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口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5219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人口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人口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人口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人口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人口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人口学.docx

《社会人口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人口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人口学.docx

社会人口学

人口社会学

第一编:

导论

一、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人口

2.人口社会学

3.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5.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人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国外的人口思想

(1)古希腊的人口思想: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宗教人口思想

2.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思想

(1)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人口思想

(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主要是他的思想,考试题)

两个前提(两个原理)、两个级数、三个命题、两个抑制理论(减少人口的途径)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驳斥马尔萨斯人口压力的假设

“两种生产”的原理

人口的阶级观

3.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1)早期人口社会学的思想

斯宾塞

杜蒙特(分析人口变化的三种途径、社会毛细管学说)

涂尔干(社会分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2)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

明确把人口变量放入社会学研究中

第二阶段:

系统地用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人口的问题

第三阶段:

二战之后的专题研究

4.中国人口社会学思想和人口理论

(1)中国传统的人口思想

增值人口观:

孔子、孟子、墨子

适度人口思想:

商鞅、韩非

(2)近代人口思想

梁启超的人口思想

严复的人口思想

(3)现代人口思想

代表:

马寅初《新人口论》

《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

✧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出简答题)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20、30年代

1918,陈长藻《中国人口论》最早一部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的专着(观点主要集成马尔萨斯的)

1930年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结合

1926年陈达《人口问题》,主要观点要知道(4点)

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1957年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发展

第二编:

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生育制度

(一)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

(什么是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如何进行分析,理论、指标有哪些?

生育制度与模式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

1.生育概念与测量

(1)生育力和生育率

(2)生育测量

✧生育率计算是测量生育的主要指标,目的是描述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整体生育水平

✧生育率测量的两个基本前提:

视生育行为至于妇女有关;以活产率为生育的基数

✧指标如下:

粗出生率

一般出生率

年龄别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

✧生育率指标的优缺点

2.生育模式

✧生育模式是什么?

✧几种不同的生育模式

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生育模式的分析(生物因素、生育制度、社会和政治经济力量))

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

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四个特点)

3.生育制度分析

✧生育制度与生育观念是什么

✧生育制度的特点有哪些(3点)

✧对生育制度的全面综合分析(如何对生物制度进行分析)

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的分析(影响生育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生育规范

生物的物质设备与技术

生育意愿研究

影响生育率的经济因素

影响生育率的正值政治因素

(2)中国生育模式研究

历史的演进

人口生育状况转变的动力机制、中国人口生育率的转变的特点

死亡制度(mortality)

(一)死亡模式与死亡率分析

1.什么是死亡制度

2.死亡统计

4.死亡申报制度

死亡统计(死亡人数统计、粗死亡率、死因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生命表与平均预期寿命)

5.死亡的分析框架(生物因素、死亡制度、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报告因素)

(二)死亡模式

1.死亡模式是什么?

2.死亡模式的分类:

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高死亡率和低的预期寿命为特点

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低死亡率和较高的寿命预期为特点

(三)死亡率分析

1.年龄格局

2.性别格局

3.阶层分化

4.地区差异

5.对死亡差异的解释和社会政策的取向

(四)死因分析

1.是什么?

2.社会角度的死因分类(5类)

3.死因分布(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

4.实际死因

5.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什么是“风险参量”)

(五)中国死亡模式分析

1.历史演变

2.相关的研究:

死亡率差异(年龄、性别、城乡间和阶级或阶层)

死因分析(死因分布的三大特点)

人口迁移(migration)

(一)人口迁移概念

1.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三种统计方法

3.测量人口迁移的指标有迁移的数量、方向和距离三个层次

数量指标:

嵌入率(in-migrationrate)、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

5.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

(二)人口迁移的理论

从四个方面来研究:

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迁移结果

1.迁移者的研究

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

迁移者的网络理论

迁移者的整合理论

2.移民文化研究(移民的文化理论)

移民的文化冲突理论

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Cultureconflict)是指两种组织文化在互动过程中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态所感受到的一种压力或者冲突。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文化冲突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探讨的对象是指不同组织形态的公司文化之间相互排斥、对立的演变过程。

它包括企业内部由于工种、背景不同引发的冲突,也包含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因社会观念、民族区域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

移民的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

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定义:

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

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融合(integration),微小化(marginalizaiton)

移民的的身份认同理论

身份认同

3.迁移规律研究

推拉理论(两种动力:

推理和拉力)

人口迁移的过程理论

4.国际人口迁移研究

国际人口迁移类型理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性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

人口迁移的世界体系理论

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劳动力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迁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三)中国的人口迁移

1.中国人口迁移的六个时期以及每一个时期的背景、特点

2.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研究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并存(流动人口、流动儿童)

人口规模有所增加,但是相凝固性未根本改变

以发展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

迅速增长的国际人口迁移流动

人口转变

(一)人口转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模式

(1)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模式以及特点:

原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3.人口转变

(1)人口转变的定义

(2)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

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

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

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

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

4.人口转变理论

(1)死亡率转变理论

死亡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死亡率下降与流行病转变理论(5个基本命题,4种基本模式)

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2)生育率转变理论

生育率下降与死亡率下降的关系——人口变迁与反响理论

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3)迁移转变理论

人类迁移活动的五个阶段

(4)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

5.人口转变模式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

(二)中国的人口转变

1.中国人口转变的历史(5个阶段)

2.对中国人口转变的研究

第三编: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以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的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

人口构成对于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全面影响。

一方面,人口构成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同时又是未来人口过程的基础;另一方面,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人口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1.年龄测量

(1)人口年龄结构

(2)年龄(课本和联合国的定义)

(3)实足年龄

(4)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

2.年龄分组

(1)年代学年龄

(2)生物学年龄

(3)心理学年龄

(4)社会学年龄或社会年龄

3.人口金字塔

(1)概念

(2)三种类型:

人口增长、人口静止、人口减少

(二)分析年龄结构的基本框架

三个层面:

社会宏观结构层面、社会中观结构层面、社会微观结构层面

1.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析

(1)类型(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年老型人口)

(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状况

(3)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

抚养系数=0—14岁人口总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当抚养系数较低时,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经济积累与发展

2.年龄分层与同期群分析

(1)年龄分层

年龄角色

年龄分层理论(社会性时间)

(2)同期群和同期群效应

同期群

同期群流动

同期群效应

同期群间的结构性差异

3.生命历程研究

(1)生命历程概念

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的研究的问题

(2)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命历程

(3)生命历程的人口特征

(三)老龄化研究(可能出论述题)

1.老龄化的定义

2.意义

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儿童研究,特别是独生子女研究

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主要定位于儿童人口的现状和权利实现的情况

(2)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的研究

人口红利

(3)人口的老龄化及其研究

人口性别结构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基本概念

1.人口性别结构

2.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

主要有两种方法:

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

分年龄性别比=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男性人口/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女性人口*100%

性别出生比=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100%

3.女性生存优势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1.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人口过程、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1)社会性别、性别的社会差异

(2)性别分层:

表现为父权制的性别等级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点

3.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三个方面考察:

观念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私人领域

4.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结构化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自然vs文化家庭领域vs公共领域生产领域vs生育领域)

多元化的理论

(三)世界人口性别的结构状况

二、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一)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历史变迁

(二)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特点

出生婴儿比例持续偏高

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分化

少数民族性别比相对正常

(三)相关研究

1,社会性别因素对性别选择的影响

2,只有性别隔离

3,农业女性化

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

一、基本概念

1.社会分层(谁最早提出,那些人有过研究,林德、米尔斯等,书上的定义)

2.社会分层的测量

(1)收入分化的测量

指标:

基尼系数、工资报酬水平法、五分位法

(2)贫困人口的测量

确定“贫困线”。

贫困线确定的四种方法:

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贫困发生率

3.人口和社会分层的关系

首先,社会分层影响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和人口过程(四点)

其次,人口规模、质量和人口再生产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三点)

二、基本理论

1.社会分层理论

(1)阶级分析理论

(2)“三位一体”理论(韦伯:

阶级、权力和身份认同三者共同作用于社会分层)

(3)功能主义理论

(4)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流动的定义

2.人口职业结构理论

(1)人口职业结构的分类

A.人口职业结构

B.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

以就业状况分类:

在业人口,不在业人口

以产业部门分类:

第一、二、三产业

依据各种产业部门的劳动分工

(2)人口的职业流动

(3)影响人口职业结构的因素分析

包括人口因素、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和结业结构状况

(4)收入结构和收入不平等

3.贫困人口分析

(1)贫困人口的概念和种类

A、贫困可以分为三种:

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主观贫困

B、不同的种类

发展的角度:

生存型、温饱型、发展型

致贫原因:

根本性、诱发性、意外灾难性

(2)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

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教育结构

(3)引发贫困的原因分析*

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

人口挤压理论、制度理论

贫困文化理论: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首次于《五个家庭:

墨西哥贫穷文化案例研究》(1959年)一书中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穷人的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化发生世代传递。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三、中国社会分层与贫困人口

(一)中国社会分层状况

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两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

新中国成立,打碎阶级结构

第二次:

改革开放:

以经济为主的社会分化

2.居民收入水平从平均型向两级分化型变化

(二)中国贫困人口问题

1.历史过程

2.相关研究

集中在三个核心问题上:

(1)贫困的测量标准与贫困的特征

(2)贫困形成的影响因素(3)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和相关政策

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

一、基本概念

(一)人口的婚姻结构

1.婚姻(费孝通)、婚姻制度

2.婚姻测量:

(1)人口构成中的婚姻状况通常为:

未婚、已婚、丧偶、离婚、再婚

(2)指标:

结婚率、平均初婚年龄、离婚率、不婚率

(3)婚姻结构发生的变化

(二)人口的家庭结构

1.家庭和家庭制度

2.家庭规模

家庭规模大小、家庭模式要素

3.家庭生命周期

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

4.家庭的发展变化

人口生产和再生产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二、中国的婚姻家庭结构

(一)中国人口的婚姻结构

(二)中国家庭结构

(三)相关研究

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一、人口分布和城市化

(一)人口分布概念和基本状况

1.人口分布,分类的方法,人口再分布的方式

2.人口分布的测量

(1)人口密度和人口可耕地面积、人口经济密度

(2)人口系数:

人口相对于土地的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

(3)城市化指标

城市化水平=某地区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

3.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自然、社会

4.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

(二)城市化

1.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书上有)

2.全球的城市化状况

3.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1)城市化的动力学理论

(2)城市化发展规律理论

(3)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理论

刘易斯“二元结构发展模式”

费-拉尼斯模式

托达罗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模式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政治学

新经济地理学

二、中国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

(一)中国的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高、分布不均衡、城市化水平较低

(二)城市化发展历程

(三)城市化特点

(四)研究

第四编:

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

人口和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和人口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变迁概念,内容(经济,文化,技术),影响

(二)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人口增长刺激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带来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关系理论

发明拉力说

人口推力假说

冲突理论(联系社会学理论)

制度理论

结构理论(帕森斯等人)

三、未来人口发展战略

悲观主义理论、乐观主义理论、适度人口理论

四.中国人口与中国社会

(一)中国历代人口

(二)中国人口变化规律

农业社会人口变化的内在规律

人地矛盾和王朝交替

人口压力和封建土地制度间的互动关系

地区间不平衡的人口增长

多民族人口和文化的融合

(三)对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研究

人口和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和环境的概念

生态系统、资源、

二、分析人口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意识理论

1.环境意识

2.环境意识改变机制的研究

三种理论做出解释:

反应理论、后物质主义理论、环境意识的精英理论

3.风险环境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1.绿色革命

2.替代技术

三、中国人口和生态系统

中国生态系统:

演变、资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人口

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

一、人口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1.人口政策

2.人口政策种类

按实施方式:

直接人口政策、简介人口政策、隐含人口政策

按实施目标:

内部人口政策、外部人口政策

按政策内容:

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3.人口政策的制定

4.人口政策的运作机制

(二)家庭计划、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

二、中国的计划生育

演变

实施特点

人口质量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人口质量的基本概念

1.人口质量(微观、宏观)

2.人口质量的测量

(1)直接指标:

平均预期寿命和长寿水平、残疾人口所占比重、青少年身体发育指标、教育水平指标、死因指标

(2)间接指标

(3)国际常用指标:

生命质量指数、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人类发展指数

3.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二)人口质量的基本理论

1.优生和优生学

优生、优生学的演进

2.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HCM–HumanCapitalManagement)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

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二、中国人口质量

(一)中国教育状况

(二)出生人口质量和优生优育计划

(三)提高人口健康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