀为主,伴有部分滑坡。

水土流失强度见水土流失现状图(HL-2)。

2.3.2水土流失成因

2.3.2.1自然因素

2.3.2.1.1地质地貌

流域内地形破碎且高差大、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抗侵蚀能力差,在风化和雨水的强烈侵蚀下,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形成了水土流失。

2.3.2.1.2岩性

流域内有较多的砂页岩、砂砾、碎石裸露于地表,易风化,土壤结构松散,遇大雨、暴雨时,易产生泥石流。

2.3.2.1.3植被

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主要措施,由于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抗侵蚀能力弱,雨滴直接对地表产生侵蚀。

且流域内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加剧。

2.3.2.1.4降雨

降雨是形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回龙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多发生在夏季,且呈单点性暴雨、连续降雨等形式,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内摩擦角变小,易产生滑坡、塌方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3.2.2人为因素

2.3.2.2.1坡耕地

流域内坡耕地较多,且有相当部分为陡坡耕地,据不完全统计,大于25º度坡耕地多达42公顷(630多亩),加上顺坡耕作时有发生,一遇暴雨及坡面径流,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增加了“三跑”,导致土壤变薄,耕地减少,土壤肥力及有机质下降。

2.3.2.2.2人口增长

由于区内人口增长过快,生活和生产资源匮缺,农民知识贫乏,水保意识薄弱,生活贫困,传统耕作方式的沿用致使陡坡地增加,加之开荒日趋严重,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3.2.2.3植被破坏

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区内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过度垦荒,而当地群众又长期以薪材作为生活、生产的主要能源,大量林木被砍伐,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致使区内林草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50%以上减少到现在的33%。

因此水土保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2.3.3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使耕地日愈瘠薄,沟壑日愈扩展,流失的大量泥沙不仅淤积水库、坝塘和渠道,抬高河床,降低了河道防洪标准,易引发洪灾;淤埋良田,使耕地砂化、水质变差、水源枯竭,造成人畜饮水困难,阻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

(1)地力减弱

水土流失破坏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导致耕作层变薄、肥力下降、保水性能变差,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流失,使生产发展受到阻碍。

(2)淤积水库、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标准

坡耕地多、土壤侵蚀严重的地方,每年雨季,山洪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道、水库、渠道等,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缩短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

(3)洪灾频繁、水质变差、人畜饮水困难

由于林草覆盖率低,水源难以涵养,遇暴雨时,极易引发洪涝灾害。

雨季河水浑浊,旱季河流干枯,使得灌溉、城乡供水系统日趋紧张,人畜饮水越来越困难。

2.3.4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

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利用好水土资源,对减轻洪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砚山县在“八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于1998年5月成立了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和执行机构水保办,建立建全了水土保持机构。

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条例》、《云南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普法、规划、预防、治理和宣传等水土保持工作。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建成引水、拦蓄等水利工程。

发动群众进行义务植树造林,1989年后开展了坡改梯工程,1992~1994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丰收水库、稼依水库、听湖水库、回龙水库、红舍克水库、弯里坡水库等植树745.18公顷(11177.67亩):

其中经济林35.70公顷(535.5亩);水源林709.48公顷(10642.17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近几年群众水保意识逐步增强,正大力发展果木林。

3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总体布局

3.1布局原则

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体系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既要考虑与分析当地林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因素,又要考虑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运行的整体效益。

因此,以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以自然灾害防治为出发点,以工程管理运行整体效益为目标,是开展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的基本原则。

首先,因地制宜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决条件。

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要求特定的水热组合,同样,特定的水热组合可以满足特定的植被群落。

水热组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大气环流、大地构造到微地貌的改变,都能影响到特定区域的水热组合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土壤特点、植被特征。

因此,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总体布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分异特征,因地制宜,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地质地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加以确定。

其次,因害设防实现减灾防灾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的出发点。

针对回龙小流域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充分发挥森林植被改善和影响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功能,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

再次,获取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的最终目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一方面要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对回龙小流域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多、土地生产压力大、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而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及持续发展。

因此,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总体规划与布局,从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森林资源、林业用地、森林经营手段等多种方面,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总体规划与布局与当前林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确保规划的实施,实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最后,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总体规划与布局充分注意到地域完整性,以便于进行后期的抚育及工程管理。

3.2林业生态工程体系结构

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流域内,根据环境资源条件和生态经济目的,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森林植物为主体的,稳定高效的复合生态大系统,以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功能。

回龙小流域内地形破碎且高差大、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抗侵蚀能力差,在风化和雨水的强烈侵蚀下,土壤结构受到破坏,有较多的砂页岩、砂砾、碎石裸露于地表,易风化,土壤结构松散,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抗侵蚀能力弱且降雨多发生在夏季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流域的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在该流域内配有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经济林,经济林沟和底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3、立地类型划分

3.1划分原则

3.1.1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科学性就是立地分类的因子和划分的立地类型反映了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同立地类型反映不同的立地质量,并能做出符合实际的立地质量评价。

所谓实用性就是立地分类要为适地适树和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栽植方法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2综合多因子和主导因子相结合原则

流域的立地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统一的整体。

其中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地貌、植被、动物等;还有社会因素,如人为活动对立地的影响等,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综合起作用的。

因此,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在所有因素中又有某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由于它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决定立地的质量和特点。

在划分立地类型时,要全面分析所有因素的状况和它们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

3.1.3地域分异原则

类型之间在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差异,类型内部则相对一致,要求相同的适生树(草)种和一致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反映回龙小流域的分异规律,为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提供科学依据。

3.1.4直观、明了适用于生产的原则

划分立地类型是为了反映客观规律,服务于生产。

划分立地类型的主导因素和立地类型,不仅能反映地域分异规律,而且要直观、简要、明了,便于森林经营中掌握、观察和评定,起到指导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的作用。

3.2主导因子的确定

3.2.1造林地的主导因子

海拔:

气温、降雨随海拔的变化,海拔的升高对树种的习性的影响;

气候:

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地形:

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

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土壤:

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腐殖质含量、酸碱

度、侵蚀度、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

水文:

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土层含水量及变化等。

植被:

植被群落结构,组成,盖度,生长状况,类型、指示植物种(或种组)、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

生物:

病虫兽害,有益生物及微生物的存在状况;

人为活动:

土地利用的历史沿革、现状,各项人为活动;

其他因素:

风口、土壤、地下水、大气污染;特殊小地形;特殊元素含量;冲淤

状况;粘土层及其深度等。

分析立地条件的目的是从错综复杂的环境因子中,找出影响林草生长的主导因子。

“一个生物或者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

任何接近或者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以说是限制状况或者限制因子。

”分析探讨主导因子应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只凭主观分析,而要依靠客观调查。

在同一地区,对于不同生态要求的树种,离地条件中的主导因子可能是不同的,应分别加以调查和探讨;二是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地位离不开它所处的具体场合,场合变了,主导因子也会变。

本次设计并未进行实地的考察,只对云南省砚山县回龙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判断,所以主导因子只能根据地形图进行确定。

从资料可知回龙小流域的植被概况但并不能确定各个地域的植被类型,所以植被不能作为划分立地条件的因子。

同样的并未进行实地调查,所以各地土壤分布、土层厚薄也不了解,同样不可作为主划分立地类型的因子。

从地形图可得知海拔、坡位及可以从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地形的陡缓。

此外,坡向也可以作为此地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因子,在北半球通常向北为阴坡向南为阳坡。

3.2.2回龙小流域主导因子确定

表1砚山县回龙小流域立地类型划分中主导因子和分级标准

主导因子

分级标准

海拔

高山2000m以上;中山1600~2000m;

低中山1000~1600m;低山1000m以下

坡度

平坡<5°;缓坡6°~15°;

斜坡16°~25°;陡坡26°~35°;

急坡36°~45°;险坡45°以上

地形地貌

山顶、山腰、山脚、山脊、山谷、低阶地、坡麓、沟底,滩地

3.3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表2回龙小流域立地类型编制表格

编号

立地类型名称

海拔

坡度(º)

地形地貌

中山缓斜腰山谷类型

1600~2000

6—25

山腰山谷

中山缓斜腰山脊类型

1600~2000

6—25

山腰山谷

沟滩地类型

<1600

沟滩地坡麓

中山陡腰山脊类型

1600~2000

26—35

山腰山脊

中山陡坡脚山脊类型

1600~2000

26—35

坡脚山脊

中山陡山顶类型

1600~2000

26—35

山顶

中山陡坡脚山谷类型

1600~2000

26—35

坡脚山谷

中山斜缓坡脚山谷类型

1600~2000

6—25

坡脚山谷

中山急腰山谷类型

1600~2000

36—45

山腰山谷

中山急坡脚山谷类型

1600~2000

36—45

坡脚山谷

XI

中山阻腰山脊类型

1600~2000

>45

山腰山脊

XII

中山阻坡脚山谷类型

1600~2000

>45

坡脚山谷

XIII

中山阻山顶类型

1600~2000

>45

山顶

XIV

中山阻腰山谷类型

1600~2000

>45

山腰山谷

XV

中山阻坡脚山脊类型

1600~2000

>45

坡脚山脊

XVI

低阶地

<15

阶地

3.4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布局

表3小班属性统计表

立地类型

序号

小班号

林班面积(亩)

总面积(亩)

林种设计

树种配置

中山斜缓腰山谷类型

1

20.4

297

水源涵养林、经济林

云南松、麻栎、栓皮栎、滇清冈、旱冬瓜、马桑、胡颓子,竹子等

17

52.8

18

52.2

30

72.6

40

48.6

47

50.4

中山斜缓坡腰山脊类型

3

54.0

274.8

水源涵养林、薪炭林

麻栎、栓皮栎、木姜子、黑荆树、紫穗槐、云南松、旱冬瓜、马桑、胡颓子

5

72.0

118

73.2

119

75.6

沟滩地坡麓类型

4

36.6

1485.8

经济林农田防护林沟道防护林

桃、李、椿、梨、柑、桔、

柳、紫穗槐等

8

72.0

20

53.4

21

63.0

22

75.0

34

71.4

41

43.2

45

49.8

54

72.0

68

24.0

70

67.2

71

21.6

92

37.2

95

76.2

104

63.8

115

82.8

120

84.0

125

73.2

127

92.4

128

40.8

129

46.2

131

51.6

132

50.4

137

70.2

138

67.8

中山陡腰山脊类型

2

37.2

408.6

坡面水源涵养林

云南松、杉木、麻栎、栓皮栎、滇清冈、旱冬瓜、胡颓子、紫穗槐、马桑等

6

66.0

7

78.6

12

45.0

19

67.2

49

57.0

64

57.6

中山陡坡脚山脊类型

9

78.6

795.6

水源涵养护坡用材林林

云南松、杉木、直杆桉、杉木、麻栎、栓皮栎、木姜子、黑荆树、紫穗槐等

13

81.6

15

56.4

16

82.2

25

69.6

31

76.8

33

76.2

105

77.4

124

60.0

133

43.8

134

57.0

中山陡坡山顶类型

10

59.4

168.6

护坡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

云南松、麻栎、栓皮栎、旱冬瓜、马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