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0873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5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ocx

05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目录

一、引言179

(一)研究目的179

(二)研究内容179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179

二、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诊断180

(一)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特征分析180

(二)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的问题诊断182

三、姜堰市域空间发展趋势185

(一)发展阶段判断185

(二)发展环境解读186

(三)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88

(四)空间发展趋势预测190

四、姜堰市域空间调整的目标与总体思路192

(一)姜堰市域空间结构调整的目标192

(二)空间发展总体思路193

五、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策略193

(一)因地制宜地强化功能分区,明确控制发展区域与重点发展区域194

(二)着力打造溱潼小城市195

(三)重点关注空间发展轴线197

(四)各城镇经济发展强调合作、产业适度分工,加强经济联系198

六、姜堰市域空间结构规划199

(一)市域空间组织模式199

(二)空间组织模式的成功经验借鉴200

(三)市域空间结构规划202

七、政策与建议204

(一)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204

(二)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204

(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05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导205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

市域空间是市域社会经济的投影,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

市域空间结构是否均衡、合理,不仅反映了城市区域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定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城市为主导的市域经济发展形式和竞争格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

优化城市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城市的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加速空间整合和优化,将成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姜堰市地处江苏中部,南北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老328国道为界,南部为高沙土地区,北部为里下河地区,地理特征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姜堰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传统的农业大县逐步走向了工业化的中等城市,市域空间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定位不够清晰、利用的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市域空间急需优化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

本专题在分析姜堰空间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了空间发展的思路,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调整的对策措施。

(二)研究内容

以市域空间为核心,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不同背景下市域空间演变趋势进行判断,提出市域空间发展策略和市域空间布局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诊断;

(2)姜堰市域空间发展趋势分析;

(3)姜堰市域空间调整的目标与总体思路;

(4)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5)姜堰市域空间结构方案比选;

(6)姜堰市域空间政策建议。

(三)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为了完成上述研究内容,本专题制定了如下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图1-1:

姜堰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技术路线图

二、姜堰市域空间发展划特征与问题诊断

(一)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1、从城镇空间结构演进规律来看,城镇发展总体上处于空间极化阶段

对未来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走向的判断与把握是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姜堰市域城镇空间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来看,不难发现呈现如下特征:

(1)市域内城镇发展进入较为合理的不平衡,无序发展的城镇个体之间开始出现差异,在交通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城镇,形成优势区位,集中发展,成为市域发展的极点(如白米镇和溱潼镇);

(2)中心城区开始迅猛发展,“核心—边缘”结构显现;2000年以来,姜堰中心城区发展十分迅速,建成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人口由11万增加到23.67万,中心城区已成为市域发展最快的增长核心;(3)空间结构以极点走廊式的点轴模式已开始显现,城镇间联系仍以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主,形成单中心式空间格局。

根据如上所述的姜堰的空间发展特征,很明显可以看出,姜堰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总体上处于空间的极化阶段。

2、沿交通走廊“十字型”的城镇发展轴线正在形成

姜堰是苏中地区连接东西和沟通南北的重要节点,目前,姜堰市域城镇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老328国道城镇发展轴和沿宁靖盐城镇发展轴为骨架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沿老328城镇发展轴线是姜堰市域最主要的一条城镇发展轴线,未来随着江海高速、新328国道的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沿宁靖盐城镇发展轴线是在交通引导下形成的,对于带动市域的南北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市域社会经济呈现出向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来看,城区及周边城镇目前已成为姜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中心城区和周边的5个镇(梁徐、白米、娄庄、沈高、桥头)以40%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市50.7%的人口和66.5%的地区生产总值;市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

图2-1:

姜堰市社会经济空间分布图

4、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速

从1988年至2009年姜堰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农用地减少了16059公顷;建设用地有了较大的增长,21年间增长了95.61平方公里,年均增长4.6平方公里,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的结果,使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此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用地也有较快的增长。

表2-1:

1988-2009年姜堰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1988年

1992年

1997年

2001年

2009年

面积

(公顷)

比例

(%)

面积

(公顷)

比例

(%)

面积

(公顷)

比例

(%)

面积

(公顷)

比例

(%)

面积

(公顷)

比例

(%)

建设用地

7386.43

6.93

8272.62

7.77

9963.9

9.35

11003.1

10.33

16947.3

18.27

农业用地

79789.61

74.9

79082.38

74.2

78019.2

73.2

77203.08

83.59

63730.9

68.71

未利用地

19353.2

18.2

19174.2

17.9

18546.09

17.4

18323.02

4.39

12074

13.02

合计

106529.2

100

106529.2

100

106529.2

100

106529.2

100

92752.3

100

(二)姜堰市域空间发展的问题诊断

1、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城镇规模经济难以发挥

从市域中心城市来看,姜堰中心城区2009年人口总量为23.67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31.7%;地区生产总产值83.0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产值的32.5%;与同等级城市相比,规模偏小、实力偏弱。

此外,经济开发区作为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2009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9.93亿元,仅相当于一个镇的经济规模。

从整个市域来看,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弱是明显的特征,在15个乡镇单元中,有8个乡镇的城镇人口不足1.5万人。

根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左右时才能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作用,2万人时作用比较明显,超过5万人可以对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明显作用。

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可以产生“棘轮效应”,也就是说小城镇在镇区达到5万人以后就会取得规模效益,不断向前发展而一般不会消亡。

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又使小城镇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腹地和人口来源,这样镇域社会经济条件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反过来,又会阻碍下一步的建设,造成非良性循环,严重影响小城镇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表2-2:

2009年姜堰市各镇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

镇名

面积(平方公里)

GDP(万元)

总人口(人)

城镇人口(人)

姜堰镇

68.7

595000

197979

197979

张甸镇

89.8

139428

77524

28000

梁徐镇

59.7

215148

53055

11400

白米镇

51.0

280794

44946

20037

蒋垛镇

66.0

90839

50687

16700

大伦镇

56.0

77986

42420

8549

娄庄镇

68.0

166948

47149

27460

沈高镇

56.0

137432

35691

11247

溱潼镇

40.5

87594

33819

19931

於溪镇

75.0

70490

42401

15838

华港镇

72.0

110836

41250

7956

俞垛镇

82.0

155056

49248

12858

顾高镇

37.0

65180

29803

7958

兴泰镇

37.0

75052

24817

5902

桥头镇

38.0

54080

24563

4791

资料来源:

姜堰统计年鉴2009。

2、城镇经济联系不紧密,形成了经济发展自封闭的“孤岛现象”

姜堰城镇经济联系不紧密,主要体现在:

城镇间联系亦是以上下等级间的行政、商业及其它服务性活动为主,同级城镇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和职能分工,整个城镇体系基本处于一种松散状态。

即当前的主要联系主要还是姜堰镇与其它镇的政治联系与商业服务性联系上,各镇基本还是较为孤立的经济体,形成了经济发展自封闭的“孤岛现象”,不利于城镇的发展壮大,也难以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难以融入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中,经济发展就缺乏生命力。

城镇经济联系的不紧密,纵然有里下河水网地区联系不便的缘故,但更主要是由于城镇经济不发达、经济实体不活跃,大多数城镇基本还处于自我膨胀的发展阶段。

3、土地资源存量不足,且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姜堰市域面积约928平方公里,现状约有176平方公里自然水面和531平方公里基本农田,即使不考虑生态保护要求,可以提供的城乡建设用地约221平方公里,扣除现状已利用的169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实际能提供的未来城乡建设用地最多约53平方公里。

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1988-2009年姜堰市域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约4.6平方公里,按照这一速度,姜堰现有存量用地将在2020年前全部用完,如果考虑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要求,那么姜堰现有存量土地资源远远不可能支持姜堰现在的发展模式。

从姜堰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来看,2009年姜堰市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35.52亿元,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约54.11平方公里,单位土地面积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为4.35亿元/平方公里。

这一产出水平与苏南地区(8-12亿元/平方公里)和苏中沿江地区(5-8亿元/平方公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

从分乡镇的工业用地产出来看,各镇之间的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差距较大,最高的白米镇达到11.62亿元/平方公里,最低的大伦镇仅3.09亿元/平方公里,这不仅体现出了产业空间的分布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大企业对乡镇经济的支撑作用。

图2-2:

姜堰市分乡镇工业用地效率比较

4、市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市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姜堰对外交通主要依托宁靖盐高速、老328国道、229省道、兴泰公路等,镇与镇之间通过三级公路联系,村镇、村与村之间通过四级或以下道路联系;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里程之和仅占7%,而四级公路里程占62%,高等级公路里程偏少,公路整体技术等级较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航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现状姜堰境内共有内河航道48条,通航里程约524.1公里。

其中,等外级航道占总里程的60%,最高等级航道为四级,且里程仅占4%,总体通航能力较低,尚无法发展大规模的水路运输。

从给水设施方面来看,中心城区现有1座自来水厂,基本能够满足城区的供水需求;各乡镇基本上都建有自来水厂,大部分镇自来水取自地下,地下水抽取后简单处理(或不处理)后进入给水管供给镇区及周边村庄的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生产;大部分村庄现状用水也是取自地下(一般不做处理)。

在污水处理方面,除中心城区外,大部分乡镇村的污水几乎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这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来看,教育设施资源较丰富,中心城区和乡镇的教学设施比较完善,但各村级小学或者教学点教学设施较差;医疗设施方面,已基本形成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与体育设施相对缺乏。

三、姜堰市域空间发展趋势

(一)发展阶段判断

1、判别方法

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的研究理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本专题参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罗斯托以及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城市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分别与人口比例特征及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相对应,确定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表3-1:

城市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阶段

特征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初期

中期

后期

从业人数比例(%)

第一产业

>80%

由50%降至20%

由20%降至10%

<10%

第二产业

<20%

50%左右

由50%降至25%

<25%

第三产业

<10%

由20%升至40%

由40%升至70%

>70%

非农人口/总人口

<20%

由20%升至30%

由30%升至50%

由50%升至70%

>70%

2、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按照区域经济自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演进顺序,区域空间结构相应地呈现出自离散型空间结构-聚集型空间结构-扩散型空间结构-均衡型空间结构的演替次序,并且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特征。

表3-2:

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特征

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

空间结构

工业化初期

第一产业中经济作物的比重增加,第二产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食品)率先发展,然后是粗加工度的制造业发展,商业开始活跃。

空间结构呈发散状态,但已明显开始积聚,随采掘、纺织、食品工业的集中,形成了少数大型节点;区域通道建设加快,商品流增加,网络和等级开始形成地方性空间结构形态,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单元内,首位城市得到极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依资源的丰度不同面形成的地域分异现象,空间差异扩大。

工业化中期

资源导向型的产业结构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资金和技术含量迅速增加,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

空间集聚成为主流,区域内小型节点有一定成长,大中型节点间的通道建设加快,生产力逐渐流向大中型节点,区域内由不同等级通道连接的多级垂直网络形成,等级差别加大。

工业化后期

高加工度制造业、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技术和智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主导产业,农业以都市型农业为主,处于依附地位。

空间结构在扩散力和积聚力的双重引导下迅速重组,一方面都市国际化;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过程迅速推进,有形通道不断高级化和系统化,无形通道的地位迅速上升。

后工业化时期

以信息、金融、物流等为主的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业构成的主导产业

产业布局的地理局限减少,区域内形成众多的依产业内价值链分工的产业集群区;空间流动性强,通过跨国企业,将全球的地方空间连为一体,城市中心区出现离散化布局趋势。

3、姜堰市域空间发展阶段判定

从姜堰市的从业人数的比例看,2009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为:

19.7:

49.8:

30.5,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5.6%,对比相应的划分标准,姜堰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从产业结构分析,2009年姜堰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9:

56.0:

36.1,产业结构总体为“二、三、一”格局。

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石油装备、汽车零部件、船舶配套等重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开始下降,工业门类已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因此,综合以上各方面分析,可以判定目前姜堰市整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镇空间总体上处于极化阶段,正从首位型向等级规模型发展。

(二)发展环境解读

1、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行动是要转变现行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使经济的增长由以前的“更快更好”向“更好更快”转变。

近年来,姜堰市经过不懈努力,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76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工业模式还没有突破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姜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到全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2、长三角一体化与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给姜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姜堰的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姜堰可以更好的接受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在更大的区域中加强分工与协作,整合利用更多更广的资源,从而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的发展必将提速,虽然姜堰并没有处在沿海三市的范围内,但影响肯定会辐射姜堰。

江苏沿海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借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而姜堰处在苏中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沿海开发必定要打通江苏沿海快速通道,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姜堰外部大环境,沿海经济体量的提升,也会给姜堰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姜堰需要依托临近沿海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沿海经济带,实现互补和错位发展,承接这个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

3、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划调整

泰州大桥、苏中机场、海溧高速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姜堰的区位条件,给姜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苏陈镇、罡杨镇、大泗镇的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对姜堰市域空间进行重新审视。

4、姜堰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现实基础

目前姜堰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现实基础。

农业上,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姜堰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市,以无公害大米为主导产品的河横绿色食品基地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

工业上,形成了机械电子、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及新型电子、电源等五大板块。

全市拥有独立核算企业近万家,生产各类产品8000多种。

系列多缸柴油机、石油钻杆、精锻齿轮、生物制药等数十个产品产销量为全国同行业之首。

服务业上,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业。

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区域性大市场有10家,发展潜力巨大。

(三)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地貌与生态保护的限制

姜堰市地处苏中平原南部,属冲积相、冲海相地层,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西部、南部偏高,东部、北部偏低,地面真高一般为2.0~6.0米(废黄河基面标高)。

以老328国道为界,南部为高沙土地区(俗称上河地区),系长江冲积平原;北部为粘土水网地区(俗称里下河地区),系淮河湖积平原。

地质构造属燕山运动以来大规模沉陷的苏北断坳,地貌成相属第四系苏北冲积平原。

工程地质条件除河塘地段外一般较好,地耐力8至15吨/平方米,地震烈度为7度区。

表层土壤多为粉质粘土,厚度约1~2米;第二层为淤积亚粘土,轻亚粘土,厚约2~3米;第三层为粉沙土,厚约15米。

全市共有大小河道460余条,自然湖泊1个(喜鹊湖),全市水面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5%。

市域内共分属两大水系,老328国道以南地区(上河)属长江水系,以北(下河)属淮河水系。

姜堰市境内河流流向以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为主,市内主要过境干流为新、老通扬运河、周山河、泰东河等。

从以上的自然地貌条件可以看出,姜堰的北部以里下河水网为主,该区域湿地资源丰富,地势低洼,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开发成本较高;空间利用上应注意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引导绿色空间相融相通,主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增加财政支持,严禁发展环境污染项目。

中部地区,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该区域工业开发需求较高,经济开发效益较好,生态环境约束较低,建设空间较大,一部分适宜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另一部分适合以现代服务业和居住为主的城镇建设;在空间利用上应加强产业、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宽人口进入的限制,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适当扩大建设用地和环境容量指标。

南部高沙土地区,该区域的工业开发需求一般,有一定的灾害影响风险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在空间利用上重点发展对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影响的制造业,发展农业、旅游、休闲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防灾能力建设,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控制土地增量,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空间布局

十年来,姜堰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76亿元,比2008增长1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22亿元,增长17.7%;实现财政总收入40.94亿元,增长26.1%。

三项指标总量分别是1998年的5.4倍、4.0倍和12.1倍,11年年均增长16.5%、13.3%和25.4%。

11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2亿元,年均增长29.9%。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8年的20.4:

43.1:

36.5演进为2009年的7.9:

56.0:

36.1。

表3-3:

1998-2008年姜堰市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对比

指标

单位

2009年

1998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55.76

47.43

16.5

第一产业

亿元

20.24

9.68

6.9

第二产业

亿元

143.3

20.4

19.3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20.87

17.72

19.2

第三产业

亿元

92.22

17.31

16.2

财政总收入

亿元

40.94

3.39

2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0.22

20.3

13.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97.14

10.58

29.9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6570

7701

11.9

农民人均纯收入

8003

3060

9.1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1381

1129

23.3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从1998年的32.5%提高到2009年的45.6%,年均增长1.2%;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中心城区的城市人口从12.6万增加到23.67万,建成区面积也由11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

在姜堰市的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市域空间发展指引,未来将形成“一个中心、三大片区”的总体格局,即:

以老城区为商贸中心,以开发区向西为工业区、下河地区为生态观光区、通南地区为高效农业区,这种空间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