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600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docx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

 

文殊中学推行善文化特色教育实施方案

 

【序言】

文殊中学地处祁连山南麓,与佛教圣地文殊山石窟毗邻,又因地处文殊镇,因此故名文殊中学。

文殊中学始建于1973年,原名前进中学,1978年改为农村普通独立初中;主要服务文殊镇6个村,服务人口7395人,服务半径5公里;被确立为嘉峪关市二类标准化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 在校学生213名,其中寄宿生95人;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172平方米。

学校建有国家一类理、化、生实验室,以及心理咨询室、绿色网吧、音乐舞蹈教室等功能室。

学校各类藏书近6000册,学生用电脑68台,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新建成的教学综合楼以及绿茵操场都将有力助推我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因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教育局的亲切关怀下,文殊中学在各方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校着力于“文化立校”,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探索。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有文化的学校才有发展力。

我们倡导教师做有文化的教育者,让文化精髓内化在教育教学行为上,经过长期努力,办出一所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学校。

  文殊中学与久负盛名的文殊寺石窟群比邻而居,“文殊菩萨”是济世救民化身,因此文殊中学的精神的本质是“善”的精神,即所谓“上善若水”。

因此,把“善”确立为文殊中学的灵魂,以此为核心,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全面实施“尚善教育”.

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不可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善于改变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之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处事有度;历经挫折,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因此,君子见到水一定要仔细观察和体会做善事,不做坏事,积善成德,善学成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善文化阐述】

善,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共同满足、吉、

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

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

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

“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

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

《吾思/圣神贤》诗曰:

深思熟思,必有奇思。

信师行师,自可名师。

圣学博学,方成绝学。

知善致善,是为上善。

性勿恶,形勿舍。

省勿止,神勿折。

学校实施“善”的教育,就是要让心灵从身体、自我的限制中走出来,一次次的用身心去证明、体验善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整个身心远离恶的包围、进入善的圆融世界,让一个人的心灵彻底质变的过程。

学校打造善文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探索。

1.善文化理念

学校善文化建设坚持“厚德至善,乐学博爱”的理念,经过善教育,打造善文化,让师生存善心,行善举,做善人。

2.善文化定位

“善”是美好的象征,意为品质淳厚、心地仁爱。

以“善”、“爱”、“乐学”、“友谊”、“感恩”等主题元素为资源,紧扣中国源远流长的“善文化”,在全体师生中积极倡导存善心、行善举、做善人;做善于学习的人。

3.善文化目标

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全体师生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

存善心,是指具备一颗善良之心,相信我心本善、善心永驻;有善念,是指拥有善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不被功利所驱;行善举,是指躬行善的举止,一言一行、待人接物应避恶从善;做善事,是指多做善的事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成善人,是指以古今善者为榜样,成就仁爱之心,成为厚道之人;扬善学,是指将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弘扬传播、发扬光大。

4.培育善的精神

善不但要求在学生身上,而且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身上更要体现出善的思想,善的行为,善的文化。

学校对学生的善提出四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不做坏事;二是做好该做的事;三是经常做善事;四是制止别人做坏事,帮助其改正。

同时对教师提出“善点”,对家长提出“善导”,对学生还提出学习上的“善学”;对每个人提出“善孝、善待、善行”的教育理念。

善点:

即善于点拨、点化、点燃。

教师应用教育智慧点拨学生成长知识、点化学生行为思想、点燃学生成功人生。

善学:

即善于预学、独学、对学、组学、群学。

让学生培养预习学习的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两两对学、小组学习和群体学习。

善导:

即善于引导、教导。

家长对孩子要和蔼的循循善诱,要正确的行为引导孩子,正确的思想教导孩子,拒绝怒骂、体罚等粗暴教育方法。

善孝:

百善孝为先。

孝除了回报父母的养育,对父母的肯定,尊重父母的指令意愿行事之外,还要做好自己,立身扬名,让父母为之骄傲,不为儿孙所苦所累,担惊受怕,此乃大孝也。

善待: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同学善待亲人善待自己,善待每个人,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

善行: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

让所有的学生、老师、家长能日日做一件小小善事,日月积累,使人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善行一生。

【善文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为了充分挖掘善文化资源,构建以“善”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有关成员等为组员的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善文化建设工作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带领语文老师搜集、整理善文化教育资源(从家长、学生、教师中征集),编辑善文化校本教材;学校将善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工作。

各类计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要贯注善文化教育,积累善文化资源,学生管理要“以善定规,以善导言,以善立行”,课堂教学更要循循善诱,在实践中发掘和光大善文化。

二、构建校园文化平台

校训:

崇善好学明善正行

校风:

知善,向善,乐善

 知善就是知道什么是善;向善就是努力做好事,做好每一件事;乐善就是做善事、善做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内心愉悦的情感。

知善方能为善,向善才能行善,乐善终能成德。

善的含义博大精深,文殊中学必兴知善、向善、乐善之风,方能彰显文殊精神之气,成就至善大德之人。

知善、向善、乐善追求知行一致,情智共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风:

善教,善导,善研。

善教就是用合适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善导就是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善研就是积极探求教和学的有效策略。

善教者知生之愤悱,善导者引人习其志,善研者行而言立。

教学不但是专业技术,更是教育艺术和科学。

善教、善导、善研不但是文殊中学教师的专业追求,更是这所学校为师者应有之德行,三者相辅相成,共行共生.

学风:

善学,善思,善行

 善学就是勤学、会学,努力学到最好;善思就是边学习边思考,理解所学要义;善行就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思者举一而反三,善行者才高而德广。

学习贵在学、贵在思、贵在行,要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思考探究,注重练习运用。

学习无止境,要专心致志,永不自满,坚持不懈,终身不辍。

善学、善思、善行相互促进,共成至善。

办学理念:

以善文化引领生命成长。

学校是生命成长的地方,应该充满阳光的温暖和情感的润泽,让生活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尊师重教之天时,具圣水滋养之利,仰万众期待之人和,集九年义务教育为一贯,其为少年儿童生命奠基之责任尤重。

以“善”文化引领生命成长,体现了学校区位文化的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文殊精神,能够让师生得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根本任务。

学校的追求是,让“善”像阳光一样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师生在“善”的光亮下幸福生活。

办学宗旨:

培养善德善才的学生

善德,意即高尚的品德。

“德”指道德、品行和思想修养,也称德行。

《周礼·地官》注曰: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荀子·王制》言: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老子曰: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德行看作人之因此为人的首要方面。

中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善德”之人就是培养品德高尚、乐于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聪明才智的社会公民,意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善才,意即在某一领域有专长。

“善才”本是唐代对乐师的通称,乃“能手”之意。

白居易在《琵琶行》写道: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所谓“善才伏”,指的是琵琶女弹奏的技艺精湛,曲罢使得乐师佩服。

古时将“善才”引申为擅长诗、书、棋、琴、画等文学艺术某一项或多项的人,今则指在某一领域或方面具有专业才能。

培养“善才”意即培养有知识、有能力、能创新、有特长的国家建设者和民族接班人,意合“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要求。

探索发展,愿景生成——从意向到物化的前景构思与逐步实践从善教育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

它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机制,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空间。

(2)构建“善文化”教师队伍。

硬件上的打造旨在给学生一个轻松接受“善文化”教育的氛围,教师队伍的博雅则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为便捷之路。

学校教师文化以打造“善文化”为核心,进而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高品位的职业境界、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先进的教育思想、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踏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学校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从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到教师的行为文化的塑造,特别是“善文化方面”的培训要纳入校本培训计划。

学校将定期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善文化”讲坛活动,经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更直接地聆听或直接感受善的真谛,加深对“善文化”教育的理解。

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关心善文化,阅读有关善的著作,如《大学》、《论语》、《学记》、《师说》等,并要求每位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学习心得。

三、构建新颖的课程文化平台

中国的善文化源远流长,善格言警人警世,善人、善事、善举枚不胜举。

因此,筛选善历史、善典故、善格言、名善人,搜集新善举、新故事;编写既有地方特色,又切合师生实际的《善文化教育读本》——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把善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们深入挖掘善的哲理,并及时深入地加以讲解,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启迪和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真正理解了“善”的核心内涵。

讲授“善”的知识、倡导“善”的观念、传播“善”的文化。

四、充分实施活动课程

以“活动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善文化”的兴趣,是实现传统“善文化教育”与德行教育整合的有效手段。

学校将以“为善教育”研究作为学校核心德育课题,进一步在活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学生“为善”的培养,实现实践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为善”为主体的德育特色。

(1)开展传统美德德行教育活动。

学校开辟善文化广播站、创设善文化专栏、开展善文化主题板报评比和手抄报展评、开展“善文化典故收集活动”、开展“寻找她人和自己的善举活动”、开展班级特色的善文化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开展“善融笔墨,精彩校园”书法、摄影征集活动;开展“善入生活,德孝进户”美德传承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挖掘出善文化资源,接受善的教育。

(2)开展传统节日德行教育活动。

“善文化”教育旨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她们从善如流。

中国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关于这些流传下来节日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最佳时机,如清明祭祖,中秋回家探望家人,重阳慰问老人等告诉我们善的要义。

(3)开展“善文化”综合系列教育活动。

善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以致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注重养成教育,因此,学校强调行“善”,且行之以善,无所谓大小,我们要求从细微处做起,从具体的小事情做起,从每一天开始做起,从现在从眼前做起,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落实于行,才能以小见大,积少成多,心善如水,从善如流。

例如,坚持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教育,重视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善文化”为载体,抓好黑板报,校园广播站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好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工作。

同时在校内成立了“善文化”教育研讨小组并定期请专家讲座,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供师生阅读,组织学生进行从善故事的演讲比赛,收集善言善语相互交流,举行善文化手抄报展览,举办“善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善文化讲堂”等等。

师生在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接受了“善”的教育,渗透了“善”的思想,实践了“善”的真义。

(4)成立“为善”自愿者。

学校德育处、团支部要经过自我推荐、班级推荐等不同形式,将一些自愿为她人、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为善”自愿者,经过她们的各种活动去感染身边更多的同学,促使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自愿者中间来,从而形成人人向善,人人为善,人人扬善的良好氛围。

5、营造教育教学氛围

有仪才有礼,有耳濡目染才有深入人心。

学校广场命名为“从善广场”;学校每座大楼均以善字命名,“求善楼、从善楼、至善楼”;学校道路命名为“弘善路、至善路”;学校餐厅命名为“聚善堂”。

同时精选善言警句张贴在办公室、教室,将巨幅标语“播种善的种子,接力善的信仰;践行善的诺言,收获善的硕果”悬挂于教学楼,让善的文化从隐形走向显性,让同时还利用好文化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形成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文化阵地,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从善教育氛围。

同时开展好系列活动。

(1)宣传动员,在国旗下,校长定期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从善教育”宣传动员讲话,号召同学们做一个“存善心,行善举,做善人”的好学生;做一个“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的好学生;做一个“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好学生……呼吁老师做们一个“与人为善,从善而教”的好老师;做一个“循循善诱,尽善尽美”的好老师;做一个“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的好老师;做一个“以善立身,以善立事,以善育人”的好老师。

让学校成为“以善施教、以善育人、以善载道”的“扬善之校”;让老师成为“教善、施善、倡善”的“育善之师”。

(2)沙龙研讨。

 组织全体教师举行专题沙龙研讨,围绕从善教育研究的系列专题开展沙龙活动,挖掘从善教育特色创立的途径、方法,交流经验,提升研究水平。

(3)主题队会。

团支部定期举行“从善教育”系列主题队会,如“日行一善”、收集古今行善典故、善言警句;办以“知善、行善”为主题的手抄报等等。

让每一次活动成为一本本无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引导全体队员求善、从善、至善。

(4)成果展示。

收集从善教育文化特色创立过程中的随笔、论文、案例等系列资料,汇编成集。

收集学校师生“日行一善”的感人事迹,进行从善教育的宣传报道。

(5)课程开发。

开发“从善教育——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创编适合初中,汇集古今中外的有关“善”的名言、名著、名曲等。

 

(6)专家引领。

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引导从善教育的深层研究,不断完善从善教育文化特色的打造。

 

(7)成立爱心基金会,为救助贫困学生筹措一定的资金,没学期,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承担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含义广泛,善文化就是孟子“性善论”思想文化的传承。

我们要抓住这一特殊的文化资源,立足学生教育,突出品德培养,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德育教育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会做事、又懂做人的公民,其宗旨是追求成人与成才的统一。

“心”明才能“行”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