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727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docx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说明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平实,简洁。

(2)说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事物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作解释,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用数字,列图表。

(5)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

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

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6)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区别在于:

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

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

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7)说明文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区别:

a目的不同:

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感,”;说明文的描写是为了“使人有所知”。

b记叙文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种描写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说明文的描写则只能在说明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某钟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主要是起到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具体,更形象。

c记叙文中的描写可以发挥艺术想象,可以夸张,渲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在务真求实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动,又真实可信。

说明文答题技巧

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

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

应对策略:

(1)说明对象: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2)给文章拟标题,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

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3)说明内容应是一句话,以句子的形式出现,往往在开头、结尾。

(4)段意概括:

先找中心句;不要用疑问代词;没有中心句要摘要联合,结合标点认真提炼。

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

应对策略:

(1)下定义,要用“什么是一种什么”的句式。

(2)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一般从原文中找,但需要把零散的意思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大句子中。

3、筛选——常用的疑问词如:

“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对策是:

找准原段,分析句意,把握句间关系。

若是总分关系则用总写句,标点十分重要,一般一句介绍一个意思。

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

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2)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3)作比较:

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

了……

(4)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

(5)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6)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7)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注意:

书写要认真准确。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把这种方法和要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起来。

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情况复杂些,需要注意具体形

式的细分,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八种形式:

(1)由抽象(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2)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3)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果溯因)的顺序;

(4)由浅入深的顺序;

(5)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6)由表及里的顺序;

(7)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8)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

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说明文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有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2)并列式,几个段落并列存在;

(3)程序式,说明的是生产过程。

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如“总领全文”“引(领)起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等。

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

应对技巧:

先要答不能,然后再说明:

这个词的本义;在这个句子里起的作用;去掉后变成了什么,与客观实际不符;所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具体的题型如:

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应对技巧: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10、标题的作用(表达效果)

(1)一般是有特点的标题,例如用了比喻(《军中鼠勇士》《大自然的语言》),拟人(《地球会跳摇摆舞》《大自然不会带护照》)

点明说明对象(内容);修辞+效果+突出事物什么特征;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指出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或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

为说明文拟标题: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主要说明内容《人类与植物息息相关》

(3)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关注全篇,用词简洁精准

包括三种情况:

集中、分散、概括。

集中即集中在某一段;分散即分散在全文中的不同地方;概括即文中没有原句,须根据内容自己概括。

11、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1)讲故事开头:

引出说明对象(内容);形象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说明文中生动描写的作用:

生动形象,增加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

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引出下文的科学阐释。

(2)开门见山式:

直接介绍说明对象及其相关内容。

《堰塞湖》

(3)末句是问句:

用设问,吸引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领起(引起)下文

12、概括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段意)

如有中心句,就用中心句;没有再自己概括。

(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果段中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内容,要概括全面了。

段意中不要使用“如何”、“为什么”等疑问代词。

13、“这”“这样”指代的内容——一般用原文的词语或句子《太阳能飞机》

找最近的一句话。

大多在前面,有时在后面。

14、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别写错;有时不止一种说明方法,要找全,但也不能堆砌、把没有的也乱写上。

千万别和论证方法混淆。

15、说明语言的特点:

一类是准确类是生动形象;

有时问某个词能否删去;但有时只是让分析语言特点,这时就不要再写“假如删去”了。

不管哪一种,千万别忘记带入原文进行说明。

16、对内容的理解。

——先在原文中找出题干中的词句,以此为标准在前后找。

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

17、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有时考全文的,有时考某一段的,要看清要求。

18、补充句子。

空缺的句子一般是: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19、拓展类——谈感受、启示、看法、认识;想方法、对策;跟帖;图片。

材料链接类:

考察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要提取主要信息。

20.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中考阅读有关说明文的考查有两种典型题目,一类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另一类是材料连接题。

有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题目,同学们在初一甚至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一些,如“之一”、“大概”、“至少”这些表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能否删去,并给出理由,这一类题目是有答题套路可循的,而另外一种中考常出的题目则更侧重考查说明文语言与上下文的衔接与呼应,这几年的出题频率较高,同时也有一定难度,下面就将这两种情况所涉及到的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做一整理,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词句,

并体会。

例:

近200年间,地球上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近200年间”,具体而准确地强调了时间之短;“三分之一以上”,具体而准确地强调了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

对策:

(1)先定性/解释词语的意思

(2)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删除/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看似模糊的词语却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这种现象叫模糊的准确。

例1:

据说,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据说”,表揣测,是一种不太肯定的说法,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当然也可能没有,删去后,就变成

“一定有功效”,这样说就太绝对了,缺乏一定的科学考证。

所以这样表示大概的词,

反而体现了说话的严谨性。

例2:

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问:

“缓解”改为“消除”好吗?

答:

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替换。

对策:

⑴不可以。

⑵先定性/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⑶删掉或替换后的意思或内容。

⑷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

性,改后与实际不符。

类型3请说出某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一般这样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非常紧密,从意思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又可以开启下文,或者它对于上文来讲是做宾语补出主语涉及的内容,而对于下文往往做的是主语,如果删去了下文就少了涉及的对象,所以不能删。

还有可能是作为原因或者结果出现的,删掉则表意不明。

当然,这些情况只是对常出现情况所进行的总结,这类题型出题比较活泛,做题时还有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

2010海淀一模:

“金属疲劳”不容忽视①常见的金属总是给人一种坚硬无比的感觉。

其实,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金属也可以产生疲劳,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2002年5月25日,华航波音747-200型客机,由台北中正机场飞往香港途中,坠毁在澎湖外海,机上225名旅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飞机失事主要是制作飞机的金属材料产生疲劳断裂而致。

金属疲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就桥梁而言,仅在1938〜1942年的4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因金属疲劳而损坏的便有40座。

金属疲劳的现象同样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车前叉折断、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

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2分)答:

如果删去“单就桥梁而言”,就无法与前面的“普遍的现象”相呼应;同时使后面的“损坏”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共2分。

与“普遍的现象”相呼应1分,“缺少了涉及的对象”1分)

对策:

(1)考虑与上下文的呼应性

(2)考虑是否是上下句的主语或宾语

(3)考虑是否是上下句的原因或结果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都是公式,首先要熟记于心。

但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如果只按照公式去套题干中的词语,是不能得分的。

同学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文章内容,然后按照说明文的答题思路去分步解题。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的“2013年中考语文备考:

解析三类题型突破说明文”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精品学习网中

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阳光与流感①为什么冬季流感会大规模爆发并危及所有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现在流行病学的一些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

原因之一是,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结果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造成抵抗力低,容易患流感。

同时,晒太阳少也意味着无法充分利用太阳的杀菌功能,给了流感病毒进攻人的机会。

3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冬至后的那个月是流感和感冒最厉害的时期,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严重时会置人于死地。

对全球的流感疫情统计表明,平均每年死于流感和与流感相关的疾病的人数达100万。

4早在1981年,英国流行病学家埃德加・霍普•辛姆普森就提出,流感的季节性高发病率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

只是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专业人员把这个假说当回事。

但此后持续不断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可能在人的免疫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5今天,一些研究再次证明辛姆普森的流感季节性理论,而且有了更为深入的发现。

美国加利福尼亚阿塔斯卡德罗州立医院的约翰・坎内尔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流感的各种研究结果的综合性调查,提出维生素D可能是冬季流感中重要的一环。

比如,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和在克拉斯诺达重复的一项研究证明,接种了流感灭活疫苗的年轻男人在冬至后的冬季出现发烧和免疫反应的症状是他们在夏季时的8倍。

这可能是在严寒的冬天人们晒太阳少,而在夏天晒太阳多,因而维生素D在冬天生成少的缘故。

⑥而在印度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每毫升10毫克的儿童比那些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儿童患呼吸道感染的机会高11倍。

对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多项流感研究回顾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如果人们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鳕鱼油,可以减少患流感的几率。

成年人以每日正常剂量服用鳕鱼油4个月以上,可减少50%的流感发病。

7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

重要方式,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并大量生成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之需。

比如,在夏季只进行几分钟的日光浴,人的身体就会制造出约2万国际单位(500微克)的维生素D。

这种生产维生素D的机制对生命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维生素D帮助人吸收钙,以制造骨骼和维持骨密度。

同样,维生素D在免疫上的作用也是重要的。

8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维生素D

的作用只是一种假说,需要双盲对照研究来证实。

同时,冬季人们易患流感是有很多相关因素的。

美国纽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埃德

温•基尔本认为,冬季让人置身于许多与流感相关的因素中。

比如,相对低的湿度形成了流感病毒最容易藏身的气溶胶,而且在户内的密集人群和设施中易于传播。

即使在实验室中对小鼠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如拥挤和湿度,小鼠的流感也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季节因素,最重要的是流感病毒的传播。

9但不管怎样,如果针对流感在冬季发生的几个要素来预防,就可能较大减少流感的发病。

如勤开门、窗通风,多晒太阳(既补充维生素D,又帮助杀毒),食物多补充维生素D,有条件时尽量接种流感疫苗,平时多锻炼,提高抵抗力等等,都可以有效减少流感的发病。

(选自"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2011

年第2期)

1.选文第④段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请举一例说明。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下列表述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自身合成维生素D的重要方式,只要晒太阳就可以迅速并大量生成维生素D。

B.约翰•坎内尔等人进行了一项关于流感的各种研究结果综合性调查,提出维生素D可能是冬季流感中重要的一环。

C.目前,国际医学专家对引发冬季流感的病因已经达成共识。

D.由于冬季人们较少晒太阳,导致体内维生素D合成减少,造成抵抗力低,容易患流感。

(1.示例一:

"流感的季节性高发病率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中"可能"表示推测,并无肯定,意思是太阳辐射可能会降低流感的季节性高发病率,但不是确定因素,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示例二:

"只是当时几乎没有其他专业人员把这个假说当回事"中"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绝大多数,不是所有的,意思是绝大多数专业人员都没把这个假说当回事,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2.列数字,作比较。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维生素D含量越高,感染流感病毒的几率越小。

3.C解析:

对引发冬季流感的病因并未达成共识。

(二)冷冻疗法挽救生命①登山或潜水运动员都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降低体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在接受使用体外循环机进行的手术时造成脑部后遗症的风险。

2伴随心脏问题产生的是由于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

缺氧5分钟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10分钟即可造成神经死亡。

美国心脏学会建议,在手术中有控制地降低体温以减少脑部损伤。

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

因为体温每降1摄氏度,氧气的消耗量就会降低5%-8%。

西班牙马德里心脏外科主任恩里克•罗德里格斯指出:

"在所有使用体外循环机的外科手术中,我们都会用到适中的降低体温的做法,也就是说,降至28摄氏度至31摄氏度之间,以避免在出现危险时给大脑造成损伤。

"

3此外,冷冻疗法可以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间。

例如在成人主动脉切断或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完全中断血液循环。

为此需要把患者的身体冷冻起来,使之接近冬眠状态。

当体温降至20摄氏度的时候,医生有半小时的安全时间进行手术;当体温降至16摄氏度时,安全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

心脏外科助理医师卡洛斯•莫拉莱斯指出:

"体温降得越低,我们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成功的几率也更

大。

"

4但是,控制体温的同时,也蕴涵着一定的风险。

冷冻疗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手术后如何使体温回升。

按照一般规则,如果身体被冷冻30分钟,那么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就将增加一倍。

负责将血液重新灌注到血管当中的医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使患者体温回升。

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

恩里克•罗德里格斯说:

"尽管这些威胁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能出现的大脑水肿和血凝紊乱,因为低温破坏了血液蛋白。

"重症监护室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是痉挛和寒热增加的氧气消耗,以及患者免疫系统的改变。

因此专家建议给接受了冷冻疗法的患者实施镇静辅助治疗,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冷冻时间长达几天的情况下。

1•文章第②和第③段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冷冻疗法的用途的?

2.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第②③两

段之前?

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术中,有控制地将体温降低到适中的温度,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脑部损伤。

B.第④段中加点词"可能"表示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使用冷冻疗法,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较长,产生心室纤维颤动的风险很高。

D.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缺氧时间越长造成的大脑损伤越严重。

(1.可以减少因为脑部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可以延长手术安全时间。

2.不可以。

因为第②③两段说的是冷冻疗法的用途,第④段说的是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所蕴涵的风险,第②③两段与第④段在顺序上具有逻辑关系。

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3.C解析:

使用冷冻疗法,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