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91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最重要的能力.docx

人最重要的能力

觉得最重要的,排名分先后

1.摆脱情绪的束缚能力,注意不是控制情绪,情绪越控制越可怕。

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情绪,都不能沉迷过甚。

古人讲究的不卑不亢就是这个道理。

不受情绪影响的时候,明显判断力和意志力会强很多。

2.决策能力,一直而且永远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3.越过大脑直接与自己“心”沟通的能力。

作为控制风险的大脑,不见得是我们的最重要的决策组织。

能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什么才能使得自己最快乐?

这才是重要的

最终,取决你能不能活的潇洒,取决于你自己,不取决于外界

办事能力就是1.第一时间去做2.做前先谋划,想流程3.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4.做完后和自己先前谋划作对比,看是否相符,总结经验

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这么一种幻觉:

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

读过人心鬼蜮,云诡波谲,便以为自己世事洞明,觉得世上之事不过如此,自己只是没遇上而已。

这是十分可怕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其实十分简单:

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

而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

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

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

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

你知道理性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么?

你知道作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真的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还是犹豫徘徊、举棋不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身心俱疲、状态极度不好的情况下,还得硬着头皮去做你不愿意的事情?

比如,应酬,跑客户,看房子,又或者,面对日常生活里繁重的琐事。

而你这样做,只是为了拼尽全力维护你小小的安定的环境,不至于支离破碎?

你是否感受过那种在命运面前、在整个社会面前深深的无力感?

你是否体验过,被朋友背叛的心寒,一个人在深夜醒来的孤独,每天奋斗12个小时仍看不到未来的灰暗,肩负着债务、忙到没时间喘息的绝望,与机遇失之交臂的遗憾,怀疑自己能力、乃至生存意义的虚无感……?

这些东西,都是读书无法给你的。

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作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把握到,也才能真正地拥有。

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

它们考验的,是你经过千锤百炼、早已刀削斧劈难动分毫的内心。

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

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

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

可惜的是,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

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阈值。

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

这没有哪一本书能够教会你,一千本书、一万本书也不能。

然而,这恰恰是读书最大的副作用。

读书的本质,仍然是一种「舒适区」。

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

书中的悲欢离合,是主角的故事;书中的艰难决策,也是主角作出的。

你始终只是一个观察者,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的绝望和无力。

所以,很多时候,读书,或者说埋头于读书,其实是一种逃避恐惧和风险的行为。

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

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练自己的机会。

更甚者,它会给你这么一种错觉:

你读过了许多故事,自以为明白了许多道理,但你并不是真正明白,只是自己认为明白了而已。

当你真的遇到书里的情形时,即使你知道正确答案,你有勇气选择那一条路么?

我感觉到,读书多的人,大多有这么一种倾向:

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先退一步,好好思考,考虑完,再决定要不要前进。

而结果往往是:

算了,还是不要前进吧。

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

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各种不同的经历。

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

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用出来,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我认为有以下三种:

1.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值管理能力

2.阈值自控意识

3.应对主观时空扭曲的能力

1.先说第一个,期望值管理能力。

影视剧中往往有这样的观感:

一个地痞或者土匪,平日无恶不作。

到了最后一集,哎,这货突然抗日了,例如《大宅门》里的三爷。

这时候观众对其好感度会突然爆棚,甚至超过许多没有爆点的正面角色,前几十集的劣迹简直一笔勾销。

这就是期望值在前期被编剧压低之后的福利。

先记住一个公式:

(图片来源:

使用GoogleImage中已获得CC分享协议授权的图片搜索结果)

我们刚进入一个团队时,如果一开始就大招尽出,会导致周围人和领导对你的期望值不断升高。

最后总会有一次你满足不了对方的要求,这时候对你的负面评价也会随之而起,甚至会低过一直表现平平的同仁。

有人将其总结为“不胜任陷阱”,因为在一个上升通道中,只要达到了上层的期望,就会被继续提拔,直到提拔到一个你不能胜任的岗位,让所有人失望,这个升迁过程才会结束。

这一点在情场上也依然适用,你会发现浪子回头会获得相当的赞美,许多女人甚至可以不计较你之前是个多么烂的人。

但老实巴交的“好好男人”一旦被抓到一次不老实就立刻被打入“渣男”的行列再也不得翻身。

娱乐圈这样的例子去年今年都有,不用我再赘述。

这就需要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值进行有效管理。

比较常见的手段是憋大招,有一些在对方期待之外的东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拿出来用。

但周围人也不是傻瓜,次数多了,别人都会倾向于相信你藏着一手,例如学生时代那些永远叫嚷着这次考砸了的第一名们,信誉早已破产,其他人对其期望值仍然在持续上升,这时候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要真正做到有效控制周围人对你的期望值,需要做到真正无迹可寻,并在所有非必要的时刻压抑自己的表现欲与虚荣心。

我认为这是进入职场的第一课。

2. 阈值自控意识

阈值又叫临界值,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我大概六七年在网上发过一篇文章,可能很多人以前都看过了,这里引用其中一段:

“A片害了无数正常的男青年。

没有A片的岁月里,男孩子满脑邪念充盈。

可是在这个网络色情泛滥的当今,他们居然对生活中的女人没了想法,这不能不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异化的经典案例。

何以至此?

阈值使然。

也就是不断的持续刺激,抬高了男人们欲望的触发点。

上个世纪初女人旗袍坐下时偶尔可一瞥的白花花大腿就可以触发老夫子们的欲念;可是100年后,看着满屏的器官进出,很多人居然会叹上一句:

没意思。

这就是时代的变迁,使得阈值不断上升的最好例证。

举个极端的例子,释迦牟尼本是个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很早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其父为其修筑春、夏、冬三幢宫殿。

但他活的很厌世。

其父为其选来印度最妖艳美丽的女子来取悦他。

但是美酒美女对他的边际效用已经小到忽略,食欲肉欲的一切无法使他获得更高的满足,只有离开世俗创造佛教去了。

他一出生就享受物质的极大满足,导致他的阈值高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最后凡是物质都无法使他快活。

中国的例子是贾宝玉,从小活在女人堆里,最后也做和尚去了。

反而自小出家的人却未必能忘俗。

所以施耐庵会有和尚最淫一说,潘巧云与裴如海那一段有很精妙的点评。

盖因自幼出家的人,从未享受过世俗的快感,所以阈值很低,一点就着。

能大彻大悟的慧根人士,往往反而是富家子弟,也就不奇怪了。

女人亦然。

泛滥的韩剧将正常的女生活生生逼成大龄剩女,归根到底也是阈值作怪。

本来少女看见年轻男子怀春,是老天爷安排的正常心理活动。

现在这个自然的程序被突然打断,横插10部韩剧,部部男一号多金英俊完美,还有若干男二男三争抢。

电视机前的女人们于是看傻了,爱情阈值被活生生地抬到天上,身边的男人自然再也看不上。

当你深刻理解了阈值对个人幸福与快乐的影响后,你就知道这个概念不仅用在性和爱情上,更可以推广到人生幸福的方方面面。

了解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并学会一定程度的禁欲和自控,是防止阈值升高的不二法门,这绝对是需要在人生早期就要着力培养和锻炼的素质与意识,尤其对于男性。

 

顺便提下。

频繁观看色情片造成的过度刺激,会抑制大脑内对性刺激做出神经反应的奖赏机制,与药物成瘾相似,这种神经抑制会促使强迫的色情成瘾行为,并对正常的性意愿和性欲造成影响。

可惜,对于有些人,这些话来的有点晚了:

3. 应对时空扭曲的应对能力

这个概念有点玄。

这里说的时空扭曲,指的是主观的时间流逝感觉随着年龄开始加速,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快了。

小学时是一个月一个月过,大学一学期一学期过,工作后就变成了一年一年过,越往上过的越快,问问你的父母,他们会告诉你十年一眨眼就没了,他们讨论着十几年二十年前的陈年旧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很早就开始研究抗衡这种时空扭曲的方法。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解释,有一个说法比较有趣:

“五岁的时候人的记忆有五年,这时候过一年,到六岁时,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

六岁到七岁,记忆增加了六分之一。

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

以此类推,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过多一年,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

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

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可能等你六十岁的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会发现童年的课间十分钟休息足够你从楼上跑下去玩儿点什么;但现在你坐在公司电脑前,才喝了杯热饮,吧东西摊开准备干活,啥都没干呢一个小时就没了。

小时候两个月的暑假特别漫长,现在的一个月不就是四个星期,一眨眼就没了。

如果用记忆增量理论来解释,那就说明我们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简单重复,所以大脑中的“总数据”并没有像儿时那样处在迅猛增长的阶段,大脑处理今天的24小时,只需要动用几年前就已经存好的索引,驾轻就熟,总信息量几乎没有增加,你主观上感受到的“新东西”当然就少,而体验“新东西”恰恰是放慢主观时间的命门。

套用知乎上“舒适区”的说法,要解决时空扭曲的问题,我们必须走出“熟悉区”,熟悉区是时空黑洞,会不断加速消耗,吞噬你的时间。

如果你走出办公室,去陌生的国度一个月,就会发现这一个月并没有像办公室里那样,星期三过完就差不多能指望星期天了,而是觉得比在办公室两个星期都要多,这便是对抗时空扭曲的一个例子。

并不是只有旅游才能有这样的效果,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多试验,会发现能找到很多适用于你个人的手段,但前提是你要有“摆脱熟悉区”的意识。

这是我认为人的一生所需要掌握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掌握了对抗时空扭曲的本领,你就能延长主观生命。

 

优秀是一种习惯。

0.接地气。

鄙人长期在外读书,回家乡后发现与亲朋与曾经好友脱节了,以致于都长期躲在家中,若无要紧事绝不联系,说白了就是不接地气。

所以要迈出家门,聊,喝,干活,别怕尴尬。

1.定期整理、清扫书桌。

2.每次到一个地方旅行,给自己和朋友寄一张明信片。

(个人习惯而已)

3.雨伞用完折好再收起。

4.脱下来的衣服要及时折叠好。

(少占地方且好找)

5.钱包不放屁股后的口袋。

(防盗)

6.不要长期每天穿同一双鞋。

(对脚掌好,也有利于延长鞋子寿命,减少异味)

7.到陌生地点先找好安全通道。

8.扔快递包裹前撕掉个人信息。

9.打的记下车牌号,下车要发票,万一可以报销呢!

10.睡前准备好第二天早上的穿戴用及文件,这样就不会因着急而丢三落四。

11.怕尴尬不知是否打招呼时先打招呼。

12.洗澡时要把耳朵和后脚跟清洗干净。

13.在外工作学习的桌子使用前先擦干净。

(不然弄脏了衣服还要洗啊!

14.经过门帘要放下时注意后面是否有人,尤其后面有女生时~~哈哈………

15.随身带上一包纸巾,方便自己方便他人。

16.睡前饭后刷牙漱口。

17.走路时鞋不要拖地。

(不仅磨鞋而且给别人拖拉的感觉)

18.向为你提供方便的人说声谢谢哪怕你付了钱。

19.朋友吃饭要问忌口,有女生则饮料优先热饮。

20.每天睡觉前回想一遍自己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

如果有说错话的,第二天或者当场表达一定的歉意。

(我一般手机短信表达一下歉意) 

21.开门的时候,如果身后有人,就帮忙扶一下门。

 

22.想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就用手机记下来。

 

23.说话的时候尽量注意别人的神情。

 

24.朋友聚会,或者别人说话的时候,尽量不摸手机。

(个人很难摆脱低头族)

25.闲下来的时候和好朋友联系一下,多于老朋友调调情~~~

26.许多时候,要听完别人的话再说话。

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断一件事情。

因为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很多时候对方的价值观看来是错的离谱。

27.不抽烟,少喝酒。

(人在江湖,遇知音和好友,该喝醉时一定不能少喝,还唱歌时一定不要干坐,坚持自己的活法)

28.不交浅言深。

(这个一直在努力中)

29.对体力劳动者微笑。

(我想表达:

闲下来时跟附近的物业工人、环卫工人、小商贩聊聊天,侃一下)

30.坐副驾,同时要系安全带。

(我很同意评论中说副驾驶危险系数高的说法,所以去掉好了~~)

31.注册3~4个邮箱,分做不同用途。

32.多享受安静。

以上这些条条仅仅是一种参考,每个人生活环境大有不同,只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又同时给自己的朋友带来乐趣,那就足以。

个人认为,所谓的素质高,就是在相处过程中给自己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感觉,同时给别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也就是一种平衡。

那什么是书本上没有的呢?

现在看了一下知乎的所有答案,都已经被以“电子书”的形式记录下来了,也就算是书上有了,可问题是如何实践呢?

同样的一个被认为好的素质,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被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有了被议论的材料,比如说同样的一个幽默,在不同的情景下,可以是化解尴尬药剂,也可能会激发一些涟漪,由此说来,能够很好的掌控场面就是一个书本上学不到的素质,因为它是需要现场情景的不断练习、慢慢磨练。

这并不是去刻意的迎合他人,若是刻意便会觉得累,而是在做自己的过程中给予他人以方便,渐渐积累沉淀得多了也会给自己增加自信和魅力,这便是素质。

当看到军人每天早晨豆腐块的被子,会不会想他们每天都叠成这样不累吗、有必要吗?

这是我们的角度,对他们自己,已然成为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了,所以说,当自己慢慢的上升到一定高度,便会自然而然了。

谢谢!

〒_〒

最近在写一篇《信息过载与受众行为模式XXX》的论文,在某处突然顿悟,我节选了一些观点与事例重新整理出这个答案,分享给诸君一读,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把观点摆在前面。

我认为,在目前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一种书上没有,但却十分重要的素质,那就是「信息筛择」。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问题与解决办法。

问题:

1.思维惯性

2.信息囚笼理论

3.信息碎片化的弊病——注意力迁移与注意力区域性停滞

(除1外,其他名词为答主个人总结性描述)

方法论:

信息筛择思维惯性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早上起床睁开眼,清扫掉未阅读消息;上班搭地铁,习惯性掏出手机扫阅一下推送,放入口袋;拿出手机看眼时间,顺便清扫下推送;知乎亮起了小红点,哪怕不点进去看看是什么,也要刷一下。

这创造了一种信息接收时被动的定期期待,以至成为不受控的「思维惯性」。

这种思维惯性有两种:

被动诱发与主动接受。

所谓被动诱发就是刻意营造出的思维惯性,比如“下雨天,巧克力与装逼更配哦”、“怕上火喝王鸡鸡”这种广告,即便你不买,也会有对此类信息的残留记忆。

洗脑最成功的无疑是全国上下人尽皆知的,“今年过节不收礼,XXXXXXX”。

主动接受是指外界的刺激激发了人的主动反应。

比如你走在路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瞬间让你湿身。

这时你的第一愿望是买一把伞,解决不被雨淋的问题后,你接下来会想洗澡,不出门,看电影等事情。

你主动接受了「雨天」这个客观事实,并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的行为。

反映在信息接收上,举个栗子,当我听说微信诞生并被建议一玩时,其实我是拒绝的。

因为我觉得这玩意儿功能差不多与QQ重合,我干嘛浪费时间呢?

后来我身边的朋友玩的越来越多,他们说“摇一摇”、“附近的人”嘿嘿有点坏,我实在忍不住去想它到底有多坏,就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下载了微信。

duang!

慢慢的我的思维惯性就变成了由玩摇一摇到玩朋友圈再到玩语音,后来是每天晚上7点等公众号的文章推送(定期期待),以及看看朋友圈又有谁在我的状态下黑我。

这样看到也没什么,甚至会制造出一种我好充实我好像在批阅奏折的错觉。

但是,再有10个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呢?

再加20个呢?

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信息囚笼理论。

信息囚笼理论

有的人一提起当今时代便是「信息化时代」、「数据大爆炸时代」。

但是,大多数信息对我们来说没有价值,比如朋友圈的微商广告、代购之类的东西。

有个现状很残酷:

你多久没有完整准确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了?

虚假信息与垃圾信息已经让互联网信息检索的价值越来越低。

甚至身边有的人放弃号称世界最大中文搜索引擎,转而在图书馆收集信息。

可笑的是,有时候我们筛选信息的时间竟然要比我们收集信息的时间都长。

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综合类门户网站影响力日益减退的原因。

总想着大而全,但筛选繁杂信息的工作落在了用户身上。

就像之前一位答主写的XX作恶的答案那样,XX搜索慢性鼻炎,排在首页的便是广告。

信息囚笼对不具有「信息筛择」素质的人来说简直是场灾难。

在一个网页的某处,你好不容易找到些有用信息,却发现这些信息引向另一个网页,无奈你只能打开另一个网页,在那个网页里,再找出一部分有用的信息,然后再被引到下一个网页……

下图四个选择题中,只有一个是能够下载迅雷的正确答案,请选择。

就某个需要检索的「信息」而言,信息中的有用部分,信息有用部分的垃圾,信息有用部分的垃圾中的有用部分,信息有用部分的垃圾中的有用部分的垃圾(真TM饶舌),是信息囚笼中一道道虚实不定的墙壁。

并且,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下载按钮的背后,是一对怕被妈妈看到的巨乳,还是一个死胖子推荐你玩的那款垃圾游戏。

信息碎片化的弊病——注意力迁移与区域性停滞

用一张图来最通俗地说明注意力迁移;

男性视角下,他们的注意力(橙色)依次从左到右。

但我的初衷是想看最右边那个“女大学生穷游227市网友质疑blabla”这个新闻啊!

那怎么来理解注意力区域性停滞呢?

假如你在知乎上,看到某个对你有用的干货知识,可惜篇幅较长你并不能一口气读完,于是你小手一点,啪得把答案丢进收藏夹。

“长姿势了,以后一定用得上。

”可是,收藏了这个答案,就代表着你把这个干货消化归为己用了吗?

并没有。

你的注意力就这样成功地停滞在了这些被你下意识忽略的信息上。

更可怕的是,在“收藏或粗略地一翻便会长知识”这种潜意识下,你的注意力非但没有随着答案而发散,还会尴尬地停滞在「我并没有掌握这个知识但我却觉得我会了」的思维惯性里。

收藏了,便觉得我会了,但实际并没有。

于是再度加大收藏量,在收藏夹快被挤爆的超大信息量面前,你又跌入了信息囚笼,这个过程是个恶性循环。

生活中便是这样。

思维惯性、信息囚笼,注意力的迁移与停滞三者之间催化出的恶果直接导致了我们很被动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检索信息上。

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在过载信息面前,做到有效的「信息筛择」。

当你求爷爷告奶奶问人要到了一部江湖上失传已久的A片之种,能说你得到了这部片子吗?

没有。

种子连接失效,你是该哭呢,还是该哭呢?

所以我认为,信息筛择最重要的原则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筛选的目的就是为我所用,不要被信息筛择后的剩余量影响。

哪怕你到最后五十万字筛选成了十个字,但这十个字每个字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那可以说,你的「信息筛择」很成功。

正因为很多人在筛择的这个过程中,总有顾虑,怕不加这几个鸡肋会让信息不完整,于是这留几个废字那存一句废话,筛选到最后信息量反而更多了。

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保持「信息源」的清洁。

对于可被自身主动过滤掉的信息源及时清理。

比如同类型的搞笑段子公众号,留一个就够了。

一个是娱乐,多了就会让人一个个点开去看,对于快乐的收益随着时间的增加(大量浪费)变得成本高昂。

以往一个段子就可以让你笑,但在多个公众号面前,你需要十个段子。

这就是高成本定期期待下的思维惯性。

信息源的清洁也表现在选用适合自己的搜索引擎,谷歌的检索真的要比XX高效。

最后说说如何将信息筛择运用到碎片化的信息整合上。

比如我想了解跑步过程中如何把握呼吸节奏。

我在过滤掉无关信息后,有5篇文章摆在我的面前。

其中两篇强调呼吸方法,一篇强调全身与呼吸协调性,一篇强调步伐与呼吸节奏,最后一篇是强调呼吸极限时的调整。

从这5篇文章的角度我所做的筛选是,前两篇与最后一篇归为同类,中间两篇归位同类。

筛选到最后,最重要的信息筛择结果是,我明白了呼吸节奏的把握与从头到尾的全身变化有关。

而在细节的某某部位,我该如何如何去做。

这就是在信息筛择里,对于某类信息的规律性总结。

这个总结很重要,请务必锻炼自己这种能力。

一句话概括就是大类统筹小类,小类找同类并融入大类,碎片积攒在一起才会组成整体。

很多人面对信息过载时,大都有过这种感觉,“这么多的资料该从何下手”这是信息焦虑的表现。

信息焦虑会让人产生很多现代病,比如拖延症——“这么多资料明天再整理吧”;比如强迫症——“这么多小红点不消除好男瘦啊!

”,久而久之身困信息囚笼里,将这些坏毛病变得越来越严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恶性循环。

解决方法有没有呢?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同志,有的。

这个方法也是追溯到其根源并解决问题,那就是培养一种可受控的思维惯性。

开头也讲过了,不受控的思维惯性危险在于,它自身的滑落曲线没有规律。

比如你刚要拿起手机背会单词,但突然想起来某某人的微博还没看,于是点进去看,然后发现这人底下有个大波妹的评论很有趣,于是你给她留了言,然后接下来也许你会勾搭上她也许不会,这就使得你的思维惯性不断滑落,而忘记了背单词的初衷。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不受控的思维惯性,用固定的思维惯性来引导自己有规律地滑落思维。

为什么豆瓣要把“豆瓣小组”与“豆瓣阅读”两个功能分别拿出来做APP?

因为它在培养用户的个人习惯,让这两款APP的用户人群既能科学地分离并对各自产品保持固定的思维惯性,又能保持各自健康发展而不会使得其过于臃肿。

同样运用到培养自己固有的思维惯性上,以我对于「信息筛择」的理解,专精状态下的筛择效率极高。

也就是说,我把一件完整的「信息筛择」过程打破,就像做游戏任务,从支线到主线那样,用规定的时间去完成支线,然后由支线引导串联到主线上。

对于拖延症来说,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专精。

用定量适合自己的时间去完成一部分小任务,然后由其组成最后要完成的大型任务。

定量的时间也会给人一种紧迫感,保持定量的紧张会使注意力聚焦在定量的任务上。

在这种状态下,固定的思维惯性便会慢慢养成,时间一久,效果拔群。

注意,千万别上来就一口吃个胖子,给自己定个什么完美宏大的计划,结果执行不到两天就自暴自弃,那样的计划假大空不说,还容易让你养成制定完大计划便潜意识里抵制并放弃的思维惯性。

觉得不能坦然面对荒废的五六年,恰恰说明抑郁症还没好。

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觉得世界不够完美,觉得一切为时已晚,害怕面对现实。

这些恰恰是抑郁症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逃避。

放弃跟别人比较,接受不完美,对抑郁症来说是唯一的出路。

真正抑郁症痊愈的状态是:

连抑郁症老子都抗过来了,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难的倒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