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064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docx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6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国土资源部

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目录

一、形势与抉择2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5

三、重点任务8

四、重大计划26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38

六、政策措施40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新一轮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和创新继续推动着经济社会广泛深刻的变革,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面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资源约束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突破这种约束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

立足长远,从保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高度,抓紧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的全局和前瞻性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十一五”及到2020年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国际地球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考虑部系统科技实力,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的。

《纲要》的目标和任务着眼于“十一五”,展望到2020年。

一、形势与抉择

“十五”以来,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深化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广大科技人员围绕国土资源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有力推动了土地资源调查监测、矿产资源勘查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到2020年,我国水、耕地、石油、重要固体矿产等资源供应形势总体偏紧,实现工业化面临的资源问题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应当在保障国土资源供应安全,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生态和环境,以及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保障国家战略性资源安全成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需要生产粮食6亿吨;城市化率将由现在的40%提高到约55%,城镇建设用地预计增加360万公顷。

我国经济总量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对能源的需求急速增长,煤炭要新增产能7-10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

我国大宗固体矿产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与未来15年的需求差距巨大,45种主要矿产到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为21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仅有9种。

目前,我国土地、矿产利用效率偏低。

全国城镇人均用地面积已达133平方米,全国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突出。

我国金属矿山采选回收率平均比国际水平低10—20%,9种有色金属采选综合回收率为67.35%,大量乡镇、民办小矿矿产资源利用率极低。

我国2/3有伴、共生矿的矿山对矿床中的伴、共生有用资源至今没有回收利用,开展综合回收的矿山仅回收了可利用元素近一半,综合利用率仅20%。

由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补充潜力有限,矿产资源勘探难度不断加大,保障资源安全不仅仅要实现资源开源,而且更应从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加大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

今后较长时期内,构建资源集约与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将是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二,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新要求。

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土地质量下降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引发的一系列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全国300多个城市由于地下水水质下降引起城市供水紧张,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人为引发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也相当突出,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在保证国土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同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已成为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

第三,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决策需要更广泛的科技支持。

妥善解决好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和安全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三农问题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需要从战略层面上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认真研究我国的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科学技术是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科学化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保障,要为实现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能提供决策依据。

面对上述形势,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水平与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整体的地质研究程度和深度不高,在我国真正开展三维立体研究的地区还不多,矿产勘查深度不够,研究深部地质结构的超深钻探更是凤毛麟角。

(赵鹏大)

二是国土资源主要工作领域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我国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仍处在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过渡阶段,获取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技术水平还不高。

土地退化防治和生态恢复技术仍处在探索阶段。

地质矿产领域高新技术和装备与国外差距较大,多数大型和精密仪器装备从国外进口。

地质灾害监测的支撑技术和台站优化技术不过关,无法实现灾害有效监测和预报。

信息技术、定量技术应用不够普遍,信息化定量化水平不高。

三是支持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领军型科技人才培养还存在空档;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科技政策环境不完善,国土资源实际工作未能始终一贯地把推进和依靠科技进步放到战略位置上,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不完善。

由此造成科技整体竞争能力还不高,无法为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强有力支撑,也难于为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展望今后15年,我们既要对科技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困难有清醒的认识,更要看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科技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推动国土资源科技进步。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部战略,结合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实际,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大科技投入,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地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参与宏观调控能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实现国土资源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突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依靠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加强基础地质研究,提高我国整体地质研究程度,特别是重要成矿区带与主要地质环境影响区地质研究程度和深度的提高,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保障国土资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部署科技任务,保障资源供应和保护资源与环境并重。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把自主创新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注重单项技术创新向以系统集成创新转变,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带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坚持着眼当前,放眼长远。

科技发展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也要部署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技术和基础研究给予足够重视。

(二)发展目标

国土资源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用10-15年的时间,显著提升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使部系统科技队伍成为我国国土资源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促进我国成为世界国土资源科技强国。

到2010年目标:

在部直属单位稳定2500人左右的科技队伍,基本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

启动一批对增强国土资源科技实力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性、标志性的重大科技项目。

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地质环境调查技术,国土资源监测技术,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国土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及政策,地壳表层演化的资源环境效应、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强国土资源科技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消除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宏观体制障碍和一些关键性的、带全局影响的薄弱环节及制约因素。

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科技平台、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科技投入占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投入的比例达到同期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到2020年目标: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

显著降低对外技术依赖,在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领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部分核心高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土资源科技不但依靠自主创新能够解决国内的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重大科学问题,而且在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及研究思路创新等方面对世界地球科学和资源科学有所贡献。

科技投入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经费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三)总体部署

根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未来5-15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任务按照提高科学技术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支撑与引领能力和提高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

第一方面: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以增强国土资源的开源、节流能力及科学管理能力为核心,在国土资源调查监测和合理利用技术开发及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启动一批对增强国土资源科技实力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性、标志性的重大科技计划,提高国土资源科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的能力。

纲要第三章在国土资源工作主要工作领域选择了一批具有迫切需求、科学目标和应用目标明确、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研究方向作为优先主题。

纲要第四章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实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影响巨大,具有带动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近期和中期国土资源重大科技问题,提升国土资源科技显示度和贡献率。

重大科技计划实行滚动立项,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第二方面: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突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加强科技人才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纲要第五章阐明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向和方式,提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突出强调了观测、探测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工作部署方向。

第六章提出了纲要实施的领导、投入、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三、重点任务

(一)土地资源领域

战略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高峰期的到来和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土地资源紧缺和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发展思路:

围绕“保护优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的土地利用战略,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创新研究为先导、技术集成和成果应用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通过土地资源环境演变、土地质量变化的研究,发展农用地保护技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通过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的创新与集成,及时准确提供相关信息;发展城市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有效供给;开发和集成国土整治技术,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制定土地资源相关标准和推广应用成果的步伐,建设科技创新和应用支撑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

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土地调查监测、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国土整治技术体系。

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土地调查监测、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国土整治三大技术体系,健全土地资源技术标准体系,土地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优先主题:

1.数字化土地调查监测的技术方法

跟踪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开发与土地调查监测相关的各项技术,实现数字化技术集成。

重点建立遥感数据与目标地面实况光谱特性数据的相关关系模型,进行遥感信息与相关非遥感信息(目标识别的相关参数与背景信息)的多元、多维复合分析,研究航空、航天不同分辨率的光学遥感、雷达遥感、高光谱遥感和新型遥感数据在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实现土地数量和质量信息的自动化诊断和识别,建立和完善天基和地基相结合的(星、机、地一体化的)土地调查与监测系统,逐步实现土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数字化、综合化、集成化和实时化。

2.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

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规划设计中的科技问题,重点发展土地供需预测的系统方法,探索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战略分析框架,开发借助GIS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空间决策与土地用途分配的计算机模型以及多目标空间决策与情景生成系统;发展参与式规划和空间规划的新技术,研究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规划实施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发展土地整理环境与经济影响评价的技术体系,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国土整治技术集成

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出发点,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总结国土综合整治的模式和操作实践,开展国土整治的理论、战略与对策研究;综合运用环境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开发土地整理复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的产业化进程;开发和集成国土整治技术,进行重要区域(如生态脆弱地区、粮食主产区等)国土整治的科技示范,实现区域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4.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

以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为目标,分析和探讨不同尺度和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发展农用地评价在农业产业化布局、土地征收征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实施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科技示范工程。

5、多目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重点评价我国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研究食物安全战略下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及模型;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发展为主)之间的关系,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及预测模型,进行多目标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模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6.土地标准体系

以土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基础,以土地调查、监测、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全过程为主线,健全土地国家和行业标准化体系。

重点是制定不同目的、不同比例尺、不同手段的土地调查技术系列标准,不同信息源、不同手段、不同层次的土地监测技术系列标准,土地适宜性、土地潜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技术系列标准,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专项规划和规划设计技术系列标准,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生态和环境影响评价、实施验收等技术标准。

(二)矿产资源领域

战略需求:

矿产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铁、铜等战略性资源的供需矛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经济安全将面临新挑战。

发展思路:

以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实施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发展道路,建立立体勘查技术体系,促进成矿成藏理论的原始创新,在青藏地区、南方碳酸盐地区等新区取得油气勘探突破,在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天山、南岭和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争取重大找矿突破,有效提高资源保障程度;通过资源“绿色”开发与高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有效恢复和治理矿山环境,全面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

开源与节流并重,以解决矿产资源短缺和保护环境为目标,以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发现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保护矿山环境为重点,到2010年突破500-1000米深度矿产探测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比2005年提高5%;到2020年形成陆地1000-1500米深度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体系,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比2010年提高15%。

优先主题:

1、矿产资源“立体”勘查新技术新方法

重点开展高光谱遥感在地质填图和蚀变矿物信息中的应用技术,航空电法系统研制及反演技术,航空磁梯度测量及反演技术;重、磁位场三维反演新技术,大深度、高分辨率电磁法和地震精细探测技术,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基于GIS的智能矿产预测评价技术等,形成满足矿产资源快速勘查评价和深部隐伏矿床有效勘查评价要求的技术体系。

建议单列矿产资源快速勘查评价体系试点与推广应用(丁俊)

2、重点成矿带成矿地球动力学研究

深入开展大型矿集区和重点成矿带的深部探测研究,了解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和壳幔动力学过程对成矿的制约,认识大型成矿系统的空间结构、形成的构造地质环境,剖析大型矿集区浅表5km地壳精细结构及成矿地质过程,建立基于成矿过程认识的矿床成因模型,发展成矿理论,增强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的能力,有效指导找矿勘查。

3、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勘查评价重大疑难问题(丁俊)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在西部阿尔泰、天山、北山、昆仑-阿尔金、西南三江、西藏冈底斯等主要成矿区带,开展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资源潜力评价和大型矿集区靶区优选研究。

4、东部矿集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评价

充分利用现代成矿理论和新技术,在长江中下游、南岭、秦岭、赣东北、华北地台北缘、大兴安岭、胶东等重点成矿区带和大型矿业基地开展深部及覆盖区找矿勘查和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5、复杂低品位、难选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以铜、铝、金、铅、锌等资源为重点,开发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矿高效“绿色”选、冶新工艺、新药剂及新装备,重点突破复杂共生矿电控浮选等高效选矿新工艺、高效无毒选矿药剂、原生硫化矿的生物冶金技术、高硫铝土矿预处理技术等。

形成规模化、集成技术体系,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

6、矿山固体废弃物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

发展尾矿等二次资源回收技术、整体资源化利用工艺。

开展矿山地球化学基线研究,建立矿床环境模型,预测不同类型矿床开发的环境效应。

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技术研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方案。

7、大型矿业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示范

以金川、大厂、柿竹园、攀枝花、紫金山等我国大型金属矿业基地为重点,加强尾矿资源回收和集约利用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矿产品的精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矿产品;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的研发,开展大型矿业基地生态环境综合整冶示范。

8、陆上油气资源评价

深化完善陆相生油理论,加强符合我国地质特点的海相生油理论的研究。

建立和发展寻找前陆盆地、大型隆起带内复杂油气藏领域的战略性勘探技术,包括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东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中国西部大型含油气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规律。

开展油砂、油页岩等油气接替资源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研究,为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提供前期技术准备。

9、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结合国际合作和援外项目的实施,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和基础资料。

以周边国家、非洲、南美三个地区为突破口,通过国际合作,系统地收集相关国家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矿业政策、矿业投资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

以国际或地区性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实施为契机,对一些国家的重要地区进行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价;分析区域成矿规律,圈定成矿有利地段。

通过周边国家以及国际重要成矿区(带)对比的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我国找矿工作部署。

10、非传统矿产资源

(三)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领域

战略需求:

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土地质量下降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地质灾害严重,每年由于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000人左右,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城市化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发展思路:

在地下水与地质环境方面,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地质环境效应、脆弱生态环境整治与恢复等与国土整治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作为重点,探讨地质环境反应的特点、能力、范围和阈值,提出地质生态系统控制、恢复和重建的技术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集成,实现地质环境与生态保护领域的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以主动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目标,重点围绕影响国家社会安全的区域性、群发地质灾害(包括:

滑坡、泥石流群发高发区、城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力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为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治理和应急反应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技术和方法支撑。

发展目标:

研究区域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问题,建立合理评价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深入研究供水安全、环境安全问题。

开展地质环境科技成果的深化和集成,实现地质环境的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准确率和技术水平。

初步形成特色显著,优势明显,系统配套,能够满足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效率、高水平、高精度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技术得到全面提升、一些关键技术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显著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在国家生活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和贡献率。

优先主题:

1、区域含水层精细探测与水资源评价技术

研究确立支持区域含水层精细探测的综合技术体系,以先进技术的集成优势,保障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的高效率、高水平实施。

开展人为影响条件下含水层精细探测,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水功能最佳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评价,指导小尺度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含水层的涵养和恢复。

2、区域(流域)水循环与水土资源合理配置

以区域水循环研究为基础,以区域水、土地、生物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中的可持续区域模式为研究重点,以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合理维持与良化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发展人—地—水宏观协调技术,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科技支撑。

3、地下水均衡试验与环境

开展不同水文地质类型的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开展与地下水有关的科学实验活动。

重点开展西北地区地下水蒸发蒸腾实验,研究沙漠凝结水和黄土厚层包气带水消耗陆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的规律,对其入渗资源量进行评价,进而阐明其对生态保护的作用;开展东部华北和黄淮平原地区粘性土层力学、水力学以及水化学、同位素特性,探讨地下水越流、咸水下移、地面沉降以及由于粘性土层压缩释水对主要开采含水层中地下水水质、同位素的影响的机制,分析研究包气带增厚条件下水分运移机理及其对地下水补排的影响,进而研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循环系统的变异及地下水环境演变的机制,重溯三维地下水动力场演化过程。

4、矿山、城市地质环境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

开展矿山地球化学基线研究,建立矿床环境模型。

发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为实现对矿山环境的快速准确监测、有效防护和科学治理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建立区域地质环境预测预警模型。

5、典型岩溶区地质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典型岩溶区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揭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演化趋势;建立石漠化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开展石漠化环境脆弱性评价,引进、探索和集成石漠化区土地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建立不同岩溶环境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区和优化模式,建设良性生态系统。

6、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

应用自动探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