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196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docx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

湖南师大附中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作文评析

   原题呈现

01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最近,某大学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并且每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款打进饭卡。

这件事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学生甲:

“这是一种‘隐形慈善’,既帮助了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的个人尊严,好!

学生乙:

“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够公开透明,难保公平公正,也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

学生丙:

“这样悄悄地进行补助,对个人固然有好处,但对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作用有限,不如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影响力大。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01

   审题指导及评分标准

最近,某大学将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并且每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直接把补贴款打进饭卡。

这件事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评论对象:

时事)

学生甲:

“这是一种‘隐形慈善’(点出事件性质),既帮助了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的个人尊严(意义),好!

学生乙:

“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让步思维,肯定该校做法的出发点。

),但不够公开透明(弊端),难保公平公正(推测后果) ,也可能会出现‘暗箱操作’ (推测后果)。

学生丙:

“这样悄悄地进行补助,对个人固然有好处(让步思维,肯定该校做法对个人的意义),但对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作用有限(辩证思维),不如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影响力大(两种行善方式的对比)。

……(你怎么看待该校的行善方式?

表态+阐述理由)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审题的核心是:

以何种方式行善——“隐形慈善”与“高调行善”的优劣。

可抓住其中一个观点发表看法,展开论述。

也可结合几个不同的观点来辩证分析,如辩证看待“隐形慈善”,谈“高调行善”的利与弊。

如果是泛谈“做慈善”“有善心”,不超过45分,如果泛谈“爱心”“爱”,则42分之下。

泛谈“公平”“公正”“规则”,不涉及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不超过45分。

但如果能由浅入深,从慈善谈起,阐述慈善领域的不透明、不公平,再扩而言之,逐步引出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平的思考,并能回扣慈善,则不失为好的构思。

从接受捐助者角度,认为要摆正心态,不过分看重慈善的形式,内心豁达,对捐助者心怀感激,而不对慈善做反要求,这种情况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或部分偏离题意(结合材料紧密则另论)。

   主要问题

03

1.偏题离题。

部分同学审题不准,材料重点在于以何种方式行善,而不是漫谈慈善有何意义,或者是谈公平、谈监督、谈换位思考、谈规则;部分同学对材料稍作分析后便另起炉灶,如漫谈应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谈人性冷漠,呼吁人性化社会;倡导打造透明化社会等。

2.偷换概念,将材料中现成的核心词汇“慈善”换成了“扶贫”“爱”“善良”等,然后以此为主概念立论分析。

3.部分同学对“隐形慈善”和“高调慈善”的利弊思考较浅,论述没有深度。

4.不会写材料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没有巧引材料,结尾不会扣观点总结全文,而是空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号。

5.缺乏论据支撑,尤其是有时代感的论据。

6.卷面不整洁,标题、正文涂改太多。

7.错别字过多,如“的”“地”“得”用法区分不清,“浅(潜)移默化”、“犹(尤)为明显”等。

8.误用成语,将“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理解为“首先”。

03

   拟题示例与问题标题

【拟题示例】

(1)支持“隐形慈善

慈善事业,何必高调

隐形慈善,护苗成长

隐形慈善,低调暖心

践行慈善,尊重先行

慈善无需广而告之

慈善,要公正,不要公开

此时无声胜有声

“隐形慈善”如暖阳

隐形慈善,不隐形的温暖

让“隐形的翅膀”助力飞翔

慈善未必需要闪光灯

让慈善如春风拂面

(2)支持“高调慈善”

让慈善走到阳光下

让慈善在阳光下进行

高调行善,有何不可?

慈善,高调些何妨?

期待“阳光慈善”

我们需要高调慈善

提防慈善的“暗箱操作”

 【问题标题】

社会公平,从我做起

平衡法制天平

论公平

心里有杆秤

以公正之天平量自己

高调行事

辩证中发展

思考的光辉

做好自己

尊严

自尊,擎起人生的明月

子非鱼

为奉献,插上隐形的翅膀

观点全面看问题

善始,善终

贫困无罪

04

    典型事例

1.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吕氏春秋》)

鲁国有一条法律:

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

孔子批评子贡:

“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表扬了子路:

“鲁人必拯溺者矣。

(解读)重点不在于细究好人好事背后是否有纯粹的道德心,而在于看此种行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激励。

如果一味地强调道德的高尚性,而忽视了好人好事应有的社会回报,那么道德行为就有难以为继的危险。

(行善可以更高调)

2.微尘:

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

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3.跳海救人魏青刚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涛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

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悄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义大者”。

4.白方礼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5年9月23日,93岁的白方礼老人安详地离开。

蹬三轮近60年,35万善款,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梦。

5.张纪清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1987年起,他二十多年用“炎黄”名义捐款、捐物,累计捐赠近3万元,27年来,江阴人一直在找寻这位做善事不留名的“炎黄”,但始终找寻不到,直到2014年11月20日这位七旬老人的一张汇款单暴露了“秘密”。

张纪清老人20多年来不求名利的慈行善举感动着无数人,也激励着无数人在“炎黄”精神感召下助人行善。

 

   优秀范文

01

“慈善”不必“隐形”

肖筱

近日,某大学将补贴款直接打进贫困学生的饭卡,这一“隐形慈善”的行为引发了学生的热议。

这种做法究竟是保护了被资助学生的自尊心,还是给“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矛盾的根源在于:

慈善的“隐形”究竟是好还是坏?

诚然,“隐形慈善”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被帮扶者的个人尊严,但是,对接受慈善感到羞耻与难堪的思想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怪相”。

“慈善”中蕴含的是国家、社会与个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而非一种过度的同情。

因自身景况不如人而自卑,实属正常现象,但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点则更为重要。

各人、各家庭的发展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接纳现实的同时,也不妨对外界的善意放平心态,而非反应过激地认为这样的善意是对自身的一种蔑视、同情或侮辱。

端正心态,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看待“慈善”,才能更好地汲取关怀的温度,借助慈善的力量,实现长远的发展。

我国素来提倡“友善”之价值观,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慈善是一种关怀与善意的体现,对周边人甚至天下人的善意本也不该“隐形”。

相比起老人发病倒地却无人帮扶,女童被车轮碾压路人却默不出声的社会,一个外卖小哥不顾工作将路人送至医院,全街人协助警察抓捕盗贼的社会显然更为温暖,也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所谓“善的感染善的”,善行不该被隐藏,而应该光风霁月地走在大道上,让更多的人被感染,将善意接力棒不断地传递下去。

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当“水滴筹”等公开筹款活动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开的“慈善”不该被视为特殊,而是该以更为寻常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

另外,“隐形慈善”常常造成诸多猜忌与质疑,如贪污腐败、“暗箱操作”等问题,这是既成事实。

与其让不完全知情的群众心怀不满,倒不如将所作所为公开。

一方面这是对善意的肯定与传扬;另一方面,公平、公正、公开莫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

让慈善不再“隐形”,既让每份善意有了归属,也在向人们展示社会的公正之风。

不过,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则大可不必。

善意本发乎资助者的一片诚心,不该被粉饰为救世般地的神创之举——善意应该处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高调慈善”变相抬高善行、善举的位置,一定程度上,难逃贩卖情感之嫌,终究只会为人们唾弃。

让善意之举不断传递,让善良之风恒久不变,先让善意不必“隐形”,让每一份善意都被坦然接受。

“隐形慈善”或许可以考虑删去“隐形”二字了!

【教师点评】

本文围绕“慈善不必隐形”这一中心论点,从三个方面论述:

第一,指出“隐形慈善”可以维护被帮扶者的个人尊严这一说法的不合理性;第二,提出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善行不该被隐藏;第三,顺势提出公开行善可以解决“隐形慈善”带来的问题。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有一种辩证思维,在文章最后,他并未全然赞同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

全文有破有立,思路清晰,对于“隐形慈善”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02

慈善未必需要闪光灯

1917周夏艳

近日,某大学根据就餐次数和消费金额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将补贴款直接打进饭卡,这种隐形的资助方式引起热议。

这种资助方式体现了校方对贫困学生的关心与体贴,校方既在物质上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他们,又在精神上维护了其个人尊严,可谓是两全其美。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种隐形的资助方式不够公开透明,而且影响力不足。

诚然,这种不公开的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可是公开的慈善就更好吗?

隐形慈善给受资助者带来的是体贴与温暖,而公开的慈善有时却会让受资助者倍感难堪与羞愤。

曾有一位接受公开资助的学生这样写道,“站在台上,台下闪光灯唰唰的一片照着眼睛生疼,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穿着表演服的演员,靠出卖自己换来捐款。

”这样高调的慈善已有作秀之嫌。

在尊重被资助者这一方面,隐形慈善更胜一筹。

虽说隐形慈善相对更好,但不意味着它本身的缺点不需要去改正。

隐形行善者常常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方面落人口实。

个人认为,学校可以将每月补贴名单公开在宣传栏处,将姓名和个人信息模糊化处理,重点突出学生每月的消费账单和资助款的落实,如此为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暗箱操作,维护公平公正。

至于影响力强弱的问题,我认为是不足以担忧的。

没有闪光灯的慈善对于受帮助的一方是温暖,会让他们以感恩之心投身于慈善活动;对于给予帮助的一方,是助人为乐,手有余香。

帮贫扶困的社会氛围就在其间悄然形成了。

当学校坚持这种行为甚至成为一种传统时,这种帮贫扶困的风气会自然而然地影响每一届学子,这对于推动大学生帮贫扶困有着正面导向作用。

对比闪光灯下的慈善,宣传是到位了,可是多少人目的是为了立住人设,最终捐款有没有实际下发,我们不得而知。

而隐形慈善资助活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摆拍作秀,也不是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而是为了对资助对象表示关心,给予帮助。

让需要被帮助的人真正得到帮助,这才是用意所在。

得到曝光,得到宣传固然是好的,但它只是加分项,并非决定项。

 

做好事得到表扬是理所当然的,可如若为了牟取声名去做好事,就难免有些颠倒主次了。

不需要闪光灯的隐形慈善,是不求名利、坚守本心的表现,我们理应支持。

【教师点评】

标题即观点,“闪光灯”的表述形象生动。

开篇即以精简的语言概述材料内容,指出隐形慈善的意义及其引起的争议。

继而通过与公开慈善的比较,肯定隐形慈善对受资助者的尊重,并从完善制度、影响力推测等方面回应质疑。

文章思路清晰,不蔓不枝,点题意识强。

03

为善需要“高调”

近日,某大学将每月在食堂吃饭平均花费较少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将资助金直接打入饭卡,引发了讨论。

在如今脱贫战收官之际,帮贫扶困的风气日益盛行的今天,我认为,为善需要“高调”。

“高调”为善,不是给自己的善心“标榜”,而是让善行在阳光下运行。

韩红的慈善基金会历来倡导公开透明,在为抗疫捐助时,她说:

“连一瓶矿泉水上的来龙去脉都能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与武汉红十字会相比,她凭借自己的善心与诚心赢得了掌声。

而新闻上时常播报有明星在公益活动中侵吞善款,这岂不是将自己的品行越抹越黑?

因此,“高调”可以使善行更加透明。

“高调”为善,可以让善行成为照进他人心房的一缕阳光,让其在接受善意后饮水思源,报效国家。

扶贫书记黄文秀在年幼时受到了政府的大力资助,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她饮水思源,时刻铭记父老乡亲与政府对她的关爱,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毕业后毅然返乡扶贫,以至于为反哺家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反观一些人受到了无私的帮助,却不知道帮助他们的人是谁,进而把帮助当成理所当然,坐吃山空,成为了没有理想空有躯壳的“寄生虫”。

也许有人会质疑:

公开帮助贫困学生,会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我认为这纯属不必要的忧虑。

当今社会尊重知识人才,崇尚勤俭节约,攀比风气日益减少。

作为大学生,更应认识到,贫穷只是一种出身,绝不代表个人的道德与能力。

受到资助,反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高调”为善可以使善行成为受助者的前行动力。

“高调”为善,不是“炫耀”自己的善心,而是像阳光一样四处传播,融化人们的内心。

人们普遍有一种从众心理,因此“高调”为善能够倡导帮贫扶困的风气。

近年,中国出现了陈光标等颇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家;直播“带货”、“买物”捐款、积分“植树”等线上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大量开展,人们逐渐把为善当成了一门“必修课”,以至于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高调”为善可以使善行的影响更加深远。

“小康”指日可待,“共同富裕”虽遥,也并非不可期。

在这关键的时期,社会各界更应该行动起来,让“高调”的为善风气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让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04

莫将善心送错人

近几天,一所大学资助贫困学生的方式在网上引起了大量讨论。

高校直接将补助款打入食堂消费较少的学生卡中,以此达到帮扶的目的。

有人对于这种隐形慈善竖起了大拇指,相较于传统的补助方式而言,隐形慈善的过程更加低调,可以很好地保护被资助人的个人尊严。

对于敏感自尊的贫困学生而言,似乎更为人性化。

然而问题也恰好出现在这里,这类隐形式的补助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

单一的评判标准,不加考察的直接放款,很容易就会将学校的一片善心送错了人,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隐形慈善固然有其体贴的一面,但其缺陷亦不可忽视。

首先,这种以“食堂消费量”来评判一个学生贫困与否的做法并不十分准确。

难道单单因为学生在食堂吃得少,校方就能将其列为资助对象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经济上,专家们以恩格尔系数来体现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即以饮食消费除以总消费的比值。

校方仅仅以食堂消费次数和金额作为发放补助的依据,这种方式似乎只看到了学生们的分子,却没有看到其分母。

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因为饭量大而与资助擦肩而过,而一些不需要资助的人却正好得到了补助款。

评判过于草率,便会造成扶贫不够精准,求不对需,那么慈善就变成了放款,失去了意义。

更重要的是,这种体制上的疏漏,还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南京街头的矿泉水车本意是给环卫工人们提供免费饮水,却被接踵而至的大妈们哄抢一空;公交车上为乘客行方便的零钱盒也被人洗劫。

有人说比黑暗更黑的是人心,而该校的补助方式也存在被这种黑暗吞噬的可能。

也许会有人故意刷单,骗取补助金。

这样最终会使整个慈善变质,违背了发起者的初心。

回到这个事件,我并不认为隐形慈善是种错误,相反,它对学生人格的维护值得大家推广,只是这种方式仍不够成熟,不够严密,推广之前应三思,我想如果这所高校加入更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将资助过程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受人监督。

这样的资助方式会可爱许多。

莫让善心送错人,善的花朵理应送给那些真正身处黑暗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