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716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docx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

我是红光村的女儿,我要为红光村争光

——女村官谢爱珠心路历程

 

2003年的美食节,人们认识了红光蚝,那巴掌大的肥美鲜蚝,咬下去满口流香。

回头客挤满了红光村街口,并引来了台湾、港澳的客人,红光蚝供不应求,甚至跑上了以海鲜闻名的日本饭桌。

2005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人们又认识了红光村的党支部书记谢爱珠。

她的身影出现在电视上,她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

她被评为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她领导的党支部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她的事迹令人匪夷所思:

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三年以来,她把一个人心涣散、无人肯当干部的“恶霸村”、“白粉村”改造成人人以村集体为荣、思想观念大转变的全县首富村;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民政厅授予其“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光荣称号。

有怎么样的三头六臂,令这位女村官能够让红光村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大转变,她有什么惊人之处吗?

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在一片蚝壳为背景的村道上,我见到了这位中年女村官谢爱珠。

47岁的年纪,两鬓已微露白发,皱纹悄悄爬上了眼角。

她腼腆地笑着,操着一口阳江口音的普通话,努力表述着感想。

话不多且没有豪言壮语、真知灼见。

可是,朴素的语言更能使人感到她心中的真诚。

更能使人感受到她心中那股为村民服务的满腔热情以及执着的追求。

决心——女儿要为母亲分忧

红光村有180年养蚝的历史,全村3000多人中80%村民从事养蚝业。

据说蚝养男儿,所以村上向来生男比生女多。

偏偏谢爱珠家特殊,她的妈妈足足生了八个女儿。

除了两个没养大,其他都在广州、深圳、顺德等地嫁了好人家。

谢爱珠说:

“论经济最差是我。

”谢爱珠是个活跃分子,读书时就喜欢跳舞,一直担任宣传队长,到处表演节目。

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了几年团支书。

这一切,为她的“从政”埋下了伏笔。

1994年,争取进步的谢爱珠在多次申请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员要有觉悟,不能只顾自家富裕。

”这就是她的党性原则。

对村里的工作热心,对村民有爱心,这是她一向的为人宗旨。

三年前的村领导班子,组织部门下的结论是:

“不思进取、庸碌无为、贪图享乐、以权谋私、与民争利。

”群众对领导班子最大的意见是没有经集体讨论,私下发包集体土地,接着又花光了发包款。

六个领导三人入狱。

这样的烂班子固然带出一个烂摊子,公粮交不上、税收收不来、“计生”无法管、黄赌毒泛滥……最张狂的时候,村里有50多人吸白粉。

公安部门来人执法,车胎被扎穿,是远近闻名的“白粉村”、“恶霸村”。

在一次群殴打斗后,政府不得不对红光村采取了行动。

那是2001年6月的一个晚上,夜幕降临。

1000多名武警战士穿着防暴警服,手扛长枪冲进了红光村,健硕的警犬立在村头呼呼地吐着舌头,那阵势和拍摄的打黑风暴电影无甚区别。

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攻势下,当晚就有数十名打斗者、毒贩、白粉仔被反绑着拉上了警车。

这次行动使红光村恶名远扬。

自此,红光村人夹着尾巴做人,人前人后不言不语,更没有人愿意出来做干部。

上级曾想尽办法派来外来干部,或在村中推选能人,但都无济于事,村民不把这些干部放在眼内。

结果是外来的不敢来,本村的是一片反对声。

甚至村干部拿着话筒讲话,话筒都被人抢去,要村干部“收声”,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这种没有村领导的日子延续了半年,为红光村物色一名无私无畏的领头人成了组织部门的当务之急。

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有一次,有村民为用水问题围攻镇干部,恰好被谢爱珠撞上,她问明原因后,说:

“这事我来处理,我去同村民说说。

”她耐心地做村民工作,经她的劝说,事态平息下来。

就这样,谢爱珠进入了组织部门视野。

一了解,谢爱珠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为人正直公道、热心村工作,在村中很有威信。

就这样,她作为村领导后选人被推上了村领导岗位。

刚开始,谢爱珠并不想接这副担子。

自己家里的养蚝业正兴旺,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再说,自己一介女流,连男人都镇不住村里的歪风邪气,自己又有什么本事能镇得住呢?

她很自然地推托,顶多做个副手,“坐正”万万不能。

没想到是亲人的鼓励最终使她同意啃下这份苦差事。

原来,夫妇俩有亲戚在广州,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

每次他们到广州探望,亲戚总是对家乡事问长问短。

亲戚也知道上级动员谢爱珠出来任村领导而她仍在犹豫中。

亲戚对谢爱珠夫妇说,还有什么事大得过家乡事,我们在外都希望家乡一天比一天好,难道你们在家乡不盼好日子快点到来。

上级看中阿珠工作有能力,阿珠就应该大胆出来试试。

亲戚对她的丈夫谢克健说,阿珠出来做干部,你做丈夫的一定要鼓励,家乡要扬眉吐气啊。

半年处于无政府状态,谁的心里都急啊。

女儿要为母亲分忧,谢爱珠决心挑起这副担子。

公心——做中国最苦的基层干部

谢爱珠清楚,村里的工作光靠她是不成的,要尽早成立一个坚强的、有能耐的领导班子。

她把目光停留在村里的能人谢家贵身上。

无论如何要请他出山,主意打定,谢爱珠开始了这个她认为是所有工作中最艰难的一道工作。

谢家贵在村里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不仅是致富能手且为人厚道,特别是点子很多。

他有一股牛脾气,不会轻易答应什么事,但一旦答应则无论何种情况都要争取成功。

由于为村里争水源一事,谢家贵也参加了与邻村打架斗殴一事,曾被抓去关了30天。

这30天在他脑中留下不可挥去的印记,他变得一言不发。

要动员他出来为村做事,谈何容易。

再说,谢家贵的孩子都出外打工了,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劳力。

要养蚝要出海要到广西买蚝苗,这一切都是女人很难完成的,他实在放不下家里的活儿。

因此当谢爱珠动员他出山担大旗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谢爱珠一点不气馁,她坚持上门做工作,一天不成两天,两天不成三天……不知讲尽多少道理,说尽多少好话,可谢家贵就是不点头。

他的老婆倒是出来数落:

“人家不愿意做,你就别劝了,老在我家里唠叨,你不嫌烦我嫌烦啊。

”谢家贵甚至放出话:

“宁愿出3000元请村里人吃饭,大家千万别选我当村干部。

可后来谢家贵还是“出山”了,按他的话来说,人心都是肉做的,看着谢爱珠一个女人排除万难地为村里做事,自己一个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不能为振兴红光村尽点力呢?

他确实是被谢爱珠不言放弃的精神感动了,就凭她天天上门磨嘴皮,自己不为所动真的不是男人了。

他终于肯出山做谢爱珠的副手。

自始,他们把个人利益置于脑后,把精力、干劲以及聪明才智献给了红光村。

在村委会办公楼小院的公布栏上,村干部每月收入清清楚楚地写在上面:

谢爱珠380元,谢家贵380元。

而村干部离不开的手机费、摩托车使用油费等开支没得报销,这两方面的开销差不多就能把村委会给的工资报销掉。

所以,他们的收入实际只有财政另外拨给的300元。

拿着国家发给的300元,他们的责任可大了,村里数千人的脱贫致富、招商引资、计划生育、治安环保……那一样不要亲力亲为。

而他们家里的养蚝事业却以年收入数万元甚至十万元计,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受的损失无法估计。

就拿谢家贵来说,因为村里的工作,别人都去广西买蚝苗了,而他仍无法抽身前往,眼看最好的下苗时机快过,别人都替他着急,但前往广西需要带上数万元甚至十万元以上的资金,别人又很难代替。

最明显的损失是去年,去年遭遇大旱,雨水少是养蚝大忌,海水易发赤潮。

赤潮所到之处,鱼虾蟹蚝一概死光,特别是对养在海水中大片的蚝田来说,赤潮来到真是什么措施都无能为力。

去年,赤潮频频,别的人家早把蚝苗转移别处,谢爱珠和谢家贵却顾着组织别家转移,自家却无暇顾及。

结果,谢爱珠家里的蚝苗损失了十万元,谢家贵损失了八万元。

阳西县组织部陈副部长说:

“村委会干部是中国最基层的干部,也是最苦的干部。

他们干着不比谁少的工作,却拿着最低的工资。

他们从来没有上下班的法定时间,没有节假日,加班没有加班工资,却什么事情都要带头,一干几十年甚至到退休,最后政府发给他们的退休金是每个月78元,也就是让他们知道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们。

就为了这点工资,许多村干部放下了收益大得多的家庭农副渔业。

对这些公而忘私的农村基层干部,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

恒心——走一步留下一个脚印

选好了班子,谢爱珠与班子成员带领群众开始了让红光村改天换地的工作。

红光村是因为争水事件在全县出恶名的。

红光村靠海,井水咸得发苦。

喝多了这种咸水,人会生病。

为了一点淡水,人们天未亮就挑着水桶上山。

下雨时,家家拿出水桶接着屋檐下的滴水。

当村里多个年轻人无缘无故得恶疾去世,饮上干净水成了村里人急切的愿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水源找到了,可它与邻村靠得很近,到底水源地属谁,一直吵得难解难分。

红光村架设在水源地的水管,多次被邻村人破坏。

特别是每逢年初一,都要遭到毁灭性破坏。

当水管遭到第三次破坏的时候,红光人那股恶气被撩拨得忽上忽下。

他们自制了炸药,扔到邻村地界。

这事惊动了上级领导,一场打黑禁毒行动顺理成章席卷而来。

在那里跌倒还在那里爬起来吧,谢爱珠带领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自来水塔。

让村里人喝上干净的自来水,那可也是全村人盼望了几辈子的事啊。

建水塔、装水管需要筹钱,消息传出后,全村人却没有反应,届届班子都说建水塔、装自来水管,但都是说说而已,甚至收去了建自来水管的钱但最终钱没有了而水塔并没有建起来。

这次的新班子不摸底,能不能做成事还是未知数,结果没有多少家愿意交钱。

这可怪不得群众落后,新旧班子交接时,账户上只剩下52元,此外还欠下50万元债务。

这次谁知道会不会又是一场“骗局”。

新村委决定,以前只要是为建自来水管筹集的资金,一律算数,借了多少就还多少。

尽管旧村委不知把这些钱花到哪里去了,但新村委要把旧账背起来。

一句话把大家心里说得暧洋洋,筹集资金的热情从冷到热。

谢爱珠带头拿出家里的钱,并对村民说,如果这次仍接不上水,你们到我家里把钱拿走。

好不容易把钱凑够了,新班子所有成员带着工具、干粮上了工地。

他们挖土扛泥、挥汗扬铲,群众终于被感动,全村能干活的人都上了工地,整整干了10多天。

2002年9月的一天,红光村通上了自来水,全村男女老少高兴得就像在过年。

“水真甜啊!

煮熟的饭放两天都不会变味。

”村中几位老人专程来到村委会,握住谢爱珠的手,感激的话说个不停。

第二件事是整治码头。

本来这是第一件要做的事,因为难度太大,暂且先放下,完成了自来水工程,新村委自然多了几分威望,再回头来做这件最难的事。

村里的码头原先只有数百米长,却长期被十多个村民修建了竹棚霸占着,从广西购回来的蚝苗要卸车下船只有这唯一的码头,当车一齐回到村里,十数辆车却干瞪眼就是无法靠近蚝船。

一堵几天,眼白白看着数万元的蚝苗干死发臭。

村民称那十多个占道建棚的人为村霸,多年来就是无人敢对他们说过个不字。

偏偏谢爱珠一介女流就不信这个邪,她要挑战多年来的软弱村委以及蛮横“村霸”。

女支书自有女同志耐磨温柔的一面,她不采取强硬态度,限期拆除之类的话从来不说。

只是几个村干部分头上门施“磨功”,讲的还是村民一家亲、要顾全大局之类的大道理。

有群众献计,积了多年的矛盾要一朝解决是不可能的,硬来只会失败,就好像一块大石头,想一下子推走可能吗?

要用铁杆在石头下面一点一点地撬,把泥土撬松就好办了,没有了根基,大家一推他就得倒。

这就好像政治工作的抓大放小,分开说服,把三两家特别顽固的说服了,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

要说服这些顽固分子可真不容易啊,他们提出了种种的问题,认为“先到先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想拆他们的棚要先拆别人的屋……说服工作足足做了半年,谢爱珠和谢家贵晚上有空就分头到几家老大难家中,把好话讲尽,把道理说尽,直到金石为开。

有自来水塔的成功建造在先,几个顽固分子认识到村干部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大家过上好日子。

他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最后自觉把竹棚拆掉。

其中最顽固不化的“大佬”在后来村委动员修路时,还主动交上赞助款,表示对村干部工作的支持。

拆除了私建竹棚,投资15万元的蚝运输码头很快就建起来了,新建成的码头从原来的1000平方米扩建成10000平方米,可容纳50台载重20吨的车和100条10吨级渔船同时作业,彻底改变了汽车无法转弯、渔船相互碰撞的局面。

辛辛苦苦从广西远路运回来的蚝苗再也不用担心无法卸车装船。

这是大家最渴望的事情,新村委又为村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威望自然再次提高。

第三件事是修好通往镇的二级柏油路。

原先,这是一条泥泞的村道,运蚝车把这条泥路辗得不成样子,驼着大包小包、搭载着老人小孩的摩托车在泥路上像驾着船只在海浪中颠簸,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出入村庄的第一道洗礼。

要发展村经济,通往镇的柏油路不能再拖迟。

为了筹集修路资金,谢爱珠宴请全村的养蚝大户,动员他们出钱出力,并带头捐款1000元。

席间,一位养蚝大户带着开玩笑的口气对谢爱珠说:

“你每喝一杯酒,我们捐款1000元。

”谢爱珠即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当晚,滴酒不沾的谢爱珠喝得烂醉如泥。

第二天,一名村干部告诉谢爱珠,还有部分养蚝大户未到场,修路资金还不够。

谢爱珠马上说:

“我继续请他们吃饭。

只要能为群众办成事,我豁出去了。

”当天,谢爱珠又醉了。

村里的养蚝大户被感动了,纷纷慷慨解囊,一下子捐出27万元。

村道动工了,动工的当下路更烂,又有群众受不了烂路而发出埋怨声:

“修什么路?

越修越烂,简直就无法通行,这日子熬到哪天是个头?

”运蚝时节,陷在泥路里的运蚝车排成几公里,进不得出不得。

谢爱珠急得哭出了声,她脱下鞋子就跳进膝盖深的烂泥中帮忙推车。

所有干部都出动了,挥动锄头埋土砌石,甚至请出了拖拉机作牵引,把一辆辆陷进泥坑的运蚝车硬拉回村里码头。

经一年多的辛劳,全长6.5公里的柏油路修通,红光村终于告别了泥泞。

与此同时,长2.5公里的环村硬底化水泥路与村通镇柏油路同时竣工。

自此,小伙子的白球鞋可以穿了,姑娘家的裙子也可以穿了。

运蚝车不再担心陷在泥路中进不来出不去。

此外,投入40万元疏通航道的工作于2004年8月竣工。

疏通后的航道宽50米,深4米,长2.5公里,可实现50吨级船只通航。

该航道的建成,实现了红光村与阳江港的海上“贯通”,促进了红光村养殖业的发展,解决了红光村蚝上岸及销售难问题。

每年为村里人办三件实事,这成了新村委的军令状。

上任三年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践着对村民的承诺。

结果是,三年来为群众做了八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群众称赞道,三年的好事比旧村委十年做的事还要多。

 

信心——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文明路

“红色的投票箱装满了群众对我的信任,我亦有信心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以绝大多数票当选的村委主任谢爱珠深感不能辜负村民对她的期望。

为群众办实事是村委会的责任,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同样是村委会的责任。

当村支书、村主任前,谢爱珠与丈夫共同养蚝,生活安稳富足。

当村干部后,她不能再忙家里的活,她把家里的活全部交给丈夫、儿子,自己一身心投入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路上。

上任初始,她发动58名党员走村串户征求群众意见。

短短一个月召开了四次会议,议题是“我为红光村献计谋。

”当场收到各种建议300多条。

村支部还发动家境富裕的党员主动找结帮对象,要求每个党员联系一至三户困难户,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

在村支部的发动下,有13户结成了富帮贫对子,帮助贫困户找准致富门路,制订致富计划以及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结果这些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

在原先的贫困户、村民谢某的新居里,谢某感动地说:

“能住上这样的新楼房,多亏了村领导的帮助,真想不到我还有今天。

新村委还请来湛江海洋大学的教授为村民讲课,专门讲授养蚝新法。

今天的红光村,年收入10万元的养蚝大户有100多户;在阳西、阳江等地,最漂亮的私人楼房很多来自红光村。

村集体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纯收入由账户上的52元上升为20万元,原先欠下的债已还清。

目前村里的蚝产量由两万吨上升至4万吨,产值也从6000万元上升至1个多亿,村民人均年收入由4000元上升到1万元,成为全县闻名的首富村。

钱有了,就要让村里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谢爱珠带领村委为红光村建起了一连串“文明的体现”。

红光村以前是垃圾乱扔,猪狗乱跑,四处脏乱差。

不是说村民天生不爱卫生,而是村里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人打扫卫生,生活垃圾也就只好到处乱扔了。

其结果是村头村尾到处垃圾,到处臭哄哄。

村道修好了,人们走到哪都不会一身灰一身泥,偏这垃圾煞风景。

农村难道就不需要空气清新,农村人难道就喜欢与垃圾为伍?

谢爱珠作为一名妇女干部,爱干净是本能也是天性,不能只是家里干净,要让村里村外都干净利索。

借着修好了环村硬底化水泥路的机会,新村委投资2万元在村周围建起了13个垃圾池,并每月出资1000元聘请专人对全村卫生进行定期清理。

从此后,村民把垃圾自觉倒在垃圾池内,村里村外遍地的垃圾逐渐在人们眼前消失了。

以前蚝壳到处堆积如山,不仅影响村貌还发出异味。

新村委引进了五间蚝壳加工厂,把蚝壳卖给工厂加工,蚝壳经磨碎加工后可掺进动物饲料内以增加钙质。

五间蚝壳加工厂之间竞争还挺激烈,担心蚝壳不够用,早早就买回蚝壳堆积待用。

投入15万元建造闭路电视卫星差转台,全村513户村民都装上了图像清晰、频道丰富的闭路电视。

投资8万元改造红光村中心贸易市场,干净宽敞、整齐划一的市场让村民买菜买肉有了好去处,生活得更像城里人。

已经动工还未完工的还有村前村后村中央的三间冲水厕所。

红光村东西走向,3000多人居住在狭长的村里,除少数人家里有卫生间外,全村只有一间厕所,上厕所十分不方便,曾有人还未走到厕所就要在中途解决的笑话。

有领导来视察,问群众还有什么问题,有人说:

“上厕所排队的队伍很壮观。

”解决厕所问题于是列入了新村委的议事日程,谢爱珠把建厕所看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红光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5000亩红树林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二类保护植物。

过去,村民把红树林砍下来当柴烧,不知道它的珍贵所在。

现在,新村委要他们懂得,这是村的生命线的一部分,谁再砍红树林将受到罚款处理。

2005年1月,由广东省司法厅、广东省民政厅颁发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牌匾挂在了红光村的党员活动室。

这块牌匾让人想到很多,这个原先被人称为恶霸村、白粉村的全省落后典型,居然在短短三年内,脱胎换骨成了全省的民主法治示范村。

红光村实现了谢爱珠上任时的誓言: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红光村人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做人。

让那些恶霸村、白粉村的称呼永远见鬼去吧。

”现在的红光村,是个无封建迷信、无赌博、无上访、无案件的“四无”村庄;同时,红光村又是个积极倡导“爱红光、爱岗位、爱家庭、爱科学、爱邻里”的“五爱”村庄。

爱心——挑起担子就要舍小家

谢爱珠夫妇是同村人,都姓谢,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当你与谢爱珠说着话,无意中会发现她的丈夫谢克健在深情地凝视着妻子,这种令人羡慕的眼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两人都是养蚝能手,生产、生活上相沫与共。

谢爱珠说起丈夫总是说:

“他很支持我的,我说什么他都听。

”这绝对不假,谢爱珠工作上需要钱用偏偏村里一时手紧,就会问丈夫借钱。

而谢克健总是满足妻子的要求。

按农村习俗,男人不下厨。

特别是要出海的男人,更没有下厨的道理。

当谢爱珠成为村官,不但自己无法下海养蚝,甚至无法为出海归来的丈夫煮饭。

经常,丈夫忙完海上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厨房依然是冷灶对着冷碗筷。

有一次,老实男人生气了,他坐着等妻子回来。

忙完村里工作的谢爱珠也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了,看见丈夫坐着,便问:

“吃完了?

”丈夫照例笑笑没吭声。

谢爱珠熟手熟路地打开锅盖,没看到有饭菜,又打开碗柜,还是没看到有饭菜。

她问:

“还没煮?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便说:

“时间不早了,我们出去吃吧。

”丈夫说:

“出外吃饭不好意思,别人会笑话我们懒得像城里人。

还是两人一起煮吧。

”原来这老实人喜欢玩“浪漫”。

谢爱珠的大儿子原本在广州修读大专课程,因为妈妈要忙村里的工作,而家里又不能缺少劳动力,为帮家里解决这一难题,大儿子离开广州回到红光村,边干活边继续修读大专课程。

望着他被海风吹得黝黑的脸庞,问他对妈因工作影响了他的学业有没有意见,他憨厚地只是笑笑。

谢爱珠已经是当奶奶的人了,按农村习俗,不管多大的理由,带孙儿是一定要做的,不然儿子、儿媳不会管自己的下半生。

对刚出生的孙儿,她自言没有尽到奶奶的责任。

媳妇坐月子,谢爱珠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过问。

她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或者说,她已经没有了农村妇女的自由。

身不由己像上了战船,谢爱珠只能把家事抛到一边。

在谢爱珠的家里,三层楼高的楼房宽敞明亮。

时值盛夏,流火似的炎热笼罩着楼房。

家里无闲钱装空调,各房间只能电风扇当家。

即使这样,谢爱珠在村里需要的时候,却会毫不犹豫地把钱拿出来解燃眉之急。

她把村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谢爱珠刚上任的时候,村头巷尾都有人在议论,这个女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她把连男人都不敢做的事情揽上了身,她会有什么下场真是难以想象。

结果,三年后,村民个个对她翘起了拇指,真是了不起啊。

这就是杰出妇女的代表,一心一意为群众,说是有天大的本事不如说是因为她的人格魅力感动了“上帝”。

谢爱珠说:

“我爱我的家,我同样爱我的家乡;家乡好了家才能好,我把满腔爱心倾注给家乡,也是为了我的家人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雄心——把握红光村的美好未来

红光村近海,驾船出海是一件惬意的事。

在碧波荡漾的淡蓝色大海上,红树林翠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亮光。

万亩蚝田分布在群山环抱的广阔海域内,海风吹拂,一排排的蚝架在水面上时隐时现,蔚为壮观。

谢爱珠是养蚝能手,在她的讲述下,养蚝有着艺术成份。

从广西运回来的蚝苗首先要经过浸水一周的过渡期,然后把适应了此处咸水的蚝苗两只一组粘起来,用塑料绳串成一串,最后是装船出海吊苗。

据说,这样的养蚝办法历经了几代人的经验总结出来。

现在,红光村是国家级近江牡蛎吊养标准示范区,是阳江市先进科普基地。

自从红光蚝在省城、港澳出了名,越来越多的游人来到红光村参观、尝蚝、买蚝。

谢爱珠灵机一动,为何不把红光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让游人从串苗开始认识蚝如何长大,甚至可以跟随蚝船出海吊苗。

那湖光山色、片片红树林、一排排的蚝架,一定会让客人留连忘返。

特别是落日的余晖,映照着百舸争渡,谁说这里不是又一个摄影家的天堂呢?

就在雄心勃勃要将红光村发展旅游业摆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一个更大规模的远期规划已经动工。

这就是红光避风港。

红光村历史上有过惨痛的教训,在80%养蚝户中,家家都有需要出海作业的大木船。

多年前,曾在大海潮中翻过船死过人。

建立一个避风港是红光村人几十年来的梦想,那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需要有高瞻远瞩的规划。

谢爱珠领导的新村委要圆红光村人这个梦。

在红光村进村前大片的湿地上,梦想将在这里实现。

大幅的规划示意图已经竖起来,规划图上所示,一个长1500米、宽50米、深4米的避风港将在这里延伸至海边;避风港上有两跨6米宽的水闸;避风港两边护坡上广植草皮。

有了这个把村落与大海联系起来的避风港,再大的风暴再大的海潮都不用担心渔船会翻侧受损。

这个总投资208万元、分三期完成、能容纳上千条船的避风港,不但为红光村人造福,而且为附近海域的渔船提供了安全的保证,可以说是为政府分了忧。

避风港除了在台风来临时发挥作用外,还能在蚝养殖季节和收获季节时,用作运载蚝苗和蚝产品的水路交通河道。

为了最大效益地发挥避风港的作用,规划还设计了在避风港旁边建立5000平方米的蚝产品交易市场。

在生产时节,这里是蚝苗的上落场地;在收获季节,这里将是一个观蚝、尝蚝、购蚝的天堂。

真是无私无畏人胆大,敢想敢干的红光村新领导班子,硬是把几代人想了几十年的梦想,让它即将成为现实。

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支部书记,因为有一颗为村民服务的红心,结果在她周围凝聚了一班同样热情如火的共产党员。

“做的第一件事是为了群众,做的最后一件事还是为了群众。

”这就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发出的豪言壮语。

他们这样说了,他们也这样做了。

从谢爱珠及她的战友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一颗火热的红心。

作者:

李小瑛通讯:

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羊城晚报通联部(5100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