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300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51901-1949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

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

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

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分期:

前期: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晚清:

1840-1912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

1912-1949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1912-1927(大资产阶级:

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近代化内容

11840-1919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21919-1949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1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近代化特点

1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3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4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5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1先天不利:

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2三大障碍:

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3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

走私鸦片

后果: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特征:

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手段:

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海关

后果: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1895-1931

特征:

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手段:

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

后果:

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④1931-1945

特征:

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手段:

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

后果:

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

⑤1945-1949

特征:

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

后果:

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

8.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

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

③向西方学习:

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

④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9.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影响

①自然经济:

近代占主导地位,但一直在瓦解1840-1956年底

②洋务经济:

19C60—90年代

③外资经济:

1840-1949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④民族资本主义:

19C60.70年代-1956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赎买

⑤官僚资本主义:

1927-1949新中国成立后对其没收

⑥新民主主义经济:

1927-1956

影响:

①使中国社会社会性质复杂化,双半社会性质

②使中国主要矛盾复杂化:

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中国与外国)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1840-1949

④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10.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①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无实践

②维新变法,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失败

③孙中山20C初提出三民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⑤1912《临时约法》提出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组织原则

⑥1912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筹划国民党组阁限制袁世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后被刺杀

⑦1914袁世凯废《临时约法》立《约法》主张总统制,民国名存实亡

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提纲“从传统到现代”为线索,对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进行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840-1860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

一、政治:

1.鸦片战争(时间:

1840-1842)

(1)原因:

①根本:

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在全世界抢占原料和市场

②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③直接:

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2)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国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特权、居住及租借地特权

(3)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1856-1860)

(1)原因:

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结果:

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内容:

增开11口通商;丧失内核航运权

(3)影响:

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领土;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3.太平天国运动(时间:

1851-1864)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经济结构,部分手工业者破产

②鸦片输入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

③战费赔款分摊到各省,官吏借机搜刮,吏治腐败

④水旱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

⑤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文件:

①《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于1853年。

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空想性、革命性、落后性)

②《资政新篇》:

颁布于1859年。

它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条件,没有真正实行(空想性、革命性、进步性)

(3)失败原因:

①根本:

农民积极的局限性

②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③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5)意义:

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反映了新时代特点:

A、《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B、反侵略性质

二、经济: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及表现: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及农产品商品化。

(2)影响:

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

新思潮萌发(开眼看世界)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扩大

③经世致用思想,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2)目的: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抵御外侮,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

(3)人物:

林则徐——设译馆,《四洲志》介绍外国先进技术;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4)意义:

启迪一些中国人冲破封建牢笼,学习西方,探究救国救民之道,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第二阶段1860-1895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领域:

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一、经济

1.洋务运动(时间:

1861——1894年)

(1)背景:

内忧外患(内:

太平天国运动外:

列强侵略)

(2)目的:

自强求富——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企业:

①官办军用企业:

A1861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B1865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

②民用企业:

A1881开平煤矿(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B1872轮船招商局上海(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4)影响:

①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先进人才,推动了近代化

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④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5)失败原因:

①根本: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②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③外国对中国的阻挠,垄断技术

④顽固派的破坏和阻挠

2.民族工业产生(时间:

19C70年代)

(1)原因:

①主要: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提供了劳动力市场②外资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2)地区及企业:

沿海沿江地区。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

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二、政治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利于列强商品输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2.甲午中日战争(时间:

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

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原料

②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③为摆脱经济危机,转移民众注意力

④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另加3000万两“赎辽费”;开口:

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设厂: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表明日本公开资本输出。

(3)影响:

(中国)①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④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边练新军

⑤双半社会大大加深

(日本)①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原料、资本、市场②日本的国际地位提高

三、思想文化

1、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时间:

19C60——90年代)

(1)背景:

内忧外患,维护清王朝统治

(2)含义:

在维护自己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

(3)代表:

奕䜣、冯桂芬、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

(4)影响:

掀起了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观念,保守的观念,为西学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时间:

19C70年代)

(1)原因:

①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②西方资产积极思想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的弊端使一些人认识到只学技术不够,还应学习西方制度思想,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

(2)主张: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3)评价:

①对知识分子把注意力由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立了启蒙作用②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社会生活

1.生活方式——西化

(1)表现:

①服装:

西装;②食:

西式餐馆;③娱乐:

1872《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原因:

①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3)影响:

物质文化水平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价值观念变化

局限:

变化只局限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地区,内地和农村变化不大

2.教育:

起步:

洋务运动①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科技人才、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②创办近代海军

3.交通运输

①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②1881开平——胥各庄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③1909京张铁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④1918航空业起步

⑤1896“大清邮政局”成立

⑥1920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⑦1877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影响:

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丰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第三阶段:

1895-1927

阶段特征:

整体发展阶段

突出领域:

政治、经济;领导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政府更替:

1895-1912清末

1912-1927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一、经济

1.民族工业得到长足发展(19世纪末至1927年)

(1)19C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①原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热潮;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②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1912—1918年,短暂的春天)

①原因:

A、一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B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C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E政府倡导使用国货;F实业救国热潮

②特点:

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③影响:

A、经济上:

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B、政治上:

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C、思想上: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二、政治:

全方位波浪式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

(2)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始(1898年)

(1)背景: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④(组织)1895年,强学会;

1898年,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宣传维新变法

(2)过程:

A、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B、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

(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

)C、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3)意义:

①(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②(政治)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

③(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4)失败原因:

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不强

②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阻挠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且皇帝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④袁世凯叛变革命

教训:

在双半社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

2.辛亥革命(1894—1912)——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1)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

清末新政、宪政失败,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兴起和发展

①兴起: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

A、建立革命政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阐发为三民主义。

B、与改良派论战: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进行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论战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C、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3)爆发:

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武汉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独立,南北和谈。

(4)高潮

①成立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由参议院制定并颁布)

A、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选举和被选举等各项权利;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司法由法院独立行使;实行责任内阁制(为限制袁世凯权力)。

B、评价:

a.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b.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质性实践。

②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思想观念得以传播。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失败了。

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

(时代)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北洋政府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外部)十月革命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过程:

5月:

运动中心:

北京;斗争主力:

学生;

6月:

运动中心:

上海;斗争主力:

工人;成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

(3)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

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意义:

①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主旋律

②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4.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19-1927)

(1)中共成立(时间:

1921年)

①条件: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外部)共产国际帮助

②纲领:

最高纲领(中共一大制定):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民主革命阶段纲领/最低纲领(二大):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③中心任务:

开展工人运动

(2)工人运动

领导:

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成立,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事件:

工人运动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告结束

教训:

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3)国民大革命(时间:

1924——1927年)

①国共合作实现

A、条件:

工人运动的教训(必要)

中共二大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国民党是一个真正的民主革命派,双方有合作基础

孙中山愿意与中共合作,国共合作成为可能

B、标志:

1924国民党一大;合作基础:

新三民主义;合作方式:

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C、结果:

a、北伐战争:

1926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失败:

标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最终标志)

失败原因:

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中共年轻幼稚缺乏经验,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④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②意义: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为中共领导新的革命奠定了基础,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发动了群众党员增多

教训:

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思想: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制度思想

1.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时间:

19世纪90年代)

(1)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2)主张:

以启蒙思想、进化论为基础,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3)代表: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特点: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作用:

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对当时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特点:

主张民主提出变法的必要性(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③谭嗣同《任学》特点:

批判传统封建礼教

④严复《天演论》特点:

阐述西方进化论思想,并将其引入人类社会

(4)论战:

围绕维新变法这一时代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思想交锋(内容: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体制)

(5)作用:

(政治)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思想)使维新思想冲破了重重阻挠顽强的传播开来,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民主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旧三民主义(时间:

1895年)

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西学大量涌入

③民族危机加深

④把西方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

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①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评价:

(积极)提出推翻满洲封建统治

(消极)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②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三民主义的核心)

评价: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评价:

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具有空想性

评价:

①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愿望和要求

③没有彻底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2)新三民主义(时间:

1924年国民党一大)

①发展:

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主张;民生主义添加了节制资本;确立了三大政策

②核心: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意义:

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行。

3.民主和科学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时间:

1915——1923年)

(1)背景: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思潮;西方思想大量传入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刘半农

(4)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5)中心:

北大(原因:

蔡元培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

(6)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民心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