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5211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67单元教案

课题

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3、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2、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增强语感,提高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于本篇课文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一、导课

欣赏音乐。

播放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交流感捕捉个性,设下悬念。

仿佛冥冥之中上天的一个安排,让奥地利这个国家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更是集中展现了城市独特的音乐个性。

这节课就让我们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开始我们的维也纳音乐之旅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初读,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

主要围绕以下句子展开:

   

(1)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重点指导长句停顿。

了解“它”指什么,“北麓”什么意思,明白本段交代了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先读好人名,然后读通全句)

   (3)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chānhuo)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重点指导“掺和”一词的读音。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训练概况能力。

初读了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感受独特魅力  

1、引发兴趣,细读探究。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每当读起这篇文章,我就会想起厦大易中天教授写的《读城记》。

书中写到:

“城市为什么可读呢?

当然是因为它有个性,有魅力。

   说到维也纳,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独特“个性”的,非“音乐”莫属。

那么,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使维也纳堪称音乐之都呢?

我们先学课文二至四自然段,请大家先用心默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把这三段中最能体现维也纳这个城市音乐个性的句子用“    ”线画出来,词语用“△”标出来,并且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学生静读,教师巡视。

3、归纳梳理,引导交流。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初品“摇篮”。

   ②再品“摇篮”。

   (补充文字资料,感受音乐大师的魅力。

(欣赏完)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③深入解读“摇篮”。

   300多年前,这些乐坛大师就在维也纳以他们才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音乐,一代又一代,滋养着生活在维也纳的人们,也推动了世界的音乐的发展。

“摇篮”,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却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维也纳音乐历史的厚重。

   ④适度拓展。

   “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多少年过去了,这些乐谱和手迹依然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维也纳的人们,他们保留着这些音乐大师的乐谱和手迹,也保留着                                                

   小结:

是啊,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板书:

历史——大师云集)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谈感受。

②重点品读两个“装饰”。

   (第一个“装饰”是“装扮”的意思,第二个“装饰”是“装饰品”的意思。

   ③深入思考:

音乐是无形的,怎么又会装扮呢?

   引导学生关注“到处”“许多”“多”“就连”“也”等字眼,借此感受维也纳

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④欣赏文中提及的相关图片。

(补充直观图片,点出课文插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⑤感情朗读。

   是啊,“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能通过你的朗读,来给大家介绍这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吗?

   (练读,指名读,抓住“到处”“许多”“多”“就连”“也”等字眼指导朗读。

   小结:

这么多的音乐装饰,所以作曲家勃拉姆斯曾感慨地说:

“到维也纳一定要小心,不然会踩着地上的音符的”。

   (板书:

城市——音乐装饰)

(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读一座城市,更要读这里的人。

维也纳生活的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②阅读这一段,你会特别关注那些字眼?

   引导学生抓住“随时”“还”“许多”“尤其”“总要”“惯例”等词语,感受维也纳的人民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重点品读:

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掺和”本是“掺杂、混合”的意思,联系这一句,这一段,你觉得掺和的含义是什么?

   ④拓展说话练习。

   有了音乐,维也纳人的生活变增添了无数快乐。

如果,你也生活在维也纳,你还会在什么情况下,做与音乐相关的什么事呢?

   ⑤情境诵读。

   让我们一起在贝多芬的乐曲旋律中走进维也纳人的音乐生活吧!

(配乐齐读)

   小结:

正像一句话说的,仿佛在维也纳的人,都从空气中获得了音乐节奏感

似的。

你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维也纳人如何生活。

   (板书:

生活——离不开音乐)

第二课时

一、学习五到七自然段。

   过渡:

课文二、三、四个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也纳堪称音乐之都

的理由,再看看五到七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五到七自然段,思考)

   重点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①写了什么?

引导:

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不得不提星罗棋布的歌剧院和音乐厅。

尤其是“国家歌剧院”与“音乐之友协会大厦”也就是“金色大厅”,更是维也纳乃至全世界的两大音乐圣殿。

   (板书:

建筑——两大音乐圣殿)

   ②结合课题,你最想问些什么问题?

   引导:

选择两处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建筑来写,这是对音乐之都最直接的展示,但作者却将它放在最后,这是为什么?

   ③存疑探究。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想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下节课,若还有机会,和大家细致交流阅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的体会。

二、迁移,内化阅读收获 5’

1、仿写迁移。

   我们的音乐之旅到这儿相信大家收获颇丰,都说“学以致用”,接下来我们做个练习,看看大家能否把今天的所学也用一用。

维也纳集中展现了独特的音乐个性,咱们的厦门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城市,假如请你选择厦门的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写,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2、学生以“      厦门”展开思考。

在练习纸上写上自己想到的素材,写好后进行简单的排序。

3、师生交流。

三、拓展,实现自主发展 

   过渡:

维也纳人会在会前会后要演奏阅读,为了表示对大家今天学习的奖励,课后给大家献上一首乐曲,(播放海顿《小夜曲》)同时,还要给大家送上一把小提琴哦!

(把板书圈画成小提琴的造型)

作业布置:

1、细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查阅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及图片等资料。

2、掌握生字及其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好的句段。

3、进一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完成习作《       厦门》。

音乐之都维也纳

历史——大师云集

城市 ——音乐装饰

生活——离不开音乐 

 建筑——两大音乐圣殿  

 

 

 

课题

密西西比河风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

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4.认识“蜀、瞰”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劈、喇”等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选取典型事物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

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是世界第4长河。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密西西比河,欣赏那里迷人的风光。

(板书课题:

密西西比河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再读课文,同时思考:

作者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两处的风光?

  (作者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的风光)

 

 

  【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感受密西西比河两岸无限的风光

  1.默读课文,扣课题中的“风光”一词,想一想课文写了密西西比河两岸哪些景色?

为什么说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呢?

西岸:

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同蓝天连成一片。

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东岸:

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和无数的动物。

  2.是啊,东西两岸的风光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请再默读课文,想想东岸、西岸风光都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书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预设:

  

(1)西岸景色广阔壮观。

  ①“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

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一望无际”“广阔无垠”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漫游,这是多么壮观宏伟的景象啊!

  ②“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作者在上面的句子中用了“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

上面的画面是静止的,而此处以蒙太奇的手法,对一头年迈野牛进行特写,动静结合,赋予画面更多的生机。

  ③请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体会西岸壮阔宏伟的景象。

  a.学生自由练读;b.指名朗读,适当予以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地感受西岸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与文本达成情感的共鸣。

  

(2)东岸的景色与西岸不同。

  ①生长的植物不同,西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东岸的植物是“河边、山巅、岩石上,到处都是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

  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植物,然后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各种植物的特点,写得生动活泼。

  ②生长的动物不同,西岸草原上漫游着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群,而东岸的丛莽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无数的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魅力和生气。

  让学生先找出作者都描写了哪些典型动物,根据文中的描写,请在下面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课件出示)

  ()的小熊()的群鹿()的黑松鼠

  ()的弗吉尼亚鸽()的飞鸟()的毒蛇

  (所填的词语不唯一,以课文为依据,鼓励学生多维思维。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的动物世界,它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

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注意突出每种动物的特点。

  ③西岸的草原是万籁无声的,而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在书上标记出作者都写了哪些声音和色彩。

 结合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万籁无声”“骚动和聒噪”的意思。

  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因其纷乱、吵闹而倍显生命的蓬勃与跃动,这正是自然的生命活力所在。

就像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融为一体时,那壮观的景象,那奇伟的声音,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味其中的意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是多么神奇与壮丽!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时,表示声音的词语,语调要抑扬交错,读出节奏和韵律,这段中的感叹句要读得高亢而有气势。

  3.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的风光真是各有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词语描摹了事物的不同神态,可以说不同的景色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东岸的热闹还是西岸的静谧都让人为之沉醉,想一想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作者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使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景物更加鲜明可感。

【通过感受两岸不同的风光特点,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

 四、诵读课文,积累记忆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

  【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在读中感悟密西西比河的无限风光,感受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旖旎风光。

静谧的西岸和热闹的东岸让我们感受到了密西西比河那斑斓的色彩,跃动的生命,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更多关于密西西比河的资料,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它的壮丽与神秘。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指导朗读

  1.说说课文都写了密西西比河哪些迷人的风光?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1)读出西岸的静谧,东岸的热闹。

体会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赞美之情。

  

(2)想象自己仿佛来到了密西西比河,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再一次感受密西西比河的旖旎风光。

  二、积累内化

  1.写出自己阅读本文的感受。

  2.摘抄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写在积累本上。

  三、落实识字

  1.同桌之间互考要求会认的字。

  2.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

注意写好“喇、葵、魅、嬉”等笔画复杂且易写错的生字。

  3.比一比,组词语。

  葵()劈()喇()

  祭()臂()嗽()

 

 

 

 

 

课题

威尼斯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语句.

2、查阅威尼斯的有关资料,了解威尼斯。

3.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4.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威尼斯的美。

教学重点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本文由小学名师教学网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

详细参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材,齐读课题。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整体感知课文,谈谈威尼斯这座城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的学习所得,质疑问难。

二、朗读、感受威尼斯的美

下面让我们跟从……同学的朗读,走进威尼斯,一起领略马信德笔下的蓝蓝的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举手点名朗读,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体会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

1、朗读(配乐:

萧邦小夜曲)

2、图片插入跟踪展示

三、讨论、体会威尼斯的美

1、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

你最喜欢哪一处?

为什么?

(有选择性的将学生所谈及的景观放映出来)

——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

——学生自由谈论,可结合所查阅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扩展。

师:

威尼斯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文章通过精心的选材,从

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副副色彩明快的画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展现出来,使人们如亲临其境,陶醉其中,享受无穷。

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

四、品味语言

美的威尼斯需要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请找出这些比喻句,细细体会。

(找出的同时,教师指点领会文章的语言字词美,如“瑰宝”)

威尼斯如此的美——和谐、美丽、幸福,文章又以优美的语言为它披上一件蓝蓝的云裳,更显其独特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我们的同学相比也不逊色……)

五、学习迁移

(同学们,蓝蓝的威尼斯美,我们的新海口美不美?

我们有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沙滩、碧绿的揶树、新鲜的空气、热情好客的市民,美丽和谐的建筑、以生态为指标的建设思路……我们海口也是“蓝蓝”的)

(放映海口景观宣传图片)

亚热带滨海城市—海口如此的美,必然会吸引众多爱美并且懂得欣赏美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当当热情的小导游

活动:

“请你当当小导游”

主题:

《蓝蓝的海口》

要求:

选择海口一处景观(图片),以生动的语言并恰当运用比

喻等修辞手法向“游客们”进行介绍。

工具:

多媒体

六、回放海口景观,再次感受海口的美。

本文由小学名师教学网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

详细参考:

 

 ——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

——学生自由谈论,可结合所查阅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扩展。

师:

威尼斯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

文章通过精心的选材,从

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副副色彩明快的画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展现出来,使人们如亲临其境,陶醉其中,享受无穷。

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

四、品味语言

美的威尼斯需要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请找出这些比喻句,细细体会。

(找出的同时,教师指点领会文章的语言字词美,如“瑰宝”)

威尼斯如此的美——和谐、美丽、幸福,文章又以优美的语言为它披上一件蓝蓝的云裳,更显其独特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我们的同学相比也不逊色……)

五、学习迁移

(同学们,蓝蓝的威尼斯美,我们的新海口美不美?

我们有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沙滩、碧绿的揶树、

新鲜的空气、热情好客的市民,美丽和谐的建筑、以生态

为指标的建设思路……我们海口也是“蓝蓝”的)

(放映海口景观宣传图片)

亚热带滨海城市—海口如此的美,必然会吸引众多爱

美并且懂得欣赏美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当当热情的小导游

活动:

“请你当当小导游”

主题:

《蓝蓝的海口》

要求:

选择海口一处景观(图片),以生动的语言并恰当运用比

喻等修辞手法向“游客们”进行介绍。

六、回放海口景观,再次感受海口的美。

 

威尼斯

圣·马可教堂广场风光独特

饮食文化----面食为主

 

课题

埃及金字塔见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不幸命运的同情.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的同情。

教学难点

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一、    激趣导入.

1.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到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2.入题,读题。

出示埃及金字塔的空中俯瞰图象,激趣:

“要是你来到埃及金字塔跟前,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好奇与向往,开始今天的探险之旅,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重难点词语,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提出重难点字词,认读。

    4.轻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你从中了解到关于埃及金字塔的什么知识?

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由交流。

三、研读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提出研读专题:

为什么说“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是埃及的象征”呢?

以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和“建筑方法”为主题,分小组选题后合作研读,再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1)金字塔的外观结构有什么特点?

它的宏伟和精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找出作者的观察点,理解重点句子,指导领会句子的说明方法。

指导朗读。

(2)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的设问句,交流有关建造方法的几种说法。

 4.拓展提升。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数的。

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

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

(2)小辩论:

为了给一个帝王建造陵寝,有多少人陪葬在沙漠中啊!

你认为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你想对埃及法老们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结合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所了解的埃及。

  2.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及中国长城等古代建筑的课外书。

埃及金字塔的见闻

“见闻”即看到和听到的 

课题

能说会写介绍外国风光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的把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叙述清楚,并说明理由。

2、学会欣赏,善于交际,学会全面的评价。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善于交际,正确全面地评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一、谈话导入:

浏览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水上之城威尼斯,瞻仰了埃及金字塔,欣赏了密西西比河风光…….这些美丽景致总会人们的向往,每次读到这样文字兼美的文字,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二、激发情感,明确要求,是啊,世界那么大,还有无数的美丽外国风光和风土人情去欣赏和了解,今天让我们一同周游世界!

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介绍呢?

(1)交代自己要介绍的外国风光。

(2)讲清楚介绍外国风光的特点。

(3)注意讲解时注意一定的顺序,加上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三、学生整理资料,理清思路,自己述说。

四、、小组互相交流。

五、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要求:

叙述清楚,条理清晰。

有自己的见解,表达真情实感。

声音洪亮,态度自然大方。

六、总结:

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读者有不同的感情。

但不管什么景物,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能说会写

学会欣赏

善于交际

全面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