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521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docx

校本课程第一节古代桥梁14页文档资料

第一节:

桥梁的起源和价值

桥梁是一种既普遍而又特殊的建筑物。

普通,是因为它是过河跨谷所必需。

而河流峡谷遍布大地,随处可遇;特殊,因为它是空中的道路,结构复杂,施工困难。

桥梁建筑依赖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需要。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技术和能力,于是便有不同的进程和效果。

桥梁,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地重要标志。

是力与美得精确组合。

是民族文化的表征。

桥梁建设,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及综合国力。

中国古代桥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自成系统,处于世界桥梁历史的先列。

是有其渊源和根据的。

1、桥梁的起源

从远古时代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桥梁。

也许第一座桥就是横在河流中一颗自然倒伏的大树,也许就是一块自然崩塌的石板或散落堆积的河中的乱石;也许是缠绕在一起的河谷两岸的藤萝。

人类就是从这些自然形成的的简单“天然桥”启发下,学会了造桥。

(图片:

漫P40页“天然桥”)

1、独木成桥

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后期或后来的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中的男人基本上做着猎人和采集食物的工作。

他开始挖陷阱,用掉入他陷阱的猎物或者潜伏射杀的动物喂养他的妻子和孩子。

为了跟踪成群的马、野牛、鹿及其他动物,他需要工具来穿过那些太宽、跳不过去的地表峡谷裂缝、太湍急不能涉水的溪流。

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桥梁。

在他寻找食物或猎物时,无助地漫游在溪流边,寻找一个安全可行的路。

忽然,他看到了一个倒在两岸之间的原木,这是一颗被风吹倒的死掉的大树。

他小心地踩上或爬上树干,绕过大的树枝,这样就有了一条到达对岸的路了。

可能后来他记起了这座偶然的桥,当再次来到河边,他就会沿着河一直找,直到又找到了一个倒下的树将他带到对岸;也有可能他带上了他坚硬的斧头或者他的鹿角锛子,将树干的周围用火烧成了碳,然后将树干放倒,形成了一座桥,可以使他穿过冬天冰冷涨水的溪流。

这便是自然界送给人类最早的桥——独木桥。

它横跨在河流之上,形成了现代所谓的“梁桥”。

梁的涵义就是跨越的横杆。

这种树倒成桥的现象并不是臆测,历史记载中确实有巧架树桥的记载。

据《湖北通志》记载,巴东县西南480里的龙巢溪上,溪的两岸岩石陡峭,阻断了两岸人们的通行,根据当时的技术很难架设桥。

明朝成化二年,即公元1466年,一次大洪水漂来一根大木横架在溪上,行人得以攀沿而渡,故名“飞桥”。

又如《畿辅通志》记载,河北保定县的柏村,河水环绕,人们的出行很不方便,要绕行很多冤枉路,岸边有棵古柏树,有一天忽然倒置在河中,如桥可渡。

两个历史上的事例证明大自然巧架梁桥确有其事。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岁月中,大树虽然不会经常倒在深沟上,但也远不止一次、两次,原始人类通过这种偶然的自然现象意识到横在深沟上的大树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使人类产生了桥的概念。

这种天然的桥很不牢固。

大风或激流很容易将其掀翻带走,时间久了也可能腐朽折断,另外这些天然桥也未必就在原始人类居所附近,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后来,人类中有位聪明人有意识地将居所附近的大树砍倒,将其横架在居所前的深沟两岸,这就是人类建造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了。

这种独木桥虽然简单,它确实是桥梁的祖先,它不仅给当时的人类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它给人类带来了启示和信心,大河是可以逾越的,从而引起人们造桥的巨大兴趣。

俗话说“独木难行”,独木桥虽然简单,可走起来不太容易,更别提过车了,局限性很大,随着人们经验的积累,将两根原木并放在一起,或者更进一步将两根分开的原木上放上横向的原木,在上面铺一些木板或者树枝,在这种桥上通行就舒适安全多了。

直至今天,在世界上的一些比较偏远地区,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原始的桥梁。

(漫P42图)

1954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氏族聚集的部落,位于河流边的台地上,有密集的圆形住房四、五十座。

在部落周围,挖了深宽各约五至六米的大围沟,这条沟里估计当时有水,用于防御其他部族的侵略和大型动物的侵袭。

为了方便部落的人员外出生产,大沟上势必要建造桥梁,这个时期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漫P41图)

2、天然索桥和猴子造桥的传说

在中国西南山区的较窄的河谷两岸或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天然生长的藤蔓植物纤维伸向对岸,相互缠绕在一起。

藤蔓植物纤维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宛如悬挂在空中的悬索,给原始人类攀缘而过提供了可能。

形式上就是现代的所谓的“悬索桥”。

从现代关于索桥的发展起源研究也表明,悬索桥这种结构形式最早确实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及南美地区。

这里植物茂盛,藤蔓植物密布,在沟壑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后,可供原始人类攀缘而过。

在温带气候里,藤本植物和其他热带藤可以作为抓手将人荡过去。

世界上一部分的热带雨林,就像亚马逊雨林一样,整个雨林的上半部分全是纠缠交错的藤和兰花。

(纠缠交错的藤和兰花图)猴子们在期间穿行荡漾。

一些具有观察力的原始人可能还会看到蜘蛛在风中扯丝,将丝线连接到不同的树枝上,来加固这一悬线从而支撑更重的网;或者原始人在寻找可吃的食物和昆虫时也可能看到挂在树叶和树枝之间的蚕茧;从中受到启发,利用藤蔓或麻类植物,建造可供渡河的简易结构,这就是悬索桥的起源。

关于悬索桥的起源,还有人认为是猴子最先采用并延续至今。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流传着猴子造桥的故事。

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住第二个,如此一个一个上去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长串,地面上的猴子将猴子串来回推动,就像荡秋千,最尾端的猴子趁势抱住对岸的大树,这就形成了一串“猿猴”桥。

其余的猴子顺利从猴桥上通过。

到达对岸地方觅食嘻嘻,这可比坐在鳄鱼背上安全多了。

(漫P44猴桥渡河)

3、天生石桥——拱桥几何学的样板

在自然界中,有些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逐渐风化,或两山间的瀑布,中间为脊石所阻,水穿石隙逐渐成孔,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孔,常年累月,风化裂解,形成千姿百态的天生拱桥。

有的呈弯弓形横跨在河谷激流之上,有的镶嵌在峭壁悬崖之间,形成天然的拱,恰似一道道彩虹,蔚为壮观。

中国的天生拱桥不计其数,在许多风景名胜区均可以看到。

四川奉节县龙桥(加图)是世界上最高的天生拱桥。

全长83米,宽8米,高190米。

贵州梨平县高屯镇东南2公里处的高屯天生桥(加图)横跨亮江,跨距118米,宽138米,距水面34米,拱上是40米厚岩层,该桥的拱形对称规则,犹如神斧天工,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大跨度的天生拱桥。

美国犹他州南部的纳瓦霍山西北科罗拉多河支流上,屹立着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拱桥。

桥高出水面94米,跨径84米,拱顶厚13米,宽10米。

它由鲜艳的橙红色砂岩构成,在蓝天白云衬托下,凌空横架,就像长空中美丽的彩虹。

(加图)

由于受到自然界的天然拱桥的启发,人类学会了制造拱结构。

最早的拱结构也许就是依据天然拱的形状模拟建造,经过师徒的口传心授,拱桥慢慢发展起来。

拱桥这种结构据历史记载出现于公元前6000—5000年,苏美尔人在富饶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用泥土烧砖,将平砌拱改为竖砌拱,形成拱桥的拱肋,不仅受力大而且美观,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后来这种技术传入中国,拱桥得到全面应用。

由于拱桥结构一般采用石材或砖建造,这种材料比木材或藤麻材料耐久,至今保存的古桥多为拱桥。

也许是雨后的七彩虹激发了人类建造拱桥的灵感,人类望着跨越天际的彩虹,是那么美丽,那么令人神往,如果能够沿着彩虹行走,就可以跨越河流、山川,走到山外的世界。

有了这种理念,拱桥建设的实际就有了天然的基础,向自然界学习,改造自然,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4、天然踏步桥——桥梁基础与墩台理念的起源

在枯水季节宽阔的河面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河中直接裸露的岩石,借助这些间隔的石块,人们可以一步一跳地跨过河流。

这种自然地现象,启迪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思想一闪,计上心来,沿岸寻找石块,抛石成堆,就成了提梁桥。

也是建造桥梁基础与墩台的开端。

新石器时代的人发明了小规模木梁桥或者悬着的藤桥无法将让他跨越更宽的河流了,或者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大树干或藤类植物的地方。

在焦急地沿着河向上游或下游行走时,他的目光落在了河中央突出的石块上。

他忽然想到自己可以在河边找到许多石头放到河中去,这样就可以让河流成一个浅滩,可以有很多踏脚的石头,他的思想大跨了一步。

因此,他吃力地在河岸边收集大石头并把他们放到河里去,结果就成了第一个桥墩。

一段时间后,或许是在雨季,人们发现了这些石头很快被水淹没了,然后他记起了他的原木梁并把他们放到石头与石头的中间。

因此人类建成了第一座用石头做桥墩的多跨桥。

一旦人们学会了建造两跨桥,他就可以轻易地重复这一过程建造多跨桥。

(漫P48图踏步桥)

自然界给人类展示了三种基本的桥梁类型:

天然石桥、梁桥和悬索桥。

几千年来人们使用这种桥横渡面临的障碍,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有技术与想象力来模仿建造这样的天然桥。

史前和之后的原始桥梁,由于材料和工艺等种种原因,不可能在风雨侵蚀,洪波荡突、战争纷争的漫长岁月中保存下来。

因此,或从遗迹的发掘,或从史籍中记载,或从石壁刻画,或从歌咏诗文中窥见一二。

古代的桥梁总是十分简单的。

当人力尚不足以克服渡河困难的时候,以丰富的想象力,驱使飞、潜的动物,帮助架桥。

天上飞的是喜鹊,水中潜的是鱼鄂,不役灵物,便请“神仙”架桥。

2、桥与社会

1、和平时期

和平时期道路和桥梁的建设是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应负的责任,其利不仅是便民,而且是至治的必要条件。

在通讯工具和交通系统还不具有多样化的古代,政令、巡视、上计、货殖等都要靠道路驿串以通消息和有无。

虽然道和桥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一致,可能有了路而暂时在某些地方缺桥,以渡代替。

道路桥梁的修建和发展,在古代分为三级。

全国重要的桥梁由中央负责。

一般道桥由地方负责。

民间小路道桥,由乡里自理。

但道桥的保养和维护,一直是地方官的责任。

中央负责视察,以此定守土者的政绩。

桥梁除了官办外,或为地方民办。

民间建桥的形式有:

官方助资,地方集资,委地方士绅督办;或纯有地方集资兴建;或由宗教徒,特别是佛教徒模子建造;或为个人独资创建。

像江苏苏州宝带桥(图)是由官方助资建造。

建宋惠州东新桥,苏东坡贬官于此,也曾捐金助费。

桥成后作诗:

“…使君领我言,妙割无牛鸡。

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由地方士绅修建的比如江苏吴江垂虹石拱是由“义士姚行满”;明万历大地震后修复福建泉州洛阳桥“谢事在家”的李呈春;清代修复江西南石桥的谢甘堂等。

(舟山呢)中国老百姓受孔孟之道的教育和熏陶长达2000多年,成为礼仪之邦。

农工百艺,贩夫走卒,老少妇孺,都懂得造桥是便民的好事。

在中国有势力的宗教是道和佛。

道教的影响不及佛教,历史上张陵造五斗米道,其子张鲁、汉末在汉中曾为驿站出过一些力外,很少看到有道教徒劝募建桥的记载。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改变了在天竺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然后“洗足敷座”坐而谈佛的纯粹修行方法。

佛教徒把在世的生存完全寄托在众人身上。

他们在化缘之外,自行生产劳动和为老百姓做好事。

在中国桥梁历史中,自五代之后,与僧人有关的桥梁非常多。

如河北正定高僧怀丙,既修整赵州桥,又设法起出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浮桥落水的铁牛。

(图)福建泉州僧人祖派,始议募建最长的石梁敦桥安平桥(图)。

僧道询一人在泉州建长大石桥六七座,前后以造桥为业五十多年。

僧江常、智资募建福建晋江大道桥;僧文会建泉州石笋桥;清浙江僧人妙真修临海下津浮桥。

明代西藏密宗喇嘛唐东杰布,除了率徒化缘之外,创设藏戏,以演出聚资,在西藏地区,修建了58座铁索桥和60余座木桥,所修桥梁远到不丹。

有的老百姓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己也会造桥。

如元代山东堂邑人刘斌,集木匠、石匠,铁匠才艺于一身,为修复西安灞陵桥,辞家结

庐灞岸。

最后造成了15孔的石拱桥。

明万历年间贵州人葛镜,独资建福建一石桥,三建不成,最后发誓“吾当倾家荡产,以成此桥,如再坠败,将以身殉之。

”后建成三孔石拱桥,命名葛镜。

同里吴家桥是清代嘉庆间吴东阳所建,夫死妻继,所以桥又名继善。

四川灌县何先德修竹索桥(图),也是夫死妻继,故当年又叫夫妻桥。

清代浙江新昌玉成桥,由马正炫父子两代建成。

清浙江泰顺回龙桥(图),始建于道光28年完成于光绪二年,前后28年。

2、战争时期

和平时期要求建设,战争时期似乎都是破坏,对桥梁起积极作用。

事实并不完全如此。

战争对桥梁建设也有积极的一面。

这一立论,似乎荒谬,但是事实却是如此。

从战争的过程看其和桥梁的关系。

战争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战争的酝酿、进行和完成。

往往一场战争,起因很多,积蓄已久,要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之一就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和桥梁的建设。

战国时秦想灭掉蜀国,秦惠公处心积虑,《蜀论》称:

“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

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

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

”这是利用蜀王的贪得,借敌国自己的力量,去修缮扩建栈道,却从此进兵,这是兵家的诡道。

战争进行中,攻守双方或修或毁桥梁。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自己率兵进入,并称西楚霸王。

接着,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治偏远的汉中(今陕西南部)和巴蜀(今四川)地区。

同时,为防止刘邦再入关中,项羽将富饶的关中让秦军的降将把守。

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

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关中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疏于戒备。

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项。

刘邦认为这是个出兵关中的好时机。

大将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建议派人去修栈道以迷惑敌方,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开始修复栈道。

守卫关中的秦降将章邯讥笑刘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实际上,韩信暗地里正为攻打陈仓积极地作准备。

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陈仓。

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为时已晚。

借道于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桥梁破坏和修建交替进行。

《三国志·张飞传》:

“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拒水断桥。

”这便是有名的湖北当阳长坂坡之战。

一座重要的桥梁,和平时期,车辆、行人来往。

一到战争时候,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成为战场。

著名的桥梁如明代戚继光和倭寇战于泉州洛阳桥;清兵入关,扬州十日,血染二十四桥;红军长征强攻泸定桥;抗日烽火起于卢沟桥等等。

战争虽然是一个破坏因素,但也对桥梁的发展起到促进因素。

这些因素表现在:

(1)大量的破坏引起大量的建设,造就了大量的桥梁建设人才。

(2)过去桥梁建设中暴露出来的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缺点,在重建中可以克服改进。

(3)在战争中创造出来的新的、快速的适应方法,在和平时期也可以加以利用。

(4)增强了桥梁的防御功能。

(5)在战争中,以勇猛果断的方式,跨过了和平时期不敢想象跨越的天堑之处。

便增加了桥梁的跨越能力。

以上个点,在近代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情况的对照中也得以证明。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周秦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

而周秦之前的桥梁,已难考据。

下一节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桥梁

一、中国早期规模宏大的木梁桥

甲骨文中有

字或

字是指抛石水中,踏步成桥。

后来称之为石工。

石工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桥,是梁或桥的起步。

(图杭州西湖跳墩子,湖南双峰永丰镇踏步,广西桂林石工步,浙江泰顺仕水石工埠)全国山区,石工步随处可见,数量和规模首推浙江泰顺。

迄1987年末,全县有石工步245条。

浙江泰顺仕水石工埠,石工步共有223齿,全长133米,石齿长

米,厚

米,露出摊面部分高

米,齿距

米。

每齿有高低两级组成。

高级长1米,采用斑白色花岗岩石。

低级长

米,全部为青石砌成。

低级抵住高级,一如桥敦的扶壁石撑以抵御漂流物撞击损害。

这是泰顺最长最好的石工步。

还有史书记载为杠等。

意为独木桥的意思。

(甘肃天水双木桥、四川庐山“徒杠”、四川雅安雅江桥)

木梁桥是最古老的桥梁结构形式,但由于木桥容易腐蚀,耐久性差,所存木桥为数不多,只能从古籍记录中发现一些。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山西省绛县汾水河上有座有30柱。

主径5尺的木柱木梁桥,桥梁始建于春秋晋平公,也就是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1年,是见诸记载中最早一座梁桥了。

《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记载了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件(公元前475年至425年),赵襄子过桥时,豫让埋伏在桥下进行刺杀恐怖活动,该桥长度135米,宽

米,也是汾座河上一座大型桥梁。

《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还记载了山西省蓝天县蓝桥有关的故事。

一个名叫尾声的鲁国人和一位心仪的当地女孩相约在蓝桥下见面,女孩没有来,尾声坚持等待,结果河面发大水,水涨了上来,尾声为了不失信约,抱着桥柱不离开,结果被大水淹死了,“信如尾声”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吧遵守信约看的比生命还珍贵。

(图漫P53,P54一张).

二、灞桥——石柱木梁桥的代表

3、悬臂木梁桥——更长、更远的跨越

当河谷较深,不宜在桥中间设置桥墩时,石柱木梁的结构就不再适用了。

为了增大桥梁的跨度,我国西部民族创造了一种独特桥梁形式——悬臂木梁桥。

最早历史记载在公元四世纪,由羌族人在新疆与甘肃交界地区创造了一种新结构,后来这种结构传到内地甚至日本。

如广西三江程阳桥就是这种桥式的典型代表。

(漫P56、57图)

悬臂木梁桥是是用元,圆木或方木,纵横相间迭起,两岸垒石作基础,层层向河中挑出,每层跳出一米左右,前端略微向上,可使桥梁受载后桥面不至向下弯曲。

此种桥式适用于山区,有良好的基础,附近多木材和卵石,河水较浅,水位落差较大处,从附近山上锯来树干,用人力层层叠加即可。

适用于跨径10-30米的跨度范围,所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以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采用。

至今还存在不少这样的桥梁形式。

(漫P58图西藏拉萨积木桥)

(1)单向悬臂梁式

单向悬臂梁式用以建造单孔悬臂木梁桥。

木梁桥由两岸起在岸边端靠压重逐渐向河心伸臂。

当两端伸臂距离较近时,再在中央段上架上简支木梁,增加了桥跨,这就是单向悬臂木梁桥的简单构造(漫图P56喜马拉雅地区伸臂梁桥)。

为了使悬臂更远和更为强劲,以多层木梁,每层伸出悬臂,每两层伸臂之间的横木起联系和分配力量到各伸臂木的作用。

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桥跨。

(受力分析解释)这种桥梁形式的成功应用,一定是古代桥工经过多少失败后总结出来的符合科学规律的方案。

单向悬臂式木桥也称握桥,形象表达了两岸悬臂梁桥通过中间简支木梁而相握。

(2)平衡(或双向)悬臂式桥

双向悬臂式木梁桥是在河心墩顶叠加木梁,向左右平衡地伸出墩外,在伸出的挑梁之间搁置简支木梁。

这种桥式适用于河面较宽处,可能受到木梁柱顶托木的影响而建立。

木柱简支梁桥,在柱顶处加上与木柱榫(sun三音)接的短木托梁,增加了木梁的承托点,可使梁中弯矩减少,同时也可以使木柱在纵向有一定的稳定性。

此类桥梁广泛分布在我国江南各地,比较著名的有浙江义乌东江桥、湖南醴(li三音)陵的渌江桥。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