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538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docx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外国语学院硕士/博士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总要求

1.长度

学位论文的长度以能清楚、充分地论证某一论题或描写、解释某一发现为最低限度。

硕士论文一般20,000个单词左右,博士论文一般100,000个单词左右。

以上长度均包括参考文献,不包括附录。

2.用纸与页面设置

论文采用A4号纸,双面打印。

页面设置的页边距为:

左3.2厘米,上、下、右各2.5厘米,页码居中。

装订线为1厘米,并要适当调整装订线,避免反面的内容距离装订线过近。

3.组成部分

(1)中文封面(模板见附录1)

(2)英文标题页(Titlepage,模板见附录2)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Declarationabouttheoriginalityofthethesis/dissertation,模板见附录3)

(4)版权授权书(Authorizationofcopyright,模板见附录4)

(5)中文摘要(Chineseabstract)

(6)英文摘要(Abstract)

(7)致谢(Acknowledgements)

(8)目录(Contents,样本模板见附录5-8)

(9)图目(Tables,如正文中有图)

(10)表目(Figures,如正文中有表)

(11)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非必须)

(12)正文(Text)

(13)附录(Appendices,非必须)

(14)参考文献(References,样本见附录9)

(15)索引(Index,非必须)

4.中文摘要

以最简练的文字归纳论文论证的主要观点或做出的主要发现。

长度不超过1页(约500字)。

标题字体为宋体三号加粗,正文字体为宋体小四。

行距为1.5倍。

摘要中不应出现图表和注释。

5.英文摘要(Abstract)

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

长度不超过1页(约350词)。

标题字体为TimesNewRoman18bold,正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12。

行距为1.5倍。

摘要中不应出现图表和注释。

6.致谢(Acknowledgements)

字体与正文一致。

长度一般不超过1页。

标题字体为宋体三号加粗或TimesNewRoman18bold,正文字体为宋体小四或TimesNewRoman12。

行距为2倍。

7.目录(Contents)

目录的内容和语言与正文的章标题、节标题和小节标题一致。

如章、节、小节的标题仅以阿拉伯数字为序号,目录的所有标题均顶左页边起头,标题页码右对齐(样本模板见附录5、附录7)。

如章标题的序号采用中文数字、第n章或Chaptern的形式,仅章标题顶左页边起头。

节标题和小节标题,中文缩进1字符,英文缩进1厘米,标题页码右对齐(详见附录6、附录8)。

目录本身标题居中,字体为宋体三号加粗或TimesNewRoman18bold。

目录正文的字体为宋体小四或TimesNewRoman12。

章标题加粗或使用bold。

行距为1.5倍或其固定值设置为20磅。

目录标题与目录正文之间空2行,文前部分标题与正文标题之间、两章的标题之间以及正文标题与附录和参考文献的标题之间各空1行。

中文目录样本模板见附录5-6,英文目录样本模板见附录7-8。

8.结构层次

正文分为若干章(chapter),每章另起一页。

每章分为若干节(section),每节可分为若干小节(subsection)。

节与节之间、小节与小节之间空1行。

9.标题

章标题独占一行,居中。

中文章号可以采用纯中文数字、纯阿拉伯数字或“第n章”的形式;英文章号可以采用纯阿拉伯数字或“Chaptern”的形式。

章号后空1格,不加顿号或小数点,然后是章标题。

中文章号及章标题的字体为宋体三号加粗。

英文章号及章标题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18bold,句首和句末词的首字母以及句中实词(含代词)的首字母大写。

节标题独占一行。

如章号采用纯中文数字、“第n章”或“Chaptern”的形式,节标题起头空2字符或1厘米;如章号采用纯阿拉伯数字,则节标题顶左页边起头。

节号为阿拉伯数字。

如中文章号采用纯阿拉伯数字,则节号的形式为1.1、1.2、1.3,小数点前的数字为章号。

英文节号的形式为1.1、1.2、1.3。

节号后空1格,不加顿号或小数点,然后是节标题。

中文节号及节标题的字体为宋体小四加粗;英文章号及章标题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12bold,句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小节标题独占一行。

如节标题缩进,小节标题也同样缩进,否则顶左页边起头。

小节号为阿拉伯数字。

如中文节号是不带小数点的纯阿拉伯数字,则小节号的形式为阿拉伯数字+右圆括号,如:

1)、2)、3);如中文节号采用1.1、1.2、1.3的形式,则小节号的形式为1.1.1、1.1.2、1.1.3,前两个数字为章节号。

英文小节号的形式为1.1.1、1.1.2、1.1.3。

小节号后空1格,不加顿号或小数点,然后是小节标题。

中文小节号及小节标题的字体为宋体小四加粗。

英文小节号及小节标题的字体为TimesNewRoman12bold,句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小节之下可以采用字母A.B.C.,a.b.c.,(a)(b)(c)或罗马数字I.II.III.,i.ii.iii.,(i)(ii)(iii)对需要编号的内容加以编号。

10.字体

正文的默认字体为宋体小四或TimesNewRoman12。

中文楷体用于字词作为字词本身使用,如“劣字怎么念?

”。

英文倾斜字体(italics)的使用范围主要是:

(1)词作为词本身使用,如:

ThemostfrequentlyusedwordinEnglishisthe.

(2)拼写尚未被普遍接受的外来词,如:

JiaoziisaverypopularfoodinChina.

(3)书刊等的名称。

图表的字体可根据需要换为较小的字号。

11.行距

正文的默认行距为1.5倍。

图表的行距为单倍。

章标题与正文之间空1行,节标题与正文之间、小节标题与正文之间不空行。

图表与正文之间上下各空1行。

 

附录1a中文封面样本

[空2行]

北京语言大学[黑体一号,居中]

[空1行]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宋体一号加粗,居中]

[空3行]

中文标题[宋体三号加粗]

[空3行]

EnglishTitle[TimesNewRoman18bold]

[空6-8行]

 

院/系(所)[宋体四号加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1行]

专业[宋体四号加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1行]

学生姓名[宋体四号加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1行]

导师姓名[宋体四号加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3行]

北京200年月[居中,宋体小三加粗]

附录1b英文标题页样本

[空2行]

TitleofThesis/Dissertation[TimesNewRoman20,centre]

 

[空2-4行]

 

NameofStudent[TimesNewRoman16,centre]

[空5行]

 

Athesis/dissertationsubmittedinconformitywiththerequirements

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DoctorofLiterature

InSubjectofStudy[TimesNewRoman14,centre,行距1.5倍]

[空12-15行]

SupervisedbyNameofSupervisor[TimesNewRoman14,centre]

[空1行]

BeijingLanguageandCultureUniversity

Beijing

Month200[TimesNewRoman14,centre]

附录2a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模板

[空2行]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空3行]

本人声明:

本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从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文中除以参引或注释形式标明出处者外,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机构已发表或未发表的著述或研究结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均已在“致谢”中加以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违反上述声明所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将由本人承担。

[宋体小四]

[空5行]

 

论文作者签名:

[宋体小四]

[空1行]

200年月日[宋体小四]

附录2b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模板

 

DeclarationabouttheOriginalityoftheThesis/Dissertation

 

Ideclarethatthisthesis/dissertationistheresultofanindependentresearchIhavemadeunderthesupervisionofmysupervisor.Itdoesnotcontainanypublishedorunpublishedworksorresearchresultsbyotherindividualsorinstitutionsapartfromthosethathavebeenreferencedintheformofreferencesornotes.AllindividualsandinstitutionsthathavemadecontributionstomyresearchhavebeenacknowledgedintheAcknowledgements.IamfullyawarethatImyselfwillbearallthelegalresponsibilityarisingfromviolationoftheabovedeclaration.

 

Author’ssignature

DateMonthYear

附录7英文论文目录样本(模板a)

Contents

DeclarationabouttheOriginalityoftheThesis/Dissertation

ii

AuthorizationofCopyright

iii

摘要(AbstractinChinese)

iv

Abstract

v

Acknowledgements

vi

1

Introduction

1

1.1

Definitionsofverbcomplements

2

1.2

Categorizationofverbcomplements

4

1.3

Featuresofresultativecomplements

7

2

ResearchBackgroundandTheoreticalFramework

17

2.1

Definitionanddistinctionsofaspect

17

2.2

AspectsinEnglish

19

2.2.1

GrammaticalaspectsinEnglish

19

2.2.2

LexicalaspectsinEnglish

22

3

AnalysisofData

36

3.1

Lexicalmeaningsofcheng

36

3.1.1

Chengasaprepositionandasanaspectmarker

36

3.1.2

Chengasasuffixmarkingtheaccomplishmentiveaspect

37

4

SemanticFeaturesoftheThreeAspects

58

4.1

Sharedsemanticfeatures

58

4.2

Uniquesemanticfeaturesofeachaspect

65

5

Conclusions

67

References

68

附录8英文论文目录样本(模板b)

Contents

DeclarationabouttheOriginalityoftheThesis/Dissertation

ii

AuthorizationofCopyright

iii

摘要(AbstractinChinese)

iv

Abstract

v

Acknowledgements

vi

Chapter1

Introduction

1

1.1

Definitionsofverbcomplements

2

1.2

Categorizationofverbcomplements

4

1.3

Featuresofresultativecomplements

7

Chapter2

ResearchBackgroundandTheoreticalFramework

17

2.1

Definitionanddistinctionsofaspect

17

2.2

AspectsinEnglish

19

2.2.1

GrammaticalaspectsinEnglish

19

2.2.2

LexicalaspectsinEnglish

22

Chapter3

AnalysisofData

36

3.1

Lexicalmeaningsofcheng

36

3.1.1

Chengasaprepositionandasanaspectmarker

36

3.1.2

Chengasasuffixmarkingtheaccomplishmentiveaspect

37

Chapter4

SemanticFeaturesoftheThreeAspects

58

4.1

Sharedsemanticfeatures

58

4.2

Uniquesemanticfeaturesofeachaspect

65

Chapter5

Conclusion

67

References

68

附录9参考文献样本

文学类

英文部分按照MLA格式执行,中文部分按照《中国社会科学》的格式执行。

语言学

英文部分按照APA格式执行,中文部分按照《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格式执行。

翻译

英文部分按照APA格式执行,中文部分按照《中国翻译》的格式执行。

 

附件一:

《中国社会科学》格式要求

附件二:

《外语教学与研究》格式要求

附件三:

《中国翻译》格式要求

 

附件一:

《中国社会科学》格式要求

 

1.论文构成

    论文中文标题、英文标题

    中文提要、英文提要、中英文关键词

    论文正文(与上述内容分页)

    参考文献

    附录等(如果有)

  

2.正文格式

    1)小标题 一般单独占行,居中;段首小标题,前空两格,后空一格。

    2)层次编码 依次使用一、二、三…;1.2.3.…;1)、2)…。

也可使用1.1、1.2、1.3…的格式。

    3)正文 正文采用5号宋体字样打印,英文字体为TimesNewRomans。

引文务请核实无误,并注明出处。

3.注释

    注解性内容分附注、脚注和夹注,

    1)附注

    一般注释采用附注的形式,即在正文需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1、2、3、…,在正文之后写明“附注”或“注释”字样,然后依次写出对应数码1、2、3、…和注文,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

    2)脚注

    对标题的注释或对全篇文章的说明以脚注的形式处理,注号用*而不用阿拉伯数字,列在当页正文下,正文和脚注之间加一横线。

其他同于一般注释。

    3)夹注

    夹注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其中“作者姓/名”表示引文或所依据的文献为中文作者的用其姓名,英文作者的用其姓):

    (作者姓/名年代:

原文页码)

    例如:

随着语篇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只有把交际过程的所有因素都包容进来时,语篇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和描写”(Dogil et al. l996:

 481)。

    作者姓/名(年代:

原文页码)

    例如:

Leather (1983:

 204)认为“音段音位层面的迁移是受本身制约的,而超音段音位层面的迁移具有聚集性,因此更为严重”。

    (作者姓/名年代)

    例如:

研究表明,可控因素通常包括动机、观念和策略(Wen l993;文秋芳、王海啸1996)。

    作者姓/名(年代)

    例如:

Halliday (1985)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

4.参考文献

一、非连续出版物

(一)普通图书

(1)著作

标注顺序:

责任者/著作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茅盾:

《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2版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页。

许毅等:

《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95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黑格尔:

《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1页。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

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杜威·佛克马:

《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范文澜:

《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李鹏程:

《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序言》,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9、170页。

(二)古籍

(1)古籍一般应标注责任者、书名、卷次或责任者、篇名、部类名、卷次、版本

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1。

杨 时:

《陆少卿墓志铭》,《龟山集》卷34,四库全书本。

(2)如果需要,作者前也可标注朝代名

(晋)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5。

(3)常用古籍可不注编撰者和版本

《孟子·公孙丑上》。

《史记》卷87《李斯列传》。

二、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

(一)期刊

标注顺序:

著者/篇名/期刊名/年期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周荫棠:

《为读一部史书运动进一解》,《斯文》第2卷第4期(1941年12月1日)

(二)报纸

标注顺序:

著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

周 扬:

《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

《晨报》1924年7月2日。

三、未刊文献

标注顺序:

文献标题(用双引号,引用者自拟标题不用引号)/时间/藏所/编号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档案1011-5961。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陈序经:

“文化论丛”手稿,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四、外文文献

(一)引用专著(编著、译著)依次注明:

(1)作者;

(2)书名(斜体,主体词首位字母大写);(3)出版地点及出版机构;(4)出版时间;(5)页码。

如:

Kort,M.(ed.).TheColumbiaGuidetotheColdWar.NewYork:

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8.

(二)引用期刊中的析出文献依次注明:

(1)作者;

(2)文章名;(3)刊物名(斜体);(4)卷期号;(5)出版时间;(6)页码。

引用文集中的析出文献依次注明:

(1)作者;

(2)文章名;(3)编者;(4)文集名(斜体);(5)出版地点、机构及时间;(6)页码。

如:

Chamberlain,HeathB.OntheSearchforCivilSocietyinChina.ModernChina,

vol.19,no.2(April1993),pp.199--215.

五、文后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如:

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金一虹: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4)文后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

责任者(作者)姓氏在前,名字在后;析出文献题名用正体,出版物名称用斜体;注释中纯系英文,句末用句点,如中英文混用,句末用中文句号。

如:

Basar,T.,G.J.Olsder,DynamicNon-cooperativeGameTheory.NewYork:

AcademicPress,1982

Daily,G.,P.Ehrlich,PolulationExtinctionandtheBiodiversityCrisis.InPerrings,C.,

etal(eds.),BiodiversityConservation.Dordrecht:

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5.

Polo,M.TheTravelsofMarcoPolo.TranslatedbyWilliamMarsden.Hertfordshire:

CunberlandHouse,1997.

六、引文

    引文较长者(中文100字以上,外文50词以上,诗2行以上)宜另起一行,不加引号,左边缩进一格。

七、例句

    例句较多时,宜按顺序用

(1)

(2)(3)…将之编号。

每例另起,空两格,回行时与上一行例句文字对齐。

外文例句可酌情在括弧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