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725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docx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代词人李清照

资料助读:

《中国历代名女》——一代词人李清照

  一对描金彩绘龙凤喜烛,插在修长的美人型烛奴上,它的光焰欢快地跳跃着。

两盏垂着金色流苏的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一片绯红。

新人静地坐在妆台前,绣红的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是一片红色的神秘的朦胧。

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

就要为人之妇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静的闺阁生活,一晃眼就过去了。

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她一天天长大,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

她以王献之的字帖学书,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她对前朝李思训、王维的金碧、水墨两大画派都十分酷爱,也常常研朱挥毫,作几幅翎毛花卉。

她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

“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现在她就要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青年大学生赵明诚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

正是冬天,一个丫环特地送来一枝梅花,拜过天地,喝过交杯酒,她和赵明诚入了洞房。

  赵明诚酷好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

晃眼婚后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

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

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

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

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

“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

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

”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

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

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

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

不料,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

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

前几年赵明诚刚出仕时,就对李清照说过:

“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

”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这种爱好,比作杜预的“左传”癖和王维的“书画”癖,李清照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

  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

一天,赵明诚说道:

“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仿佛不经意为之,可是我苦苦寻思,却总也想不到,道不出。

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

”李清照说道:

“我幼年弄笔之初,常听父亲说:

‘文不可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怜《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古人云:

言为心声。

乐府诗词并著,讲究词随意发,情景交融。

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动情随。

若刻意雕琢,工求纤丽,就味同嚼蜡了。

  接着两人又讨论起本朝的词家柳永、苏轼、王安石。

李清照认为柳永词的缺点是:

多写风尘浪子,词语尘下。

苏轼的词是:

只可称为句读不茸之诗,却不可称之为词,是念得唱不得的。

王安石、曾巩的词则更是读也读不得。

  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丰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占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把登泰山、访古碑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

  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

宋徽宗是一个有艺术才华的皇帝,除了笃信道教外,还擅长书、画、乐、舞,喜欢醇酒、美人。

精神上的奢靡,必须有物质上的奢靡作后盾,于是蔡京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佳树、珍玩运到京都,供他观赏。

运送这些花石树木的车船,便称为“花石纲”。

“花石纲”所经之处,民夫猬集,钱谷一空。

徽宗又在都城内兴建祭祀用的“明堂”,安放九鼎用的“九成宫”和供游赏的,“延福宫”,穷极奢丽,激起各地起义,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赵构成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定国号“建炎”。

   已是建炎三年,赵明诚被朝廷罢去江宁太守的职务,夫妻两人乘船决定到洪州暂住,一路行来,两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

李清照说道:

“皇皇华夏,自古不乏英雄豪杰。

就说我们大宋吧,这几年,出了多少忠肝义胆之士!

李纲李枢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于危难之际;宗泽宗留守以孤军扼守危城、弥留之际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轻的太学生陈东来说,以书生而赴国难,几次伏阙上书,终至被朝廷斩首。

丹心碧血,浩气长存。

”赵明诚续道:

“古代蜀国望帝禅位出奔,还日夜思念故国,化为啼血的子规。

如今,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又有谁思念我们这风雨飘摇的故国呢?

  船队已进入和州境内,李清照指着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对赵明诚说:

“那就是霸王自刎的乌江啊!

你刚才说得好,望帝怀念故国,化作子规,啼血哀呜,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鹃,也变作了他的满腔碧血!

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一死以谢天下。

这比起那弃天下百姓于不顾,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气节的多!

”言罢,禁不住击打船上的桅杆,放声吟道: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

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

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又是五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徒东西各地,先后到了越州、台州、温州、衢州,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

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

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

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

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

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僻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八月。

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全部竣工。

这天下午,李清照亲手在素绢封面上恭楷写下:

 《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

  写完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

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

“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

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

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

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

”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 道:

“呜呼!

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

一只孤雁,远远尾随在后。

不多时,淅淅沥沥,又下起小雨来,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

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

”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画像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

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

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

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

  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宝鸭:

发型)(《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沉水:

香名;斗草:

一种游戏)(《浣溪沙》)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袜:

来不及穿鞋)(《点绛唇》)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

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沉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

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

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

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其被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

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

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

“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随即和一首道: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你看这诗的气势哪像是出自一个闺中女子之手。

铺叙场面,品评功过,慨叹世事,不让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

李父格非初见此诗不觉一惊。

这诗传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阵躁动。

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

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

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

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

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

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

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

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

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再看这首送别之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

另是一种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修炼着文学,直将这门艺术炼得炉火纯青,于是这种最普通的爱情表达竟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

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自叹不如。

这个故事流传极广,可想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

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的悲凉。

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生活时说: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欢乐,怎一个“甜”字了得。

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

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

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

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

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

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第二年(1129年)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

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

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

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

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了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

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

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

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

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

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我们现在想像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扬首挺胸,将纤细柔弱的双手伸进枷锁中的一瞬,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的一刎。

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

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

节是什么?

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

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

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

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

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

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没有翻过这道山梁。

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犯愁呢?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

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

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

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的失望。

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

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

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

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大约是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这首《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北人是什么样人呢?

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

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