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698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docx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

西方文学热点问题

第一讲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ErnestHemingway,美国现代作家。

●著名作品:

《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

《死在午后》(1932)、《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1936)

《白象似的群山》《杀手》(1927)《丧钟为谁而鸣》(1940)《老人与海》(1950) 

二、“阳刚体作家”,“硬汉性格”——“迷惘的一代”

●阳刚体的作家:

海明威是阳刚体作家,爱向敢做敢为、能屈能伸的好汉去找题材,笔下常出现战士、拳师、猎人、斗牛士。

 余光中:

“海明威至为广大读者所崇拜,与拜伦之为十九世纪读者所崇拜相同。

作者的英雄色彩增加了读者对其作品的兴趣,拜伦和海明威的反文明和反知识分子实在都是知识分子自卑感的作祟。

”(《老人与海》1957年版译序)

  “海明威的名言和他写硬汉的小说对于那些渴望坚强的人永远都是一种激励。

但海明威虽然生平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与整个世界相抗争的角斗士形象,是个硬汉,而在骨子里则是与卡夫卡、里尔克、加缪一样,敏感,易受伤害,甚至脆弱。

”(吴晓东) 

  例,《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哈里为什么要到乞力马扎罗山打猎?

  

三、“冰山文体”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1932)中总结创作原则: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宏伟庄严,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读者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

  “冰山文体”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

海面下面的部分就是作家没有写出来的的部分,但这一部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好象作家写出来似的。

  

四、简单句式(Simplesentence),“电报文体”:

  海明威半生的专业是做记者,报道也以战争为主,所以他的文体习于冷眼旁观。

简洁而结构紧凑,句子不长,段落也比较短。

这种文体有意避免以主要句子统摄几个附属子句漫长复合句,而代之以单行的Simplesentence。

  

五、《白象似的群山》的叙事方法

  1、限制性的客观叙事角度

  叙事者所知道的是有限的,是非全知的,叙事者知道的几乎和读者一样多。

因此,在叙述过程中,没有叙事者主观的评论和解释。

  限制性的客观叙事并不意味作家是被动的、安于对所叙事件的有限感知,实际上作者还是会将自己的感知表现出来,给读者暗示。

  2、海明威的小说大都是运用人物视角来观察,尤其是以人物的眼光引出风景描写。

从人物视角来观察,既符合人物的实际,又避免了总是由作者观察和呈现带来的强加于读者感觉。

六、《老人与海》:

  小说发表于1952年,写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但是在好不容易捕到一条大鱼之后,这条鱼却在归途中被鲨鱼吃掉。

小说对大海的凄凉景象,对老人的心情与回忆,对他与鲨鱼的搏斗的情景,对老人与一个小孩的纯真友情,都作了极具特色的刻画。

  小说的寓意是:

命运总是与人作对,人不管如何努力搏斗,终不免失败。

尽管如此,人还是要苦苦奋斗,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

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在精神上却必须战胜。

这个思想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但是以《老人与海》表现得最为集中。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

第二讲福克纳(1897—1962)

对福克纳的总评价:

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实验主义者。

福克纳和海明威是美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一对双星:

海明威(1899-1961);福克纳(1897-1962);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奖,海明威1954年获诺贝尔奖;《永别了武器》,《喧哗与骚动》都出版于1929年。

主要作品:

  《喧哗与骚动》(TheSoundandtheFury,1929)

  《我弥留之际》(AsILayDying,1930)

  《八月之光》(LightinAugust,1932)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

1、南方的想象王国——约克纳帕塔法

●美国南方的地理和历史。

16世纪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地。

1607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公司,1624年,弗吉尼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开始向这里移民。

温暖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使种植园主在这里大量种植棉花、烟草、甘蔗。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积累财富的同时,也着力构筑着属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

他们依据对英国贵族、乡绅生活方式的记忆和理解,确立了南方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

其中包括崇尚优雅、荣誉、尊严、侠义、武力、热爱田园生活。

●“纳什维尔农业主义者”。

12位以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Vanderbilt大学为活动中心的学者,于1930年出版论文集《我要选择我的立场》,标志着“南方文艺复兴”的开始。

●福克纳是“南方文艺复兴”乃至南方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

●福克纳创作的19部长篇小说,75篇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部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除了《寓言》的背景在欧洲,其他3部长篇也都是关于美国南方的故事。

●“约克纳帕塔法”是一个虚构的地方,是一个印第安词汇,“河水静静地流过平原”。

福克纳把这个县安置在密西西比州北部。

在福克纳的文学世界里,约克纳帕塔法折射了美国南方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南北战争之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南方社会图景。

●福克纳心中最终目的还不是表现南方及其命运,而是南方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命运。

美国学者沃伦:

“传奇不仅仅是南方的传奇,而且也是我们大家的苦难和问题的传奇”。

(《福克纳评论集》P5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又译《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2、作品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南方传统(南方意识)?

第一段“全镇的人都去送丧:

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第二段,被工厂包围的原来是很考究的,而现在是破败的老房子;她的名字加入到了南北战争中阵亡的那些庄严的人物的行列。

第三段,“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作品前三段,明确地说艾米丽是“一个纪念碑”、“一个传统的化身”,那么她是纪念什么的纪念碑?

是什么传统的化身?

“沙多里斯上校免了艾米丽的税。

沙多里斯上校的同时代人全都把女儿、孙女儿送到她那里学画,那样的按时按刻,那样的认真精神,简直同礼拜天把她们送到教堂去,还给她们二角伍分钱的硬币准备放在捐献盆子里的情况一模一样。

艾米丽死后:

“而老年男子呢——有些人还穿上了刷得很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则在走廊上,草坪上纷纷谈论着爱米丽小姐的一生,仿佛她是他们的同时代人,而且还相信和她跳过舞,甚至向她求过爱。

  

3、作品中有几段是直接描写艾米丽的,这些片段表现了什么?

四、《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南方没落的庄园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

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冷酷自私、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孩的智能。

全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有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做一补充,归结全书。

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1、多角度的叙述方法:

传统小说一般用“全能角度”或者书中主人公自述的口吻叙述。

后来作家认为“全能角度”难以使读者信,就采用主人公之外的一个人人物的眼睛来观察和叙述;福克纳又进一步,分别用几个人的角度,让每个人讲他这方面的故事。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让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各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又以迪尔西为主线,讲剩下的故事。

小说出版十五年后,福克纳又写了一个附录,把康普生家的故事作了一些补充。

因此,福克纳说,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五遍。

这五个部分并不雷同,即使有重叠之处,也是有意的。

2、“意识流”是福克纳采用的另一种手法。

意识流的特点:

(1)仿佛从人物头脑里涌流而出直接被作者记录下来,前面不加“他想”、“他自忖”之类的引导语;

(2)从这一思想跳动到另一思想活动,不必有逻辑,也不必有时序;(3)除了正常的思想活动外,它们也包括潜意识、下意识这一类的意识活动。

《喧哗与骚动》中,从一个思绪到另一个思绪,有时变换字体提醒读者,有时并没有提醒。

思绪的变换往往是看到一样东西、听到一句话、闻到一种香味引发的,也可能是由联想引起的。

福克纳频繁地表现意识流,有一个原因,就是服从刻画特殊人物的需要。

比如,《喧哗与骚动》前三章的叙述者都是心智不健全的人。

(班吉、昆丁、杰生)。

第三讲艾萨克·辛格(IsaacSinger)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一、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

辛格的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短篇小说,他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

辛格重视情节,主张写得明确、可读和有趣。

他说:

“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家,如同其他任何时代的作家一样,广义上必须是精神娱乐的提供者,而不要光做社会及政治理想的说教者。

枯燥无味的文选没有极乐天堂可言,而对那些不能激发兴趣、振奋精神,不能让读者感受到真正艺术所赋予的欢愉超脱氛围的冗长乏味的文学作品,也不能宽恕。

   

二、文化相对主义思想与辛格的犹太文化传统文学

1、“世界正变得单调”

  

●全球化;西方中心主义;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2、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

●文化相对主义是以相对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流派。

●文化相对主义是在反对文化普遍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者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将其他不同文化视为野蛮、蒙昧或畸形。

文化相对主义超越了对文化的高低优略的区分,承认各种文化的平等和多元共存。

●文化相对主义承认文化的差异,认为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各种异质的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各种文化之间应寻求理解,和谐相处,而不轻易评判和摧毁与自己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而且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种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比照中进一步发现、发展自己。

●赫斯科维奇说:

“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一种社会训练。

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和和平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   

3、辛格与犹太传统文化   

二、辛格的短篇小说

1、《泰贝利和魔鬼》

●全知叙事角度,有时叙事者与人物贴得极近,甚至让人觉得是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在叙事。

这样的叙事方式,是故事本身的需要,也更容易寄予作家的同情。

例如小说最后:

“泰贝利发呆地躺在床上。

赫米札有次吹嘘自己曾经为塔巴尔凯恩和伊诺克表演舞蹈,还说他曾经坐在诺亚方舟上,用舌头舔掉洛特的妻子鼻子上的盐,扯过阿哈苏鱼斯的胡须。

他曾预言她在一百年以后将要投生为一位公主,而他赫米札则会在他的奴仆奇蒂姆和塔奇蒂姆的帮助下俘虏她,把她带到埃索的妻子巴谢马斯的宫殿。

可是现在他大概生了病躺在什么地方,一个软弱无力的魔鬼,一个寂寞的孤儿,无爹又无娘,也没有忠实的妻子来照顾他。

泰贝利记起来他最末一次和她在一起时,他的呼吸急促得像锯子锯木头一样,他擤鼻涕的时候,耳朵里发出尖锐的啸声。

从星期日到星期三,泰贝利都像在做梦一般。

”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序基本相同,没有大的跨越和变形。

叙事平稳细致,随着情节的自然发展和变化,情感也越来越深沉动人。

2、《傻瓜吉姆佩尔》

傻瓜吉姆佩尔;妻子埃尔卡;

小说结局:

吉姆佩尔并没有按恶魔说的“欺骗全世界”,他离开家乡夫拉姆波尔,漫游各地,他怜悯宽恕了妻子埃尔卡,他“高高兴兴地动身”,到那个幻想世界,也是吉姆佩尔的真实世界。

   

3、《短暂的礼拜五》

施穆尔—莱贝尔;苏雪

小说最后以人物做梦的方式写他们死了,没有恐惧,没有担忧——唯一记挂的是安息日的饭菜是不是已经从烤炉里拿出来了,他们在天使的引导下平静地进入天国。

 

第四讲《第四十一》——苏联文学极具争议性的作品

●作者:

拉夫列尼约夫(1891-1959)

●影响:

1924中篇小说1927戏剧1956电影1957第十届法国嘎纳电影节特别奖

●内容:

背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主线——红军女战士和白军军官的爱情

●玛柳什卡:

渔民的女儿,孤女喜欢幻想,爱好学习,特爱写诗神枪手口头禅:

“遭鱼瘟的”

严守保证书“第四十一”

●艺术构思:

普希金长诗《高加索的俘虏》梅里美短篇小说《马特奥·法尔哥内》

在特殊的生活背景(孤岛)下,展开特殊的……或生或死,或爱或恨

●小说引起的争议:

1、宣扬阶级调和和抽象人性论……

2、爱是人的天性……

3、玛柳什卡性格不完整

●玛柳什卡性格:

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动性

黑格尔:

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

立体、多维的性格:

生命力顽强向往革命单纯倔强严守诺言一个心眼杀敌憧憬当女诗人

性格中的多重矛盾:

知识贫乏酷爱学习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极富同情心、人情味

嫉恶如仇心地善良烈骨如霜柔情似水……

●小结:

“人”一个完整的性格世界

●“孤岛爱情”——玛柳什卡性格合乎逻辑的必然发展吗?

多方面性格的和谐统一在始终不一致中,保持始终一致(黑格尔)

●爱:

第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敌人完整的复杂的存在温文尔雅文质彬彬通情达理读懂她的诗

原因——潜在条件精神—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外貌—勾人心魄的蓝眼睛

实现契机——孤岛共同的求生欲望自然达成的默契原有敌对情绪得以暂时缓解

●爱恨交织:

原因:

孤岛并不孤立角色冲突:

恋人—敌人—恋人

敌船出现:

人民利益和个人爱情没有调和余地别无选择

“坚决地、毅然决然地、义无反顾地”?

承受沉重的心理负载既正义又残忍既绝对的有理有据又绝对的无情无奈

●玛柳什卡形象的社会性和人性美:

黑格尔(A):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黑格尔(B):

就性格本身是整体因而是具有生气的这个道理来看,这种始终不一致正是始终一致的,正确的.因为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

 

第五讲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一、表现主义概述(1890—1930)

●何谓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强调表现作家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从而导致对客观形态夸张、变形乃至怪诞描绘的一种思潮。

●概念由来:

●绘画领域玛蒂斯首先提出“表现”

反对写实主义对客观事物具体细致的描摹反对印象主义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瞬间印象的捕捉和描绘

要求突破事物外在表象以表现其内在实质

写实主义代表作1:

库尔贝《石工》写实主义代表作2:

米勒《拾穗者》

印象主义代表作:

莫奈《日出·印象》表现主义代表作:

蒙克《呐喊》

●文学领域沃林格尔正式提出“表现主义”

北欧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区别:

西方把艺术看作是对这个世界的和谐反映;北欧则要求用感情去夸张自然形象。

“把现实转化为神奇、变形的东西”,追求“一种幽灵似的、变形的真实”。

●代表作家作品

小说——奥地利卡夫卡 短篇小说《变形记》

戏剧——美国奥尼尔 剧本《毛猿》

●表现主义文学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

1、要求突破客观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外部世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折射。

以主观感受的真实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摒弃对人的表面行为和所处环境的描绘揭示其心灵世界

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

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挖掘当代人精神感受──对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和无所归属感

叫喊的戏:

独白、旁白、群白配合梦境、幻觉

结构:

打破时空界限,跟着人物感觉走

2、要求突破对具体个别现象的抒写,表现普遍本质和永恒真理。

不再停留在对暂时、偶然现象的叙述

乌提茨:

表现主义关心的不是落下的石头,而是万有引力的定律。

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性的探讨表现带有普遍意义的主题

人无所归属感、人性丑陋、人异化为非人

人物性格的抽象性和艺术手法的象征性人物、时间、地点的空泛和不确定性

二、卡夫卡(1883-1924)

●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表现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最早描写现代社会“异化”的作家

“卡夫卡热”、“卡夫卡学”

●生平与创作道路──一个弱质的天才

长期生活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捷克人?

奥地利人?

说德语的犹太人

“我”究竟是谁?

不被认同的处境现代人“自我”的丧失

●家庭环境

父亲是白手起家犹太商人,性情暴躁专制严重压抑卡夫卡个性的发展父子俩从体格到气魄天壤之别自惭形秽恐惧感、负罪感、内疚感

●所受教育

本专攻文学,后屈从父命改读法律法学博士

●工作经历

正职──律师事务低级职员业余──全情投入文学创作(发泄逃避)

●感情生活

三次订婚三次主动提出解除婚约菲丽斯尤丽叶

个性──优柔寡断,懦弱无力承担责任,不敢面对现实

●奥登: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卡夫卡是时代情绪出色的代言人

●卡夫卡主要作品

中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

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孤独三部曲”)

1935《卡夫卡全集》六卷1950九卷

●《变形记》情节

葛利高尔──旅行推销员变形:

人──大甲虫

在床上挣扎,焦急、忧虑:

不按时上班──耽误公司生意──被解雇挣钱养家?

替父母还债?

攒钱供妹妹上音乐学院?

变形后,初期——仍得到家人的关怀,妹妹悉心呵护

后期——好转无望,成了家人的累赘备受冷遇、训斥、毒打妹妹:

“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

结局,“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临死“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

 

●《变形记》的“异化”主题

何谓异化?

德国古典哲学术语。

本意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与主体相对抗。

上帝造人?

人造上帝?

人把自然“类”的本质异化为一个全能的和无限的上帝。

一切权威都是异化。

●马克思《资本论》:

“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人所创造的物(金钱、机器、生产方式)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操纵人,把人变成物的奴隶

“人的异化”就是人不成其为人人成为非人,成为“物”即人失去人的本质

●三种主要的异化:

一、人的社会角色的异化

人本是社会的主导人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

劳动的本质被异化马克思: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葛里高尔异化为“非人”——大甲虫

挣钱的工具,成为了“物”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一夜之间变成甲虫,变形?

无力承受生活的重压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的结果

象征性地表现当代文明社会竟将一个本应完美的人异化为与大甲虫形异神同的畸形儿

二、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本在劳动过程中自然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理解信任,和睦相处的关系。

私有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冷漠、疏远、无法沟通。

变形前,一家经济之柱,得到家人的呵护,关怀

变形后,开始时希望他好转,仍对他关怀备至。

后来好转无望失去价值翻脸不认“亲人”。

生活在亲人中间,却举目无亲,孤苦无告。

葛里高尔正是死在他全心全意地爱着的家人手里。

骨肉至亲尚且如此

三、人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

“人的物种的特征就在于他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就生活本身也显得只是生活的手段。

当人在劳动中感到的不是自我的实现,而是自我的丧失时,当他的躯体迫于内外的压力,干着他灵魂所厌恶的事时,那么人就失去了自己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因而是自由的存在”的本质。

葛里高尔肩负着全家的重担长年累月机械的重复劳动创造的欢愉根本无从谈起

没有追求,没有乐趣,更谈不上成就感,只有道义上的责任。

对生活的厌倦在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

量变引起了质变

变形——因不堪生活重压而导致人格分裂,是灵与肉的分裂,也是主人公潜藏已久的想卸掉生活重担的一种隐隐约约的愿望。

●《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主张表现主观感受的真实荒谬揭示本质震撼人心

一、以虚妄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本质

人变成大甲虫甲虫具有人的思想表现现代人正在失去自我的惶恐

现代社会的异化在这个“变形”中得到具体、深刻、令人毛骨悚然的表现

二、荒诞与现实的结合

情节荒诞描写手法写实细节描写真切、细腻甲虫的生活习性和心理变化变形后内心倾诉凄婉动人“非人”与正常的人同居一室“非人”有人的思想感情

更有人情味,更象一个人用写实的手法叙述非现实的事件

●卡夫卡小说独特的新奇怪异的风格

●《法律门前》

出自长篇小说《审判》第九章神甫讲的一个寓言

主人公K被捕法院贪官污吏“女人”“画家”“当事人”

坚信无罪却投诉无门真理何在?

法律为何物?

“真理是有的,但通往真理的道路障碍重重”

《法律门前》主题

1、表现现代西方人深刻的思想危机,无从把握自我的精神困顿,欲求真理而不得的苦恼和彷徨

2、嘲讽与揭露现存制度特别是司法制度的罪恶与腐败。

《法律门前》艺术特色

1、变形、荒诞的表现方式

2、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义性

K、乡下人:

作者自身的写照一类人(弱势群体)、全人类的象征卫士:

法律、执法者、国家机器、恶势力跳蚤:

国家的“公仆”一道亮光:

一线希望

●《饥饿的艺术家》

“饥饿的艺术家”象征什么?

心态:

十分指着和自尊、自重、自律,有极强的荣誉感和事业心自我折磨、自我虐待被迫害狂

多重的寓意:

艺术上得不到满足的精神饥饿艺术的殉道者、真理的探索者、完美的追求者

●龚特尔·安德尔评价卡夫卡: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而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耗费在家庭方面;“可是在自己家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意识流”小说

●“意象派”诗歌

意象,即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代表诗人:

休姆、庞德

●“意识流小说”

人的“意识”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在过去、现在、将来,或不同的地点之间来回停留、跳跃;“意识流”借用跳跃、闪回、倒叙、平等叙述等手法,直接模仿意识的运动。

“意识流小说”模糊了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的特定心理状态,是最纯粹的自我表现形式。

代表作家:

普鲁斯特、乔伊斯、吴尔夫、福克纳

●“意识流”概念的提出

威廉·詹姆斯:

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