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593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docx

《比例尺》教学反思精选汇编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1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

“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

”,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最后提问:

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

95米=9.5:

9500=1:

1000

  6厘米:

60米=6:

6000=1:

1000

  

(2)19厘米:

95米=19:

9500=1:

500

  12厘米:

60米=12:

6000=1:

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

(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

他是谁?

  生:

孙楠。

  师:

怎么可能呢?

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

是缩小了……

  师:

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

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

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

都要缩小。

  师:

一起缩小,是吧。

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

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

足球场:

长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

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9.5厘米:

95米=9.5:

9500=1:

1000

  6厘米:

60米=6:

6000=1:

1000

  

(2)19厘米:

95米=19:

9500=1:

500

  12厘米:

60米=12:

6000=1:

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

1:

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

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

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

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

(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

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

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

需要什么条件?

  生:

比例尺。

出示比例尺1∶8000000

  生:

图上距离。

  师:

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

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

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

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

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

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

8000000=5.5:

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

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

4.4小时

  师:

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

“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

“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

  五、反思体验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

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

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

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________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例尺》教学反思3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

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平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平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

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

然后我通过:

①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

宽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⑵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③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

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4

  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教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

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

很帅。

  生:

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

是吗?

  教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

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

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

是吗?

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

5:

170=1:

34

  生:

应该是34:

1

  师:

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

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

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

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

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

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

比例尺是什么?

  生:

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

比例尺有什么用?

  反思:

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

那是因为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不是吗?

执教老师就带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片、一条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比例尺》教学反思5

  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学反思。

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激活智慧、获取成功的大平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成功之处:

  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

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

“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平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

”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

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

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新知。

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

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例尺是什么?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3、在小组合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

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

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

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__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

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4、在总结中梳理知识。

总结时,我让孩子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认识,学到了什么,在总结中对比例尺这节课回顾梳理。

  5、在提问中适度延伸。

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

所以,我巧设问题:

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

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我觉得安排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

虽然学生做了总结梳理,但对整堂课教学来说还是有遗憾,如果安排更有条理,我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

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例尺》教学反思6

  比例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知识点。

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按照实际尺寸绘制平面图是不可能的,初步产生缩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进而,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

  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然后,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最后,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

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

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比例尺》教学反思7

  《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

“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

”,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最后提问:

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

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

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

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8

  《比例尺》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画出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的平面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问学生是怎么画的。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生举例生活中的这种情况,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把实物图扩大或缩小的情况?

我在根据生的回答出示最熟悉的缩小了点中国地图和北京交通线路平面图。

出示两副图的全貌。

让学生去发现。

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自学书得出概念。

  出示导学提纲

  

(1)什么叫比例尺?

怎样求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几种?

  (3)学习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4)比例尺与我们学具袋里的尺相同吗?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

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5、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

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用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特岗教师培训时在上前城小学做的一节课。

比例尺的教学在本校试讲了效果不错,但是异校上课差异性就较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都不熟悉,这节课让我感觉力不从心,学生是启而不发,所以感受也颇深,现就反思如下:

  1、这堂课总体学生积极性没调动起来,我感觉这跟异校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反应也很慢显得课堂很沉闷,特别是让学生小组讨论时学生参与的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呆坐着。

  2、本节课的导入我选用了生活中的例子以脑筋急转弯的形式导入,目的在于导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样的设计既放松了心情又为本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这一环节我感觉不足的是应该从这个就引导学生探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样上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3、在画线段图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就会感觉前部分的教学不紧凑,学生的表现也比较懒散。

在这部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足,比例尺的书写形式没强调,放在课的最后强调好像效果不是很好。

在本节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学生写出1:

10也有学生用分数表示,当时强调了分数形式的读法,但是学生在后面又出现读十分之一时我没及时强调,所以这块我引导的不是很好,还需要在下节课中继续强调读法。

  4、在认识线段比例尺时,我选用了自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节课时间没把握好,导致课时量有些少,本课还设计了两个练习还没来得及出示,总体感觉本节课我的教学不是很成功。

《比例尺》教学反思10

  比例尺的概念是按照课本的思路直接给予学生,还是由学生动手画图后归纳发现?

以往本人在教学认识比例尺时,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直接给予学生,总感觉这一概念来得太突然,学生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固。

  我校冯琼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例尺》这节公开课对我的启发太大,她课堂设计巧妙,学生自主绘制教室平面图时,遇到怎样将教室平面缩小的问题,由实际的需要顺利发现、归纳非常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构建过程。

本人在教学这一知识时也欣然借用了冯老师的独到精巧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良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绘制教室平面图时,是随手一画的,根本就没有按比例缩小。

我盯住了一个学生,他的长方形画得细长细长,实在太苗条了,与教室平面反差太大了。

我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画得正确的学生汇报完了之后,我在全班展示了这个学生的作品。

同学们观察后,都认为画得不像,我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非常愉悦地接受了“同一幅图的比例尺必须是一致的”这一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11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

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

“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

”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