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25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00001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LT

(2)社会工作者。

(3)社会工作价值观。

(4)专业助人方法。

(专业助人方法是现代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社会工作者区别于一般助人者的明显之处。

(5)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依据其价值观、利用专业方法,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角的互动及合作的过程,它是社会工作的外在表现。

是社会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8、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角色:

(1)服务提供者;

(2)治疗者;(3)支持者;(4)关系协调者;(5)倡导者。

社会工作者的间接角色:

(1)行政管理者;

(2)资源筹措者;(3)政策影响者;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9、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1)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

(2)促进和使能的能力:

(3)评估和计划的能力:

(4)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

(5)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1)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2)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伦理难题:

(3)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4)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5)维护社会正义:

在宏观层面上,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合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下正义。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1)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2)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

以人为本,回应需要;接纳和尊重;个别化和非评判;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平等待人,注重民主与参与;权利与责任并重;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实践活动必须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出发点,专业服务要注重体现尊重、守密和公平等原则。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彼此尊重、相互帮助。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宗旨和负责管理个案。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适当的工作认知,专业能力的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公正与服务,专业知识的拓展。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保障专业的完整性和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两方面。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社会福祉的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主要有促进整体社会福利、鼓励公民参与和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

4、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难题:

(1)保密问题(基本原则);

(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

(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5)自我决定问题。

5、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

(1)保护生命原则;

(2)差别平等原则;

(3)自由自主原则;主要体现为以下5点:

充分调动服务对象在服务参与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见;鼓励服务对象表达不同意见;注重倾听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声音;尊重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的选择和决定。

(4)最小伤害原则;

(5)生命质量原则;

(6)隐私保护原则;

(7)真诚原则;

6、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制定的原则:

(1)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2)本土社会工作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

(3)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

7、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的主要内容:

(1)尊重服务对象,全心全意服务。

(2)信任支持同事,促进共同成长。

(3)践行专业使命,促进机构发展。

(4)提升专业能力,维护专业形象。

(5)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1)生存的需要:

(2)关系的需要:

(3)成长的需要:

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1)基本需要:

包括身体健康和自主两个方面。

(2)中介需要:

是指那些在所有文化中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人的自主的产品、服务、活动和关系的特性。

例:

有营养的食物、洁净的水、具有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经济上的安全等。

4、人类需要的类型:

按起源划分: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按内容的角度划分: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1)生存性需要。

(2)发展性需要。

5、人类行为的类型:

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

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划分:

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按照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划分:

正常行为、偏差行为。

6、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可控性、整合性。

7、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影响人的成长,是人的行为的物质基础,生理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心理因素的成长,不同阶段的人生理发育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征。

(2)心理因素:

(3)社会因素:

包括家庭、群体、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事件与文化等。

8、社会环境:

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

房屋、道路和、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是使用者行动的外部环境。

纯社会环境简称为社会环境:

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9、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

(2)复杂性:

(3)层次性:

(4)稳定性:

(5)变动性:

10、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1)家庭: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也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

A.根据家庭内部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家庭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和丁克家庭等类型:

还有单身家庭、失独家庭、空巢家庭。

核心家庭:

指由一对已婚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

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家庭模式。

主干家庭:

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主干家庭是核家庭的纵向延伸。

联合家庭:

指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比较容易产生家庭矛盾。

单亲家庭:

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造成单亲家庭的因素很多,如离婚、丧偶、未婚生育等。

丁克家庭:

指夫妇双方都有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类型。

B.家庭教养模式:

骄纵型:

父母盲目溺爱和疏于管束,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骄横跋扈、疏懒散慢、贪婪无度的“霸王”心态度,这种“小霸王“心态如果不能即时矫正,很容易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支配型:

家长过分溺爱与严加管束结合,这种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层懦胆小】意志薄弱、既娇且骄,清高孤傲等心理特征。

专制型:

家长缺少爱心或耐心,管理方式租暴。

放任型:

家长缺少爱心或耐心,也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构成了放任型家庭教养模式。

冲突型:

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家庭气氛失调,价值导向不一致。

民主型:

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

C.家庭的功能:

情感支持:

性爱满足:

繁衍后代:

社会化:

经济功能:

D.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家庭对个体成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内互动发生的。

家庭成员关系是指家庭成员的关系类型和这些关系的性质。

家庭内互动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影响主要来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对当今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横向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的形成大部分出于偶然性因素。

特点:

平等性、开放性、认同性、独特性。

(3)学校: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专门对社会成员,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是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

A.学校的类型:

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将学校划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根据教育的层次不同,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B.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学生会至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规模、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影响。

(4)工作单位:

是个人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职业时所归属的正式社会组织。

A.类型:

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

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队中的各级机关。

事业单位:

主要包括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营类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是自负营亏的生产性单位,分为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

国有企业于国家所有的企业单位,私人企业属于私人所有的企业单位。

社会组织:

是除政府与企业之外向社会提供某个领域的公共服务的法人实体。

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

社会团体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

民办非企业分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法律服务和其他。

基金会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

B.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行为,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

(5)社区:

A.社区的功能:

经济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和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功能。

B.类型:

①地域性社区和功能性社区

地域性社区:

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按照社区的空间特征来划分社区的一种类型,如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功能性社区:

是由有共同目标或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是从社区所发挥的功能性特征来划公的,如留守儿童、单亲母亲等群体。

②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是由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成员组成的地域性社区。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少,经济活动简单;风谷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影响较大;组织结构简单;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深厚!

城市社区是由从事非农业劳动的成员组织的地域性社区。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人口集中,异质性强;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具有各种结构复杂的群体和组织;家庭规模较小,血缘关系淡化;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较为发达。

③传统社区和现代社区:

传统社区是指其成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主要以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主式为主,生活节奏缓慢,生产方式主要以人力和畜力为主。

现代社区:

是指其成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入现代社会水平的社区,表现为成乡一体,生活节奏快、交通发达。

C.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区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

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彼此产生影响。

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也会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

(6)文化:

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社会环境。

A.类型:

①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主流文化:

是在社会占统治地位,并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

是被一部分社会成员或某一社会群体接受的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之下的次一级文化,它既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又不与主流文化冲突。

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思想和观念的总和。

如以“儒家“思想为检讨书的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是工业社会以来新产生的文化,是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经过人类加工、创造的物品,这些物品凝结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如兵马俑、长城等。

非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制度和规范等精神产品。

B.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作为共享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对人类的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确立行为标准,从而达到规范、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7)大众传媒:

①含义: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传播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包括复制传递信息的设备、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②大众传媒主要是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③大众传媒具有5项功能:

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④类型:

旧传媒:

印刷传媒(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传媒(广播、电影、电视);

新传媒:

有线电视、电脑报刊、互联网、卫星电视等。

⑤大众传媒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a.可以为受众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信息,从而增强受众的固有观念和行为。

b.在争议不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只要重复传播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众的行为。

c.大众传媒可以合受从改变其原有的立场。

d.可以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行为。

e.为受众提供行为规范,供他们选择。

(提示:

大众传媒对人的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包括提供信息帮助个人和群体了解情况、作出判断、满足要求或实现目标;消极的影响包括通过信息传递不愉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受众进行误导。

1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12、婴幼儿阶段:

(1)主要特征:

(2)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哺乳问题:

观念问题、工作原因、剖腹产手术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影响母乳喂养。

为推广母乳喂养,要在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方面积极干预,同时要加强宣传,使人们多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并为孕妇、婴儿母亲和婴儿家庭提供母乳喂养的必要帮助与指导。

②母爱剥夺:

母爱被剥夺的原因有母亲照顾婴儿的时间较少、父母关系紧张导致母爱缺失、婴儿被母亲遗弃或母亲去世等原因。

解决措施:

在宏观上要依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和积极的干预,如户籍制度、教育政策、女职工育儿休假制度的完善等;在微观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对失去母亲的儿童,如孤儿、留守儿童开展更多的社会服务活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③弃婴问题:

原因:

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家庭无力承担残疾、患病儿童昂贵的医疗和康复费用;由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限于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想要男孩的家庭遗弃女婴;由于婚外生育和未婚生育,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养育孩子而造成的遗弃。

解决措施:

进一点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弃婴救助制度;建立困难家庭医疗救助体系;积极发挥慈善部门、基金会和其他民办机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项救助;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媒体进行相关报道,提升社会对于弃婴这一社会极弱群体的关注程度。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