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131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docx

某镇铁路南东侧街区控规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1.规划背景

根据《郭磊庄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为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同时万全县城作为张家口市卫星城镇,空间用地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拓展,以孔家庄为中心枢纽,经济,交通,文化向周边城镇辐射。

目前,郭磊庄镇城镇的发展已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项目之多,范围之广,地域涵盖面之大,总体规划已经不能指导建设,因此,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铁路南部东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确保各项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土地使用、交通组织、设施配置、环境保护和空间形态等方面都达到规划目标。

2.规划区现状概括

2.1地理位置:

郭磊庄镇位于万全县西南部。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0′,北纬40°43′。

该镇东邻安家堡乡,南隔洋河与怀安县相望、北接高庙堡乡、西与旧堡、北沙城乡接壤。

全镇土地面积60.34平方公里。

2.2建设情况

2.2.1区位交通优势

郭磊庄镇位于万全县西南部,东距张家口市32公里,距县城孔家庄15公里,京包铁路、110国道和建设中的丹拉高速公路横贯全域。

郭花公路由此起点,直通坝上及内蒙等地,京包铁路在此设站,丹拉高速公路在此设口,交通十分便利,为技术引进、物资流动、信息服务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2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

1.2.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郭磊庄镇总体规划(2003-2015年)》(2005年)。

1.2.2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本地区位和交通优势,在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小城镇的思想理念指导下,整合各地块使用功能,充分发掘土地的使用效益,最大化的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

强化中心街区在郭磊庄镇中的经济地位,通过调整用地结构布局,优化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为增强全镇的综合实力,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将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城镇整体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艺术塑造,提高中心街区品位,树立良好的形象。

1.3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规划地区位于郭磊庄镇中心区,北部以京包铁路为界,110国道总规划用地面积约为85.83公顷。

第二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2.1合理的功能构成

规划地区位于贯穿郭磊庄镇的京包铁路南部区域,依托京包铁路丹拉高速公路及110国道的有利区位条件,形成综合发展的新型城镇中心街区,包括城市中心功能、生活居住功能和市场功能,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资源,现实城镇用地的功能和空间的结构重组,确保了城镇经济发展与用地扩展之间的长远协调关系。

2.2协调的空间布局

镇区发展包括城镇中心、生活居住和市场三项内容,用地布局应当考虑主要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区域交通和镇区交通的有关影响、以及与周边镇区的用地整合以及对外交通设施的利用,尽可能满足各项主导功能的空间和区位需求。

2.3塑造宜人的建成环境

该街区作为城镇行政中心的所在地,又是商业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之一,必然形成人流集聚的地区,需要提供亲切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促进该地区地价的升值,适当的公共开敞空间比不可少,如在重要地段开辟公共绿地和镇区公共广场,在中心街区应当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

2.5有效的规划管制

为了有效地实施规划意图,真正保证规划意图由图纸落实到实地,拟采取综合管制体系,包括外围区段的开发控制指标和核心区段的城市设计导引二个层面。

第三章现状概况

3.1全镇概况

3.1.1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

郭磊庄镇位于郭磊庄镇西南部。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0′,北纬40°43′。

该镇东邻安家堡乡,南隔洋河与怀安县相望、北接高庙堡乡、西与旧堡、北沙城乡接壤。

全镇土地面积60.34平方公里。

2、气候:

该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漫长,昼夜温差悬殊。

全年大部分时间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影响,多风沙小雨雪,气候条件较差。

年平均气温7.8℃,全年≥10℃的积温为3251.1℃。

早霜始于9月中旬,晚霜终于5月上旬,无霜期133天。

封冻时间在10月下旬,解冻时间在3月下旬,封冻期150天。

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刮东南风,平均风速2~3米/秒。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80%集中于汛期7~9月。

全年蒸发量较大,年均蒸发量为2000毫米。

干旱、冰雹、大风、霜冻是制约本镇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频率高、时间长,十年九旱,成为自然灾害之首。

3、地形地貌

该镇地处山前冲积平原,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680~750米。

4、地质

镇域内地质情况较为复杂,主要地层和岩性有:

太古界变质岩系的片麻岩和变质岩,震旦亚界的白云岩和砂页岩,古生界部分的地层的灰岩、页岩和白云岩,侏罗纪的砾岩、砂石岩、凝灰岩的安山岩,白垩纪的砾岩和砂砾岩,新生界第四纪的砂砾土、砂土、黄土和粘土分布较为广泛。

5、土壤、植被

土壤类型属淡栗钙质,土质以黄粘土、沙粘土为主,呈微碱性,土层浅面瘠薄,质地松散而易崩解,土壤重在1.1~1.6克/立方厘米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普遍缺磷少氮,钾有余。

植被种类多,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槐、松柏等,结果树种主要有杏、李、桃、梨、苹果、杂果、杏扁、葡萄等。

3.1.2历史沿革

郭磊庄旧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1735年),因阳门堡人郭磊到此建村而得名。

宣统六年(公元1908年)京绥铁路通车,并在此设站。

新中国建立后,县属基层财贸单位陆续在火车站附近兴建,居民户口日益增多,逐步形成了新的聚落,称郭磊庄新村。

1953年建乡,1958年改建人民公社。

1986年8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郭磊庄镇至今。

郭磊庄镇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总面积51.0平方公里,2002年全镇有8300户,总人口为247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66人,农业人口21770人。

全镇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产值24116万元,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1066万元,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968万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050万元,人均纯收入1616元。

全镇企业有249个,其中集体企业134个,私营115个,企业人数754人。

从企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相比,可见郭磊庄镇逐步走上工业建镇的道路。

3.1.2用地现状

规划用地北接京包铁路,东临沙河,西侧和南侧是农田。

110国道横贯镇区。

全镇现状基本以居住为主,住房较为简陋,以独门独院为基本单位,居住建筑较为凌乱呈不规则形态,随意性较强。

道路不成系统,通往居民住宅的道路直接与110国道相接,既不安全亦不符合要求,因此需要对镇区道路系统进行改造,尽可能的满足使用要求。

镇区现状沿110国道两侧基本是商业用地,建筑形式以平房为主,布局不规整较自由,且房屋简陋。

镇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居民吃水基本靠水塔供给,排水设施更是没有,生活污水就近排出,污染环境。

现状电力线干以架空方式进行敷设,既影响镇区空间景观又妨碍镇区建设。

用地西侧紧邻110国道的是种子公司,其对面是镇区供电所。

中部原仓储用地以中部规划路为界限西侧保留仓储用地性质,斜对面为全镇最大的医院。

东北角教育用地现状为全镇的中心学区-郭磊庄小学,容纳全镇及周边居民儿童上学。

第四章地区发展规划

第一节功能定位

以郭磊庄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利用优越的区域交通条件,确定新区的功能定位包括以居住为主、文化和商业并重的城镇中心之一,居住区发展围绕110国道向周边展开,沿街布置商业,以增强东侧街区居民生活区的文化氛围,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地块区位价值。

(1)新型城镇街区

由于京包铁路和110国道将城镇分割,造成城镇地块的无序割裂,但同时也为该地区带来了商机和交通便利的条件以推动镇区的发展。

交通的便利往往成为房地产价飙升的重要因素。

作为城市居住发展的主要地区,有必要在该地段地区增加道路网密度以迅速输导该地块易产生的较大量的人流。

通过调整该地块功能结构,整合新的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中心,以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以求既满足地区居住生活的需求,也可促使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规模和品质。

(2)居住发展的主要地区

根据该镇区的特点,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围绕行政中心区发展居住用地,为了适应城镇人口的增加,改善居住条件,采取集中成片的开发方式提供相当规模的新式居住发展用地。

从区位、环境和地形而言,该街区是居住发展用地的理想选择。

(3)面向区域公路交通的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

规划地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区域交通条件,依托京包铁路、110国道和北部的丹拉高速公路,在镇区内逐步发展建立以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物流市场功能区。

第二节规划结构

(1)规划街区以商业、居住片区为主,市政、医疗、教育等功能为辅。

周边国道、铁路等路网系统建构起来的开敞空间占据了大量用地,在努力提高土地使用强度的同时,重点在居住用地内部以及主要道路交叉口处营造多处公共共享空间,开辟绿地。

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2)居住片区及商业片区

以主干路和干路为界,形成六个居住片区。

沿着镇南大街和镇南中路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带状发展格局。

以东西向的镇南大街作为镇区商业发展主轴线之东西商业轴线。

镇南中路作为镇区发展主轴线之南北商业轴线。

 

第三节用地规划

4.3.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街区内公共设施用地以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等用地为主,公共设施用地所占比重高达16.86%。

商业中心形成“十”字型分布格局。

城镇集贸市场在镇区东北部的镇南大街沿线北侧形成集中发展地区,医疗卫生设施位于镇南大街的南侧,在原卫生所基础上进行扩建。

在镇南大街和镇南中路的交叉点处布置一宾馆,既带动镇区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且从空间发展形态的角度上使其成为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形成地区的视觉焦点,起到视线引导的作用。

4.3.2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所占比重为51.38%,其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m2/人,以及各类住宅的开发强度,预测规划用地范围内总居住人口为3万人左右,作为配置各类居住服务设施的依据。

小区级公共建筑(不包括教育设施)的配置标准为0.5m2/人。

街区内居住片区中小区级公建设施与住宅建筑结合布置,东正路两侧已经存在的商业服务设施也保留作为小区级公共设施;在中部居住片区,对于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小型超市位置,将在地块开发控制中予以落实。

初中的入学人数估算为居住人口的5%,需要设置1所中学,用地为15m2/学生;小学的入学人数估算为居住人口的10%,需要设置1所小学,用地为12m2/学生;幼儿园的入学人数估算为居住人口的5%,需用设置6所幼儿园,用地为10m2/学生。

除了满足相应的服务半径和合理规模,教育设施的服务范围尽可能不跨越龙兴路和迎宾南路作为交通性主干道。

4.3.3公共绿地规划

在街区内居住、商业、医疗等建筑布局紧凑的条件下,绿地和水域合计占规划总用地的19.4%。

以各个干路为依托,形成周边式的绿化网络体系。

在居住区内部布置片状的公共绿地作为城市结构绿地的组成部分。

由于京包铁路贯穿镇区,因此会对周围居住和商业用地形成噪音和环境污染,为加强镇区环境的景观品质,在铁路干线和110国道两侧进行绿化,形成带状绿地,同时为加强环境保护,逐步构筑镇区绿化网络增加游憩功能。

通过布置点状绿地将城镇中绿化网络进行衔接,构筑一体化的绿化网络空间。

点状的公共绿地包括位于各个居住片区中的游园或组团绿地,是居民日常使用的社交和休憩场所。

根据郭磊庄镇的性质、规模以及具体开发条件考虑到当地的住宅开发以组团规模程度为主,因此需加强小范围内绿地的数量与规模,形成均匀分布的效果。

表3:

规划用地一览表

序号

用地名称

代码

面积

(公顷)

比例

(%)

备注

1

居住用地

R2

51.38

53.94

2

公共设施用地

C

16.06

16.86

商业用地

C5

9.73

金融保险业用地

C5

0.12

旅馆业用地

C5

0.83

市场用地

C6

2.77

教育用地

C2

1.76

医疗保健用地

C4

0.85

3

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U1

1.52

1.60

道路广场用地

S

18.76

19.69

道路用地

S1

12.26

广场用地

S2

0.33

4

绿地

G

5.81

6.10

公共绿地

G1

5.36

5

防护绿地

G2

1.85

6

总用地

95.26

100

第四节道路交通规划

4.4.1道路体系

根据郭磊庄镇总体规划,中心区的道路体系采取网格形式,道路用地占规划总用地的14.28%。

中心区道路系统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和巷路四个等级(见表4)。

表4:

道路红线宽度和断面形式一览表

道路性质

红线宽度

断面形式

断面构成

主干路

30m

一块板

30m=6m(人)+18m(车)+6m(人)

干路

15m-20m

一块板

20m=3m(人)+14m(车)+3m(人);

15m=5m(人)+10m(车)+5m(人);

15m=4m(人)+7m(车)+4m(人)

支路

12m

一块板

12m=2.5m(人)+7m(车)+2.5m(人)

交通性主干路即110国道贯穿商业中心地区,既有利于镇区发展但同时又影响镇区发展。

交通性主干道之间,红线宽度为40m,断面形式采取一块板,两侧设置较宽的人行道,东至张家口,与张家口市具有更加便捷的可达性。

干路与支路形成交替错位的网络格局,干路红线宽度为15-20m,断面形式以一块板为主。

干路主要满足镇区各个功能片区之间的交通需求,支路串连各种居住、商业、医疗等设施。

支路的红线宽度为12m,采取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位于主干路和干路之间,起到分散局部地区和中心地区较为集中的交通流量。

在有些街坊,根据地块开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设置内部街坊道路,红线宽度为10m,为各个开发地块提供车辆通道。

 

第五章地区城市设计

第一节地区城市设计结构及其元素

为了塑造地区的空间形态、形成景观风貌的整体性和独特性,与镇中心区建筑之间形成有效的衔接,维持空间的整体性,本次规划将城市设计结构包括轴线、节点、界面和高度四种元素融入各个用地之中。

5.1.1轴线

景观轴线网络以主干路为主轴线,并作为开放空间走廊,沿线串接景观节点,强化了空间环境景观的网络体系。

在规划范围内,“一横一纵”的景观轴线构成网络,包括东西向的110国道(交通性主干路)和南北向的商业大街以及两侧绿带。

南北景观轴线绿带南端连接中心商业广场、向北经过广场、铁路等开敞空间,北端可通至镇区行政中心,更加突出了镇区的中心功能作用,也是城镇形态和景观的最为突出部位。

景观结构的内部多重重要组成元素在有序的组织下重新整合,将在镇区内部形成从高到低、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视觉空间序列景观,极大地提升了镇区空间的景观品质。

5.1.2节点

景观节点是城市景观的突出部位,通常位于景观轴线的端部或交汇之处,可以分为门户节点、交汇节点和对景节点,往往需要设置地标建筑或公共开放空间(如广场和绿地)。

(1)门户节点

设置门户节点,利用高层旅馆和公共广场形成地标建筑和广场绿地,在城镇绿带两侧的地区之间形成衔接关系。

(2)对景节点

对景节点的形成一般以道路作为视线通廊,在道路的两端布置景观元素,通过道路将两端的景观元素连接起来,形成对景节点。

(3)交汇节点

在城镇景观轴线交点处,布置圆弧形建筑及绿地作为地标建筑,结合公共广场,形成交叉形成交汇主节点。

5.1.3界面

基于轴线和节点作为公共开放空间景观元素的重要性,有必要对于周边或沿线的建筑物实行界面控制,确定开放空间界面的围合程度和风貌特征。

界面的围合程度包括连续度和贴线度二种要求。

连续度指开放空间沿线建筑物的连续程度,连续界面要求建筑物(可以是裙房部分)作为开放空间界面,至少有70%是连续的。

贴线度指开放空间沿线建筑物的外墙落在指定界线上的程度,贴线界面要求建筑物作为开放空间界面,至少有70%外墙是落在指定界线上的。

既连续又贴线的界面是公共空间的围合程度最高的界面。

界面的风貌特征要求开放空间沿线建筑物的顶部,至少有70%采取坡顶形式。

城市设计的界面控制分为四种类型。

(1)A型界面(连续/贴线/风貌要求)

110国道作为主干路,兼具有商业大街的功能,门户节点的中心处绿地的周边为A型界面,包括连续、贴线和风貌要求。

一方面,使商业大街和绿地具有很高的空间围合程度;另一方面,延续北部行政区和商住区具有某些共享的风貌元素,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风貌的渗透、过渡和衔接关系。

(2)B型界面(连续/贴线要求)

主干路及其南北向绿带沿线和其它广场绿地周边为B型界面,包括连续和贴线要求,使公共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围合程度,能够显示出明确的形态。

(3)C型界面(贴线/风貌要求)

街区内居住用地沿线为C型界面,包括贴线和风貌要求,除了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程度,还使用地周边界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风貌协调关系。

(4)D型界面(贴线要求)

铁路用地南侧为D型界面,只是涉及贴线要求,能够满足安全交通运行主导下的空间围合要求。

5.1.4高度

高度控制确定城镇空间的形态脉络和天际轮廓,规划地区分为2种高度类型。

其中,市政、医疗、教育3种区域高度控制采取限高方式(只设置建筑高度的上限),商业、居住节点高度控制采取区间方式(设置建筑高度的上限和下限)。

建筑高度区间是更为严格的控制方式,适用于形态和景观突出部位的地标建筑。

规划地区的绝大部分为高度控制C区,形成地区的基准高度,平均高度控制在20米以内,使步行交通主导的居住街区具有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和比例,从视觉上有一种亲切感。

位于地区主干路和南北商业大街两侧建筑为高度控制A区,实行建筑限高16m。

地标建筑实行高度区间控制,建筑高度为20-30m,确保城市空间形态的制高点和导向点,同时也使开发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城市风貌特色

5.2.1街道风貌

作为城市景观轴线的街道是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路径。

根据这些街道的断面形式,道路绿带和照明灯具是形成街道风貌特色的主要元素。

绿带的植物配置应体现地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征,照明灯具的造型和色彩则可表达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意象。

5.2.2广场绿地风貌

作为景观节点的广场和公共绿地是体现文脉和民族风情的重要场所。

根据广场绿地的属性,确定文脉和民族风情主题,运用铺地、绿化、雕塑、灯光和小品等景观元素,营造不同的风貌特色。

5.2.3建筑风貌

在街道、广场和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形成城镇风貌架构以后,大量的建筑物及其形态、风格、材质和色彩则是体现城镇风貌特色的基础元素。

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体现建筑风貌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应探索在新时代的建筑风貌中融入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传承符号。

总体而言,相邻建筑物之间在形态、风格、材质和色彩方面应当保持协调,公共建筑和地标建筑可以突出,建议应进行专门的设计评审。

5.3重点区段的城市设计控制及其形态示意

根据地区城市设计结构及其元素,制定重点区段的城市设计控制策略,明确各个地块所涉及的具体控制要求,包括各类积极界面和地标建筑的大致部位、广场/建筑/院落的大致范围、机动车出入口位置、以及公共开放空间中广场和绿地的大致格局。

在此基础上,形态示意是对于城市设计意图的形态化诠释,并为地块开发控制图则中的城市设计导引提供较为形象的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