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094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0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docx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

建筑材料常见问题解答

第1章绪论

1.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

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1)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

不论是高达420.5m的上海金贸大厦,还是普通的一幢临时建筑,都是由各种散体建筑材料经过缜密的设计和复杂的施工最终构建而成。

建筑材料的物质性还体现在其使用的巨量性,一幢单体建筑一般重达几百至数千t甚至可达数万、几十万t,这形成了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使用等方面与其他门类材料的不同。

(2)建筑材料的发展赋予了建筑物以时代的特性和风格。

西方古典建筑的石材廊柱、中国古代以木架构为代表的宫廷建筑、当代以钢筑混凝土和型钢为主体材料的超高层建筑,都呈现了鲜明的时代感。

(3)建筑设计理论不断进步和施工技术的革新不但受到建筑材料发展的制约,同时亦受到其发展的推动。

大跨度预应力结构、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节能型特色环保建筑的出现无疑都是与新材料的产生而密切相关的。

(4)建筑材料的正确、节约、合理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和投资。

在我国,一般建筑工程的材料费用要占到总投资的50~60%,特殊工程这一比例还要提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建筑材料特性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进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筑材料是如何分类的?

答:

建筑材料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1)按其在建筑物中的所处部位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基础、主体、屋面、地面等材料。

(2)按其使用功能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结构(梁、板、柱、墙体)材料、围护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吸声隔音材料等。

(3)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成的特点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由这两类材料复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如表1-1所示。

建筑材料的分类表1-1

无机材料

金属材料

黑色金属:

铁、非合金钢、合金钢

有色金属:

铝、锌、铜及其合金

非金属材料

石材(天然石材、人造石材)

烧结制品(烧结砖、陶瓷面砖)

熔融制品(玻璃、岩棉、矿棉)

胶凝材料(石灰、石膏、水玻璃、水泥)

混凝土、砂浆

硅酸盐制品(砌块、蒸养砖、碳化板)

有机材料

植物材料

木材、竹材及制品

高分子材料

沥青、塑料、涂料、合成橡胶、胶粘剂

复合材料

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

无机有机复合材料

钢纤维混凝土、铝塑板、涂塑钢板

沥青混凝土、塑料颗粒保温砂浆、聚合物混凝土

3.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研发新的建筑材料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丰富的,从其最基本的安全(主要由结构设计和结构材料的性能来保证)、适用(主要由建筑设计和功能材料的性能来保证),发展到当今的轻质高强、抗震、高耐久性、无毒环保、节能等诸多新的功能要求,使建筑材料的研究从被动的以研究应用为主向开发新功能、多功能材料的方向转变。

(2)高分子建筑材料应用日益广泛

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和高分子材料本身优良的工程特性促进了高分子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塑料上下水管、塑钢、塑铝门窗、树脂砂浆、粘结剂、蜂窝保温板、高分子有机涂料、新型高分子防水材料将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为建筑物提供了许多新的功能和更高的耐久性。

(3)用复合材料生产高性能的建材制品

单一材料的性能往往是有限的,不足以满足现代建筑对材料提出的多方面的功能要求。

如现代窗玻璃的功能要求应是采光、分隔、保温隔热、隔声、防结露、装饰等。

但传统的单层窗玻璃除采光、分隔外,其他功能均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广泛采用的中空玻璃,由玻璃、金属、橡胶、惰性气体等多种材料复合,发挥各种材料的性能优势,使其综合性能明显改善。

据预测,低幅射玻璃、中空玻璃、钢木组合门窗、塑铝门窗和用复合材料制作的建筑部件及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

(4)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及廉价原料生产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应用的巨量性,促使人们去探索和开发建筑材料原料的新来源,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粉煤灰、矿渣、煤矸石、页岩、磷石膏、热带木材和各种非金属矿都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建筑材料原料。

由此开发的新型胶凝材料、烧结砖、砌块、复合板材将会为建材工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4.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如何?

答: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建筑材料的种类繁多,各类材料的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很强的独立性。

该门课程涉及到化学、物理、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掌握好理论学习和实践认识两者间的关系。

(2)在理论学习方面,要重点掌握材料的组成、技术性质和特征、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和应用的原则,各种材料都应遵循这一主线来学习。

理论是基础,只有牢固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应对建筑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在实践中加以灵活正确地应用。

(3)建筑材料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特别要注意实践和认知环节的学习。

学生要注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实在材料的检测、验收、选用等实践操作技能上。

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时到工地或试验室穿插进行材料的认知实习,并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建筑材料试验,以高质量地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

第2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和密实度;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及指标;材料的导热性及导热系数;材料的强度与强度等级;弹性和塑性、脆性和韧性的概念;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质的有关计算;材料的耐久性及影响因素。

2.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影响材料强度试验结果的因素;影响导热性的因素。

3.了解材料的耐燃性和耐火性;材料的热容和热容量;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

学习重点:

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和密实度的概念、表达式、各密度指标所表达的材料构造的特点;

2.材料吸水率、含水率、耐水性的概念及指标;材料导热性的影响因素及导热系数的表达式。

3.材料的强度与强度等级的概念及区别;弹性和塑性、脆性和韧性的概念。

4.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质的有关计算。

5.材料耐久性的概念及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学习建议:

1.从材料的体积构成去掌握和理解材料的各密度指标概念和其之间的区别。

2.从材料吸水率、含水率影响因素的不同去理解两者的区别及联系。

3.以材料的孔隙率为基础去理解材料各基本性质间的变化关系

建筑物要保证其正常使用,就必须具备基本的强度、防水、保温、隔声、耐热、耐腐蚀等项功能,而这些功能往往是由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提供的。

本章主要研究各类建筑材料具有共性的基本性能及其指标,作为我们研究各类建筑材料性能的出发点和工具。

一般的讲,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物理性质:

包括材料的密度、孔隙状态、与水有关的性质、热工性能等。

化学性质:

包括材料的的抗腐蚀性、化学稳定性等,因材料的化学性质相异较大,故该部分内容在以后各章中分别叙述。

力学性质:

材料的力学性质应包括在物理性质中,但因其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有重要意义,故对其单独研究,包括材料的强度、变形、脆性和韧性、硬度和耐磨性等。

耐久性:

材料的耐久性是一项综合性质,虽很难对其量化描述,但对建筑物的使用至关重要。

2.1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

2.1.1材料的化学组成

材料化学组成的不同是造成其性能各异的主要原因。

化学组成通常从材料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两方面分析研究。

材料的元素组成,主要是指其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例如不同种类合金钢的性质不同,主要是其所含合金元素如C、Si、Mn、V、Ti的不同所致。

硅酸盐水泥之所以不能用于海洋工程,主要是因为硅酸盐水泥石中所含的Ca(OH)2与海水中的盐类(Na2SO4、Mgso4等)会发生反应,生成体积膨胀或疏松无强度的产物所致。

材料的矿物组成主要是指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团组成形式各异的现象。

如粘土和由其烧结而成的陶瓷中都含SiO2和Al2O3二种矿物,其所含化学元素相同,均为Si、Al和O元素,但粘土在焙烧中由SiO2和Al2O3分子团结合生成的3SiO2·Al2O3矿物,即莫来石晶体,使陶瓷具有了强度、硬度等特性。

2.1.2材料的微观结构

材料的微观结构主要是指材料在原子、离子、分子层次上的组成形式。

材料的许多性质与材料的微观结构都有密切的关系。

建筑材料的微观结构主要有晶体、玻璃体和胶体等形式。

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有确定的几何位置关系。

如纯铝为面心立方体晶格结构,而液态纯铁在温度降至1535℃时,可形成体心立方体晶格。

强度极高的金刚石和强度极低的石墨,虽元素组成同为碳,但由于各自的晶体结构形式不同,而形成了性质上的巨大反差。

一般来说,晶体结构的物质具有强度高、硬度较大、有确定的熔点、力学性质各向异性的共性。

建筑材料中的金属材料(钢和铝合金)和非金属材料中的石膏及水泥石中的某些矿物等都是典型的晶体结构。

玻璃体微观结构的特点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呈无序浑沌状态。

玻璃体结构的材料具有化学活性高、无确定的熔点、力学性质各向同性的特点。

粉煤灰、建筑用普通玻璃都是典型的玻璃体结构。

胶体是建筑材料中常见的一种微观结构形式,通常是由极细微的固体颗粒均匀分布在液体中所形成。

胶体与晶体和玻璃体最大的不同点是可呈分散相和网状结构两种结构形式,分别称为溶胶和凝胶。

溶胶失水后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凝胶结构,可以把材料中的晶体或其他固体颗粒粘结为整体。

如气硬性胶凝材料水玻璃和硅酸盐水泥石中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铁酸钙都呈胶体结构。

2.1.3材料的构造

材料在宏观可见层次上的组成形式称为构造,按照材料宏观组织和孔隙状态的不同可将材料的构造分为以下类型:

致密状构造

该构造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孔隙。

具有该种构造的材料一般密度较大,导热性较高,如钢材、玻璃、铝合金等。

多孔状构造

该种构造具有较多的孔隙,孔隙直径较大(㎜级以上)。

该种构造的材料一般都为轻质材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和隔音吸声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吸水性。

如加气混凝土、泡沫塑料、刨花板等。

微孔状构造

该种构造具有众多直径微小的孔隙,该种构造的材料通常密度和导热系数较小,有良好的隔音吸声性能和吸水性,抗渗性较差。

石膏制品、烧结砖具有典型的微孔状构造。

颗粒状构造

该种构造为固体颗粒的聚集体,如石子、砂和蛭石等。

该种构造的材料可由胶凝材料粘结为整体,也可单独以填充状态使用。

该种构造的材料性质因材质不同相差较大,如蛭石可直接铺设作为保温层,而砂、石可作为骨料与胶凝材料拌合形成砂浆和混凝土。

纤维状构造

木材、玻璃纤维、矿棉都是纤维状构造的代表。

该种构造通常呈力学各向异性,其性质与纤维走向有关,一般具有较好的保温和吸声性能。

层状构造

该种构造形式最适合于制造复合材料,可以综合各层材料的性能优势,其性能往往呈各向异性。

胶合板、复合木地板、纸面石膏板、夹层玻璃都是层状构造。

2.1.4建筑材料的孔隙

材料实体内部和实体间常常部分被空气所占据,一般称材料实体内部被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为孔隙,而材料实体之间被空气所占据的空间称为空隙。

孔隙状况对建筑材料的各种基本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孔隙一般由材料自然形成或人工制造过程中各种内、外界因素所致而产生,其主要形成原因有水的占据作用(如混凝土、石膏制品等);火山作用(浮石、火山渣等);外加剂作用(如加气混凝土、泡沫塑料等);焙烧作用(如陶粒、烧结砖等)等。

材料的孔隙状况由孔隙率、孔隙连通性和孔隙直径三个指标来说明。

孔隙率是指孔隙在材料体积中所占的比例。

一般孔隙率越大,材料的密度越小、强度越低、保温隔热性越好、吸声隔音能力越高。

孔隙按其连通性可分为连通孔和封闭孔。

连通孔是指孔隙之间、孔隙和外界之间都连通的孔隙(如木材、矿渣);封闭孔是指孔隙之间、孔隙和外界之间都不连通的孔隙(如发泡聚苯乙烯、陶粒);界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半连通孔或半封闭孔。

一般情况下,连通孔对材料的吸水性、吸声性影响较大,而封闭孔对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影响较大。

孔隙按其直径的大小可分为粗大孔、毛细孔、极细微孔三类。

粗大孔指直径大于mm级的孔隙,其主要影响材料的密度、强度等性能。

毛细孔是指直径在μm~mm级的孔隙,这类孔隙对水具有强烈的毛细作用,主要影响材料的吸水性、抗冻性等性能。

极细微孔的直径在μm以下,其直径微小,对材料的性能反而影响不大。

矿渣、石膏制品、陶瓷锦砖分别以粗大孔、毛细孔、极细微孔为主。

2.2材料的物理性质

2.2.1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

材料与质量有关的性质主要是指材料的各种密度和描述其孔隙与空隙状况的指标,在这些指标的表达式中都有质量这一参数。

为更简洁准确地学习有关的概念,先介绍一下材料的体积构成。

图2-1材料的体积构成

如图2-1所示。

单体材料的体积主要由绝对密实的体积V、开口孔隙体积(之和)V开、闭口孔隙体积(之和)V闭组成,为研究问题的方便起见,我们又将绝对密实的体积V与闭口孔隙体积V闭的和定义为表观体积V′,而将材料的自然体积即V+V闭+V开(也即V+V孔)用V0表示。

对于堆积材料,将材料的空隙体积(之和)V空与自然体积V0的和定义为材料的堆积体积,用V0′表示

2.2.1.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

广义密度的概念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在研究建筑材料的密度时,由于对体积的测试方法的不同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体积的内涵,可引出不同的密度概念。

1、密度和表观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用下式表示

(2—1)

式中ρ—材料的密度(g/cm3或kg/m3);

m—材料的质量(g或kg);

V—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cm3或m3)。

对于绝对密实而外形规则的材料如钢材、玻璃等,V可采用测量计算的方法求得。

对于可研磨的非密实材料,如砌块、石膏,V可采用研磨成细粉,再用密度瓶测定的方法求得。

对于颗粒状外形不规则的坚硬颗粒,如砂或石子,V可采用排水法测得,但此时所得体积为表观体积V′,故对此类材料一般采用表观密度ρ,的概念。

(2—2)

式中ρ,—材料的表观密度(g/cm3或kg/m3);

m—材料的质量(g或kg);

V′—材料的表观体积(cm3或m3)。

2、体积密度

材料的体积密度是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达:

(2—3)

式中ρ0—体积密度(g/cm3或kg/cm3);

m—材料的质量(g或kg);

V0—材料的自然体积(cm3或m3)。

材料自然体积的测量,对于外形规则的材料,如烧结砖,砌块,可采用测量计算方法求得。

对于外形不规则的散粒材料,亦可采用排水法,但材料需经涂蜡处理。

根据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情况的不同,体积密度又可分为干燥体积密度、气干体积密度(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等几种。

3、堆积密度

材料的堆积密度是指粉状、颗粒状或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达:

(2—4)

式中ρ0′—堆积密度(g/cm3或kg/m3);

m—材料的质量(g或kg);

V0,—材料的堆积体积(cm3或m3)。

材料的堆积体积可采用容积筒来量测。

以上各有关的密度指标,在建筑工程的计算构件自重、配合比设计、测算堆放场地和材料用量时各有其应用。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见表2-1所示。

2.2.1.2材料的密实度和孔隙率

1、密实度

密实度是指材料的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满的程度,用D表示:

(2—5)

2、孔隙率

孔隙率是指在材料的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用P表示:

(2—6)

由式(2—5)和式(2—6)直接可导出

P+D=1(2—7)

即材料的自然体积仅由绝对密实的体积和孔隙体积构成。

如前所述,材料的孔隙率是反映材料孔隙状态的重要指标,与材料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有密切的关系。

几种常见材料的孔隙率见表2-1。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和孔隙率表2-1

ρ(g/cm3)

ρ0(kg/m3)

ρ0′(kg/m3)

P(%)

石灰岩

2.60

1800~2600

0.2~4

花岗岩

2.60~2.80

2500~2800

<1

普通混凝土

2.60

2200~2500

5-20

碎石

2.60~2.70

1400~1700

2.60~2.70

1350~1650

粘土空心砖

2.50

1000~1400

20~40

水泥

3.10

1000~1100(疏松)

木材

1.55

400~800

55~75

钢材

7.85

7850

0

铝合金

2.7

2750

0

泡沫塑料

1.04~1.07

20~50

注:

习惯上ρ的单位采用g/cm3、ρ0和ρ0′的单位采用(kg/m3)

2.2.1.3材料的填充率与空隙率

1、填充率

填充率是指散粒状材料在其堆积体积中,被颗粒实体体积填充的程度,以D,表示。

(2—8)

2、空隙率

空隙率是指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内,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以P′表示。

(2—9)

由(2—8)和(2—9)可直接导出

P′+D′=1(2—10)

空隙率反映了散粒材料的颗粒之间的相互填充的致密程度,对于混凝土的粗、细骨料,空隙率越小,说明其颗粒大小搭配的越合理,用其配制的混凝土越密实,水泥也越节约。

2.2.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水对于正常使用阶段的建筑材料,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有害作用。

但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材料又不可避免会受到外界雨、雪、地下水、冻融等经常的作用,故要特别注意建筑材料和水有关的性质,包括材料的亲水性和憎水性以及材料的吸水性、含水性、抗冻性、抗渗性等。

2.2.2.1亲水性和憎水性

为说明材料与水的亲和能力,我们引进润湿角的概念,如图2—2所示。

 

(a)(b)

图2—2材料的润湿示意图

在水、材料与空气的液、固、气三相交接处作液滴表面的切线,切线经过水与材料表面的夹角称为材料的润湿角,以θ表示。

若润湿角θ≤90°,如图(a)所示,说明材料与水之间的作用力要大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故材料可被水浸润,称该种材料是亲水的。

反之,当润湿角θ>90°,如图(b)所示,说明材料与水之间的作用力要小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则材料不可被水浸润,称该种材料是憎水的。

亲水材料(大多数的无机硅酸盐材料和石膏、石灰等)若有较多的毛细孔隙,则对水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而象沥青一类的憎水材料则对水有排斥作用,故常用作防水材料。

2.2.2.2吸水性

材料的吸水性是指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达饱和的能力,吸水性有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两种表达方式,分别以WW和WV表示:

(2—11)

(2—12)

式中Ww—质量吸水率(%);

Wv—体积吸水率(%);

m2—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质量(g);

m1—材料在绝对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Vw—材料所吸收水分的体积(cm3);

ρw—水的密度,常温下可取1g/cm3。

对于质量吸水率大于100%的材料,如木材等通常采用体积吸水率,而对于大多数材料,经常采用质量吸水率。

两种吸水率存在着以下关系:

WV=Wwρ0/ρw(2—13)

这里的ρ0应是材料的干燥体积密度,单位采用g/cm3。

影响材料的吸水性的主要因素有材料本身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状况,尤其是孔隙状况。

一般来说,材料的亲水性越强,孔隙率越大,连通的毛细孔隙越多,其吸水率越大。

不同的材料吸水率变化范围很大,花岗岩为0.5~0.7%,外墙面砖为6~10%,内墙釉面砖为12~20%,普通混凝土为2%~4%。

材料的吸水率越大,其吸水后强度下降越大,导热性增大,抗冻性随之下降。

2.2.2.3吸湿性

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

吸湿性以含水率表达。

(2—14)

式中W—材料的含水率(%);

mK—材料吸湿后的质量(g);

m1—材料在绝对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影响材料吸湿性的因素,除材料本身(化学组成、结构、构造、孔隙),还与环境的温湿度有关。

材料堆放在工地现场,不断向空气中挥发水份,又同时从空气中吸收水份,其稳定的含水率是达到挥发与吸收动态平衡时的一种状态。

在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设计中要考虑砂、石料含水率的影响。

2.2.2.4耐水性

耐水性是指材料在长期饱和水的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

耐水性用软化系数表示:

(2—15)

式中KP—软化系数,其取值在0~1之间;

fW—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f—材料在绝对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软化系数越小,说明材料的耐水性越差。

材料浸水后,会降低材料组成微粒间的结合力,引起强度的下降。

通常Kp大于0.80的材料,可认为是耐水材料。

长期受水浸泡或处于潮湿环境的重要结构物Kp应大于0.85,次要建筑物或受潮较轻的情况下,Kp也不宜小于0.75。

2.2.2.5抗渗性

抗渗性是指材料抵抗压力水或其他液体渗透的性质。

地下建筑物、水工建筑物或屋面材料都需材料具有足够的抗渗性,以防止渗水、漏水现象。

抗渗性可用渗透系数表示。

根据水力学的渗透定律,在一定的时间t内,通过材料的水量Q与试件截面面积A及材料两则的水头差H成正比,而与试件厚度d成反比,而其比例数k即定义为渗透系数。

即由:

Q

可得

(2—16)

式中Q—透过材料试件的水量(cm3);

H—水头差。

(cm);

A—渗水面积(cm2);

d—试件厚度(cm);

t—渗水时间(h);

k—渗透系数(cm/h)。

材料的抗渗性,也可用抗渗等级P表示。

即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材料的最大渗水压力(MPa)。

如抗渗标号为P6,表示该种材料的最大渗水压力为0.6MPa。

材料的抗渗性主要与材料的孔隙状况有关。

材料的孔隙率越大,连通孔隙越多,其抗渗性越差。

绝对密实的材料和仅有闭口孔或极细微孔的材料实际是不渗水的。

2.2.2.6抗冻性

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抵抗多次冻融循环,不破坏、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

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自然环境中,温暖季节被水浸湿,寒冷季节又受冰冻,如此多次反复交替作用,会在材料孔隙内壁因水的结冰体积膨胀(约9%)产生高达100MPa的应力,而使材料产生严重破坏。

同时冰冻也会使墙体材料由于内外温度不均匀而产生温度应力,进一步加剧破坏作用。

抗冻性用抗冻等级F表示。

例如,抗冻等级F10表示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材料强度下降不大于25%,质量损失不大于5%,所能经受的冻融循环的次数最多为10次。

抗冻等级的确定是根据建筑物的种类、材料的使用条件和部位、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的。

如陶瓷面砖、普通烧结砖等墙体材料要求抗冻等级为F15或F25,而水工混凝土的抗冻标号要求可高达F500。

2.2.3材料与热有关的性质

2.2.3.1导热性

导热性是指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可用导热系数表示。

根据热工实验可知,材料传导的热量Q与材料的厚度成反比,而与其导热面积A、材料两侧的温度差(T1>T2)、导热时间Z成正比,可表达为下式:

Q

(2—17)

比例系数λ则定义为导热系数。

由式(2-17)可得:

(2—18)

式中λ—导热系数。

单位为W/(m·K);

T1-T2——材料两侧温差(K);

d—材料厚度(m);

A—材料导热面积(m2);

t—导热时间(s)。

图2-3材料导热示意图

建筑材料导热系数的范围在0.023~400W/(m·K)之间,数值变化幅度很大,如表2-2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