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992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1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docx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复习指导

命题分析与预测

一、近三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考点综述

年份/卷别

选文

传主类型

概括分析

筛选整合

原因分析

特征手法

评价探究

传记阅读在2016年以前备受命题者青睐,连续多年稳如泰山。

选文一般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命题者往往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方面来考查,设题为“1客观+3主观”,分值固定为25分。

2017年传记阅读被新闻阅读所取代,命题点、题型和分值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2016·全国卷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当代作家

2016·全国卷Ⅱ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当代数学家

2016·全国卷Ⅲ

《一代通儒顾炎武》

古代思想家

2015·全国卷Ⅰ

《朱东润自传》

现代学者

2015·全国卷Ⅱ

《将军赋采薇》

抗日将领

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

由于2017年新闻命题题型的变化,传记阅读也将随之发生改变,3道题的命题模式,“4选1+5选2+主观题”的命题格局,必将会给传记阅读注入新鲜血液。

备考建议与要求

(一)树立一种意识

突出传记特点要素的把握。

2018年《考试大纲》中“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表述,我们要转化为自己阅读传记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学会两种策略

一是认真研究考纲要求下的新题型。

由于高考题型不断变化,对传记阅读的要求也会做出相应调整,这不仅体现在材料的浓缩性上,还体现在命题思路上。

把握命题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就会很好地解答问题。

二要正确认识快速阅读和精读品读之间的关系。

这就好像我们旅游,到景区后,步行有时要快,有时要慢,有时甚而要驻足。

阅读的快慢,一要考虑文本的段落信息量,二要考虑试题的落脚点。

第一讲 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高考对传记的命题角度是根据文体特征的“线”“事”“理”“情”来命题的。

所以,考生需要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

真题文本 2016·全国卷Ⅰ

读文示范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画—标记出与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

请在文中用横线标记出陈忠实人生经历的时间性语句。

2.筛—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根据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以概括传主陈忠实写作的关键阶段。

1965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文学生涯由此开始→1979年发表小说《信任》,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1979年9月25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是其由业余作家到专业作家的转折→1985年,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1992年,创作了《白鹿原》,确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3.寻—寻出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

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①西装事件的联想;②泰国之行的触动;③“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的影响。

这些因素其实就是当时陈忠实所处的写作上的社会环境,正因为这些因素,陈忠实才想着超越原来的自己,实现创作上的突破,进而创造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白鹿原》。

4.品—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品味其作用

这篇传记作者写到了传主“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传主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实现精神的脱离。

5.思—思作者写这篇传记的意图

因为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陈忠实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也说明陈忠实是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敢于超越自己的人,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句子”,所以详写1985年的陈忠实是为了题目和主旨的需要。

【真题示例】

1.(改编)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乡村》的出版,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解析:

“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于文无据。

答案:

C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分)

解析: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是一个领起下文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第三段,答案可从第三段至第五段中概括。

注意围绕“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

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应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拆开来理解: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什么句子?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为什能“永留人间”?

陈忠实的“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联系文章内容,“属于陈忠实的句子”应该指陈忠实在文学生涯中的探索、体悟和取得的成就。

“永留人间”说明他的文学成就影响力巨大。

“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出现在最后一段,答案也应从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中加以概括。

答案:

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98页

知识点一 认识传记

1.传记及其特点

内涵

特点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通过记述传主的人生经历或事迹(事),以选择、剪辑、组接等形象化的手法(法),来展现传主的精神、风貌、品质(人)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文学性

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灵活性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

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

2.传记的分类

自传

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小传

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

小传可以写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评传

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

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画传

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

其他

传记的其他种类,如大传:

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回忆录:

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知识点二 传记阅读“5字诀”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

因此,阅读传记,可采用下列“5字诀”:

第一步:

画“线”

就是在阅读传记文本时画出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这是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

筛“事”

就是筛选出“事”,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第三步:

寻“境”

就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找出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其意图。

一个人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的特定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

第四步:

品“细”

就是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在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的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第五步:

思“旨”

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思考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思考;二是思考传记中的评论性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知识点三 综合选择题常见设误陷阱

(一)人物方面

1.张冠李戴(对象):

注意选项的人、事、物、情与原文是否一致,特别注意时间地点、言论、成绩等方面。

2.行为有偏差(行为):

把选项中的相关内容,与原文中找到的传主的行为事件方面的内容比对,看描写传主的行为、情态、语言等词语,是否发生夸大或缩小的变化。

3.曲解观点或建议(言论):

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对传主的建议、观点、兴趣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是非,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观点、建议。

(二)事件方面

1.混淆时态(时间):

注意原文中事件发生的确切的时间类的词语,也要注意含有时态类的词语,如“目前”“已经”“将要”“曾经”“过去”“之前”“之后”等。

2.以偏概全(范围):

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看其表范围的词语或原文对事件的表述是全部还是针对局部,是统一分析还是具体而论,是全称还是特称。

3.混淆因果(因果):

注意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与原文对事件的表述因果是否一致,或原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无中生有:

注意选项中说的传主所做的事原文是否存在,或原文传主的言论、行为、观点等是否存在,有的选项内容能从原文概括出或有依据,这样的就不是无中生有。

知识点四 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

一、选材方面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

二、组材方面

1.从时序角度思考。

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

2.从详略方面思考。

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

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略

三、句段作用和标题效果

类别

作用或效果

开头段

内容: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明情感。

结构:

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与下文某处文字呼应,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与结尾呼应。

中间段

内容:

如果比较短,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照应下文;如果比较长,它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结构:

过渡,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

结尾段

内容: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启发思考。

结构:

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

标题

①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

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表现了传主的精神或品质。

④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⑤运用修辞,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第二讲 围绕传主的3类概括分析题

传记是以写人为主的一种文体,因此围绕“传主”来命题是必然的,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型,这方面体现在传记这一文体中有两大题型:

“概括分析传主形象与事迹”和“概括分析传主做出贡献的原因或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

由于2017年新闻阅读出现了新题型,传记阅读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第3题分值应该是4分,概括分析题的可能性增大。

因此,对此考点的复习应成为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00页

(2016·全国卷II,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

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

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

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他说: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节选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

“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原味母题]

1.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题目要求分析吴文俊的数学研究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原因,作答时要找到文中叙述、评价吴文俊数学研究事迹的相关文段,可从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奖时的评语、学生高小山对其数学研究总结的话语、吴文俊本人对数学研究的看法和做法及他广泛的兴趣对他研究的影响等内容切入,概括时要分点作答。

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意思答对即可)

[对点子题]

2.概括吴文俊的数学研究经历及贡献。

答案:

吴文俊中学时代喜欢物理,但却进入上海交大数学系,是武崇林老师让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毕业后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他的恩师陈省身,才成为一名数学专业研究员。

他研究数学,特别强调数学思维,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

他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在数学史研究中,他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70多岁时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3.吴文俊是怎样的一位数学家?

答案:

吴文俊是一位数学造诣极深,有突出贡献的数学家,他的研究极具创新性和创造性。

同时他兴趣广泛,充满童趣。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01页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对传记文本的考查,围绕传主设题是常考点,也是热点。

主要题型有三类:

概括分析传主事迹、概括分析传主形象、概括分析传主做出贡献或个性形成的原因。

题型一 “4方法”确保传主事迹题要点全面

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看看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迹,再进行概括归纳,由此进一步分析传主的形象。

常见设问角度

审题要点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题干中有“事迹”“成就”“特点”“人生经历”等关键词,有“简要概括”“简要分析”这样的能力要求

[名师指津]

概括传主事迹“3方法”

1.根据类型梳理:

“自传”一般是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人生道路。

“评传”用第三人称来写,这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生平的重大事件,又要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