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184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docx

课文内容复习要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

龙源湖学校六

(1)班姓名_____

1、文言文两则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5.《学弈》全文: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

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

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

曰:

非然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弈:

下棋。

  2、秋:

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

全国。

4、诲:

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

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

天鹅。

8、援:

引,拉。

 9、缴:

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

他,指前一个人。

 11、俱:

一起。

 12、弗:

不。

 13、矣:

了。

 14、为:

因为。

 15、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说:

不是这样的。

6、《两小儿辩日》全文: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注释: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

辩论,争论。

 18、以:

认为。

  19、去:

离。

 20、日中:

正午。

21、及:

到 。

  22、盘盂:

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24、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25、决:

判断。

 26、汝:

你。

27、知:

通“智”。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8)、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中心句子是“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4、顶碗少年

1、《顶碗少年》一文中多处对观众的反应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

突出了表演的扣人心弦、全方位勾画出“顶碗少年的表现,有力地烘托、突出了少年的形象.

2、文中多次对碗进行了描写,这属于侧面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

3、《顶碗少年》一文给你的人生启迪是: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或:

成功来自拼搏;坚持就是胜利;宽容和鼓励使人走向成功;爱拼才会赢。

5、手指

《手指》一文的作者是丰子恺,我们在四年级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白鹅》。

揭示本文中心的语句是: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说明了团结力量大的人生哲理。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时间顺序,对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7、藏戏

1、藏戏的特点是

(1)戴着面具演出;

(2)演出是没有舞台;(3)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2、藏戏文化被称为“活化石”,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年。

3、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人们亲切的称他为“铁桥活佛”。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种特色鲜明的民居,这是一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引用资料、列数字。

2、客家民居的特点是营垒式建筑、按八卦布局排列;傣家竹楼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别致美观、宽敞通风。

9、《和田的维吾尔》

1、《和田的维吾尔》一文描写了维吾尔人豪气乐观、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的特点。

2、和田有玉石之都、地毯之都、瓜果之乡、丝绸之乡的美称。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

作用: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11、《灯光》

1、《灯光》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往事,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脉相通,含义深刻。

2、《灯光》一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烈士的献身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解释词语

泰山:

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五湖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

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13、一夜的工作

1、《一夜的工作》的作者是现代作家何其芳。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周恩来总理。

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一篇和他有关的文章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一夜的工作》一文的中心句是“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

3、《一夜的工作》从生活简朴、工作劳苦两个方面来描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其中生活简朴表现在陈设简单、夜宵简单;工作劳苦表现在工作量大、时间长、工作认真三个方面。

你课外阅读过的描写周总理的诗歌有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宋小明的《你是这样的人》。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

《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

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

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爷爷守夜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16、鲁宾逊漂流记

1、《鲁滨逊漂流记》一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

他的其他小说有《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少校》、《大疫年日记》、《罗克查娜》、《一个骑士的回忆》。

2、《鲁宾逊漂流记》一文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故事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记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突出了鲁滨逊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1、《汤米.索亚历险记》一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尺”。

他的第一篇引人注目的短篇小说是《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

早期作品有《竞选州长》,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2、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被誉为“美国现代小说之父”、“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最具美国本土特色的作家”。

他的四大名著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

《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第二部成名之作。

3、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马克吐温的文章是《威尼斯的小艇》《百万英镑》。

4、故事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五次的历险,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淘气调皮、正义勇敢的“顽童”形象。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她为了探索“其他物质又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

2、《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3、居里夫人具有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

文中用爱因斯坦的话来印证: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1、《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中飞天梦实现的过程:

万户飞天---“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神五”升天---神六载人航天飞行。

航天人更远的梦想是:

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3、“神五”载人航天飞行的飞行员是杨利伟,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的飞行员是费俊龙、聂海胜。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主要观点就是文章的题目,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用了三个事例来论证观点,这三个事例飞别是: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

要敏锐的发现问题,,要坚持不懈的思考,深入的解决问题。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

写作方法是用事实来说明一个道理。

•21、《我最好的老师》

•1、《我最好的老师》一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对科学的怀疑精神。

•2、《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怀特森先生让我和我的同学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3、我之所以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是因为怀特森先生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还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态度,促使他的学生在质疑中懂得学习必须严谨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