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996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88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docx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

贵州省生产建设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报告

 

鸿腾煤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

 

二〇一七年三月

参加安全体检人员名单

姓名

职务

职称

专业

签名

陈建

经理

通风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通风

陈辉

矿长

采矿工程师

采矿

龙勇

总工程师

通风工程师

通风

汪开耀

安全矿长

安全工程师

安全

洪义

生产矿长

采矿工程师

采矿

徐元应

机电矿长

机电工程师

机电

方正如

工程师

测量工程师

地测

赵显顺

工程师

采矿助理工程师

注册安全工程师

采矿

前言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2017年2月20日文件《关于开展煤矿全面安全体检专项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监【2017】11号)和贵州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省煤矿安监局、贵州省能源局2017年2月23日文件《关于开展全省煤矿全面安全体检与执法专项行动的通知》(黔安监煤矿【2017】1号)的要求,我矿严格对照《贵州省生产建设煤矿全面安全体检方案》的要求,结合矿井实际认真落实自查自检工作。

一、编制依据

1.《纳雍县鬃岭镇镇左家营煤矿(整合)开采方案设计》(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2009.5)

2.《纳雍县鬃岭镇镇左家营煤矿(整合)安全专篇》(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2009.5)

3.《鸿腾煤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一采区残采设计》(贵州贵煤矿山技术咨询有限公司2015.3)

4.《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

5.《2017年度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三项作业计划”》;

6.《贵州省煤矿全面安全体检内容基础表》。

二、编制目的

以查大系统、治大灾害、除大隐患、防大事故为主要目的,结合我矿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煤矿安全规程》的全面实施为抓手,从矿井瓦斯、水害、火灾等灾害防治着手,有针对性的做好我矿安全体检工作。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一、隶属关系、地理位置

左家营煤矿属于整合矿井,由原原左家营煤矿、光华煤矿于2007年5月整合形成,属私营小型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根据贵州国土资源厅颁发的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采矿许可证,矿区由7个拐点组成,矿区面积0.4541k㎡。

矿区位于纳雍县城南西方向250°,直距纳雍县城15km,直距鬃岭镇6km。

省道(S307)纳(雍)水(城)从矿区边界经过,往南西可至水城县城,往北东可达纳雍县城。

矿区至滥坝火车站约60km,距阳长电厂10km,交通较方便交通方便。

省道(S307)纳(雍)水(城)从矿区边界经过,往南西可至水城县城,往北东可达纳雍县城。

矿区至滥坝火车站约60km,距阳长电厂10km,交通较方便交通方便(见图1)。

图1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井田范围

境界:

根据贵州国土资源厅颁发的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711032),矿区由7个拐点组成。

矿区面积0.4541k㎡,倾向长570m,走向长1100m。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如下表(表1)。

表1矿界拐点坐标

序号

直角坐标

地理坐标

横坐标(X)

纵坐标(Y)

东经

北纬

0

2956100.00

35524613.00

105°14′50″

26°42′53″

1

2955979.00

35524606.00

105°14′50″

26°42′49″

2

2955787.00

35524438.00

105°14′44″

26°42′42″

3

2955542.00

35524070.00

105°14′30″

26°42′35″

4

2955502.00

35523620.00

105°14′14″

26°42′33″

5

2955940.00

35523620.00

105°14′14″

26°42′47″

6

2956200.00

35524280.00

105°14′38″

26°42′56″

三、矿井投产时间,设计生产能力、核定能力

左家营煤矿属于整合矿井,由原左家营煤矿、光华煤矿于2007年5月整合形成,于2012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核定能力15万t/a,。

四、证照情况

左家营煤矿目前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15万吨/年,证照齐全有效。

矿于2014年7月7日依法取得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新换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

C520000************4642,有效期限自2014年7月至2018年9月;于2013年1月5日依法取得由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注册号:

520000000021823;于2015年8月11日获得了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

(黔)MK安许证字[1752号],有效期自2015年8月11日至2018年8月10日。

五、地质概况

一、地层

矿区及其邻近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

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大隆组,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及第四系,现分述如下:

(一)、二叠系上统(P3)

1.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

主要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外围。

灰绿色玄武岩,块状,致密坚硬。

具气孔、杏仁状构造。

其上一般有1~5m紫、灰、绿色凝灰岩与玄武岩过渡。

平均厚度220m。

2.龙潭组(P3l)

为本矿区含煤地层。

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含煤50层左右,含可采煤层十余层。

平均厚320m。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据其岩性、岩相及含煤性分为三段。

下段:

煤系地层底界至K8底界,厚度变化大,含煤性较好,可采煤层有28、31、32号,岩性主要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产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及大羽羊齿、栉羊齿等植物化石,底部约3m厚铝土质泥岩。

厚69.45~115.23m,平均厚82.50m。

中段:

K8底界至K4底界,厚度变化大,无可采煤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其次为粉砂岩、泥岩,产少量动物及植物化石。

厚104.18~154.24m,平均厚124.08m。

上段:

K4底界至K1底界(长兴、大隆组底界),为主要含煤段,含可采煤层9层,主要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细砂岩少量,产腕足类、瓣鳃类、螺等动物化石,煤层顶板产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

厚107.00~134.00m,平均厚114.19m。

3.长兴、大隆组(P3c+d)

岩性为深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薄层,上部夹2—4层蒙脱石泥岩,顶部为一层蒙脱石泥岩与上覆地层分界,底部为一层泥灰岩(K1)。

富产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珊瑚等动物化石。

厚32.51~40.04m,平均厚38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二)、下三叠统(T1)

飞仙关组(T1f):

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依据岩石颜色、夹灰岩或泥灰岩的层数、灰岩发育程度等将其划分为三段。

第一段(T1f1)(俗称绿色层):

灰绿色粉砂岩为主,上部为黄灰色泥质粉砂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

厚173.00~185.00m。

第二段(T1f2)(俗称灰岩层):

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具鲕粒结构,底部为薄层泥灰岩,产头足类、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厚35.00~41.00m。

第三段(T1f3)(俗称紫色层):

紫灰色、暗紫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钙质细砂岩,夹薄层紫灰色泥灰岩。

产瓣鳃类等动物化石。

厚325.00~400.00m。

(三)、第四系(Q)

以堆积、残积物为主。

分布于矿区大部地区,角度不整合于含煤地层之上。

砂砾、由碎石土、砂质土、粉质土组成,厚0~10米。

二、构造

矿区位于织纳煤田西部阿嘎背斜北东翼南段,地层总体走向SW~NE向,倾向NW,倾角7~19°一般13~16°。

矿区南东部边界附近发育有一条正断层(F1):

倾向NW,走向NE-SW,区内延伸长度约1000m,地层断距约30m。

矿区北部山高坡陡,易形成滑坡、崩垮等地质灾害,对煤矿井口及炸药库的安全构成威胁。

三、煤层特征

(一)、含煤性

矿区含煤地层厚度280~360m,平均为320.77m,含煤50余层,有编号的18层,煤层总厚25.04m,含煤系数7.8%,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

其中上段含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煤层7层即1、2、3、6、7、8、10号煤,本段平均总厚12.68m,含煤系数10%,;中段含不可采煤层23层;下段含煤层13层,含零星可采煤层3层即28、31、32号煤(均不在本矿矿权范围内),总厚6.49m,本段含煤系数7.9%。

(二)、可采煤层

左家营煤矿矿区内可采煤层有7层,即1、2、3、6、7、8、10号煤层。

现分述如下:

1号煤层(M1):

黑色,细条带夹中条带状结构,半亮型,顶板为泥质灰岩,局部为粉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

煤层厚1.10~2.10m,平均厚1.80m,厚度变化不大。

一般有1层夹石,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煤层。

2号煤层(M2):

黑色,细条带夹中条带状结构,半亮型,顶板为灰岩,局部为粉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

煤层厚1.00~1.60m,平均厚1.50m,厚度变化不大。

一般有1层夹石,结构简单,基本全区可采煤层。

3号煤层(M3):

黑色,细条带状结构,半亮型,顶板为粉砂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一般有1层夹石,煤层厚1.05~2.10m,平均厚1.50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属结构简单、厚度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6号煤层(M4):

黑色、褐黑色,细~中条带状结构,半亮型,一般0-1层夹石,全层煤层厚0.90~1.40m,平均厚度1.25m,属结构简单、厚度较稳定、基本全区可采煤层。

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

7号煤层(M5):

黑色,细条带状结构,半亮型,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一般0-1层夹石,全层煤层厚0.90~1.50m,平均厚1.30m,厚度变化不大,属结构简单、厚度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8号煤层(M6):

黑色、褐,细条带状结构,半亮型,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一般1层夹石,全层煤层厚1.60~2.50m,平均厚2.10m,厚度变化不大,属结构简单、厚度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10号煤层:

黑色、褐,细条带状结构,半亮型,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局部为泥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一般1层夹石,全层煤层厚1.00~1.30m,平均厚1.10m,厚度变化不大,属结构简单、厚度稳定、全区可采煤层。

各可采煤层厚度结构及稳定等特征见表2-1。

表2—1可采煤层特征表

采用厚度极值

平均值(m)

煤层倾角(0)

平均间距

结构

类型

对比可靠性

可采率

(%)

可采性

厚度

变异

系数(%)

稳定

指数

(%)

稳定

类型

1

1.10~2.10

1.80

14

距P3L顶16

较简单

可靠

95

全区

30

8

稳定

2

1.00~1.60

1.50

14

12

较简单

可靠

93

全区

33

8

较稳定

3

1.05~2.10

1.50

14

14

较简单

可靠

93

全区

33

8

稳定

6

0.90~1.40

1.25

14

21

较复杂

可靠

97

全区

30

7

较稳定

7

0.90~1.50

1.30

14

18

较简单

可靠

92

全区

30

7

较稳定

8

1.60~2.50

2.10

14

12

简单

可靠

98

全区

24

8

稳定

10

0.90~1.30

1.10

14

4

简单

可靠

98

全区

24

8

较稳定

(三)、煤层对比

根据标志层特征、煤层煤层间距结合煤层自身特征以及含煤地层古生物特征对矿区煤层进行对比。

1.标志层对比

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有海相灰岩、泥灰岩10余层,其岩性、厚度、层位均为稳定和较稳定、并含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和化石群,便于各标志层之间相互区别,自上而下为标一、标二、标三、标四、标五、标七、标八、标九、标十。

其岩性特征及赋存规律易于识别,与上下地层的间距(主要指煤层)为稳定或较稳定,是区内煤层的主要对比依据。

根据矿区内地层出露情况,标志层仅含标一、标二、标三、标四,现分述如下:

标一(k1):

长兴组底界,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风化后呈褐黄色,疏松多孔,含腕足类动物化石,厚0.30~1.63m,一般0.70m,层位、厚度稳定,是长兴、大隆组与龙潭组分界标志。

1号煤上距k1一般16米,对比可靠。

标二(k2):

黑色泥岩,薄层状,具贝壳状断口,鲕状结构,层位较稳定,厚0.10~0.30m,上距2号煤7~10m,一般8.0m,下距3号煤8~12m,一般10m。

对比可靠。

标三(k3):

灰黄、黄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产腕足类动物化石,层位稳定,上距7号煤一般4~6m,下距8号煤一般8~10m。

对比较可靠。

标四(k4):

灰黄、黄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下部常夹一层高岭石泥岩,含小个体动物化石,层位较稳定,上距10号煤3~5米,一般4m,为10号煤层主要对比标志。

对比可靠。

2.煤层间距对比

各可采煤层间距情况见表2—2。

表2-2可采煤层及标志层间距一览表

P3l

煤层

平均间距(m)

备注

P3l顶(标一)

16

较稳定、对比可靠

1

稳定可靠

12

2

较稳定、对比可靠

16

3

较稳定、对比可靠

14

6

较稳定可靠

21

7

较稳定、对比可靠

18

8

较稳定可靠

12

10

较稳定、对比可靠

4

六、资源/储量

截至2016年底,核实1、2、3、6、7、8、10煤层总资源量为491.5万吨。

准采标高外总资源量为3.3万吨(333),准采标高内保有资源量443.2万吨。

其中:

控制的经济基础资源量(122b)0.2万吨;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248万吨;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95万吨;

(1)地质储量=(122b)+(331)+(333)=443.2万t

(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331+333×k

=340+103×0.8

=422.4万t

式中k-----可信度系数,取0.7~0.9,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中等、煤层赋存较稳定的矿井,K值取0.8。

(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设计计算的采空区保护煤柱-井田边界煤柱-井筒压煤

=422.4-6-36.5=379.9万t

煤柱留设计算如下:

a、煤柱留设原则

矿区范围内的永久煤柱损失有井田边界煤柱、采空区保护煤柱以及大巷保护煤柱,各种煤柱留设原则如下:

井田边界煤柱:

根据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井田边界煤柱留设20m。

老窑采空保护煤柱:

老窑采空区以下留30m的安全隔离煤柱。

b、根据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供的资料,矿区内没有村寨,只有零星的住户,对矿区内零星住户采取搬迁的政策,所以矿井内就不存在村寨保护煤柱;从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提供的资料看,矿区存在着采空区保护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和井筒保护煤柱。

采空区保护煤柱:

6号煤层=450×1.2×1.44×30=3.1万t

8号煤层=400×1.5×1.44×30=2.9万t

合计:

6万t

井田边界煤柱:

1号煤层=1420×1.8×1.44×20=6.2万t

2号煤层=1420×1.4×1.44×20=4.8万t

3号煤层=1510×1.3×1.44×20=4.5万t

6号煤层=1550×1.2×1.44×20=4.3万t

7号煤层=1610×1.0×1.44×20=3.9万t

8号煤层=1630×1.5×1.44×20=4.8万t

10号煤层=1710×2.39×1.44×20=5.1万t

合计:

36.5万t(不包括(334)?

资源量)

(4)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采区回采率

=379.9×80%

=303.9万t

根据《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采区回采率取80%,

(5)服务年限

矿井服务年限=可采储量÷(年生产能力×储量备用系数)

=303.9÷(15×1.4)≈14.5(a)

七、周边矿井及小煤窑等影响安全生产的其他方面情况

1、小窑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煤层露头线附近有老窑存在,采深大多在50m—80m之间,现已关闭。

本次地质报告提供的图纸未圈出老窑开采范围,因此矿井必须补作该方面的工作,切实掌握老窑开采范围,由此,本矿必须立即弄清老窑积水情况,并标绘在矿井井上下对照图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要注意探放水工作,特别是在采空区或老窑附近采煤时,要采取“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措施,防止采空区积水及老窑积水的突然涌出。

2、整合前建设情况

根据调查,矿区范围内原原鬃岭镇镇左家营煤矿和原新发煤矿情况大致如下:

原左家营煤矿始建于2001年,主斜井沿7号煤层露头掘进。

生产规模3.0万吨/年,现主采8号煤(M6)。

2004年9月矿井通过技术改造,将生产能力提升为6万吨/年,由于受其它原因影响,2004年至2005年间矿井处于整改状态。

原左家营煤矿矿界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X坐标

Y坐标

1

2955870.00

35524280.00

2

2955870.00

35524070.00

3

2955542.00

35524070.00

4

955502.00

35524612.00

5

2955940.00

35523612.00

6

2956200.00

35524280.00

开采标高:

1785米至1600米面积:

0.3075km2

原光华煤矿

光华煤矿与左家营煤矿紧紧相连,该矿始建于2001年,主斜井沿6号煤层露头掘进。

生产规模3.0万吨/年,主采6号煤(M4)。

原左家营煤矿、光华煤矿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金属支柱,炮采落煤,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矿车提升运输,证照齐全。

现光华煤矿停产。

表1-3光华煤矿矿界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X坐标

Y坐标

1

2955803.00

35524300.00

2

2956100.00

35524300.00

3

2956100.00

35524613.00

4

3955979.00

35524606.00

5

2955787.00

35524438.00

开采标高:

1940米至1800米面积:

0.079km2

整合前的各个矿井都有采空区和部分开拓巷道,原左家营煤矿主采8号煤(M6)。

主要采掘工程都集中在主斜井井底+1709m标高以上,所以8号煤层+1709m标高以上原左家营矿界内已基本采空,存在着采空区及老窑积水。

矿井原布置有主斜井及回风斜井共两条井筒。

上下山开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

光华煤矿开拓方式为斜井,主要开采6号煤层,主要采掘工程都集中在+1861m标高以上,所以6号煤层+1861m标高以上原光华矿界内已基本采空,存在着采空区及老窑积水。

采空区情况详见整合前各矿矿区范围及采掘工程平面图。

3、整合前开采情况对现设计新系统的影响分析

矿区内有可采煤层七层,分别为1号、2号、3号、6号、7号、8号、10号煤层,各煤层之间间距较小,本次设计为煤层群联合开采,设计三条井筒均布置在3号拐点附近的10号煤层顶板,穿过10号煤后布置在10号煤层底板中,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上下山开采,新设计系统与老系统完全分开,故整合前原两个新设计主系统无影响,但由于该矿整合前两个煤矿所采煤层不同,且形成了较凌乱的采空区,由于均采用斜井开拓,故采空区内都有一定的积水,从而对石门布置及部分工作面布置有较大影响。

由于矿区整合前形成较大范围的采空区且小窑开采历史久远,所以矿井必须必须认真调查小窑及采空区具体位置和积水量,弄清采空区及老窑积水情况,并标绘在矿井井上下对照图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以便指导安全生产管理,矿井生产建设期间必须严格落实“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

八、矿井技术改造情况

我矿隶属纳雍县鸿腾煤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根据贵州省煤矿兼并重组领导小组对《纳雍县鸿腾煤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煤矿兼并重组实施方案的批复》,矿井下一步将单井技改为3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目前30万吨/年的采矿许可证手续正在办理之中,预计2018年末开始启动技改工程、2020年前建成投产。

第二节矿井生产现状

一、矿井开拓方式,目前在用井筒、生产水平、主要巷道布置、生产采区、准备采区、原煤产量等。

左家营煤矿目前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t/a,斜井开拓,现已形成井筒四条,主斜井、副斜井、排水平硐和回风斜井,在井底+1798m标高落平贯通形成一采区开拓系统,并布置井底车场、(主、副)水仓、管子道、井底联络巷、避难硐室等;在10号煤层底板开口穿层布置有1采区运输上山、1采区轨道上山和1采区回风上山等巷道。

左家营煤矿划分为一个水平(+1792m)两个采区,+1792m以上划分为一采区,+1792m至+1600m划分为二采区。

目前,矿一采区正在回采1303工作面,根据采掘计划安排,一采区3号煤层只剩余1303回采工作面,经探明,一采区6号煤层已基本采空,为了保证一采区内各煤层采掘正常接替,接替煤层为7号煤层和8号煤层。

目前矿井的采掘工作均在一采区进行,一采区尚有可采煤量近40万吨,接替采区为二采区。

二、采掘工作面位置、数量(掘进分煤巷、岩巷),开采煤层,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矿井现在有一个采煤工作面(1303采面)、两个掘进工作面(1701运输巷、1701回风巷)和一个备用掘进工作面(1702回风巷)。

矿井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爆破落煤,刮板运输机和皮带运输机运煤。

表1-2-1矿井采掘工作面现状表

类别

工作地点

工作面编号

队别

采掘工艺

产量

(万t)

进尺

(m)

每班作业人员

(人)

回采工作面

一采区

1303采面

炮采

6.5(剩余)

18

合计

掘进工作面

1701运输巷

炮掘

50(已掘)

6

1701回风巷

炮掘

260(已掘)

6

1702回风巷

炮掘

60(已掘)

2(探水)

合计

370(已掘)

32

第三节主要生产系统

一、供电系统

(一)供电电源

矿井设计采用双回路供电,一回路来自:

纳雍县中岭10KV变电站,二回路来自勺窝35KV变电站。

(二)地面供电

变电所降压后以380V电压向主斜井皮带、主要通风机、瓦斯抽放泵等地面其它设备供电,供照明的电压为220V。

以上供电均由变电所低压开关柜控制。

(三)井下供电

从地面高压开关引二回MYJV—3×50+1×25矿用阻燃电缆到井下变电所,设BGP-10/50型高压开关柜五台,KBSG干式防爆变压器4台,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