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9909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docx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新版

XX年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教案(新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

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

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

【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

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

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

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

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

“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4

  )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

  ÷

  4

  =

  3

   

  

  除号

   读作:

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4=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

  )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

”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

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2个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

  =

  (

  )

  2个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

  )÷(

  )=

  (

  )

  2个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

  )÷(

  )=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5=2

  5÷3=5

  8÷2=9

  

   48÷8=6

  56÷7=8

  28÷4=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

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

  )个灯座。

   第5小题。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20里面有(

  )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

  )÷(

  )=

  (

  )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

  )÷(

  )=

  (

  )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

  )÷(

  )=

  (

  )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

  )÷(

  )=

  (

  )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

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