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36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docx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3

从“3+X”高考看高中化学教学

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中学张衍军

2002年,山东第一年实行“3+X”高考,分析2000年浙江、江苏、吉林三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依据2001《考试说明》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应从以几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加强双基教学,夯实基础,优化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突出知识的前后联系,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风。

2001年的《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测试目标中指出: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

同时提出:

考查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

在关于考试范围的说明中明确指出:

理科综合测试与单科考试的测试目标具有一致性,都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不同的是……因此试题的呈现形式以学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所占比例较小。

同时理、化、生的考试内容与单科《说明》相同。

这就明确了高中化学的教学和高三的复习,还应以抓住本学科的双基为重点;同时重视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的教学;充分利用好教材和“两纲”(大纲、考纲),看好自己的门户;教学中努力贯彻:

把学生原有知识区转化为现有知识发展区的方法。

就2000年浙江、江苏、吉林三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以下简称试题)中对化学的考查来看,100余分的试题内容,与化学相关的设问共有16个,即5、6、7、8、9、10、11、12、13、14、23

(1)(3)26、27

(1)

(2)28。

总的来说:

难度小、分值大、学科间综合少。

只有第8题结合生物知识、28题结合物理的气态方程来解决,共计23分,并且属于较简单的题目。

另外如试题中第11、12题,分别看似有生物、物理的知识问题,但学生凭借生活知识与经验,会很快转化为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解决。

由于分值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风,特别是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全面分析的良好习惯,当然要做到分析全面也就离不开学科内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加强与物理、生物教师的联系,重视对物理、生物问题用化学视角进行设问与解释。

从《说明》的要求看,在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一条中提出:

学习自然科学的……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测试这个目标的试题有的需要理、化、生其中一门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需要动用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问题是综合的。

在考试范围部分中明确:

对于学科间综合的题目来说,一般是回答一道题需要同时运用物理、化学、生物中2—三个学科的相关知识。

再看试题,第8题、25题综合生、化知识;11题、28题的第(3)问综合理、化知识;另外23题、27题解答是需要两个学科的知识,但是题目的呈现,却是以一个题目多角度设问的方式。

基于以上要求和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前面提到的看好自己的门户;二是要与物理、生物教师加强联系。

进行定期的交流,相互听课学习;提示与指导学生对物理、生物问题进行有意识的用化学视角分析、设问;教师做指导的有心人;学生成为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实践者。

由此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是,注意即不要一味地给学生大的、难的学科间综合题,又要适度给予一些相关的科技资料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视角对资料、图表的分析。

《说明》在考试目标中明确指出:

要求学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还具体提出:

“1、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2、能读懂一般性科普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结论。

”试题25题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目标。

在整个试题中出现涉及看图解决的题目有42分。

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知识不断更新,养成经常看书、读报的习惯,特别要留意科普文章;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图、表教会学生看图、表的方法,尤其是对那些曲线图、数字表格,要会找准其物理意义及变化规律,学会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也要有选择的给学生推荐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科普文章,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悟的目标。

切忌为了所谓的综合,去漫无边际的给学生一些大综合题、难题而加重学生负担,得不偿失,因为这样的题目只有在保送生测试题中见过!

最后,必须加强基本实验的教学,突出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分析和对简单实验定量处理能力的培养。

在《说明》的测试目标对实验的要求是: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把目标分为:

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在试题中,直接与化学有关的实验题目有:

8、13、14、25,共38分。

特别是25题,即考查了材料阅读的同时,又把生物与化学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完成能力进行了较全面的考查。

题目看上去并不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但是据国家考试中心提供的试卷分析看,得分率并不高。

其原因与平时做实验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有直接关系。

因此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

要适当给学生阅读一点科普文章;关键是该学生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做;还有一点,就是对于各种资料上的实验题,一要精选,二是只有条件,就要让学生做或教师演示,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通过学习《说明》,分析考题,结合自己的经验的一点体会,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动机调动方略

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中学张衍军2000年1月15日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内因,然而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师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渠道是贯串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本文意在把自己一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体会拙书于此,以求得各位同仁的指点。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有的教师平时表现工作认真,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比较强,而教学效果却并不多么令人满意。

我们学校教导处通过听课、讨论一致认为:

制约教师教学效果的因素固然很多,其中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是关键。

良好的动机能引发兴趣,浓厚的兴趣会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思维过程,养成对知识探索的精神,发展创新的能力。

达到了这一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学生课业负担也就大大减轻,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可以得到抑制,这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重温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并不断地联系教学实践加以运用;与此同时还要认真研究自己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学生实际,有一种动态的意识,积极吸收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来丰富教学过程和教学艺术。

再就是要学习和善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教师能否自如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能力地体现。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验的体会介绍如下方略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们常说‘有的人眼睛会说话’,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在课前的认真备课外,到了实施课堂教学的阶段,形体语言地运用就向演员上舞台一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讲可利用的形体语言大体包括:

1、穿着打扮要做到朴素大方,给学生以成熟感和信任感,减少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注意分

散,如:

有的教师能做到新换的一件衣服、理了一个新发型等较大变化

 

时,总是在课前先到学生中间走一走,这样课上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注意力的分散;古人所说的“老要精神,少要板”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2、眼神、表情、情绪、手势、站姿等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也对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起着重要作用。

眼神能给学生以肯定和信任,不断的环视,可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刻都感到教师的对自己的关注;情绪通过表情、语言来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信任和教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给学生以信心。

心理学家说过“我们要学会用二十种以上的语调说‘你过来’”,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的好,他可以带给学生思考、信心、力量、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感受;另外手势、站姿、教师在讲台上的位置等在把学生拉近距离、引起注意和给学生带去愉快、消除课堂紧张与疲劳方面都显得十分重要。

比如常常站在讲桌一侧与呆板的站在讲桌后要好;身体略微向前倾斜酒会给学生以亲切感。

二、制定合乎实际的教学目标,进行适时而合理的评价,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暂时学习动机,保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动机指向。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是把知识进行系统罗列,笔者认为通过备课,要达到把教师从“知识播放器”变成为知识处理系统的展示,而这种处理系统的可行性,取决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由简单又辛苦的在大脑建立“知识图书馆”的接受方式变为愉快、能动地知识认知过程,并在其中探索学习的方法和建立知识处理程序。

为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应该符合渐进性原则,即:

要准确确立学生的现有知识发展区,找到学生的个别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即层次教学);还应该有以给学生以竞争意识和成功感受为目的,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以选拔为目的的激励手段,在教学大纲的总目标下,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层次、不同知识内容,制定不同的学生成功目标,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最优教学法的目的,达到在一堂课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指向,积极地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总之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切合实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能否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

我校王老师在高二的一节生物公开课上把植物生长的向光性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按照课本实验的过程,提问、讲解相结合,一堂课下来提问了20几位学生,并且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回答上来,师生互动积极,学生思考、讨论机会多。

就是因为她提问的学生是与问题设计层次相结合的,这堂课就符合了渐进性原则,并应用了层次激励的手段,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成功地感受。

同时由于把课本实验的分层次处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适时做好评价,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所谓“适时”也就是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实际、针对知识内容、针对不同学生、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及时性(即评价手段如:

提问、测试、练习、讨论、记分的分值等要符合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有关规律如:

分散复习原则、减少遗忘规律、记忆恢复规律、因材施教原则)具体性(即评价手段要有具体目标指向、不同学生对评价目标都能明确自己的指向层次、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控性(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过程调控,随时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评价和检测从而达到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情绪和思维的指向)。

在这方面笔者曾经做过两个实验,从不同的方面作出了证明:

一是在高二五班与化学教师配合,教师讲授了三个例题,课前提出课后要测验其中两个类似的题目看大家掌握的情况,准备抽测北边的两排,而课后实际上全部进行了批阅,对比两排满分率和及格率几平均分,北边两排分别比南边两排高出4.25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3.72分。

很好地证明了暂时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是在2000年9月对高一学生进行入学学习心理辅导时,当给1、2、3班讲课时我只提出结束时要考查大家的听课情况,而在给4、5、6班讲课时讲明了我要考查的方向和范围。

最后评卷结果;1、2、3班答对率比4、5、6班低2.6个百分点。

三、暗示、鼓励对学生的暂时学习动机地调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曾经再某报纸上见过这样一则故事:

某校长在上厕所的时候与一学

生相遇,很是尴尬,于是该校长顺便问这一个学生叫什么名字,当学生回答后,校长笑着说:

“我看过你的作文,很好,如果继续努力,定会成为一个作家。

”而校长这句为了打破尴尬局面的话,却真正造就了一位作家,这不正是正面暗示的作用吗?

因此说,我们教师不应吝啬几句鼓励、信任的暗示话语,它可能会成为学生终生收益的催化剂。

暗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它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这里介绍几种以供参考:

1、课前暗示法:

就是在课前有意识的利用可能的场合,如课外活动中、走在路上、对学生作业批改中的评语等等,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地点评、施以能力的信任等方面的简单暗示,学生就会有信任感受,有成功表现的欲望,也会使学生体验到关怀、增强信心。

更重要的是给课堂学习动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2、课堂的暗示途径:

就是在课堂上调动形体语言、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利用知识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对全体和个别学生的暗示。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眼神暗示,如对一个失去信心的学生投去较长时间的信任的目光,给予淡淡地微笑;还可利用提问暗示,如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通过引导让他回答上一个问题并给予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通过学生回答出错的问题暗示,如对学生讲:

你有独到的见解,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看是否合理?

不合理为什么?

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

其中有那些是合理的地方?

这些说法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保护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给学生以信任、成功的暗示,还是对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地暗示。

当然,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在此只是抛砖引玉而已,但是所有的暗示多以鼓励、信任为目的,无论何种正面暗示的结果也都必将给课堂带来积极的效果,并且在课堂上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

四、现代教学技术地运用,给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正在更被广泛的得到应用,这给教师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笔者认为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积极而又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他具有更加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那么也就会更具有实效性了。

笔者只是在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进行了点滴的探讨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在此提出诣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和研究动机调动和培养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为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贡献力量。

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2000年1月15日

 

巩固教学效果“七字方针”

山东省淄博市第十中学张衍军

E-mail:

zhang9045641@

前言:

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效果巩固的途径进行分析,理论依据是巩固性原则、记忆规律、恢复规律、及时性原则、分散优于集中原则和现有知识发区形成规律,据此来对设计教学过程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

按照:

忆、读、讲、练、测、评、补(暂称七字方针)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来达到知识巩固,难度顺势,智力开发,思维启发,能力培养,创造发展,负担减轻,情趣提高的教学目的。

其形成过程参考《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创新教育理论与艺术》,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经验和体会写成。

期望与中学老师共同探讨和实践,应该说:

不能称为什么新教学方法,更谈不上什么理论。

因此也就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也可能还不全面,还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一、巩固性教学“七字方针”的理解与应用:

忆顾名思义,是回忆,但在这里的“忆”既包含了原有知识的回忆,也包含了对原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更重要的是他包含了对原有知识的升华和发展,使其从学生原有知识发展区转化成为现有知识发展区。

回忆的内容包括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知识点(这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也包括上节所讲授的知识点。

回忆的方法有:

测试法、提问法、集体回答法、讲授法、阅读法。

回忆时还应该注意进行知识的综合概述,形成对知识认知方法、思维方法的基本思路。

关于应用的课型,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新授课上,这里还要提醒重视在单元预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后的回忆是同样重要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分散复习,它可以弥补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现象出现。

读在这里指的是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的阅读,既包括对课本知识的阅读,也包括由教师所提供的材料阅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和搜集与本学科相关的新发现、心理论等材料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媒体,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以及自学能力都是有益的工作。

阅读的时机,即可以安排在预习,也可以安排在课前,还可以安排在课后,当然也可以安排在一个单元的开头或结尾,这要看内容的长短、难度。

材料提供的方法可以是印发、张贴、教师读学生听,也可以是教师有选择地讲述。

材料的内容(特别

 

是理科),并不是以难或怪为标准,而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的能力、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方法为目的,因此可长、可短,不拘形式。

这一点特别符合近几年《考试说明》中考查目的的要求,值得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从起始年级就开始抓起。

讲是我们所熟悉的课堂教学,既有复习课、新授课,也有习题课、讲评课和实验课;方法多种多样,随着课型、科目、教师的特点、学生组成的不同而不同,在此不多加赘述。

只是提醒一点,就是不要把每一节课看成孤立的内容,前面提到的“忆”和“读”,以及每一节课后,在短期内的巩固,对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练我们对此应该说非常熟悉,但是练的要求、时机、难度、内容却各不相同,在这里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练习从时间上讲分为:

预习性练习,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初步应用方法;即时性练习,指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向学生所提供的,以达到及时巩固知识、促进理解、培养能力、启发思维为目的的练习;巩固性练习,指教师在课堂结尾或课后设计的学生练习(或作业),它应当以巩固本节知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学习知识应用为目的。

练习的内容选择要考虑以下原则:

适应性原则,既要适应学生基础和能力,达到巩固、提高;还要适应所学知识的要求和大纲要求,达到练习题既不偏不怪,又有梯度;层次性原则,即练习内容设计,贯彻有易到难的顺序,体现能力发展的顺序和思维容量顺序,明确不同知识层次学生要求标准和练习量的层次顺序,避免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及时性原则,即练习的布置时间,突出对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和巩固的及时性。

发展性原则,练习内容要避免和减少简单的重复,注重学生通过练习,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解题方法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预见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自主与指导相结合原则,提倡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练习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练习中的难点的点拨、启发,对困难学生的具体指导,对练习完成情况的及时评价和分析;巩固性原则,即通过练习的布置时间与内容,体现对知识、方法的巩固,从而把学生的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

具体方法要注意:

及时练习、及时讲评、延时恢复、分段复习、重点多次穿插。

后三点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也是造成学生高三负担重,教师讲过的、学生做过的练习,考试时仍然不会的原因之一。

 

测指的是测试、检测,但它与我们所说的各种阶段考试有所不同,其目的是检测两个方面:

一是检测学生对刚刚学过的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知识点、个别薄弱学生进行及时补救,同时也是对刚刚学过的知识的恢复与巩固,兼顾对后续将要学习中的连带知识水平的评估,还可体现对阶段知识的巩固与评价;二是教师对自我传授知识的方法、内容、过程的评价、调整、完善和弥补的重要依据。

检测的时间可以是当堂课、下节课、一个单元、一个阶段的穿插进行;题量的大小视时间的长短来定。

检查的方法可以是全体,也可以是部分的抽查,根据知识的地位和难度来定。

检测的内容,有综合,也有独立,有类似,也有相同,具体根据时间间隔、知识体系来定,但一定要体现学生基础的针对性和完成能力的群体性,那种把资料中的内容原原本本搬来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评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评价的时机有:

试卷评价、提问评价、练习评价、作业评价等。

评价的原则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及时性原则,就是对检测、提问、作业等要及时评价;全体性原则,指评价要面向大多数,表扬大多数,以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典型性原则,是说对学生中出现的典型方法、典型成绩进行点名表扬和鼓励,来树立表率,对典型错误进行重点分析,来帮助学生本人的同时,教育大多数学生。

负责性原则,指教师对学生测试成绩中的个别差的学生要有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责任感,不可挖苦和讽刺,更不能放弃;对大多数学生成绩差的检测,其责任应是教师教学效果或命题的责任,应敢于承担,做好解释,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决不可把责任完全推到学生身上。

补指对教学过程中不足的弥补,这里包括:

对遗漏知识的补救、对知识遗忘的弥补、对能力和方法培养的弥补、对个别薄弱学生的知识补习等,对于“补”是我们教师经常忽视的一点,那些讲了还不会的现象地形成,这应该又是一个原因。

补的办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讲解补偿,指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补偿;练习补偿,是对知识遗忘补偿的有效方法;个别补偿,是对个别薄弱学生的个别薄弱知识的补偿,这一点,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另外还应包括对个别突出学生扩展知识面、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科优秀人才的补偿。

二、“七字方针”的理论依据

提出巩固教学效果的“七字方针”,它符合心理学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减少遗忘理论,也符合记忆恢复曲线的原理,因为及时的复习利于减少遗忘,短期内的复习可提高对知识遗忘的恢复效率。

而其中对原有知识的回忆和补偿,又是现代教育者提出的:

把学生原有知识发展区变为现有知识发展区的最佳途径。

学生的课外指向性阅读,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也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同时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习兴趣、认识自身责任的重要方法。

当然“评”“测”“补”体现了巩固性、及时性、全体性原则和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的教育理论的应用,其中的方法和原则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责任的要求。

最后还要指出,巩固教学效果的“七字方针”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方法,但又是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应用后,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所应该借鉴的有效途径。

当然这里所说的“七字方针”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全部应用,而它是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方针,是一个课堂教学过程所必备的补充和完善。

附:

实验教案(见下页)

实验教案第一页

课题

教具

教法

第课时

课型

教法

回忆内容

回忆方式

(可以在此粘贴)

阅读内容(可来源于网上查找、报纸、刊物)

提供方式

(可以在此粘贴)

 

 

 

 

(可以在此粘贴)

检测题

(可在此粘贴)

检测结果

评价

薄弱项

典型学生及典型内容

补救方式

及格率

薄弱学生

优秀率

薄弱内容

 

谈“差生”教育方略

——写于班主任培训班

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现代人接受教育,按时间分为:

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按施教的来源来讲,又可分为:

人的教育、事的教育、媒体教育和自我教育,其中人的教育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就显得作用突出了,而作为担负学生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班主任,作用也就更优为显得重要了。

因此,本文主要谈一谈:

关于中学阶段品行较差学生的教育方略,意在于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学生教育方法,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不辜负家长、社会、民族的重托。

此乃个人的体会,肯定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做“差”生工作应有的思想认识和须具备的品德

首先,要正确分清“好学生”、“差学生”与学生的“好”和“差”’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好”学生,指的是学生在某些方面、某一时期或较长时期的优良表现,是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认识水平的一种体现,并不是不需要教育了,另外,应该说在学生时期人人都有一个或几个表现好的侧面,只是存在没有外显、或受到抑制、或被一些不良的行为所掩盖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