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269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2017-2018(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6 分)

万象更新(gēng gèng)分外热闹(fēn fèn)哄堂大笑(hōng hòng)

背景(bēi bèi)载歌载舞(zǎi zài)铺天盖地(pū pù)

二、给下面加“--”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V”。

(4分)

1.张灯结彩A.使合拢的东西分开B.陈设,铺排C.商店开业

2.灯火通宵A.没有堵塞,可以穿过B.连接,相来往C.整个,全部

3.形态各异A.有分别,不相同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

4.美不胜收A.比另一个优越B.尽,完C.优美的

三、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8分),

1.()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2.花儿()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3.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4.()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走进了绿色的世界。

(3 分)

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民俗(),()。

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便有了()。

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

这样看来,()更是一个问题。

()是一个问题。

(1)是地城文化的沉积

(2) 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3) 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4)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5)寻找文艺介人民俗的有效切人点(6)生活鲜活、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A.

(1)(4)(5)(6)

(2)(3)B.(4)

(1)(6)(3)

(2)(5)

C. 

(1)(4)(3)(6)

(2)(5)D.(4)

(1)

(2)(5)(6)(3)

五、指出下面指定标点的作用。

( 10分)

1.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引号:

2.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破折号:

3.还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老教月初创初在关门。

破折号:

4.他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省略号

5“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

六、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4 ))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天,一个穷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嫌他穷,不想留他,但又不好开口,恰好这时下起雨来,主人便在纸上写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样句话,没有加标点。

穷秀才看后,拿起笔给这句话加上标点。

主人一看,只好留下他了。

这句话主、客二人是怎样断句的?

1、主人: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2、客人: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七、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10 分)

节日

时间

习俗

相关诗句

元宵节

正月十五

看花灯吃元宵

(1)

(2)

4月4月5或6日

祭祖,扫墓、踏青

(3)

端午节

(4)

吃粽子、赛龙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中秋节

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除夕

腊月三十(二十九)

(5)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八、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11分)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3分)

1.选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些力面?

(2分)

2.选文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3.选文第3自然段中,关于过春节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

作者这样选材,你有什么看法?

(4分)

4 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请你写出自己积累的一副春联.(2 分)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9分)

春节与过年

(1)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

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

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有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

吃人害人。

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

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

“年”是灾难,“年”是锅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作“年关”。

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

准备与“年”做斗争,人们在与“年”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

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

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做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2)“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3)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

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

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

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

“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

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

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4)“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

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

尧舜时,称年曰“载”; 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 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5)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

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听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大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

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

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6)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

从此,西方人传

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

也就是从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

1949 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扔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

 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

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7)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

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

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1.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我们“中国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过去的人们对“年”的称呼有----、-----、----。

(4分)

2.文章第(5) 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4 分)

3.末段加横线的“可能”能否删去?

 为什么?

 (4 分)

4.未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

 (3分)

5.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

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4分)

十、作文。

(25分)

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请选择你亲身经历的风俗活动,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询问自己的长辈,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特点等,以“咱家乡的习俗”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加题。

(10分)

清末,一位老翁做寿,专程请文学家刘风浩给自己写副祝寿联。

刘得知老翁的生日是11月11日,又知今年是八十大寿,便写下了下面这副趣联。

其中下联空出两字,你能补出来吗?

 请试一试

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下联:

 八十----八十----

 

2017-2018(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卷)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6 分)

万象更新(gēng gèng)分外热闹(fēn fèn)哄堂大笑(hōng hòng)

背景(bēi bèi)载歌载舞(zǎi zài)铺天盖地(pū pù)

二、给下面加“--”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V”。

(4分)

1.张灯结彩A.使合拢的东西分开B.陈设,铺排VC.商店开业

2.灯火通宵A.没有堵塞,可以穿过B.连接,相来往C.整个,全部V

3.形态各异A.有分别,不相同VB.奇异,特别C.惊奇,奇怪

4.美不胜收A.比另一个优越B.尽,完VC.优美的

三、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8分),

1.(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是 )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2.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3.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4.(只要)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

(3 分)

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民俗(),()。

在文字出现以前,民俗靠话语口口相传,有了(),便有了()。

文艺张扬民俗,民俗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得到重塑和创新。

这样看来,()更是一个问题。

()是一个问题。

(1)是地城文化的沉积

(2) 探讨文艺话语保护和传承民俗

(3) 文字记载和文艺话语载体(4)承载着博大深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5)寻找文艺介人民俗的有效切人点(6)生活鲜活、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A.

(1)(4)(5)(6)

(2)(3)B.(4)

(1)(6)(3)

(2)(5)

C. 

(1)(4)(3)(6)

(2)(5)D.(4)

(1)

(2)(5)(6)(3)

五、指出下面指定标点的作用。

( 10分)

1.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引号:

特定称谓

2.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破折号:

补充说明

3.还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老教月初创初在关门。

破折号:

表解释说明

4.他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省略号:

表列举省略

5“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

表引用

六、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4 ))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天,一个穷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嫌他穷,不想留他,但又不好开口,恰好这时下起雨来,主人便在纸上写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样句话,没有加标点。

穷秀才看后,拿起笔给这句话加上标点。

主人一看,只好留下他了。

这句话主、客二人是怎样断句的?

1、主人: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2、客人: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

留。

七、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要求完成表格。

(10 分)

节日

时间

习俗

相关诗句

元宵节

正月十五

看花灯吃元宵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2)清明节

4月4月5或6日

祭祖,扫墓、踏青

(3)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虽欲断魂。

端午节

(4)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中秋节

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除夕

腊月三十(二十九)

(5)团圆守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吃饺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八、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11分)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3分)

1.选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些力面?

(2分)

除夕真热闹

(1)家家赶做年菜

(2)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3)贴对联、年画(4)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5)吃团圆、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2.选文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除夕真热闹.

3.选文第3自然段中,关于过春节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

作者这样选材,你有什么看法?

(4分)

(1)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2)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3)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4)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即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小孩子们的活动。

我认为作者选了几个代表性人物,选材详略得当。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 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请你写出自己积累的一副春联.(2 分)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9分)

春节与过年

(1)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

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

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有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

吃人害人。

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

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

“年”是灾难,“年”是锅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作“年关”。

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

准备与“年”做斗争,人们在与“年”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

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

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做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2)“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3)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

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

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

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

“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

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

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4)“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

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

尧舜时,称年曰“载”; 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 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5)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

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听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大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

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

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6)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

从此,西方人传

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

也就是从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

1949 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扔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

 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

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7)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

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

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1.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我们“中国年”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过去的人们对“年”的称呼有-“载”-、岁、-祀。

(4分)

2.文章第(5) 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4 分)

引用说明的方法。

作用:

说明“元年”是王者易人的年份,这个规定在《公羊传》中就有记载,增强观点的真实性与说服力。

3.末段加横线的“可能”能否删去?

 为什么?

 (4 分)

不能。

删去“可能”就由不确定变成了确定,失去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未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

 (3分)

把“日本年”的冷清和“中国年”的热闹作比较,突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以及日本没有自己的“年”这一事实,与前文“中国年”的悠久历史做比较,突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

5.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

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4分)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中华民族拥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宽广胸怀,过西方的圣诞节就是一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只要在此同时能够传承并弘扬我们自己的年文化,这种现象便无多虑。

十、作文。

(25分)

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

 请选择你亲身经历的风俗活动,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询问自己的长辈,了解这些习俗的由来、特点等,以“咱家乡的习俗”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加题。

(10分)

清末,一位老翁做寿,专程请文学家刘风浩给自己写副祝寿联。

刘得知老翁的生日是11月11日,又知今年是八十大寿,便写下了下面这副趣联。

其中下联空出两字,你能补出来吗?

 请试一试

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范文:

篇一:

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长兴,那里是一个习俗很多的地方。

  我的家乡有许多的习俗,如: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的。

来来往往的人去做客。

客人来到家里,总要泡一些糖茶和茶叶茶来给客人们喝,与主人聊天。

到吃饭的时候,长辈总要坐在上座,桌子上会有很多的菜。

吃完饭后,客人在走之前会给孩子们一个大红包,孩子们拿到红包一般都会很高兴。

晚上,每家每户都要放爆竹和烟花。

天空中的烟花五彩缤纷。

色彩明丽。

我家也放了烟花,有大的,有小的,不响的,响的……各种各样。

烟花放了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到了半夜时,我们也要下楼去放爆竹,表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那时还要吃饺子,表示新一年的第一顿饭。

这就是我们长兴过年的习俗。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吃月饼,赏月亮。

看到月亮我往往会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我仿佛看到嫦娥在月宫里偷偷的哭泣。

元宵节我们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习俗,这里的习俗都是有很大的意义在里面。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意义。

我爱我的家乡。

篇二:

家乡的习俗

  家乡在诸暨、浦江、富阳三县交界的地方,山里山,弯里弯,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那里的风俗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正月初十的拜太公。

如果说,西方的圣诞节相当于中国的除夕,那里的正月初十也有圣诞节那样隆重。

  顾名思义,拜太公就是祭拜陈氏的祖先,是不忘祖训、寻根探亲的一种纪念仪式。

村子很大,以前有生产队时全村分成八个队,设有九厅十三堂,祭拜每年一次,就按厅轮流。

在大厅正中墙上悬挂陈氏九代太公、太婆的画像,大厅中间设十多张宴席,桌上摆满各种果品、菜蔬、糖、糕点以及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

如有米粉捏的十二生肖、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有剪纸的动物,都惟妙惟肖。

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老老少少喜气洋洋,整个村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所有的亲朋好友,只要是家里走得脱的,是一定到场的;陈氏家族居住在外的,定成群结队,携妻带子,敲锣打鼓的来。

这一天,有龙灯助威,有戏班助兴,有篮球比赛、有杂技表演,整个村子是沸腾的。

过年哪有这么热闹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对家乡而言,一年四季最好色,就是正月初十日。

篇三:

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

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

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

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

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

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

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

生活和和美美。

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