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6178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24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

太中银铁路四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新建铁路太中银IV标吕梁山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合同文件。

2.设计文件及设计图纸。

3.国家、铁道部、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规程、规则、条例。

4.国家、铁道部现行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施工规范、规程及太中银铁路施工质量管理办法。

5.现场施工调查资料。

6.太原至中卫(银川)线吕梁山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1.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1.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介

新建太中银铁路吕梁山隧道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汾阳市与吴城镇交界处,隧道横向穿过吕梁山脉,为全线最长的隧道,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

左线隧道起迄里程为ZDK119+145~ZDK139+930,全长20785m;右线隧道起迄里程为YDK119+143~YDK139+915,全长20772m。

进口线间距27m,出口处线间距30米。

吕梁山隧道左、右线为两座相互平行的单线隧道。

左线隧道进口至ZDK119+400.48位于半径3500m曲线上,ZDK138+492.67至出口位于半径3500m曲线上,其余均位于直线上;左线隧道纵坡自进口至ZDK138+300为11‰的上坡,ZDK138+300至出口为10‰的上坡。

右线隧道自进口至YDK119+276.89位于半径3500米的曲线上,YDK138+483.26至出口位于半径为3500的曲线上,其余均为直线;右线隧道纵坡自进口至YDK119+750为10.8‰的上坡,YDK119+750至YDK138+350为11‰的上坡,下接10.7‰的上坡至YDK139+750,出口段为5.5‰的上坡。

左线隧道最大埋深为587.71m,右线隧道最大埋深572m。

结合隧道内使用空间,单线隧道内行车方向右侧设置贯通整个隧道的救援信道;两隧道之间结合综合洞室布置,每420m设置一处横信道,两座单线隧道互为疏散信道。

Ⅳ标为吕梁山隧道出口段,左线起迄里程为ZDK129+235~ZDK139+930,长10695m;右线起迄里程为YDK129+235~YDK139+915,长10680m。

工程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汾阳市与吴城镇的交界处。

吕梁山隧道设计采用5座施工斜井。

其中本标段设置了3座斜井,分别是3#、4#(九里湾左、右)斜井和5#(东川)斜井。

3#、4#(九里湾左、右)斜井分别与吕梁山隧道在右线里程YDK132+035、YDK132+140.71处交会,与线路前进方向夹角为45°,倾角6.56°,斜井长度分别为1783m、1770m;

5#(东川)斜井与吕梁山隧道在右线里程YDK135+770处交会,与线路前进方向夹角为143°,倾角6.79°,斜井长度为1190m;

斜井参数详见下表:

斜井名称

与正洞交汇里程

平面长度(m)

斜井长度(m)

井身倾角(度)

平面夹角(度)

运输方式

3#斜井

右DK132+035

1788

1798.73

6.56

45.0

无轨

4#斜井

右DK132+140.71

1777

1766.19

6.56

45.0

无轨

5#斜井

右DK135+770

1190

1197.58

6.79

37.0

无轨

本标段工程范围及工区分布见下图:

主要工程数量:

隧道21375延米,斜井4762.5延米。

序号

围岩类别

设计长度(m)

主要工程数量

开挖(m3)

衬砌(m3)

1

II级围岩

8190

190357

31444

2

III级围岩

7500

571820

116847

3

IV级围岩

3140

501424

122524

4

V级围岩

1765

237555

68748

5

V级围岩加强段

780

74777

24002

合计

21375

1575933

363565

1.1.2工期要求

吕梁山隧道总工期为36个月,2006年3月1日开工,2009年2月28竣工。

1.1.3设计情况

1.1.3.1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

Ⅰ级。

正线数目:

榆次至定边段双线;定边至中卫、定边至银川段单线,预留双线条件。

限制坡度:

6‰,榆次至绥德13%。

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

160公里/小时,预留200公里/小时条件。

最小曲线半径:

一般地段3500米,困难地段2800米。

到发线有效长:

绥德以东1050米;绥德以西850米,预留1050米。

牵引种类:

电力。

牵引质量:

4000吨,5000吨。

闭塞类型:

双线区段自动闭塞,单线区段半自动闭塞。

1.1.3.2隧道建筑限界

建筑限界采用《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号)中“时速200Km客货共线铁路桥隧建筑限界(KH-200)”,并暂按满足《200Km/h客货共线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建筑限界(暂行)》(铁科技函[2004]157号)中要求的建筑限界设计。

1.1.3.3衬砌结构

隧道主体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III级及以上围岩采用曲墙带仰拱衬砌,II级围岩采用曲墙式不带仰拱衬砌。

隧道出口段根据国防要求设防,隧道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初期支护一般由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组成。

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极其影响带和下穿高速公路段时,采用加强衬砌,隧道出口浅埋段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明洞衬砌。

辅助坑道普通断面II、III级围岩断面由喷射混凝土、挂钢筋网和锚杆组成,IV、V级围岩采用格栅支撑加强支护。

1.1.3.4防排水原则

隧道防排水采取“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对隧道穿过持水层、断裂破碎带,预计地下水较大,当采用以排为主而影响生态环境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达到堵水有效,防水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

在裂隙水较发育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等措施,将大面积淋水或局部股流封堵,减少水土流失。

1.1.4自然条件

1.1.4.1地形地貌

吕梁山隧道出口处于吴城镇西北侧,距离老307国道约250米。

出口处山坡自然坡度平缓,大部分为旱地,植被稀疏;左线隧道在里程DK139+750处下穿汾阳至离石高速公路;出口左侧(面向大里程)80米处冲沟发育,冲沟侧壁直立,地形开阔。

5#(东川)斜井位于高速公路旁山坡上,有一座10m立交桥通307国道,沟底较平坦,斜井口左侧50m有既有石场开采面。

3#、4#(九里湾左、右)斜井口位于吴城镇九里湾村对面山坡上,为主副井设计,间距25m,斜井口下方为平坦耕地,山体上有部分树木。

1.1.4.2工程地质特征

隧道出口处位于河流二级阶地,地层为新黄土夹卵砾石层、老黄土夹卵砾石层及砂层,工程地质条件差。

隧道洞身大部为第四系沉积物及植被覆盖,新老黄土、变质花岗岩、石灰岩、白云岩交错分布,出口附近为吴城断裂带,局部岩体稳定性差,地下水发育,易发生坍塌冒顶与突水突泥。

本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Ⅶ级)。

1.1.4.3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断层水。

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分属于三大泉域补给区:

吴城泉,峡口泉、神头泉域。

地下水分水岭位置与地表水分水岭位置基本一致,即以汾阳与离石的市界分水岭(即薛公岭)为界。

东部属峡口泉、神头泉域;西部属吴城泉域。

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沟谷或山坡、山梁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沟谷中有小股泉水涌出。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砂岩等基岩裂隙中。

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区内,且厚度巨大、节理、裂隙、岩溶较发育,为区内主要含水岩系,该含水岩系有较多的泉水涌出。

奥陶系角砾状泥灰岩,寒武系下统泥岩、叶岩成为相对的隔水层,局部地段形成承压水。

断层水主要分布于吴城区域断裂附近。

1.1.4.4气象特征

隧道区地处暖温带亚湿润区。

夏季多受太平洋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则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春秋两季则受这两种气团的交替影响。

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春季干燥多风,降雨稀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

隧道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26.5℃,历年最冷月平均气温-7.5℃。

年平均降雨量400mm,历年最大风速20.1m/s,平均风速2.5m/s。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04m。

1.1.5施工条件

1.1.5.1交通运输

本标段薛公沟至出口(DK133+400~DK139+930)位于307国道东侧,平均距离不到1Km。

307国道汾阳至离石段基本废弃,车流量较小,但路面破损严重,其中吴城至离石段路况极差。

各斜井口交通较方便:

3#、4#斜井口位于老307国道旁500m处,5#斜井口位于青银高速公路旁,斜井口下穿高速公路立交,距离307国道不足100m。

1.1.5.2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供应

本工程所需的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由我方统一组织招标采购,并将招标计划报甲方审批,招标时邀请甲方和监理单位共同参加,并接受甲方和监理单位的监督。

我方自采材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设计的规格和型号统一组织招标,并充分征求甲方和监理单位意见。

严格把好进货和验收质量关,要求供货厂家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资料。

收货时对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验收,拒绝接收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和设备。

所有材料均满足设计和验收标准的要求,及时向监理单位提供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资料。

由于我方原因需使用代用材料,先将代用材料的规格及型号报甲方和监理单位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使用代用材料。

自觉接受监理单位对工程所使用的各种材料、设备等进行的监督、检查。

1.1.5.3砂石料等地材供应

砂石料部分外购,部分碎石利用隧道弃碴加工,片石就地自采,砂采用李家沟砂厂供应。

外购部分供应见下表:

外购砂石料供应计划

位置

中粗砂

石料

外购来源

外购比例

九里湾斜井

李家沟砂场

黄泰湾

60%

东川斜井

李家沟砂场

黄泰湾

15%

出口

李家沟砂场

黄泰湾

29%

1.1.5.4水资源

工程所在地出口为大东川河,常年有水,但局部污染较为严重,距出口约2Km为吴城水库;隧道范围地下水受吴城断裂控制,各工作面附近地下水位在20~200米之间,涌水量达到50~5000吨/天。

隧道出口打井供水,3#、4#、5#斜井自出口引水,引水管路长9Km,采用无塔供水。

1.1.5.5电力供应

吕梁山隧道各工区附近沿线既有地方电力线一般年代久远,线径小于70mm2。

不能满足隧道施工用电需要,利用永临结合贯通电力线和T接附近电站,架设线路较长。

结合沿线工程分布,由离石田家会35KV变电站接引至出口,建一座简易35/10KV变电站,为防止停电影响施工,每个工区配置内燃发电机作为备用电源。

1.1.5.6通信条件

本标段区域内有无线通讯网络覆盖,通讯条件较好。

在吴城镇有通讯线路,进场后及时与通讯部门联系,接通程控电话和网络至各个工区。

1.2工程特点

(1)该隧道是太原至银川铁路线的重点控制工程,是我国特长山岭隧道之一。

本标段承担的工程左线长10695米,右线长10680米,工期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

(2)隧道断面大,防水要求高,耐久性要求高。

(3)本标段地质复杂,地质条件差,有新老黄土、断层破碎带、岩溶、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质。

(4)本标段所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环保难度大。

特别是隧道穿越吴城断层破裂带,是吴城及离石居民主要水源地,隧道开挖后,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

施工中必须坚持“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尽量降低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

1.3隧道施工总体方案

1.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以铁路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用先进科学、快速发展的理念统领各项工作。

以“安全保工期、优质创信誉、管理求效益、全面争第一”为目标。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快速、有序、安全、优质施工提供保证,按照各项工作创一流的要求,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严细管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安全、环保地完成吕梁山隧道的施工任务。

1.3.2总体施工组织方案

按照“扁平式”施工组织管理要求,中铁三局太中银铁路吕梁山隧道项目部下设出口工区、5#斜井工区、3#、4#斜井工区。

吕梁山隧道出口工区管辖范围:

吕梁山隧道出口至DK137+930

5#(东川)斜井工区管辖范围:

DK137+930~DK134+600

3#、4#(九里湾)斜井工区管辖范围:

DK134+600~DK129+235

1.3.3主要施工方法及原则

(1)本标段斜井及正洞按新奥法原理施工。

施工时采用综合超前地质探测预报系统进行地质探测和预报,采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取得围岩状态参数,并及时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联系,提供各种资料,实行动态设计和信息管理。

(2)II、III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IV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V级围岩段采用短台阶法,V级围岩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黄土地段采用短台阶法加临时仰拱法施工。

并坚持“先预防、早治水、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控爆破、强支护、早封闭、勤测量、速反馈、控变形”的施工原则。

(3)本标段三个工区均采用无轨运输方式组织施工,3#、4#斜井工区采用三臂凿岩台车、5#斜井工区与出口工区配置凿岩台架钻孔,各工区均采用全站仪或断面仪布眼,预裂爆破,挖掘机配合装载机装碴,大型自卸汽车运碴至弃碴场。

(4)隧道内锚喷支护采用湿喷机喷砼,隧道砼衬砌利用仰拱栈桥先行施工仰拱铺底,仰拱与铺底分两次施作。

(5)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截、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于隧道穿过持水层、断裂破碎带,预计地下水较大,当采用以排为主而影响生态环境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在裂隙水较发育地段,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超前管棚注浆等措施。

(6)洞身采用整体式衬砌台车衬砌。

斜井、横信道以及特殊变断面处采用自制拱墙架衬砌。

洞口设自动计量砼搅拌站,正洞内采用6m3砼输送车运输衬砌砼,均采用HBT60C型输送泵灌注砼,机械振捣。

(7)施工通风:

吕梁山隧道斜井及正洞均采用压入式通风,压入式通风与分段反向射流风机结合的方式解决通风,通风管与正洞交汇处设置三通。

(8)施工排水:

吕梁山隧道4#斜井(九里湾左斜井)、5#斜井(东川斜井)顺坡施工段,施工排水以自然排水为主。

吕梁山隧道出口工区、3#斜井(九里湾右斜井)、5#斜井(东川斜井)反坡段施工时在洞内设集水坑分级排水,由水泵排出洞外,斜井与正洞交叉口处设集水坑和固定泵站由斜井排出洞外。

在斜井和出口洞口一侧挖洞口污水沈淀处理池,达标后排放。

(9)隧道内供电采用高压电缆进洞,移动式变压配电室随隧道的延伸布置于避车洞内。

螺杆空压机紧跟变压配电室设置于洞内,为隧道施工提供高压风动力。

(10)通过Ⅴ级围岩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地段时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管棚超前支护、辅以格栅钢架、系统锚杆、钢筋网等支护措施;新黄土地段基底采用灰土挤密桩加固;下穿青银高速公路时,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临时仰拱台阶法开挖,辅以格栅钢架、系统锚杆、钢筋网等支护,加强洞内外监控量测等措施施工。

(11)本标段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图纸施工。

施工时左右线同时由DK129+235向出口由内向外进行,轨排在洞外组装完成,运至就位点后,利用可调式轨排支承架固定轨排,绑扎钢筋,整体浇筑混凝土成型。

1.3.4施工顺序

本标段吕梁山隧道采用多口掘进平行施工方案,分三个施工工区同时开工,施工顺序为:

出口工区临时工程完成后,先进行出口明洞段开挖、地基加固以及明洞施工,然后进行暗洞施工,暗洞施工先进左线,根据《铁路施工规范》施工要求,错开30m后进右线。

5#(东川)斜井工区主要向出口方向进行掘进;在临时工程完成后,施工斜井,斜井施工完成后,首先向进口方向施工左右线正洞,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当进口方向开挖工作面前进50m后,开始施工出口方向左右线正洞,当施工到分界里程后再向进口方向施工至分界里程,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

各工作面二次衬砌紧跟。

3#、4#(九里湾)斜井工区临时工程完成后,施工3#、4#(九里湾)斜井,3#斜井超前4#斜井30m;斜井完成后,3#斜井向进口方向施工左右线正洞,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4#斜井向出口方向施工左右线正洞,左线开挖面超前右线开挖面30m;待各开挖工作面离开3#、4#斜井口200m后,由4#斜井完成3#、4#斜井间35m的正洞开挖施工。

各工作面二次衬砌紧跟。

详见“吕梁山隧道斜井工区施工顺序图”。

左右线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时,工作面间隔距离不少于30m,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各工区二次衬砌施工同时,及时完成水沟电缆槽的施工。

二次衬砌全部完成后,左右线同时由DK129+235向出口由内向外施工整体道床。

隧道施工开挖为关键工序,衬砌为重点工序。

隧道施工工序:

洞门刷方及边仰坡防护→明洞及洞门施工→超前支护和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斜井)钻爆开挖→初期支护→围岩变形量测→径向注浆→仰拱及填充或铺底砼施工→防水层铺设→拱墙衬砌砼施工→水沟电缆槽施工→整体道床。

1.4施工总平面图布置图

施工平面布置详见“吕梁山隧道出口施工平面布置示意图”、“吕梁山隧道5#(东川)斜井施工平面布置示意图”、“吕梁山隧道3#、4#(九里湾)斜井施工平面布置示意图”和“新建铁路太中(银川)重点控制工程IV标段施工总体平面布置示意图”。

1.5临时工程及临时设施

1.5.1施工临时便道

吕梁山隧道三个工区的交通运输依靠307国道,然后再从307国道新修引入施工便道。

307国道从汾阳至离石段路面破损严重,尤其是吴城至离石段路况极差,需进行修复。

出口工区位于高速公路与307国道之间的坡地上,新修便道0.3km;5#(东川)斜井位于高速公路旁山坡上,施工场地通过立交桥穿过高速公路后跨307国道,需新建便道0.4km;3#、4#(九里湾)斜井位于吴城镇九里湾村对面山坡上,改建307国道至九里湾土路1.0km,新建便道0.4km。

各工区向弃碴场需新修施工便道,新建长度为9.8km。

以上合计新修引入便道1.1km,改建便道1.0km。

弃碴场便道9.8km。

便道结构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弃碴线为双车道,宽5.5m;引入线为单车道,宽3.5m,局部设会车道;坡度不大于10%,半径不小于15m。

1.5.2施工供电

三个工区附近沿线既有地方电力线一般年代久远,线径小于70mm2,不能满足隧道施工用电,需要利用永临结合贯通电力线和T接附近电站,架设线路较长。

由离石田家会35KV变电站架设24Km接引至出口,建一座简易35/10KV变电站,架设8Km线路至各斜井口,作为施工供电线路。

为防止供电影响施工,分别在出口工区备3台200kw发电机;在5#斜井工区备3台200KW发电机;在3#、4#斜井工区各备4台200kw发电机。

为解决洞内通风及其它设备用电,3#、4#、5#斜井工区均采用高压(电源)进洞方案。

1.5.3施工供水

施工供水采用出口打井取水,3#、4#、5#斜井埋设约9Km管线引入,采取无塔供水的方式解决施工用水问题,水源经检测合格方可用于施工用水或饮用水。

1.5.4施工排水

隧道斜井采用移动和固定泵站结合方式抽排洞内积水,正洞反坡地段采用移动潜水泵配合移动水箱接力抽排至斜井底固定泵站,顺坡段两侧设水沟流入斜井底固定泵站。

各施工工点洞口均建设水处理站,污水经沉淀过滤后排放。

1.5.5施工通风

本隧道采用压入式通风与分段反向射流风机结合的方式解决通风,通风管与正洞交汇处设置三通。

1.5.6施工通讯

项目经理部、各工区驻地各设程控电话机2部、传真机1部,共10部程控电话机。

主要指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配备移动电话负责对外对内联络及信息传输。

同时,项目经理部与各工区均配备计算机,通过因特网与甲方监理及公司本部进行及时、便捷的信息沟通。

各工区生产生活区、隧道洞内外设置无线基站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联系。

生产指挥人员与相关人员利用对讲机进行联系。

1.5.7生产、生活房屋

在征地拆迁尚未解决之前,租赁房屋建设驻地,在征地拆迁解决后,平整场地,进行临时工程建设。

各工区施工场地设生产区和生活区设置护栏。

驻地办公生活区设办公室、职工宿舍、职工食堂、浴室、厕所及化粪池等办公生活设施;生产区设配电房、发电房、空压机房、钢筋加工车间、木工车间等生产房屋。

1.5.8混凝土拌和站

在出口工区设置一座拌合站。

3#、4#斜井工区设置两座HSZ50型砼拌合站,生产砼和喷射砼料。

砼拌合站为全电子计量。

1.5.9炸药库设置

本标段设置一座中心炸药库,专用炸药运输车运至各工作面,药库库容量为50吨。

设置雷管库、炸药库、看守房,并设置围墙及避雷设施、防盗报警装置等。

1.5.10隧道弃碴

弃碴场,3#、4#斜井(九里湾)工区弃碴场设置在DK133+342右侧沟谷中,用地170亩,洞外运距3700m;5#斜井(东川)工区弃碴场设置在DK135+000右侧沟谷中,用地75亩,洞外运距3500m;出口工区弃碴场设置在DK139+915左侧沟谷中,用地55亩,洞外运距2600m。

在3#、4#斜井(九里湾)工区、弃碴场设置碎石场,生产砼骨料。

1.6施工组织结构与管理

1.6.1管理机构

成立中铁三局太中银Ⅳ标项目经理部,驻地设在吴城镇。

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2人)、总工程师组成领导层,下设工程部、安质环保部、机械物资部、预算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工程试验室等职能部门,聘请集团公司及国内专家为隧道施工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

详见“组织机构框图”。

工程部负责日常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并对施工现场的地质预报工作进行管理和组织实施,工程部下设精测组、信息系统管理中心及地质预报组,分别负责全标段的控制测量和信息管理;安质环保部负责本标段质量体系管理、施工质量管理及检查工作以及安全、环保等施工管理和检查工作;机械物资部负责工程材料的采购、调配和管理工作、施工机械的购置、调配和保养;预算部负责验工计价和合同管理;财务部负责成本核算和财会工作;工程试验室负责本标段的工程试验和质量检测工作;负责隧道地质预报计划,组织对隧道地质情况进行探测,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1.6.2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

项目经理部下设3个工区:

即吕梁山隧道出口工区、5#(东川)斜井工区和3#、4#(九里湾)斜井工区。

每个工区设置一个隧道专

业施工队。

吕梁隧道出口工区承担吕梁山隧道左线DK139+930~DK137+930段长2000m和右线DK139+915~DK137+930段长1985m的隧道施工以及本标段整体道床的施工任务。

5#(东川)斜井工区承担5#(东川)斜井施工与吕梁山隧道左右线DK137+930~DK134+600段长3330双延米的隧道施工任务;

3#、4#(九里湾)斜井工区承担3#、4#(九里湾)斜井施工与吕梁山隧道左右线DK134+600~DK129+235段长5365双延米隧道施工任务。

1.6.3施工现场管理

1.6.3.1一级管理,建立生产指挥中心

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施工难度,项目部对各工区实行一级管理。

为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协调各工区之间资源配置和工序关系,控制循环时间,加快施工循环速度,及时反馈各种信息,在工区成立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生产副经理及工区主任组成的指挥中心

生产指挥中心根据工区生产情况,从施工测量、炮眼布置、钻孔装药、起爆、通风排烟、初喷、出碴、喷射砼支护、、开挖断面检查、隧底仰拱砼灌注、防水材料安装、衬砌台车就位,放线检查、加固、砼拌和运输、灌注、振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