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012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docx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

解读国发2号,聚集贵州发展

一、导读:

进入十二五时期后,贵州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简称2号文件),国发2号文件的发布与实施,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近5年来,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70多个支持地方发展的相关文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比起来支持贵州发展的国发2号文件,为其中含金量最高的。

2号文件从贵州实际出发,抓住贵州发展关键,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思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在顶层设计上对贵州省提出的主基调(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主战略(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等给予了充分认可,进一步明确贵州推进跨越发展的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方法途径,为贵州发展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支持。

(一)定位贵州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

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年度

贫困标准

贵州贫困人数

全国贫困人数

百分比

2009

1196元

418万

3597万

11.62%

2011

2300元

1521万

12800万

11.88%

GDP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黔东南

312.57

东莞市

4246亿

贵州

4594亿

14143

3472

62.4%

(西部地区71.4%)

全国

397983亿

19109

5919

80.1%

相当于全国比例

1.15%

74%

58.7%

落后全国8年,落后西部4年

2010年贵州与全国的几项指标对比:

此外,贵州相对封闭,。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2012年3月31日首次公布的全国31个省市对外开放指数排名,在2011年,贵州的开放度为3.4%,为全国倒数第一,而全国开放度最高的上海则是84.7%,差距非常巨大。

贵州只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才能吸引国内外各种资本的大量进入,贵州也才能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边缘融入主流经济社会。

《意见》指出了贵州存在的主要的困难有:

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差距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面广量大程度深的贫困地区。

《意见》分析了贵州的优势:

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面临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初步形成了带动能力较强的黔中经济区。

(二)国发2号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二、出台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新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民生也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各方面的原因,贵州迄今仍然是我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的省份,也可以说是全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省份。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高度关注、高度重视。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贵州工作作出明确的指示。

2011年6月,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再次带队到北京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工作,到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事关贵州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汇报衔接,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

根据中央的要求,去年9月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42个部门和单位共158人组成的国家联合工作组,赴贵州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地调研,而且前后广泛听取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于10月起草了这个文件的文本,11月中旬将文件(征求意见稿)分送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然后根据反馈意见,讨论、补充、修改、完善,再讨论、再补充、再修改、再完善。

12月下旬报送国务院。

经国务院审定同意,于今年的1月12号下发了这个文件,也就是国发[2012]2号文件。

三、《意见》概览

国发2号文件共分十一个部分,对贵州交通、水利、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扶贫开发、社会事业、改革开放等重点发展任务作了全面部署,从财税、投资、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系列突破性支持政策。

全文使用“加强”一词达65次、“加快”一词达53次、“推进”一词达53次、“加大”一词达41次、“大力发展”一词达17次、“扩大”一词达14次、“着力”一词达10次、“积极推进”一词达9次,还有若干“大力推进”、“继续推进”、“进一步推进”、“抓紧”等词语,充满了对贵州省“稳中求快、快中保好,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和“后发赶超”的希望。

创造性贯彻落实2号文件精神,是实现“贵州速度”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四、重点解读

1、指导思想(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加强交通、水利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着力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彻底改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城乡面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简称四基地一枢纽)

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简称三区一屏障)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黎平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未来五年,贵州水利建设将稳步保持在每年两百个亿左右,通过十二五的努力,贵州水利投资将达到一千亿以上。

这些水利工程必定能为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扭转,森林覆盖率达到45%;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贵州目前还有农村贫困人口505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贫困发生率为16.5%,居人全国第二,是全国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省委、省政府提出确保在十二五期间贫困人口减少到300万以上,2020年全部解决505万人的贫困问题,基本清洁卫生绝对贫困现象。

粟战书书记多次强调,贵州最核心的民生是收入,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十二五期间,贵州把扶贫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0%,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栗战书在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2015年接近西部小康,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

为实现目标,报告详细提出了今后五年我省的奋斗目标及七个主要方面的发展要务。

——奋战五年,努力冲出“经济洼地”,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实现“三高于、一达到、五翻番”,即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地区平均、高于我省以往水平;到201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提高到80%以上,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接近4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奋战五年,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20个县(市、区)实现全面小康,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学前三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

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障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完善团结和谐、管理规范、安定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格局,社会建设基础更加牢固,社会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奋战五年,着力构筑“精神高地”,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准和精神面貌跃上新台阶。

大力挖掘、深入提炼贵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奋战五年,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民主法制建设跃上新台阶。

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依法治省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人大、政协和群团等工作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局面更加巩固。

深入践行“同心”思想,统一战线更加广泛,形成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推进贵州改革发展事业的强大合力。

——奋战五年,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跃上新台阶。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创造力、执行力、公信力显著增强。

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进一步发扬,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保持清正廉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我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提出确保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省委书记栗战书说,贵州将牢固树立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是贵州“第一大民生工程”的意识,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在今后10年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我省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按这个新标准测算,贵州的贫困人口达1521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0%以上。

 

未来10年,我省将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差别化扶贫和社会化扶贫,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的同时,重点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扶持,集中攻克占全省贫困人口95%的老、少、穷地区的贫困问题,鼓励重点县和贫困乡“减贫摘帽”;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娄山脉等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实施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大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今后五年,我省要构建完善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改造农村电网,新建30万口沼气池,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每年培训转移10万名农村劳动力,全面完成现有5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脱贫任务,基本实现1户农户转移1人、掌握1门实用技术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逐步把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高发区35万户15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出大山;切实搞好扶贫开发政策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妥善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常年生活困难的群众的温饱问题。

4、空间布局

——黔中经济区。

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

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黔北经济协作区。

以遵义、铜仁为节点城市,以黔北、黔东北为腹地,积极构建连结成渝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经济走廊。

重点发展航天等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特色轻工、旅游等产业。

推进武陵山地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攻坚。

——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

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

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钢铁有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

——“三州”等民族地区。

加快推进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发展。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六、关键词解读

1、交通

交通是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全省综合交通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发展基础差,全省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新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意见》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支持我省优先发展交通,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

《意见》将我省定位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突破国家既有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等各专项交通发展规划,在交通路网布局、项目规模等方面对我省给予很大倾斜支持。

拟支持建设的铁路达4500公里左右,超过现有铁路里程2倍;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超过现有高速公路里程1倍,大量的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也将在近几年加快实施改造,路网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贵阳龙洞堡机场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枢纽空港加以重点发展,全省机场布局在国家原规划“一干十支”的基础上新增规划3个支线机场,形成“一干十三支”格局,同时,航空客货运输也将在国家支持下得到加快发展;全省水运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等通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黄金水运通道建设加速推进。

总之,《意见》以全国甚至国际的视野看待我省交通发展,力求尽快把我省打造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交通纽带。

5至10年后,全省四通八达、人便其行、货畅其流、高效衔接、运力强大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将正式形成,足以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三位一体

《意见》指出:

“全面实施“三位一体”规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是继国务院批复《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简称《规划》)后,再次强调要加强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

全面实施《规划》是打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制约的迫切需要。

《规划》确定“积极推进夹岩、黄家湾、五嘎冲、马岭等大型水库建设,开工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项目,到2020年全省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59.4亿立方米。

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改造工程”;并明确“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等工程,加强水源地和湿地保护。

增加造林和抚育任务。

对生态位置重要的陡坡耕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加大石漠化防治力度,到202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面覆盖工程小区。

”这对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现状看,贵州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仍是制约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据预测,2015年、2020年全省需水量缺口分别为40.9亿和60.6亿立方米,规划实施后,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需求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59.4亿立方米,人均389立方米;有效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实施《规划》是探索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实践,贵州省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基本农田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利建设滞后、生态恶化、石漠化严重、发展方式粗放,是造成贫困的根源,必须从水利建设、生态改善、石漠化治理等根本问题入手,加快转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从全局看实施《规划》是构筑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遏制住石漠化扩展势头,生态环境脆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量,事关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中国两大经济引擎——“长三角”、“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

3、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但是,我省产业发展速度慢、总量小、产业链短、产业幅窄、附加值低等问题突出,加剧了与其他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我省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为充分利用好我省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意见》中将我省明确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并将“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我省煤、磷、铝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能源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有利于发展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一体化产业,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依托“三线”老工业基地和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阳、遵义国家级开发区等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壮大航空航天、能矿及工程、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装备制造业;依托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产业基础、技术优势和品牌带动等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白酒、茶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轻工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众多著名旅游景点以及多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为我省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发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贵州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总体上看,贵州城镇体系还在完善和建设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大中小功能协调配套的城镇体系。

主要表现为,一是城镇化水平低,2011年贵州城镇化率为35%,低于全国水平约15个百分点左右,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三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弱,部分县城和重点镇人口也比较少,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对广大农民的吸纳能力不够,对广大农村的带动能力不强。

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统筹城乡发展,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尤为艰巨。

《意见》充分肯定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镇化带动战略”,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强调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培育黔中城市群,打造一批节点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

特别提出,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研究调整优化行政区划。

”这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一脉相承。

基于贵阳市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提出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进一步明确了贵阳市的发展定位,有助于贵阳提速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带动全省加快实现跨越。

《意见》提出加强黔中城市群与六盘水、铜仁、兴义等城市的联系,有助于区域间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形成全省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贵州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弱的状况,《意见》提出了交通、给排水、供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尤其是突出强调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要提高区域间快速通达能力,统筹规划以贵阳为中心、连接重要节点城市的快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这将有利于加强各市州之间的横向联系,深化区域合作。

三是有序发展产业园区。

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我省城镇化的滞后,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滞后。

为确保贵州工业化进程沿着健康有序轨道科学推进,《意见》提出要规范发展产业园区,提出“三个支持”:

支持贵阳、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贵州依托重点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这将有利于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城镇化进程。

四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目标在于通过“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意见》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的重点工作,强调“繁荣和发展县域经济,着力打造一批经济强县”,“发展城郊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提出在遵义、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有助于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五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意见》从水、路、电、气、房和优美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强调要“重点安排农村群众直接受益的中小型民生项目”。

提出全面推广我省富有成效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创建活动,这将有助于缩小我省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现代农业

贵州地貌类型的复杂性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品种丰富,杂、小、优、精,朝着有机农业的方向发展,走自己特色的路子,有可能在全国农业中一枝独秀。

目前,贵州农业结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林牧渔比重低、经济作物比重低、农产品商品率低、产业化程度低等特点,尤其是在许多偏远农村,基本上还处于“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喂鸡喂鸭换油盐”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针对贵州农业实际,《意见》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提出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巩固发展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积极推进茶叶、干鲜果等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

同时立足不同区域特色,实施山地高效立体农业工程,把全省划分为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山地农业机械示范区和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在北部地区建设粮、畜、茶生产基地,在南部地区建设面向珠三角地区的蔬菜、精品水果生产基地,在西北部地区建设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生产基地,将有助于我省农业发挥山地农业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着眼于让农民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调既要通过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设若干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等方式,又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发展,走一条有贵州特色的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