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253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

高中学生应当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基本要求是:

能够独立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读懂”,包括两大方面:

其一,理解语句的意思;其二,把握文意并进行分析、概括。

在此基础上,能对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做一点鉴赏。

在阅读过程中还应注意整理、积累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识。

一、理解句意

理解句意应具体落实到以下四项能力上:

1.实词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文言实词是影响文言文阅读的大碍。

阅读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比如商务出版社的《文言实词》,由北大教授编写的《文言文常用字字典》,当然词语具体的意思还应该结合语境理解。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考纲》注意: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试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具体的语境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1.明确常见文言实词的范围(120个文言实词)

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知识(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例如,“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就是古今义不同的词。

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像杜甫有句诗,“百花高楼更可怜”中的“可怜”也是可爱的意思。

再如,“(蔺)相如前进缶”中的“前进”是“前”与“进”两个单音词组合的短语,意思是“走上前呈献”,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前进的意思相去甚远。

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渠”与今天说的渠水不一样,而是作为人称代词使用。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虚词中也存在,如“特与婴儿戏耳”中的“特”字应取古义“只”、“只不过”的意思,而不能视作现代汉语中的“特别”、“特意”。

再比如“亲戚”的古今含义也是有区别:

“亲”和“戚”有专指义,一个指父系,一个指母系,是有血缘关系的。

例:

下面各句中的“疾”字就有各自的使用意义: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强烈C.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疾,快速D.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疾,妒忌E.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F.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疾:

疾病、痛苦、憎恨、痛心、快速、强烈、妒忌。

(A:

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反之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质。

B:

词义缩小。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即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C:

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指鼻涕;“偷”古代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转移为偷窃。

D:

词义弱化。

如“很”古意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E: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表示仇恨、怀恨之意。

F:

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明哲保身”古指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褒义词;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贬义词。

G:

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改成“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另外注意古今同形异议,也就是古汉语中单音词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的区别。

古汉以单居多,现汉以双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为栓因此,也不要把双音词拆开理解,更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看成现汉的双音词。

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就必须分开理解,意思是土地方圆。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多个义项),乃至属于不同词类)(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固有的现象,古代的词汇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因而一个字就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和语言含义)A:

词的本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B:

词的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hang高歌”。

C:

词的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D:

词的借代义。

是词义派生中由词的某一义项(一般是词的本义)借助借代手法派生出来的逐渐固定下来的词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E:

词的假借义。

假借义是借用做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通假字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某字。

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通假字和他的本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

)(通假的原则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声音相差很远不能构成通假)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A: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臣活之”(使....活)B: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固其根本”(使...稳固)C:

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D: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E:

名词的意动用法,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F:

名词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为王)G:

名词用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H:

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I: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J: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K:

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还要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制作陪衬。

如“不复顾利害”(只有“害”的意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只有“入”的意义)

2.文言虚词的理解

虚词数量不多,《考纲》中规定掌握的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的掌握。

辨识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可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虚词在语句中的位置②虚词在语句中的词别属性③虚词与语句语气的关系④虚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二、分析文章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分析文言文主要应具备下面的几项能力:

1.筛选并提取文字蕴含的信息

筛选的目的是抓住主要内容,精准的理解。

确认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读完一篇文言文,我们要善于把相关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合,做到更具体、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宋书·忠义二·郭永传》节选: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

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

以祖任为丹州司马参军。

守武人,永数引法裁之。

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

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

调清河丞,寻知太谷县。

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永以书抵幕府曰:

“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

”府不敢迫。

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

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

或谓永: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永曰:

“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他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

”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

这篇文章中的阅读障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有些文字的字面义和内涵。

第二个方面,与内容相关的写作目的。

第三个方面,重要语句的理解。

题1.解释画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永以书抵幕府。

抵:

送达②刺诸县短长。

弊端:

偏义词③或遂寝而不行。

寝:

止息④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

招致灾祸

“永以书抵幕府”,对于太原帅花钱请客,郭永有意见,向上司揭发。

以书:

书信,文字材料。

“抵”是“送达”。

“刺”,有批评的意思。

长,优长;短,缺点错误,这是偏义的,“短长”实际是偏义在“短”上,弊端的意思。

第③句:

寝,止息。

表示不去传达,不去执行。

“寝而不行”,让它停住,不让它发挥效率。

这里表现了郭永的正直,为百姓的利益敢于抗上。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世方雷同,这个社会多少年都是这样。

毋以此,不要以此。

贾,指商人或买、卖。

贾祸:

千万不要因为这样招致灾祸。

可以看出郭永的这些做法和世俗是不相合的,所以,好心人才劝他。

文字的确认是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

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字材料进行消化、进行理解,这样就会越来越接近作者写文章的本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是和作者距离拉近的过程,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和作者形成共识的过程。

大家要掌握这样一个学习方法:

解析某词语意义时,要找准使这一词语产生使用意义的“有效阅读区间”。

这样做很可能产生“吃透一个字,疏通数句话”的效果,有时这一个字疏通了,整句话也就豁然开朗了。

题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马参军②永以书抵幕府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④毋以此贾祸

在判断某一虚词的意义、用法时,应当把这个虚词和与它相关的实词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理解。

如第①句“以祖任”是一个介宾短语,意思是“凭祖父的功绩”,“以”,可解作“因、凭”讲。

②句“永以书抵幕府”中“以”用来介进手段、方式,可解作“用”。

③句“以资觞豆之费可乎”中“以”可解作“用来”。

④句“毋以此贾祸”中“以”应解作“因”。

题3.用现代汉语表述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①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关键字:

给、亟。

两个“诸”是否相同?

)译文:

从各县中征敛来满足自己,对于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②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关键字:

械、之。

是否有成分省略?

译文:

郭永给他们带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全都召回派往其他县的人。

第一句,取:

从各县中征敛,把“取”字用“征敛”来替代,那就显得很准确了;以给:

来满足自己的花销;敛诸大谷者尤亟:

对于大谷县的征敛尤其紧迫、苛刻。

这当然是郭永所不能容忍的。

这指的是他的上司太原帅,为了自己奢华,从各县征敛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显得特别紧迫。

那这句是很关键的。

像这样的语句就得反复推敲一下,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实际是关键的字要把它吃住,然后把整个意思打通。

第二句:

前半句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

“之”没有押送的意思,这里取使用意义还是合理的:

送到,“之”往、到,再往前引申一下。

后半句意思是:

府中因此全都召回派往其他县的人。

文中说到,当时幕府派遣了很多警盗去各县探听、找茬,实际是到下面胡作非为,像蛀虫一样,谁也不敢去反抗。

郭永把这些警盗扣起来,押回来。

这样府中就把派出的人都招回来。

题4.将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脱不获命,令有投劾归耳。

(体会前后句的意义联系。

确认后句中分句间的关系。

译文:

不是按十分抽一的税率收取的赋税,都是百姓的血汗钱,拿这些钱供官府吃喝应该吗?

倘若不能得到免去征敛的命令,那么我就只有请求辞职回家而已。

这里关键的是“脱”的意思,它是表示假设的一种语气词。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体会前后句的意义联系,确认后句中分句间的关系,这非常重要。

“脱不获命”我就要辞官了。

这个意思如果把握清楚了,翻译的时候才可能做到细。

翻译的标准,第一是准确:

第二是通畅、规范;第三是用词要讲究“雅”。

比如“之”字,知府给他们戴上刑具,如果说送到府中,就不如说押解到府中更准确。

“非什一而取”,“什一”是十分之一,这里涉及一点历史知识,当时收入的十分之一要作为赋税。

“非什一而取”,在这之外还要再收税,那都是民脂民膏了。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要准确,要通畅,同时还要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力求译文通畅、规范。

请看这篇文章的特殊的句式(①—③):

①守武人,为奸利所无忌②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③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石钟山记》)

解答:

①句中“守武人”三字体现了文言判断句的用法,意为“守(丹州长官)是个军人”。

②句中“永不为动”独立来看属于文言省略句,“为”字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指“守大怒盛威”)。

③句中“非什一而取”属于否定判断,意为“不是按十分抽一的税率收取的赋税”;“皆民膏血也”属于肯定判断,意为“都是百姓的膏脂血汗”;“以资觞豆之费可乎”是带有质问口气的疑问句,意为“用来供作吃喝的费用,行吗?

”④句是被动句,“见……于”是表被动的标志。

⑤句有定语后置的特点,“石之铿然有声者”按现代汉语表述,应为“铿然有声之石者”。

题5.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是哪几句话?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其中第②④⑤句是满足题目指令的一组信息,都是郭永刚直抗上。

具体分析如下:

第①句“盛威临永,永不为动”是作者对郭永表现的评述。

第②句“袖举牒还之”是郭永抗上辞官的举动。

第③句“岁早,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是写郭永对巫师的处理。

第④句“必条利病反复”和第⑤句“或遂寝而不行”都是郭永抗上的具体表现。

因此,②④⑤句是满足题目指令的一组信息。

题6.请概括出《宋书·忠义二·郭永传》(节选)的主要内容:

敢于批评上司的劣迹;抵制上司危害百姓利益的政令;整肃官府中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

(2)下面是《晋书·陈寿传》中的一段文字: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仕蜀为观阁令史。

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

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张华深善之,谓寿日:

“当以《晋书》相付耳。

”其为时所重如此。

题1.传文评价陈寿说:

“其为时所重如此”,下面哪件事是这一评价的根据?

①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

②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

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③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④夏侯湛见寿所作,坏己书而罢,张华认为当以《晋书》相付。

解答:

陈寿所作的第①件事,不可能“为时所重如此”,因为当时“宦人黄皓专弄威”,“大臣皆曲意附之”,他自己弄得“屡被谴黜”。

他所作的第②件事,是走出逆境的契机,职务得到提升。

他所作的第③件事影响很大,陈寿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应该说这也算得上是“为时所重”了。

关键要看第④件事。

第④件事,是陈寿所为在著名史学家中引起的强烈反应——正在撰写《魏书》的夏侯湛见寿所作(指《魏蜀吴三国志》),便毁掉自己的书稿就此辍笔;张华则对陈寿所撰《魏蜀吴三国志》大为赞赏,甚至认为应当把修《晋书》的重任赋予陈寿。

原文写到这里紧缀的一句话是“其为时所重如此”(意思是陈寿在社会上被看重、推崇,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这第④件事才是传文评价陈寿“其为时所重如此”的根据。

(3)请看下面写陈寿的另一段文字:

“或云丁仪、丁欹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日:

“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竞不为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

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议者以此少之。

题1.“议者以此少之”,“议者”什么意思?

因为什么少了?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明示信息)

因为陈寿的这些作法,赞许他的人少了。

※从给定材料中看陈寿的品行(隐示信息)

三.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姑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解读: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

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

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

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

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

能力从何而来?

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四.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