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778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docx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

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

(二)

之九

在纯净空廓的心灵奠基灿烂的中华文明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

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

凭着一份做教师的责任,我从1994年8月所带的一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教改实验,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寂寞尴尬境地,呈现出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

本文是这项教改实验的记录和报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就传来这朗朗的诵读声。

这是我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学生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还要背诵上学以前学过的古诗。

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加上老师夸张的表扬,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在孩子们尝到成功甜头的兴奋中,我宣布今后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老师要和大家一齐诵读古诗。

就这样,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从上古至而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让孩子们朗读背诵。

至今,学生们已升入六年级,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这18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

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

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传统的每节课前的“课前一歌”已被学生自觉地换成“课前一诵”了。

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

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

读罢,我甚是高兴,因为自己几年前就这么做了。

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

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篇。

我坚信,每天20分钟,坚持六年,孩子们定能终身受益。

但有时背多了,时间一长,张冠李戴,顺序颠倒,这首那首背混了的事常有发生。

对此,我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即作者、朝代及内容的连线练习;采取“定位联想”的办法,即读每首诗文时,一边背一边记每个字、每个词、甚至每句话在诗文中的位置;采取手势语练背法,即伸母指表示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伸出食指,表示每句读一遍,伸出两个手指表示每两句连起来读两遍,伸出三个手指表示男女生轮读,伸出四个手指意思就是试背。

就这样,采取朗读、大声读、小声读,直到读出味来,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再让学生领背、齐背、对背。

一首诗至少读10遍,背10遍。

《学习的革命》中说: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

我认为天天诵读古典诗文就是语文教育的最伟大的方法。

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如此等等,正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

孩子们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人耳,愉悦于心。

也许有人认为在学生们还不具备对精品文章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大量阅读,似乎有些简单和莽撞。

实际上,这却是语文教育和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杨振宁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

许多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

70多年来,人生旅途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步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对诗句感悟更深了。

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他本人10岁左右背诵诗文,直到40多岁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真是感受无限,他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告诉读者,居然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应。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很难想象巴金、臧克家、鲁迅、朱自清、郭沫若、钱钟书……等人如果没有昔日足够的背诵积累会取得如此光辉的文学业绩。

而且这种背诵积累不只用来培养文学家,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血脉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

上面提到的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的学生们年龄还小,但目前已背诵了300首古诗词曲;200条古人、今人格言警句;200个成语典故(积累了800多条成语);100个寓言故事。

此外,全班都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哈姆雷特》等世界名著,读了秦文君、余秋雨、曹文轩、黄蓓佳等许多当代作家的作品。

识字方面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的任务。

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

我坚信,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

而且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并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以下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开展的部分活动。

1.家庭自学充分利用家庭的有效时间学习古诗是巩固拓展古诗词学习的良好途径。

目前小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学习的科目又多,再加上有些同学在校外还要参加一些音乐、英语、美术等方面的特长进修,因此,古诗文扩展教学的内容大多要靠学生自己挤时间自学完成。

在这点上,教师的调度很重要。

于是我周六、周日的作业少留一些,寒假、暑假的作业少留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让孩子学习古诗文。

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了更多的古诗词。

而且学生们大多养成了每晚向家长背诵古诗的习惯。

2.单元辐射学习单元辐射学习即以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

例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出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门山》;由贺知章的《咏柳》引出另外一首《绝句》;由杜牧的《山行》引出另外一首《秋色》……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载形式,所以学生都学得比较扎实。

3.组织诗歌朗诵会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

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

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

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使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有了用武之地。

经过两次评选,全班选出了5名背诵大王,教师给他们颁发奖品和喜报。

4.诗配画和诗化作文每周从背诵的3首古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

就这样,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

另外,每周还要求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

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多媒体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每周进行一次。

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在头脑中加工、物化,既训练了想象力,又培养了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5.诗文集锦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并贴上自己的照片,附上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警句,再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日记本上,看着6寸大彩照上那一个个可爱、神气、漂亮的模样,读着他们钟爱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名言佳句,我真是喜不自禁!

6.给诗人写信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封信。

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诗坛群星灿烂。

我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及成才的事迹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感受认识或者鉴赏评价。

有的学生写道:

“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

”“谭嗣同,您够男子汉!

”“李白,你的铁棒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

”“杜甫爷爷,我从未看见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

”“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不停叫着的‘知了’吗?

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自己。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一个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这种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既理解了诗人不同的精神境界又发表了新时代学子的看法。

这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了学生精神家园,他们怎能不喜欢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

面对自己的学生,我时常感到身为人师,难为人师。

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体会到,当我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我才是最好的老师。

于是班级里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晨读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吟诵;午会我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寓言故事。

我和学生都有《唐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等书籍,师生往往在背诵基础上共同查阅领悟。

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也为了不断提升学生超越教师的标准,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背诵了几百首古典诗词。

但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日子里,他们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有时冷不丁冒出一个诗文典故或历史故事向你请教,任你学富五车也难以抵挡。

这时就需要你坦诚地接受他们的“教导”。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

“咱们学了很多王维的诗,你知道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吗?

”“当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轻松地答道。

“那么,你知道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是哪首诗呢?

”我说:

“你说说看。

”他说是《山居秋暝》。

我一想,这正是我参加九年义务新教材编写时编进去的一首诗,于是我便大声背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当我说“怎么样,不错吧”时,他问我后四句呢?

我说没有哇。

结果他朗声背道: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却满面春风,洋洋自得。

前年,学生又给我提意见:

“老师,让我们也过过上台讲课的瘾好吗?

”我一听,对呀!

“当仁不让于师”。

这个主意好!

于是全班的学生们争先恐后……让我惊讶的是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台上台下都占有大量的古诗文资料,共同讨论和切磋。

于是每周二的课堂上都由学生自己选定古诗文学习的内容,有时教师适当协助把关,经过精心备课,实现着互相激励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就在这样共同的进步中我和学生分享着快乐,在欣赏的喜悦中培养了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一位叫李京的同学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他先范读了一遍,让同学听准读音认识生字,然后讲道:

“这首诗的作者叫王昌龄,是唐朝很有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采莲曲》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请听我再配乐朗读一遍,请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讲给大家听: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想象到在那一片绿绿荷叶、艳艳莲花丛中,采莲少女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景象……瞧!

李京的教学方法多好!

一开头就让大家在优美意境中自由遐想。

最精彩的是孩子们在家长面前的表现。

每次开家长会,我都要让家长随便抽签考学生背古诗的情况。

几十名学生站在台前,先是齐背,然后再自由抽背,最后点名背诵,即家长可以任选一名同学背诗。

看到自己的孩子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爸爸妈妈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在二年级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同学的爸爸突然向正在背诵《枫桥夜泊》的同学发问:

“你知道现在流行的哪首歌曲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

”这位同学脱口而出:

“《涛声依旧》!

”台下顿时掌声一片。

五年级时的家长会上,家长们专门挑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等大人背起来都挠头的诗词,谁知小不点儿们都能脱口而出,通通不在话下,赢来了家长们的一片赞叹。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陶行知说: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诗词便是语文教育真正的“灵魂的粮食”。

强化诗教,便找回了语文的灵魂。

我觉得,唐宋名篇是文学艺术深入到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切入点。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瑰宝。

它非常精美又非常大器,非常朗朗上口又非常冶人性情,非常经典化又非常具有精神探索的锐气,它是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的滋补剂。

因此我班诵读感悟古诗文的教学便以唐宋名篇为主。

教学时,我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背来背去,而是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用适当的启发,适时的点拨,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对诗词的通灵感悟,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点燃生命的火炬。

有时我创设美妙的情境,娓娓动听地描绘诗词中的景象,学生便不知不觉地体验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美妙意境中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关心。

有时我用饱满的激情,凝神静气地表达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词中闪烁的对爱国主义思想的敬仰,从中给学生伟大民族不灭的精神和灵魂的积淀,并从崇高的人格美中发现历史透视镜、人生启示录和民族正气歌。

有时,我也引导学生用维妙维肖的体态,尽情地、大胆地来表演自己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对诗意的理解。

有时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允许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教师不作定论。

由此孩子便大胆想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莲动下鱼舟”中“下”的不同意思,“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的思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现的是登高望远时心胸的舒展还是别的什么思想情怀。

就这样,课堂上时常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教学中我往往运用“移觉”理论,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让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

在诗教的课堂上,一说“过电影”,孩子便心领神会马上响应。

“过电影”有时发散,有时聚合,有时移动,有时定格。

例如诵读《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

师:

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

看见了!

师:

什么样子?

生:

“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

树上的花落了,叶子没长大,还没形成树阴呢?

生:

“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

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捉蝴蝶啦!

生:

“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

抓到没有?

生:

“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有个学生急喊:

“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着它了!

”大家都静静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这位同学睁开眼睛兴奋地说:

“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

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

”他还边说边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态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

诗词所包含的审美和精神世界气象万千,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启悟,感受到瞬间对永恒的顿悟,梦幻对现实的超越。

但这些都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尽力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火花。

正是这种审美、怡情中的创造思维训练、科学的右脑思维开发,孩子们从诗词中听到了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了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了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甚至会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间话剧,苍莽宇宙的神秘浩渺,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继而敞亮了人生的道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教育就是要启迪和培养人的智慧。

每个人的智慧都犹如休眠的火山,一旦点燃便有无尽的创造潜力。

诗的教育要在学生心里点燃智慧的火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的双手和大脑结合起来。

因为智慧就在孩子的手指头上。

而语文动手实践的重要一环就是作文。

俗话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儿,种啥就长啥。

我鼓励我的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由于我从不束缚学生的无忌童言,不限制他们作文的内容和体裁,鼓励他们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放开地想,放开地写,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发挥。

他们已经从最初机械引用一些诗句为文章增添色彩,提升发展到化用意境、借用典故、仿写诗词,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造能力。

他们有时还向诗人“借钱”,有时来个“乱炖”,都颇具创造性。

请看一位同学在1999年看罢中国足球再负韩国队时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借钱”后写下的词。

球迷如聚①,心情愤怒,

久围宾馆不忍离。

望足协,气难除,③

伤心当年经行处,④

老大已去,空留热土。

胜,百姓苦,输,百姓苦。

词后还附有这位同学的注释:

①形容球迷很多。

②气愤的球迷久围队员的住所,不肯离去。

③看看足协,更难受,他们就会说理由。

④当年,中国足球在亚洲是老大(50—60年代),现在想起来真伤心。

⑤球胜时百姓(球迷)东奔西去也很苦,输球时伤心得更难过。

同是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一位同学看完电视后疾笔写成:

北约干预南内政,帮助分裂难民生。

安南要其快停战,联盟索性全不从。

霸占领空还不算,挑畔炸我大使营。

捍卫主权和尊严,中国人民决不容!

2000年1月4日,期末考试成绩揭晓了,有位同学“马失前蹄”,从以往的名列前茅落到第十名,这位要强的孩子在日记本上连续写了三首词。

其中一首自编词牌——独笑傲,另两首是《西江月》《生查子》。

下面选其中一首: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大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算什么,仍笑明朝春风。

以上作品,教师未作任何修改。

试想,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创造吗!

在希腊语言中,诗人就是创造者的意思。

诗的本意是创造,诗的灵魂是创造。

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鲜活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最大发展,把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还给了学生,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了孩子。

在六年级的一次作文课上,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一,过去六年的古诗文学习你有哪些感受?

二,学习古诗文是否与知识经济时代相悖?

然后让学生们结合自身体会互相交流,回去查阅大量资料后写成文章,下面节选部分同学的观点:

——从来不知道孔子、庄子是谁,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的人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呀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背“床前明月光”,上学后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不识庐山真面目”等就不离口了。

一些名言警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渐渐成了我的口头禅。

——班级中早已形成了“李杜诗篇万口传”的良好学诗风气,诗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特别好背,现在课本里要求背诵的白话文语段,与古诗词比起来我觉得是“稍逊风骚”了。

——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但我作为中国的少年儿童要面向世界,成为21世纪的主人,不能不站在中国5000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

将来我要出国留学,把中国的古诗文介绍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另外,他们的分析鉴赏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经常向现行教材内容及写作样式发难。

同时学生阅读的品位档次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些庸俗浅显的读物再也不能诱惑吸引他们了。

正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998年省教委决定,吉林人民出版社给我们班(当时是四年级)出版了10万余册的优秀作文选《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从作文题《Goodby双修日》《打假也要从老师开始》,从孩子的用词点题、概括的技巧到仿诗创诗的能力,我发现简单的文字并不简单,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班级就是整个世界。

我想,对于作文选中富有诗情画意、个性鲜明、思想深刻等方面的如潮好评,正是我科研的结晶,更是学生在不断超越自我的里程中为自己塑造的人生纪念碑。

相信,随着生命的不断成长,这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之上!

回首诗化教育取得的成果,比照小语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实情况,我猛然想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出路不是就在我们的脚下吗?

正是: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之十

在“最近发展区”上着力

王鸣迪

  窦桂梅的“圆明园”主题教学以两篇文章为主讲教材:

一篇是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另一篇是教师补充的《雨果致巴特莱的信》。

两课时的教学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走近圆明园”,教师设计了两个问题:

“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前预习时读了《圆明园的毁灭》、《雨果致巴特莱的信》两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

”学生们说出了各自的想法。

这可以看成是对圆明园的“远观”,或者说是学生原初体验的呈现。

第二部分是“走进圆明园”,又分为“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体会圆明园毁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两部分,是教师带着学生在两个主讲文本之间穿梭往来、反复研读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对圆明园的“近看”,教学意图主要集中在重点词语、句式等语言点的打磨上,集中在对学生有感情的个性化朗读的训练上。

第三部分是“走出圆明园”,教师补充了多方面的课外资料,将学生狭隘的民族情绪巧妙地转化为理性反思: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

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

毁灭的究竟是什么?

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生:

(教师再次呈现诗歌并朗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

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

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不出历史的阴影。

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

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政事的大臣(展示课件);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生活在北京的普通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

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过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学生讲其中一个角色的时候,教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引导讨论,直到讨论较充分后,再进入下一个角色。

)生:

我若是当时的皇帝,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弩,也能对付洋枪洋炮。

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

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

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

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

当英法联军闯进来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

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

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提一个参考意见给皇帝,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

假如我是大臣,我会劝说皇帝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建设军队上。

当敌人来侵犯我们的时候,我会调兵遣将,顽强抵抗。

  生:

假如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

假如我是一名士兵那就是——圆明园存,我存;圆明园亡,我亡。

  生:

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

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学生还有发言,略)师:

我看到大家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

以上词条摘录于下列文章——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李钟琴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袁伟时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它们找来读一读。

当然,历史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

这些文章也许有的地方不全面或不准确,但,重要的是要让你们打开思路,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学会思考啊!

  以往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在学生匆匆浏览课文后,很多老师习惯于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然后提问:

“面对圆明园,你想说什么?

”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于“振兴中华”、“雪我国耻”、“自强不息”上。

这些口号是学生的思想里原来就有的,很难说是他们通过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才获得的。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设计了“走出圆明园”这一环节,突破了传统处理方式的局限,使学生由陷入狭隘的民族情绪转为对历史的反思:

这场文化毁灭的浩劫为什么会发生?

它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启示?

  有读者可能会问:

这种设计是不是有“拔高学生思想”之嫌?

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能懂得“民族性的自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