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142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docx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

秦国经[1]

一、琉球官学的设立

清代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清代的最高学府。

它是仿中国古代的国学制度设立的。

国子监最早叫国子学,始设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是专门为贵胄子弟而设立的大学。

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

明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

清沿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设国子监,一应事宜,由礼部掌行。

顺治十五年改由本监自行办理。

康熙二年(1663)仍归礼部管理。

康熙十年一切应行应题事宜又改归本监掌行。

这体制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学部遂被废除。

国子监是“掌国学政令”[2]的机关,清统治者对它十分重视,顺治帝曾亲自视察国子监,以后历代相沿,称为“临雍视学”。

康熙时重修国子监,并亲自为国子监题写“彝伦堂”匾额。

乾隆帝命在国子监彝伦堂南面建辟雍殿,并亲临辟雍殿举行隆重的讲学典礼。

国子监设管理监事大臣一人,由大学土、尚书、侍郎内特简。

以下设有祭酒、司业、监承、博士、典簿、典籍、助教、学正、学录、教习、笔帖式等官员。

监内设有绳愆厅、博土厅、典簿厅、典籍厅、六堂、八旗官学、琉球官学、俄罗斯学、算学、档子房、钱粮处等机构,以分别负责教学和各项事务。

在国子监入学的主要有贡生和监生。

“贡生凡六:

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

监生凡四:

曰恩监、荫监、优监、例监。

荫监有二:

曰恩萌、难荫。

通谓之国子监生。

”[3]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是监生学习之所。

国子监生在监肄业称为“坐监”,坐监日期,长短不一。

国子监的课程仿照宋代胡瑗将经义、治事分斋的办法。

经义,主要学习《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兼及各家学说。

治事,主要学习历代典礼、赋役、律令、边防、水利、天官、河渠、算法之类。

国子监订有严格的教学、考试制度,以便培养出合格的封建统治人才。

琉球官学的设立与学舍

中国和琉球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

据史籍记载,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曾派羽骑尉朱宽至琉球。

此后数百年来,双方不断往来,至中国明太祖即位,琉球中山王察度主政后,中琉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中山王察度请求送王子日孜每、阔八马等来华入监学习,洪武帝允准并诏令工部在南京国子监前,专门建一所王子书房,以作王子学习、生活的处所。

此次髓王子入学的还有小山王察度之舅仁悦慈、山南国寨官之子实他卢尾段贺志等。

自此以后,遂为定例,琉球中山王不断派官生来监学习。

如嘉靖五年(1526年)琉球中山王谴官生蔡廷善等四人入学,嘉靖十一年归国。

嘉靖十七年琉球中山王遣梁炫等四人入国学,至嘉靖二十三年学成归国。

嘉靖二十九年琉球来华贡使携陪臣子弟五人入国学学习等等。

[4]

清朝沿袭明代的制度,继续接纳琉球陪臣子弟来华入监读书。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册封使汪楫、林麟焻自琉球返国后,根据中山王尚贞的请求,奏请皇帝允准琉球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

康熙帝很快就批准了中山王尚贞的请求。

中山王尚贞随后于康熙二十七年派遣了梁成楫等人随贡使耳目官魏应伯一同进京入监学习,此为清代首批入监学习的琉球官学生。

康熙帝为此曾谕令礼部,“琉球国送到陪臣子弟三人入监读书,著安置得所。

……俾之讲习有成焉。

”[5]礼部和国子监根据皇帝的谕令,在国子监内专门设立了琉球官学,选派了得力的教习、助教等官员,负责琉球官生的教学和管理。

自此以后,有清一代,每遇清帝册封中山王后,琉球新主照例请派陪臣子弟入监读书,成为定例。

琉球官学设于今北京安定门内的国子监街。

在国子监内敬一亭西厢。

学舍有正厅三间:

正厅有匾额为“海藩受学”。

两旁对联是:

“所见异,所闻异”,“此心同,此理同”。

中一间为公座,是国子监堂官稽查之所,东一间是董率各员的住宿之处。

西一间是教习居住的地方。

正厅之后还有一所五间:

中为讲堂。

左右四间为琉球官生居住。

正厅东西厢房是跟伴、厨役居住的地方。

二、琉球官学生的派遣

1、琉球国第一批来华入监的官生。

琉球国中山王第一批派遣来华的官生有梁成楫、蔡文溥、阮维新、郑秉均等四人。

这批官生来华的缘起,见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礼部奏琉:

“据差还琉球国翰林院检讨汪楫、中书舍人林麟焻疏言,中山王尚贞亲诣馆舍云:

‘下国僻处弹丸,常惭卑陋,向学有心。

稽明洪武、永乐年间,常本国生徒入国子监读书,今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

事下臣部,臣部咨国子监。

据国子监咨复,查太学志载,洪武二十五年秋琉球国王遣其子日孜等及陪臣之子入监。

自是以后,至于隆万之际,凡十四、五次来学,向慕文教。

琉球于诸国为最笃国家,待之以为最优。

臣等复查史载,唐贞观中兴学校,新罗、百济俱遣子弟入学。

琉球自明初始内封。

会典载大琉球国朝贡不时。

王子及陪臣子弟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

又载,洪武、永乐、宣德、成化以后,琉球官生俱入监读书。

今该国王尚贞以本国远被皇仁,倾心向学,恳祈使臣汪楫等转奏,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应准所请。

其遣陪臣子弟入监读书,俟命下之日,知会该国可也。

奉旨:

依议。

钦此。

”[6]

琉球官生来华,得旨允准后,梁成楫等四人于康熙二十五年动身来华,不幸郑秉均在海途中遭风遇难。

其他三人入监后均能勤奋读书,最后圆满完成了学业。

康熙二十九年,中山王尚贞遣使入贡,并请官学生归国。

得旨允准后,梁成楫等三人于康熙三十年随贡使回国。

2、琉球国第二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官生。

第二批来华的官生有蔡用佐、蔡元龙、郑师崇等三人。

康熙五十九年清廷册封使翰林院检讨海宝、编修徐葆光册封事竣返国后上奏称,

“臣等奉旨册封琉球,礼毕宴语。

王令通事致词云:

‘本国僻处海外,荒陋成风,于康熙二十五年奉旨许遣官生阮维新,蔡文溥等三人入学读书。

今得略知文教,皆皇上之赐。

自此三十年来无从上请。

今天朝遣使臣至国,求照前使臣汪楫代请入学读书旧例,陈远人向化之意。

倘蒙谕允得照前例,再遣官生入学读书,则皇上之教益广矣’。

臣等理合据辞缮折代奏。

奉旨:

该部议奏。

礼部得旨后,于康熙年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具题:

“应如所请,准其官生等赴京入监读书”。

八月初五日奉旨:

“依议”。

[7]

中山王尚敬得旨后,随于康熙六十一年遣官生蔡用佐、蔡元龙、郑师崇三人同贡使毛弘健等一同来京入监读书。

不幸,这批官生俱于海途中船沉遇难。

3、琉球国第三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官生。

琉球国派遣的第三批官生有郑秉哲、蔡宏训、郑谦等三人。

雍正二年(1724),中山王尚敬再遣官生郑秉哲、蔡宏训、郑谦三人同贡使王舅翁国柱等赴京入监读书。

郑秉哲到国子监后,自陈愿学八股文字,国子监为此专门挑选了文行兼优的拔贡生李著为教习。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礼部奏称:

“据国子监祭酒宗室伊尔登等疏称,礼部札送琉球陪臣子弟郑秉哲、郑谦等到监。

臣等询其声音,粗通汉语。

问其欲学何业?

皆愿学八股文字。

臣等谨遵旧例选取贡生李著,俾之朝夕讲解,学习文艺。

臣监现今博士员缺未补,今派学正一员,暂行董率。

博士到任,仍照旧例令博土专管,臣等不时稽察…。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奉旨:

依议。

钦此。

”[8]

是年,官生蔡宏训不幸病故。

皇帝特赐白金三百两,以二百两交贡使附归其家,以一百两交礼部官于近京地方茔葬。

为此,礼部行文户部和工部,给发好棺木一口,围棺红绸一匹,并抬夫扛绳等物,送至张家湾埋葬。

[9]

官生郑秉哲等学习四年之后,例应归国。

为此琉球中山王尚敬奏称:

“据琉球国肄业官生郑秉哲、郑谦呈称,秉哲等雍正元年奉旨入监读书,于二年到京就馆。

四载以来,荷蒙圣泽优渥,赏给饭食衣服、器用,虚糜无数。

秉哲等向化敬业,沾被日深,当圣天子文教覃敷,愚蒙渐启。

从事经书;固欲穷其奥旨,倾心制义,略已学为成篇。

……近缘贡使毛汝龙等来京,接有家信,知双亲益表倚闾迫切。

……”[10]事得允准后,官生郑秉哲等于雍正六年归国。

4、琉球国第四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官生。

第四批来华的官生有郑孝德、梁允治、蔡世昌、金型等四人。

乾隆十九年(1754)琉球世子尚穆遣使入贡,兼请袭封。

乾隆二十年命翰林院侍读全魁、编修周煌充正副使,往封琉球国世子尚穆为王。

乾隆二十二年册封使全魁、周煌自琉球还,上疏奏言:

“臣等奉使将旋,中山王臣尚穆诣馆设宴送臣,令陪臣通事向臣等致辞,恳请许其遣陪臣子弟入学。

”[11]事下礼部,部议应如所请。

得旨充准后,琉球国中山王尚穆于乾隆二十四年遣陪臣子弟郑孝德、梁允治、蔡世昌、金型入监学习。

乾隆二十五年郑孝德等四人随贡使毛世俊到京,并随进围屏纸三千张、蕉布五十匹。

国子监选派拔贡生潘相为教习,派博士张凤书、助教林人魁董率。

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十六日,官生金型不幸病故。

是年四月二十日,官生梁允治也不幸病故。

乾隆二十六年,逢孝圣宪皇后七旬万寿圣节,官生郑孝德等随国子监肄业诸生进呈诗册,并随班迎圣驾。

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帝亲奉安舆由圆明园还宫。

当时孝德等随国子监官生于西直门内迎驾,得乾隆帝“霁颜顾问”。

圣驾还宫后,特赐孝德等缎匹。

为此,郑孝德等曾写诗以志盛,诗云:

“辛巳十一月十五日,皇上恭迎皇太后自圆明园还宫,恭庆万寿。

诏许陆臣孝德等用本国衣冠,随班接驾,恭纪一首:

温纶特许附鹧班,绣陌恭迎慈驾还。

自喜频年叨圣泽,旋欣此际仰天颜。

春明紫剡晖光远,日丽金鞭指顾间,夹道虞弦歌复旦,陪臣拜舞效呼山。

”[12]郑孝德、蔡世昌“在学三年颇知文艺。

所作性理论并骈体文俱有可观,书法端楷”。

[13]乾隆二十九年,中山王尚穆遣耳目官马国器、正议大夫梁煌等赍表请旨,令官生郑孝德、蔡世昌归国。

事得允准后,于当年回国。

5、琉球国第五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学生。

琉球国第五批来华官生是中山王尚温所派。

他们有向寻思,向世德、郑邦孝、周崇乔等四人。

[14]

乾隆五十九年,琉球国中山王尚穆去世。

嘉庆三年(1798年)世孙尚温遣使入贡,兼请袭封。

嘉庆四年清帝命翰林院修撰赵文楷,编修李鼎元充正、副使,往封琉球世孙尚温为王。

嘉庆五年册封使返华后上疏称,中山王尚温愿陪臣子弟入学读书,嘉庆六年礼部奏准,“准其于应贡之年遣令来京”。

于是尚温于嘉庆七年派了向寻思、向世德、郑邦孝、周崇乔等四名官生,并向善荣、毛长芳、蔡载金、蔡思恭等四名跟伴同贡使向铨等一同进京入监学习。

[15]

6、琉球国第六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官生。

琉球国第六批来华官生有毛邦俊、向邦正、梁文翼、杨海昌等四人。

嘉庆十年,琉球国王世孙尚灏请求增加入监学习官生名额,还要求派陪臣子弟到清朝太医院学习医术,以敷国内的需要。

尚灏详称:

“历届遣送官生四人入监读书之外,更有随伴四人,只供役使。

今生齿日繁,若只令四人学习遣回本国,不敷分教。

现照历届奏准名数,谨遣官生毛邦俊、向邦正、梁文翼,杨海昌等四人,随同贡使毛廷勷等进京入监肄业外,更有随伴孙国栋、红泰熙、伯恢绪、荣祉佑四人亦属同官子弟,意欲仰恳皇上恩施,格外俯准孙国栋,红泰熙二人同官生毛邦俊等一同入监学业。

其伯恢绪、荣祉佑二人求入太医院学习医理。

”[16]

尚灏的请求,经礼部和国子监议复奏准,琉球官生入监名额仍限四人。

至于宫生入太医学习医术,向无此例,亦不允行。

这样尚灏只派了毛邦俊、向邦正、梁文翼、杨海昌四人入监学习。

其他四名只作为书童,以便官生役使。

这四名官生于嘉庆十一年二月到京。

国子监选派优贡生、福建人陈梦莲为教习,派满州博士庆龄、汉博士嵩梁董率。

并派助教乌什杭阿,德楞额等二员料理一切。

经过三年学习的毛邦俊等官生,于嘉庆十四年随贡使王舅毛光国、紫禁大夫郑章观等一同回国。

7、琉球国第七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官生。

第七批来华的琉球官生有陈善继、马执宏,毛世辉、梁元枢等四人。

嘉庆十二年七月命翰林院编修齐鲲、工科给事中费赐章往封世孙尚灏为王。

事毕返华后疏称,中山王尚灏愿遣陪臣子弟入监读书。

得旨允行。

嘉庆十六年十月琉球国王遣陪臣子弟陈善继,马执宏、毛世辉、梁元枢来华至监。

国子监选派副贡生黄景福为教习,派博士庆龄、助教金特赫、博士陈世昌董率。

官生陈继善等于嘉庆十六年入监学习,至嘉庆十九年应三年学习期满。

但贡使尚未来华,礼部为此奏准:

“琉球官生到监三年期满,其未回国以前,所有一切银米食物等项照旧由监支领。

俟该国有贡使来京奏请回国,再行办理”。

[17]

嘉庆二十年二月陈善继等四名官生及跟伴随琉球贡使耳目官向斌、副使正议大夫郑嘉训等一同归国。

8、琉球国第八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官生。

第八批来华的琉球官生有阮宣诏、郑学楷、向克秀、东国兴等四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琉球国中山王尚育遣陪臣子弟阮宣诏、郑学楷、向克秀,东国兴四人来华入监学习。

国子监选派贡生教习,派博士,助教董率,国子监堂官不时稽察,一切按定制进行。

道光二十五年,阮宣诏等学习期满,照例随贡使一同回国。

[18]

9、琉球国第九批来华入监学习的官生。

第九批来华的琉球官生有葛兆庆、林世忠、林世功、毛启祥等四人。

同治五年,清帝遣詹事府右赞善赵新、内阁中书于光甲往封琉球世子尚泰为王。

尚泰请册封使转奏皇帝,愿派陪臣子弟入监读书。

事得允准。

同治六年(1867年)中山王尚泰遣陪臣子弟葛兆庆、林世忠、林世功、毛启祥等四人入监读书。

照例跟伴蔡光地、衡向辉、茄行仁、雍廷基等一同来华,供官生役使。

[19]不幸,毛启祥在入京途中,行至江阴县于同治八年六月初八日因病去世。

跟伴雍廷基亦因患病于是年六月十五日舟抵建德县地方身故。

官生葛兆庆、林世忠也不幸病故。

[20]同治十一年琉球中山王尚泰遣耳目官向德裕等入贡。

官生林世功等在监读书已逾三年,于同治十二年照例随贡使一同回国。

有清一代,自康熙二十三年,迄同治十二年,共190年间,琉球国中山王先后九次派遣陪臣子弟来华入监学习,一般每次派四人,也间或有三人。

现在笔者见诸档案文献记载的,这九批来华琉球官生共三十四人。

三、琉球官学的课程与教规

琉球官学主要课程是孔子、孟子、朱熹等儒家的经典。

琉球官生一般先读《小学》。

《小学》为宋朝朱熹等编纂,它辑录了儒家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行。

共六卷,分内、外二篇。

内篇包括《主教》、《明伦》、《敬身》和《稽古》。

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是中国封建时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读课本。

读完《小学》进而学习《近思录》。

《近思录》也是朱熹等编撰的,共十四卷。

摘录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等人的言论,得六百二十二条。

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十四门。

以后,清代的张伯行又仿其体例,摘录朱熹言论,作《续近思录》十四卷,共六百三十九条。

学完《近思录》后,开始学习主要课程——四书、五经。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课本。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共二十一篇。

《孟子》记载亚圣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

《大学》主要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为南宋以后理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中庸》主要讲“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

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成是世界的主体。

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

《诗》又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编成于春秋,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它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书》又称《书经》,即《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易》又称《易经》,即《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它通过八卦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哲学思想。

《礼》又称《礼记》或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等四十九篇。

《春秋》为编年体的春秋史,孔子编纂。

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记述了242年的历史。

官生学习课程由浅及深,先学《小学》以启蒙,次学《近思录》以为学习《四书》的阶梯,再学《四书》,以作学《五经》的阶梯。

琉球官生入学后,一般先进行入学教育后,才能学习正课。

入学教育包括讲明当时的形势、中国和琉球的地理位置,端正入学的目的,不能“以取利禄为急务”,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教以学习方法,读书要辨正伪,要有本原、有次序、有纲领,循序渐近。

[21]

琉球官学很注重对学生如何为人的道德教育。

要首明正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次明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为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第四为处世之要,即正其谊,不谋私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第五为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不得反求诸己。

第六为学习项目:

一曰学礼,二曰学坐,三曰学行,四曰学立,五曰学言,六曰学揖,七曰学诵,八曰学书。

琉球官学的学规:

1、每月朔望,早起沐浴,正衣冠。

候大人拜庙后,随班拜孔庙,行三跪九叩首。

首次拜后殿,三跪九叩首。

次谒文公祠,一跪三叩首。

已毕,随诣彝伦堂。

上堂打三躬。

退出讲堂,打三躬。

2、未领清朝衣冠时,穿琉球冠服。

已领之后,即穿所赐清朝冠服。

3、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

到讲堂听讲《小学》数条。

《小学》完,讲《近思录》,午饭后讲经书数条。

然后临帖写字。

晚上,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

次日背诵。

4、讲书之时,诸生以齿序立,专心听讲,若有语言不通,意义未晓者,必须再三问明。

5、听讲之后,各归本位学习。

衣冠必肃整,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庄,不得笑语喧哗。

6、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

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论序等类一篇。

7、跟伴各自约束,不得恣其出入,听其傲慢,有乖礼法。

8、官生出入务须禀请该教习,不得听其任意游荡。

[22]

四、琉球官学生的待遇

琉球官学生来华学习,清政府从衣、食、住、行及学习用品方面,都给以优厚的待遇,使其有舒适、安定的生活,俾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官学生的廪给制度,创始于康熙,完备于乾隆。

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官学生梁成楫等入学。

康熙帝谕令礼部,凡官生、从人照进贡都通事之例,发给衣帽、食物及生活用品并由国子监拨给十余间房屋,为居住之所。

“著安置得所”,“俾之讲习有成焉”[23]。

到了乾隆时期,对琉球官学生的衣、食、住、用等物品的种类、数量、领发制度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一完备的廪给制度,一直实行到清末。

口粮食物

官生口粮:

每名每日给白米二升,跟役每人每日给白米一升。

由国子监每季核算人数,移咨户部领官仓白米。

官生食物:

每人每日给鸡一支、肉二斤、茶叶五钱、豆腐一斤、花椒五分,清酱油四两,香油四钱,酱四两、黄酒一瓶、菜一斤、盐一两、灯油二两。

跟役每人每日给肉一斤、盐一两、菜十两。

每月三、九之日,由国子监出具印领赴光禄寺领取,国子监博士厅查照发给。

衣服、鞋帽

冬季,官生每人给貂皮领袖官用缎面细羊羔皮袄、羊皮褂、纺丝绵袄中衣各一件。

染貂帽一顶,鹿皮鞋、连毯袜各一双。

春、秋二季,每名官生给官用缎面杭绸里棉袍、官用缎面纺丝里棉褂、纺丝衫中衣各一件。

线缨凉帽一顶。

官用缎靴一双,马皮靴一双。

另给棉布袍,褂各一件。

布棉被褥、头枕各一分。

夏季,每名官生给硬纱袍褂、罗衫中衣各一件,绸被褥一床。

马皮帮牛皮靴、布棉袜各一双。

另给单布袍、布衫各一件,雨缨凉帽一顶。

以上衣服鞋帽等物,由国子监按例移咨礼部转行内务府广储司,每年二月、五月、十月出具印领,由内务府广储司照数遣官送给,国子监博士厅查照发给。

跟伴,每年冬季每人给布面老羊皮袄、棉布袄、中衣各一件,貂皮帽各一顶。

马皮帮牛皮靴、布袜各一双。

春、秋二季,每人给布棉袍、褂各一件。

夏季,每人给单布袍衫,布衫、中衣各一件。

雨缨凉帽各一顶、布被褥各一床。

[24]

住房

琉球官学后院一所五间为官生住房。

中间为讲堂。

左右四间,官生各住一间。

正厅东西耳房:

西耳房二间为厨房,住厨役、火夫各一名。

东耳房各从人跟役居住。

另设有浴室、厕所,生活十分方便。

每年四月初一日,国子监行文内务府,内务府派官员在琉球官学馆院内前后高搭凉棚二座,以便防暑。

秋天八月底由内务府撤除。

纸笔墨银

为保证琉球官生学习用品,每名每月给纸、墨、笔银一两五钱。

由国子监移咨户部关领,国子监博士厅查照发给。

[25]

生活用品

官生的生活用品,最初由礼部行文工部给发。

以后改由国子监行文内务府,由内务府广储司办理发给。

发给官生的杂物有:

席子十领,白毯子八条、高桌六张、满桌四张、椅子八张、板凳六条、锡烛台四个、锡灯台四个、锡茶壶二把、锡酒壶二把、茶盅十六个、酒盅十个、大磁碗二十个、小磁碗二十个、小盘十个、筷子两把、木盘二个、磁碟十六个、广铁锔二口,小磁盆六个、水缸四个,连钩扁担水桶一副、连绳柳罐一个、瓢四个、笤三把、竹扫帚三把、铁通条一根、锅盖二个、砂锅子四个,棉布门帘六个,竹门帘四个、洗面铜盆四个、木杓二把,盛书竖柜四顶、火盆四个。

[26]各朝视官生的多少,什物数量有增有减。

木器、磁器等物,如有损坏,由国子监随时咨明内务府,内务府随派匠役修理。

炭火供给

康熙时每名官生每日送给煤二十斤、白炭三斤。

乾隆时改为每名每日给硬煤十五斤、木炭五斤。

同治时每人每日供应硬煤十一斤四两、木炭三斤十二两、蜡烛二斤。

[27]每年冬季十月至五月,每人每日加送烤炭,白炭各五斤。

每年十月二十六日开始由国子监行文内务府,由内务府煤炭局每月遣役送给煤炭一次。

五、琉球官生学成归国

琉球官生入监学习,一般以三年为限。

在三年学习期间,一般都能用功读书,勤学好问,尊师亲友。

有不少官生学习成绩优秀。

如乾隆时来学的郑孝德、蔡世昌等,不仅对经书有较深的研究,而且也写得一手好的诗文。

郑孝德作了很多好诗,现举一首以见一班。

“接家信志喜。

郑孝德

海外一飘波重洋,舌耨笔耕傍天堂。

回忆离家经四载,思亲何尝一日忘。

年年空作登楼赋,雁飞曾不到炎荒。

有客忽从榕城至,遗我平安书一囊。

开缄惊视眶旋泪,捧诵一遍喜欲狂。

天相莲卢常迪吉,慈母康宁晚景昌。

从知万金何足宝,置书怀袖乐无疆。

孤身远道虽未返,欢心何异到家乡”。

[28]

在官生毕业之时,皇帝照例要厚加赏赐。

赏赐的绸缎都是皇宫内所存的珍品。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康熙帝曾谕令:

“凡赏外国应沾实惠,以见柔远之意。

户部库缎不如内库缎匹。

此赏琉球国王缎匹向内库取赏”。

[29]以后成为定例,凡赏琉球国王及官生的绸棉都从内库领取。

是年赏郑孝德等毕业官生,每人大彩缎里绸各二匹、毛青布各六匹。

赏跟伴每人毛青布六匹。

颁赏事宜由礼部主客司办理。

一般礼部先具题奏准后,由礼部行文内务府,内务府缎库将应赏缎匹送至紫禁城午门前。

届时在午门举行隆重的颁赏琉球使臣及官生的仪式。

官生回国之前,礼部还照例要筵宴一次。

然后发给驿令,同贡使一块归国。

官生学成归国都十分感谢皇帝和眷恋中土,如同治七年官生林世功呈称:

“入监肄业三载有余……荷蒙圣泽优渥,教之以节义文章,……又赏给饭食、衣服、器皿,虚糜无数……”[30]官生归国后,还要请贡使代为具表谢恩,并附进嫩熟蕉布一百匹,围屏纸五千张,以表谢意。

琉球来华官生,多数学成毕业,丰收而归。

但也有少数官生,不幸因病死亡。

对于死亡的官生,清朝都厚加抚恤。

一般都赏白金三百两,以二百两交贡使附归其家,以一百两交礼官员,置棺木葬于北京附近通州张家湾地方。

例如:

雍正二年官生蔡宏训在监病故,国子监即时呈报礼部。

礼部随即行文户部和工部,给发好棺木一口,围棺红绸一匹,并抬夫杠绳等物,送至张家湾埋葬。

六、琉球官生来华入监学习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琉球官生来华入监学习,始寻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终于清同治十二年。

这一制度实行四百多年来,为琉琉国培养了大批安邦治世的人才,传播了中华文明,在琉球宣传、普及了儒家思想文化,对促进当时中琉友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琉球官生入监学习制度,是中琉交往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琉封贡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封贡制度是保证两国政治关系稳定、经济互通有无、文化互相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

每届册封或琉球特别需要时,中山王照例请派陪臣子弟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