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要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8834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教学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物理教学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物理教学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物理教学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物理教学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要求》.docx

《《物理教学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学要求》.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教学要求》.docx

《物理教学要求》

 

四川省普通高中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四川省普通高中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为有序、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四川省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规范高中物理教学,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教学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省现行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针对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中各模块主题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编写原则:

(一)按“四川省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我省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的必须学习《物理1(必修)》、《物理2(必修)》和《物理(选修1—1)三个模块的内容;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必须学习《物理1(必修)》、《物理2(必修)》、《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3—2)》、《物理(选修3—4)》五个模块的内容。

《教学要求》针对以上模块提出教学要求与建议。

(二)《教学要求》编写的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按照模块的顺序展开。

每个模块分别包含“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内容。

“内容标准”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栏目按照我省现行的“教科版”物理教科书的章目顺序编写。

其中:

“教学要求”是对“内容标准”按三维目标的要求逐条进一步细化,对教学目标提出较明确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教学建议”则对教科书中各章的重难点内容和方法、以及拓展内容提出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尺度,力求具体可操作,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三)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致,以对知识性技能性、体验性的学习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具体表述如下:

《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界定

类型

水平

各水平的含义

所用的行为动词

识技能目标动词 

 知

 

 

 

了解

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认识

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

认识

理解

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独立操作

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经历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

反应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

领悟

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第二部分模块教学要求

◆共同必修模块

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共有物理1和物理2两个共同必修模块。

物理1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学习这部分基础内容时,学生要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一、内容标准

(一)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二、教学要求与建议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质点

参考系

空间

时间

1.了解机械运动概念。

2.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认识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3.了解参考系的概念,了解对研究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了解时间坐轴的概念。

4.了解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1.本章的重点是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某点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2.关于矢量,可直接给出矢量的基本概念。

3.可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与中间时刻速度关系式的推导,引导学生理解测定瞬时速度的原理。

4.通过实例分析速度变化和速度变化率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5.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可通过推导,引导学生掌握。

6.不要求用二次函数解复杂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7.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8.会定性分析v—t图像为曲线的问题。

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

1.知道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理解位移的概念,能正确计算位移,能用位移分析物体的位置变化。

3.认识物理量中的矢量和标量,知道二者的区别。

理解位移的物理意义,能明确区分路程和位移。

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

2.认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认识瞬时速度的物理意义。

3.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会处理实验数据。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特点,知道v—t图像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能用v—t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情景。

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1.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

2.会计算作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3.会判断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

理解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大小、速度方向均无必然关系。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3.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特点,认识v—t图像中直线斜率的物理意义。

能分析计算分段做匀变速运动的速度问题。

6.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了解极限思想,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结合速度公式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

2.能正确运用位移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x—t图像特点。

能分析计算分段匀变速运动问题。

7.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知道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及其对物理学的贡献。

3.认识地球上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理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能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直接计算一些简单问题。

能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推导速度位移公式。

2.能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用多种方法和途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9.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会计算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会运用列表法、图像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了解误差的概念。

知道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3.了解有效数字。

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理解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原理

第二章力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力

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

在一个具体问题中,能找出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

会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知道力的分类方法。

1.本章的重点是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和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摩擦力方向的判定。

2.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微小形变的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弹力和摩擦力分析方法。

4.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5.对组合弹簧组劲度系数的问题不作要求。

6.不引入静摩擦因数。

7.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只限于用作图法或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

2.重力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了解与重力有关的自然现象。

2.知道重力的大小,知道重力的测量方法,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3.知道重力的方向。

4.了解重心的概念,知道质量均匀的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1.知道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2.了解重力随高度和纬度的变化。

3.弹力

1.知道什么是形变,了解常见的形变;

2.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理解胡克定律F=kx,能用此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4.摩擦力

1.理解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会判断动摩擦力的方向。

理解动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能用

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含义。

3.了解日常生活、生产中利用和减少摩擦的实例。

理解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5.力的合成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理解等效替换的思想。

2.理解什么是共点力,什么是力的合成。

3.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4.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能用作图法和解析法求合力。

知道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析计算多个力的合成问题。

6.力的分解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方法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能在实际问题中根据力的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会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牛顿第一定律

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认识。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过程和推理。

3.知道物体运动不需力来维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5.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本章的重点是对牛顿定律的正确理解,难点是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来解决连接体问题。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4.会用牛顿定律综合分析解决连接体问题,但其定量计算只限于具有相同加速度的情况。

5.不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关系。

2.会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理解“控制变量法”。

3.牛顿第二定律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

2.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计算。

3.知道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4.牛顿第三定律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运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3.能区分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

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动力学中的较简单问题。

3.会使用正交分解法。

能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物体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

6.超重与失重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条件。

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第四章物体的平衡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能识别共点力和非共点力。

2.知道平衡状态是指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通过实验得到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分析、计算有关共点力平衡的简单问题。

1.本章的重点是同一平面内的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难点是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只要求掌握同一平面内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2.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说明物体的受力情况。

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物理2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和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三个二级主题。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一、内容标准

(一)机械能和能源

1.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

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的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3.理解重力势能。

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

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6.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

知道向心加速度。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4.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5.通过实例,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认识经典力学的实用范围和局限性。

6.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要求及建议

第一章抛体运动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曲线运动

1.了解曲线运动,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瞬时速度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3.会用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分析一些曲线运动实例。

理解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

1.本章的重点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难点是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2.通过分析有关曲线运动的实际例子,或观察有关曲线运动的演示实验,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3.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学会处理复杂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

4.教学时,仅限于分析单个物体的运动合成与分解问题,不要求从不同参考系的角度讨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5.教学时,运用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分析“飞机投弹”等常见的平抛运动问题。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的概念,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的等时性,认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相互关系,能在实际情景中判别合运动和分运动。

3.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会求解有关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知道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时,可以把一个运动分解成两个或几个比较简单的运动。

3.平抛运动

1.知道平抛运动。

2.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会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3.通过实验,探究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并会描绘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

4.通过一些实例分析,体会抛体运动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和作用。

会求解做平抛运动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关问题。

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圆周运动

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知道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其定义式,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特点。

3.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式,会用它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式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也成立。

1.本章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规律,难点是向心力的来源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有关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

2.在角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对角速度方向的确定不作要求。

3.通过一些实例分析,了解圆周运动与一般曲线运动的关系。

4.教学时,了解利用速度合成求向心加速度的思维方法,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v2/r可以直接给出。

5.关于向心力的定量计算,只限于向心力等于合外力的情况。

6.教学时,应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向心力来源的分析方法。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1.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命名,理解向心力概念。

2.通过实验,体验向心力的方向,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3.通过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角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理解向心力公式,并能用向心力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向心加速度概念及其公式,能用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向心力公式和向心加速度公式也适用于一般圆周运动。

3.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1.了解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分析方法。

2.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能分析生活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3.会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求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4.知道离心现象,能说出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并能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能用牛顿运动定律定量分析求解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的动力学问题。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天体运动

1.能简要地说出日心说、地心说的两种不同观点。

2.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曲折与艰辛,体会观察在认识自然、发现规律中的作用。

3.知道开普勒行星三大运动定律及其科学价值。

能运用开普勒行星三大运动定律对天体运动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1.本章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难点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2.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在教学中,不要求用开普勒三个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4.不要求定量计算由于自转引起的重力与万有引力间的不同

5.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学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的方法。

2.万有引力定律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知道引力常量的物理意义。

4.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简单情景中万有引力。

了解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的方法。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知道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万有引力。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运用,体会万有引力的发现对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重要意义。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能设计估测太阳的密度实验方案。

4.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最初构想。

2.知道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运行原理,会分析人造卫星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特点及其发射方法。

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基本要求

发展要求

1.功

1.能举例说明做功的过程是能量变化的过程。

2.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3.理解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定义式,会根据定义式求解简单情景下的做功问题。

会根据定义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1.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功、功率和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难点是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不要求用功的定义式计算变力的功。

3.不要求用功率

的表达式进行计算;不要求定量讨论机车恒定功率启动和匀加速启动问题。

4.不要求用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求解有关问题。

5.学会估测在运动过程中所做的功及其平均功率的方法;会用动能定理求解变力做功问题。

6.可引导学生尝试设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方案,让其经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学会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

7.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功率

1.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定义和定义式,并能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3.理解功率与力、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功率的定义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其关系式。

4.会用P=Fv计算简单实际问题。

能运用P=Fv解释汽车启动和行驶中的有关问题。

3.势能

1.认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正、负重力势能的含义,能根据所确定的参考平面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3.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无关,

4.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和弹性势能与形变有关。

知道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4.动能

动能定理

1.经历动能表达式的建立过程,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推导动能定理,会用实验验证动能定理。

3.会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用动能定理进行分析、计算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5.机械能守恒定律

1.通过实例,了解动能和势能(包括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