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571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docx

人教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精品习题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颍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其二)/刘桢

9、梁甫行/曹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解析

班级:

姓名:

资料内容:

【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旨】【名句赏析】题型: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

期中后古诗词

24.诗词五首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11、春望/杜甫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13、赤壁/杜牧

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名句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习题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去口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解析】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

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

《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

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B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对《野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领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解析】B.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

三、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

解、赏识和重用。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

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

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引为神交密友。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

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

2、黄鹤楼唐・崔颍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

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

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

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

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

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

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

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

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颍传》里非常简略,

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

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

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

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

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

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

“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

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

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

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

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

这座望楼,就

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

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

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

先后十余次被毁,

又十余次被重建。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

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

情怀。

【名句赏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

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

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

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

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

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

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

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

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

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颍在《黄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