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088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育学会获奖).doc

《扬州慢》教学设计

陕西省商洛中学王晓鹏

一、【教材依据】

《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

在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基础上,要求学生着重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吟咏、整体把握、重点词句赏析),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并背诵默写本首词。

突出学生的能动性,积累一些诗词鉴赏的心得,并用这些体悟继续分析后面的词作。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第一单元知人论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

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主旨《黍离》之悲

2、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内涵

2、意象、修辞拓展训练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诗歌鉴赏氛围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

对作者姜夔生平了解、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扬州、名家读本词、名家点评本词、重要意象搜集

课件制作:

先播放《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再以图片展示扬州昔胜今衰画面,突出主旨,力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准备:

给出预习提纲(知人论世、读、品、背诵、改写),学生提前预习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几多愁》歌曲(为学生创设感时伤世氛围)

一曲《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二百多年后,面对被金兵洗劫一空的扬州城,姜夔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诵读鉴赏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多媒体投影词题、作者)

二、学法指导(理清思路)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

明确:

其一、知人论世;

其二、诵读吟咏;

其三、整体把握;

其四、重点词句赏析;(多媒体投影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三、互动课堂

(1)知人论世

1、了解扬州(学生谈,老师补充)

师问:

回忆学过的诗句谈自己认识的扬州

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想象金兵入侵,扬州城破败不堪……

2、作者及背景

见课本37页,指导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诵读吟咏

苏轼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1.学生自读〔注意三个层面:

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①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重点解释)

②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

如“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③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

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2、指名朗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录音跟读

(3)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大屏幕展示三个思考题)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

(学生动手圈注)

明确:

空城。

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可以看出。

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

明确:

“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问:

作者借杜郎之口抒自己感时伤世之情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师问: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引导学生巩固拓展)

明确: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凄冷无声的是“月”(借月之凄清,无声言人之悲切伤感)。

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

最好是“名都”,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

(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学生齐读)

师问:

造成昔盛今衰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古代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

曹操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杜甫哀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胡马窥江”用借代手法,代指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

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让我们重新读一遍,再次感受作者的黍离之悲。

(学生齐读全词)

(4)重点词句赏析

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赏析示例: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

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

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

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师问:

“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谁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谈一谈?

(知识迁移)

明确: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四、课堂小结

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

写作特点

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五、全班同学背诵本词(注意把握《黍离》之悲)

背诵指导:

1、理清结构

上片:

总写(点题)——所见——所闻

下片:

设想(杜牧)——所见(景语)

2、学生自背、互背、齐背。

六、作业:

1、背诵全词

2、发挥想象把本词改写成一篇800字散文。

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今衰(实)空城→词人所见所闻

黍离之悲虚实结合

昔盛(虚)名都→杜牧笔下——化用对比反衬

(词人心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预习认真,课堂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形成默契,诵读有感情、有节奏,感知自然比较到位,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本文联系起来,效果较好!

今后课堂更多应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