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055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军中学 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学案.docx

学军中学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学案

重点列表: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重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

重点3

大众传媒的发展

★★★★★

重点详解:

重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要点解读】

(一)近代的变化(1840年至1949年)

1、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和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

(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表现:

(1)服饰:

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2)饮食:

丰富的传统饮食;

西餐;葡萄酒;白半地;咖啡馆;西式茶室;

音乐茶座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海社会和青年男女尔于光顾的场所。

(3)居住:

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独院式花园洋房

(4)风俗:

①主张“断发易服”(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废止缠足”、改变传经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②社交礼仪:

跑拜礼→握手、鞠躬;称呼: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

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3、局限:

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二)现代的变化:

1949年至今(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

1、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变化表现:

(1)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末能解决。

(2)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①吃:

A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B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讲究营养。

②穿:

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③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居民住房得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④风俗习惯:

A、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B、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C、改革开放以后,衽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考向1】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题】1907年《上海女子世界》刊登了一则新式婚礼的消息称:

“屏除一切旧俗,参用文明规则,新郎新娘,皆服西装。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沿袭B.西方文化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推动D.政府部门的提倡

【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有两个:

一是时间“1907年”;而是正确解读“屏除一切旧俗,参用文明规则,新郎新娘,皆服西装”。

然后结合所学判断选出选项。

重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要点解读】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表现

(1)轮船航运业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②1872年,李鸿章在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2)铁路运输业

①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5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和条铁路。

③到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铁路事来发展总体缓慢。

(3)汽车和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4)航空业

①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的主张

③航空事来真正步于1918年,但发展缓慢。

3、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1、表现

(1)邮政:

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当时的海关;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2)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始;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

(3)电话: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考向1】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题】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答案】D

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社会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习俗不和时宜;2、气候等地区环境的变化,造成社会习俗的变迁;3、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习俗也随之变化;4、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得人们认识到部分自然现象形成的科学道理,导致相关习惯、习俗开始变化。

重点3:

大众传媒的发展

【要点解读】

1、报刊:

(1)发展概况

①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②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③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进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方面起着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国民党创办了《中央日报》

⑤建国后,《人民日报》等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特点:

有强烈的政治性:

机关报成为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总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2)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31年,有声是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20世纪二、四十年代,《渔光曲》在国际电影节上首次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国歌。

3、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来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

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4、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崦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影响:

①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②使人们可以更主动、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

③改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考向1】近代电影

【例题】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答案】A

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电影

【名师点睛】联华公司高举“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旗帜,发起了中国电影业的一场革新运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国片复兴运动”为不久以后兴起的、标志着中国电影艺术整体跃进的“新兴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做了某种准备。

难点列表:

难点

名称

难度指数

难点1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

难点2

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

★★★

难点3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

难点详解:

难点1: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要点解读】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考向1】社会生活的逐步文明开化

【例题】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

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答案】A

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概况及认识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受到两方面的冲击,从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新兴的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在理沦和实践两个层面做出的努力;一是来自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

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内部新兴进步力量为振兴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的努力,无不反映小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同传统的封建经济的冲击;经济是基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之所以发生变化,归根到底,应该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之中去思考。

难点2:

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

【要点解读】

1、衣食住行的近代化使人们的生活趋向自由、平等、开放

2、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3、交通、通信的近代化影响有:

(1)改变了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

(2)使异地传输更为方便

(3)加快了生活节奏

(4)缩短了世界间的距离,拉近了联系

(5)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考向1】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

【例题】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

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答案】D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的觉醒

【名师点睛】需要每一位考生特别注意的是高考解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因为高考题基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材料陌生,选项陌生,正选方法一般很难一时选出正确答案。

运用排除法需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看选项是否和史实相符;二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三看选项是否能够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不可否认有不少选择题的选择肢连材料的主旨都揭示不了。

难点3: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要点解读】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向1】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例题】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婚烟一经成约,即不宜解散

婚姻一经成礼,即不宜解散

双方同意,即可解除婚约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16.40%

83.60%

28.50%

71.50%

94%

6%

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形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

【答案】A

点睛: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本题中赞成婚姻自主的占据绝大多数,因此选择A项。

【趁热打铁】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48分)

1.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反映了

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2.上海外滩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

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大金融机构,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这种现象反映了

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B.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C.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3.婚礼上新娘子身穿新式旗袍,头遮喜庆红盖头,新郎一身长袍马褂的装扮。

关于这种场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交融的产物

B.体现了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C.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之后

D.这种婚礼观在20世纪初的城乡普及

4.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

这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的人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满奴”。

这说明

A.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的变化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D.封建陋习已经丧失社会土壤

6.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

A.倡导婚姻自由B.反清革命C.工业化政策D.易服、不缠足运动

7.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婚姻法》的颁布

A.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C.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D.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8.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共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

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

这反映出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

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二、非选择题(第1题32分;第2题20分,共52分)

1.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淸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査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冇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

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

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

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

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奈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北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k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

比较材料―、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梏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

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专题五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民智,故A项正确。

不能通过《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推断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排除B。

《时务报》是维新派创立,与清政府无关,排除C。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

《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2.B

3.D

【解析】新式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但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城乡普及”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符合对这一现象的评价,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如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题干材料的选项,最后确定“不正确”的选项。

4.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5.A

【解析】据材料“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满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前后辫子的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民众习俗的变化,故A选项正确;民主共和的观念与是否留辫子没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不是辫子问题,故C选项错误;留辫子只是封建陋习之一,故材料无法体现封建陋习已经丧失社会土壤,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6.D

【解析】根据题干“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体现出服饰的变化,旗袍改为汉服,宫袍改为短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体现出废止缠足,不再提倡“三寸金莲”,D项正确。

题干主旨与婚姻自由无关,排除A。

戊戌变法主张改良,不是反清革命,排除B。

题干主旨与工业化政策无关,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7.C

【解析】1950年的《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C项。

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排除A项;1952年土地改革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排除B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

8.A

点睛: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包含有近代化因素,但程度较低,发展不均衡。

以电话为例,通商口岸的租借地发展快,非租借地发展慢。

沿海发展快,内陆发展慢。

二、非选择题

1.

(1)态度:

反对(拒绝)。

变化:

主张日后自我兴办。

出发点:

维护国家权益。

(2)意图:

富强制敌。

特点:

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曲折发展)。

(3)影响:

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史料“中国亦易正言拒绝”,由此可以得出态度是拒绝,第二小问结合“自我兴办”可以得出态度的变化,出发点可以结合国家利益分析归纳;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结合“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三四、可以从修建国、起步早晚以及发展过程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以从权利意识、近代化、半殖民地化等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李鸿章的时代背景分析,如国家的半殖民地性质、清王朝的统治腐朽以及学习内容的局限等。

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