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3467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docx

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中考复习建议

2014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2015中考

复习建议

 

驻马店市基础教学研究室

陈超

2014年8月25日

2014河南历史中考分析与2015中考复习建议

2014,历史依然是河南省中考必考科目,2010、2011、2012三年的中考相似之处很多,难度都较大。

2013年中考是一次拐点的改变,题容易得多,2014年中考到底是承袭前三年的风格,较难;还是沿着2013年的方向,较易,成为一种关注。

现在,纵观2014中考题,难易程度似在承袭2013年的中考,但又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与2010年以来的风格有完全不同之外,现将自己的粗浅之见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2014年,河南历史中招承袭以往,保持传统不变的有:

(一)内容与标准:

一直以来,河南中考都是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都是课标要求掌握的。

2014年河南省中考历史科目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说明与检测》规定的内容为考试范围,进行命题,仍沿袭考查一些热点,比如近代化探索、改革开放、世界大战、新经济政策和科技革命等等。

(二)试卷形式、题型、分值与命题形式:

考试形式依旧是开卷;题型保持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分值是50分,选择题20题20分,非选择题5大题30分。

命题形式选择题不变的有:

文字材料选择题(比如1、3、4、5、6题等)、图片材料选择题(2、12题)、组合式选择题(比如第9题)等。

非选择题继续出现的类型有:

图表材料题(如21题)、文字、图表材料综合题(如22题、23题和25题)等。

24题是让写历史小论文,和2013年的25题套路一样。

(三)内容比例:

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例:

中国史占60%,世界史占40%(选择题中国史12题共12分,占选择题比例是60%;世界史8题8分,占选择题比例是40%。

非选择题,虽然21题考察的有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佛教文化、希腊文化),但这是中学八年级课本(北师大版)的内容,依然可以划作是中国史的范畴,这样中国史3题共18分,无论是题的数目还是分值比例都占非选择题的60%世界史2题12分,无论是题的数目还是分值都占非选择题的40%,综合在一起,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例是标准的6:

4)

(四)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固定的顺序与板块不变:

2010中考以来,河南省中考卷固定板块顺序:

20个选择题一般是按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编排,并且中国近代史所占比重略大。

5个非选择题考查五个历史板块,21题一般考查中古世古史,22题一般考查中国近代史,23题一般考查中国现代史,24题一般考查世界近代史,25题一般考查世界现代史。

2014年中考:

21题:

考查的佛教文化、希腊文化及河南乡土历史河南境内的佛教遗存,依然是中国、世界古代史的相关专题知识。

22题:

是从我国城市近代化、近代工业的发展,政府财政的变化,来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专题知识。

23题:

通过图片(通用粮票、长城信用卡)及我国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材料,来考查科技、改革开放等相关知识,考查的是以中国现代史为主的相关专题知识。

24题:

是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空想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小短文,考查的是世界近代史的相关专题知识。

25题:

考查一般是一道综合性专题,经常会以世界现代史为主,拓展到中外古今。

2014中考25题考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和平发展等,是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的综合。

(5)非选择题常以专题的形式考查:

非选择题常以专题的形式考查,有大专题也有小专题。

2014中与依然有所沿袭,比如21题考查古代文明就是大专题,其中溶合的有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史,跨度比较大。

22题考查洋务运动是小专题,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一部分。

在书中是一课的内容。

二、2014年中考与往年(2010年以来)相比,变化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古代史的内容淡出选择题:

2013年开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不再出现选择题,而是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2014年中考也沿袭了这一变化。

(二)选择题发生的变化

1、近几年来,材料题在选择题中呈现大致有两种形式:

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创设情境,然后设置备选项。

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考生分析、综合理解,选出与题干内容相符的选项。

【2】2014年中考选择题第7题突破了以上两种情况,不但题干中引入有材料,而且引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

2、选择题20题,没有出现一题否定选项题。

(3)非选择题鲜明的时代性特色弱化,选材趋向“古典、内敛、含蓄”。

三、浅析2014年河南历史中招命题特点

2014年历史中考试题考点分布表:

题号

考查考点

板块

第1题

魏源

中国近代史

第2题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

第3题

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

第4题

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

第5题

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

第6题

遵义会议

中国近代史

第7题

解放战争

中国近代史

第8题

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史

第9题

54年宪法

中国现代史

第10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现代史

第11题

万隆会议

中国现代史

第12题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中国现代史

第13题

独立战争

世界近代史

第14题

日本明治维新

世界近代史

第15题

电灯泡的发明

世界近代史

第16题

伏尔泰

世界近代史

第17题

新经济政策

世界现代史

第18题

新经济时代

世界现代史

第19题

欧洲共同体

世界现代史

第20题

《向日葵》

世界现代史

非选择题21题

古代文明(5分)

中古世古史

非选择题22题

洋务运动(7分)

中国近代史

非选择题23题

改革开放的成就(6分)

中国现代史

非选择题24题

马克思主义及国际工人运动(5分)

世界近代史

非选择题25题

两次世界大战(7分)

世界近现代史

2014年历史中考试题考点呈现顺序分布表: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依据以上对2014年河南省中招考试试卷及以上表格相关统计分析,总结2014年中考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基本按课本内容顺序呈现。

以教材和学生认知习惯性为中心,时序性明显,基本按照年级课本内容顺序呈现。

(如上图《2014年历史中考试题考点呈现顺序分布表》)

(二)2010年以来中招试题,材料引入越来越多。

现在河南中考出题是“无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等)不成题”,在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的敏感度。

并且是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从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材料的选取新颖度方面适度保持,趋向“怀旧”。

虽然年年是通过一些文字材料、图表材料来考查学生的从材料获取历史有

效信息的能力,但年年选取的材料都很新颖,很有新意。

2014适度保持,比如22题考查洋务运动,考点是老的,但所给的材料是新的。

但2014年中考试卷综合来看,“怀旧”更重一些,最新时政热点、中外最新史学信息几乎没有涉及。

(四)热点、周年考查的更隐性化:

河南出题从来不回避热点。

但善于“热点问题隐性考查”。

比如14年是第一部《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60周年,第9小题考查了第一部宪法;再如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二战爆发75周年,第25题就考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

(五)非选择题的取材与所考查的历史阶段“严格扣合”

如:

21题考中古、世古史,选材是中草药、世界的古代建筑;22题考查的是中近史,那么取材料就是洋务运动及清代财政收入结构表;23题考查中国现代史,取材料是中国1982年的粮票及现代正流行的银行卡。

24题考查世近史,材料选材正是世近史的包含的关于1848年科学共产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相关内容的短文;第25题是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史综合题,2014中考此题的选材料正是从世近史到世现史的两次世界大战,战后联合国,联合国到”国际和平年”,两次世界大战对今天的世界形式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延续到国际组织——联合国,现在仍是最重要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国际组织,并且发展到如今的“国际和平年”。

(六)另一种的“不避热点”——“资料上,你可能多次见到过我”。

[2014.河南中考]11.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B.联合国代表大会

C.万隆会议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此题在许多中学历史复习类参考资料上经常见到。

例如:

【2012年1月茂名市一模18题】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

“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

”周恩来参加的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联合国大会

总之,2014年中考卷,无论是从格式、结构、分值、比例、呈现顺序还是选材,都是绝对按标准,“扣板、扣眼”,“严谨而内敛”。

四、学生失分所在的原因及试卷考查角度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的薄弱和敏感度差

2014中考选择题虽然题引题材料很多,但是基本上都给了“题眼”,只要是课本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话,很容易形成历史感,找到敏感度的解题“题眼”,如:

第1题:

“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第2题:

“日军进犯路线、1894年重要战场(地图的左上角标示)”

第3题:

“改良政治”

第4题:

“反抗旧礼教”

第8题:

扣着“礼仪”“服饰”和“经济”用排除法就可以把B、C、D排除掉

第12题的图文:

导弹、潜艇、阅兵式等与国防建设有关,尤其是“阅兵式”在北师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有大篇幅的阅兵式的插图,只要学生课堂上听课了,或自主学习阅读课本了,看到这个选立即就明白这是考查的哪一个方面的了。

第15题:

“阳光球”“神灯”

第20题:

“火焰”

选择题很容易,失分原因还是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不清楚,掌握不扎实,没有形成历史认识和素养,没有历史敏感度。

(二)试卷(2014中考)一些题回归传统教育理念,重习得的间接经验的积累,对新课程下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的理念体现较弱。

如:

9.1954年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部宪法的特点是()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本题哪里能读出“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宪法的特点?

只能是课堂教师教学或学生习题所得的间接经验形成的历史素养的惯性选择。

16.“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马克思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如果没有读到过,是绝对不知道是谁的话。

如果是综合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的灵活理解,备选项的B、C应该改成非“启蒙运动”的人物。

通过这类型的题,能提醒学生的是知识要理解透,不能很“朦胧”。

及扩大阅读范围、读深的重要性。

尤其是下题

13.发生在北美的这场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下列关于这场战争说法正确的是()

A.推翻了当地的封建专制统治B.《人权宣言》颁布并流传于世

C.启蒙思想由理论变成了现实D.奴隶制的存废成为焦点

启蒙思想的理论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的内容很笼统,说了“启蒙时代”的定义,简介了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的一些思想,可是,到底是美国的这场独立战争把启蒙思想的什么理论变成了现实呢?

如果要找本题选项相关连的“证据”也只有教科书(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115页的“它不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或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团体探究交流,很难理解到一定的深度。

好在选项中其它选项都很明显地不“靠边”所以学生也可以“糊里又糊涂”选对。

再如:

25.(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

德皇威廉二世崇尚战争和强权,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因此,“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来源@

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缘起,包括欧洲主要国家“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

问题“

(1)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此题给出的答案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个结论,任凭学生怎样去读材料都不可能得出的,它也只能是课堂教师教学总结或学生习题所得的间接经验形成的“背诵答案”。

通过这类型题,提醒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固化”,不仅“闻道在先”而且“术业有专攻”的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师的引领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空间的拓展与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三)非选择题难度系数较大,“非开放性”提问角度,学生很难找到打开思维的切入点。

如:

21.(5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观察上述四副图片,请把它们分成两类,并指出这两类图片内容分别承载了什么文化?

(3分)

(2)请根据你分类的情况,任选其中一类,说明其建筑之间有什么传承关系?

(1分)

(3)请再举一例河南境内与图三文化渊源相同的遗存。

(1分)

本题是考查古代文明的一个大专题,其中融合的有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史。

这类题总是放在21题去考查的,只是考方向与内容不同而矣,所以本题是“老题新考”。

“佛教文化:

古希腊文化。

”的分类太勉强学生,这里的分类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学生分成“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话,那么“

(2)请根据你分类的情况,任选其中一类,说明其建筑之间有什么传承关系?

”就无从回答了。

而且这里的“传承关系”问得太抽象。

通过此题,也提醒师生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多维度的提问,此题起到了引导作用。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

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

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2分)

(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2分)

本题材料一给出的“1982年全国通用粮票”,学生并不知道那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们的用途;右图的“长城信用卡”,对于中学生来说,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尤其是农村学生,并不会有太多的理解。

所以,至少各自有一段文字说明怎样用的。

这样对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才可能回答出来“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质丰富”。

由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材料提供的信息,能回答出来的是“生活越来越好了”或“生活水平提高了”顶多得出“生活物质由匮乏变得越来越丰富了”的结论。

学生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很难想到“鼓励消费”和“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的。

对于“我们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的“1973年”及袁隆平的水稻发明相关内容,反而影响到学生去想到“改革开放”;至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更是脱离了材料的信息范围。

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讲到了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新中国内政与外交,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成就,改革开放等等,唯独在创新方面没有明显的设计内容,讲到的创新例子很少,“创新与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实例更少。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总讲我们国家的外交成就,尤其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这一块内容时,都很激动,很骄傲!

可是,这始终是站在自身利益的小公民的意识去看的,我们很少去想和讲: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世界有什么贡献呢?

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呢?

这是大国意识与小国意识的差别之处。

通过此题,也提醒我们老师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要注意这个学科的特殊的学科特点,注意高度与深度。

五、2015年历史中考复习的建议

虽然,每一年的中招考试试题都有其特点和规律,我们认真分析和总结,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学习中的漏洞、复习的方向与内容,可以了解试卷的结构及一些规律,及答题的要领、语言、想不到的角度等。

但是,分析中考并不是为了“猜题”。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命题的内容、风格是有极大的不同的。

所以,这里只关于2015年中考复习说几点看法:

(一)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考点”复习的关系:

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

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所以历史教师总结出了七年级的学习方法:

只点”科技、文化”部分。

一般是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让学生背诵。

记忆是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才有利于记忆和分析出原因,总结出经验。

例如:

[河南中考.2010.21题]问两大工程(都江堰、大运河)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如何学生只背诵都江堰和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秦朝与隋朝的基本历史发展线索及相关背景,是没法正确回答此问题的。

[河南中考.2010.21题]问;以指南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曾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

对此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还是必须建立在对中国历史发展线索清楚,了解我国科技文化从领先世界到明(晚)清以后开始落后于西方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才能回答全面,所以教师及学生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考点”复习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科技文化”等考点进行重点学习。

(二)处理好时序性与“主题板块学习”的关系

历史的教学要使历史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序达到和谐地统一。

从宏观上看,无论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还是中学历史教学,在知识建构上,都必须遵循从古到今的历史时序性特点。

[4]北师版现用历史教材强化了主题板块,弱化了历史的时序性,其创新性发挥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史实理解的“断层”问题,《课标》(2011版)对历史课程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主题与通史二重呈现变为通史结构为主,强调历史课程的时序性和线索性。

【4】新教材2014年秋季才从起始年级才开始使用,那么2015和2016年的毕业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与学生都要自己注意历史的时序性和发展线索的问题。

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只有熟知历史事件发生的朝代顺序,才能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去分析,更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知识的积累自然能形成历史敏感度。

(三)处理好新教学模式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课程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途径,2001年秋开始的新课改引起了课堂教学的革命,以江苏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山东杜朗口“10+35”“0+45”模式的引领下,改变教师的“教”的方式与学生的“学”的方式的教学模式日渐流行,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批判与放弃。

可是,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离开现实的实践,历史课的特点需要我们对待不同的课型,要正确选择和综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教学模式的“稳”与“变通”,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教材,适度拓展延伸,学会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史观进行分析评价。

(四)重视主体知识,依托教材呈现顺序,适当整合.

“记忆宫殿”的方法提示我们,视觉与感觉的综合记忆,熟悉教材是基础。

课本基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空进行呈现的,我们要依托课本进行主体知识的记忆,对有些相关的散乱的知识点,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

适度练习用以巩固,教师要对于复习资料进行精选和归类,按照课本及学生思维记忆的规律进行分步骤练习,构建体系有助升华,形成历史学科的各种综合素质。

引用文献:

【1】《把握命题特点备战2014年中考》——河南石翠芳《试题与研究.初中版》2013年第21期

【2】《突破材料题决胜中招卷》——河南李喜胜《试题与研究.初中版》2012/07

【3】XX快照

【4】《重视时序凸显主线落实理念推进教改》

——历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