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525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docx

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详解0511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讲解(05——10年)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2009《上善若水》),,“寻根”大体有两种意思:

其一,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其二,指中华民族延续至今而又可能断裂的生命根基,探寻生命的基本所在(2010《溜索》阿成)……

2005年高考

五、(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

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

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

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

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

“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

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

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

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

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

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

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

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

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

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简单分析:

这篇议论性散文,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针对“娱乐文化”风行天下的局面,作者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分析:

题目指定阐述“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第三段;然后审清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文化观”再细读此段,提取有效信息。

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这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

这个文段共11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句总领下文,又是文段的中心句;⑨⑩⑾句总括上文。

中间②至⑧句围绕①句阐述,是一个层次,其中②③④是说媒介传播的信息,在过去,书籍以传统为主;在今天,电视却以现时为中心。

⑤⑥⑦⑧几句中⑤⑥句与⑦⑧句是因果关系,所以⑦⑧句是表意重心。

其中直接表达“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有①句和⑦⑧句,其它几句是作者的阐述。

当我们读懂了文段的意思,再把握文题的限制,就可以获得一个较满意的答案。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我们通过筛选,就可以从①句和⑦⑧句中得出如下答案: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这道6分题的答案有四个得分点。

但因考生忽视文段阅读,没有明白文意,因而答案五花八门,我们试举几例:

答案一:

电视不像书籍将我们引入历史传统,学会思考,而是迷恋当下,排斥思考,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判得2分,答出了第3、4两点)

答案二: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方式,当电视取代文字成主要媒介,人们开始背离文化,走向娱乐。

(判得3分,答出了第1、4两点)

答案三:

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都通过媒介完成,如文字、图象,媒介变化则认知方式变化,文化也就变化。

(判得2分,答出了第1点)

答案四:

媒介应使人进入悠久传统,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

(判得2分,答出了第2点)

答案五:

以文字为媒介,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传播信息,阅读同时置身于人类传统精神之中进行思考。

(判得1分,答出了第3点)

答案六:

媒介变成越来越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这导致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娱乐化。

(判得1分,答出了第4点)

答案七:

通过媒介传播的信息,应该边接受边思考,有文化,就该置身于媒介中进行思考。

(判得0分)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

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

参考答案:

⑴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⑵举例说明的方法。

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分析:

本题为鉴赏技巧类题目。

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5分)

参考答案:

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分析:

审读题目时,首先要看出“既说……,又说……”的内在要求,它既交代了这两句话的关系,又列出了要求考生进行解释的对象,而题中的“对此”是对答题对象的规定,“波兹曼的”是答题范围的指向,“如何理解”是对答题内容的限制。

另一方面,该题干还对答题的范围和内容作了暗示。

因为题干要求考生理解的这两句话是作者的两个相关的观点,要“理解”它其实就是要在文中找出理由。

在文中作者认为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的理由是“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这句话。

其后,作者以“不过”作了转折,说出了“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的理由:

“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

找准了这两处的句子后,再筛选、截取、转换和表述,就可以形成答案。

下面是两个考生的答案:

答案一:

因为在作者看来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绝不会灭亡。

当今社会,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对文化是不利的。

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作者认为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这个答案基本上是用原句表述,在三个得分点中答出了前两个,遗漏了一个;另外答案中无效信息多。

这个5分题被判得3分。

答案二:

波兹曼的结论完全沉于消极的一面,把文化想得太彻底,没有想到文化正在不断流传下去,因此这个结论太过悲观。

他的观点在把消极的方面一直继续下去,没有对人类产生自信,反而把进化的人类说成是退化的原始人,因此听起来像诅咒。

这个答案被判为0分,这与考生忽视文题指向,随意答题有很大联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

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参考答案:

BC(B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不“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的原因分析有误)

 

2006年高考

五、(22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

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

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

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

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

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竞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

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

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

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

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

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

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

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

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

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

我忘情地凝神,凝视,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

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

高黎贡山:

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文本解读:

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

从本文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无奈与感伤,由此想起汪曾祺《胡同文化》中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无可奈何的没落,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种旧时代独有的轻闲与落寞随着时代的变迁再难寻迹,心中不免又多了几许叹惋与感伤。

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似乎也只有在老照片的旧色中去怀想了。

《一幅烟雨牛鹭图》里寻找到了一个闲适、悠然自得的世外田园,像一首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小令,泛着温馨的记忆。

汤世杰对云南,尤其是对滇西北民族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和研究,他的思辨,他的追问,在散文里都可以得到舒卷自如的挥洒空间。

他用性灵的文字抒写个人的心情,叙写自己的亲人、童年和故乡。

在对故乡梦幻似的回忆与描绘中,故乡真实的概念性的轮廓隐去了,代之以朦胧的山水写意似的晕染,在那些饱蘸情感的诗句里,你仍可以清晰地把握到他思想与情感的脉搏。

一、结构清晰

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

全文用散文的笔触抒写性灵,但文章结构却形散神聚。

文章共四段:

第一段承题目而来,采用全景式的描绘,用比喻、拟人、白描等艺术手法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形神特点。

第二段,由远及近,截取烟雨图中的一个片断——“烟雨牛鹭图”,动静结合,描写白鹭飞来在老牛身上翻飞嬉戏的场景,一动一静,相衬成趣。

第三段,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揣想了从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角度,来体味这幅图丰富蕴藉的内涵。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

在这里,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宕开一笔,通过想像那个并未收入画面的“农人。

……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由此揭示出“老牛木犁”的象征意义: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以此为情感的触发点,对这种古老农耕文明逐渐走向没落终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失落、惋惜以及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思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平易中自有动人的力量。

文中“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一句,点明主旨,明确地告诉了读者——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二、修辞手法及想象、联想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加文字的感染力。

以第二段为例。

如文中“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句巧用比喻,除了将白鹭的生物特性形象展现之外,更增添了文字的诗意,白鹭是中国古典诗画里的传统意象,选择白鹭作为一笔灵动的亮色,与古老农耕文明的文化象征——老牛一起,巧妙地融合,带领读者瞬间就穿越了时空隧道,遁入迷离、蒙胧的远古梦境。

如“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将白鹭比喻成“几页湿透的情书”,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

“情书”二字已能让人感受到白鹭与老牛组合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情感之深醇,“湿透的”则更让人体会到一种真真实实的质感,与题目中“烟雨”二字暗合。

原来这种情感不光可以用心去体会,还可以其他的感官去碰触的。

如“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其中“临时风向标”、“淑女优雅的碎步”、“一条宽敞的步行街”等一系列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烟雨中神闲气定、悠闲自得的白鹭描绘的活灵活现,更写出了这种农耕文明中难得的一种闲适心态。

三、特殊意象的解读

农人在这里是实像,也是虚像,或者更是一种文化的意象。

现代文明源头所在的农耕文明的伟大与博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文化的根,不论时代发展到任何一种形态,都无法抛却的生命的根基。

“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与之总有一种血乳交融的情感。

人总有一种寻根的情感冲动,体现在文化上,又有众多寻根的文化形态,相对处在生命本原状态下的古人,我们今人又何尝不是在穿越时空出行的游子?

叶落要归根,文化上要寻根,生命路途的孜孜跋涉中自我认同同样也会有回溯本原,归根母体的冲动。

14.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你更喜爱哪一段?

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举例略)。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举例略)

分析:

本题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E。

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

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

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举例略)答题时要注意答出所用手法,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案为:

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举例略)

解析:

每段景物描写特点各1分,修辞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作用1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

一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鉴赏表达技巧应注意的问题:

①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谋篇布局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而不能就技巧谈技巧。

②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在作品中,技巧都是凭借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技巧要同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相结合。

15.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结构上:

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解析:

第一个作用3分,第二个作用2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E。

易错点:

考生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往往理解不透。

备考指导: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

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

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16.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眷念古老的农耕文明;②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解析;每一种态度3分。

(意思对即可)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易错点:

考生不会分点说明,回答层次不清。

备考指导: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②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17.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

②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

③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解析:

共3点,每个方面2分。

(意思对即可)考点是“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易错点:

不能着眼全文,思考问题比较片面。

备考指导:

分析“用意”要注意下列三点:

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②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③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2007年高考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

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

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

“麦梢黄,女看娘”。

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

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

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

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

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

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

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

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

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

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

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

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丁麦田,就如机船下丁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

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

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得把饭食做可口。

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说:

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

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

“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

改目,又变丁花样,割一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

再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酸汤一并倒丁进去,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

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

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

想啥?

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

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腾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