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72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docx

最新高三地理热点练习印洋地震海啸三农问题四

印度洋地震海啸专题训练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6度)发生8.7级地震。

震中距海岸约30公里。

地震引发强大的海啸,给印度洋北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以上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共100分,60分钟完成作答)

1、有关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4分)

A.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C.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2、发生地震时当地地方时为  时   分。

(8分)

3、东南亚为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产区,其中产量在世界处第一位的是    ,最大的生产国是      。

(4分)

4、东南亚的有色金属矿产储量丰富,其中最有名的有色金属矿产是    ,最大的生产国是      。

(4分)

5、东南亚是世界著名石油产区,主要产油国是      。

(2分)

6、受本次海啸袭击严重的印度东部沿海(图中字母C一带)农业发达,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12分)

7、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经常遭受飓风、海啸和风暴潮的袭击,请简要说明其自然原因                                 

                                。

人类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

(18分)

8、中国救援队到达灾区后,看到的以下情形,哪些是真实的?

(4分)

A、去印尼的救援队说灾民们饥寒交迫,蜷缩在凌厉的寒风里

B、去泰国的救援队说看到许多着黄色佛袍的僧侣

C、去马尔代夫的救援队说这儿地势低平,有许多的岛礁

D、去印度东部沿海的救援队说这儿雨水太多,经常阴雨连绵

9、上题中所描述宗教为   教,起源地是(8分)

A.巴勒斯坦地区D.阿拉伯半岛C.南亚D.中亚

10、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4分)

A.传染扩散B.迁移扩散c.刺激扩散D.等级扩散

11、灾害发生第二天,一批获救的日本游客乘轮船回国,经北印度洋时(4分)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

12、中国与A、B半岛上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时,提出了合作建设泛亚铁路和合作开发澜沧江流域的意向或方案,请根据所学有关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叙述A半岛地形的突出特征。

(6分)

 

(2)简要说明形成A半岛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

(4分)

 

(3)简述A半岛河流的水文特征。

(8分)

 

 

(4)在建设泛亚铁路和开发澜沧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

(10分)

 

 

 

 

参 考 答 案

 

1、BD   2、7 22   3、天然橡胶 马来西亚 4、锡 马来西亚 

5、印度尼西亚 

6、水稻种植业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7、处于板块交界处,海洋底火山、地震频繁,这些地质灾害经常产生海啸;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影响;孟加拉湾为向南敞开的喇叭形海湾。

加强火山、地震的监测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加强气象预报;建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8、BC  9、佛教 C  10、B  11、B 

12、

(1)山河相间,地势崎岖不平 

(2)板块挤压,流水侵蚀 (3)流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4)在建设泛亚铁路和开发澜沧江时,应注意该区域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要注意防止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好生态环境

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试题

、背景材料:

  材料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

这是事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材料二:

温铁军专家指出:

中国“三农”面临的两大矛盾,第一是国情矛盾,就是人地关系紧张,中国农户平均土地规模只有半公顷左右,劳动力转移又比较困难,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政策问题,主要是缺乏符合国情的、专门针对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

专家指出,一号文件清晰地说明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种粮农民,突出强调了让传统农业地区种粮农民得到实惠;其次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

  1.“三农”问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既属于传统粮食主产区,又大量提供商品粮的一组()

  A.三江平原 上海近郊

 B.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C.黄淮平原 珠江三角洲

 D.成都平原 河套平原

  3.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缓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粮面积减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

  B.如果税费减轻,农民会把心放在种地上的

  C.国家粮食价格是农民选择是否种粮的依据

  D.选择种粮,还是从事多种经营,取决于土地上的比较效益

  4.材料二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其实是有一些出路的。

请把下面的几项补充完整。

  A.进城市打工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5.有关“政策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初期,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B.谷贱伤农,农民会自发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C.短期内,政府可以大量将乡村城市化,有利于缓解农村的压力

  D.现阶段,过度分散的土地不利于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耕作

  6.目前,关于农民增收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是不可行的()

  A.土地重新划分,集中成片到少数农民手中,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民到土地承包商家去打工,以实现耕作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B.发展定单农业,使农副产品的销售、效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C.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D.农民在农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工

  7.为了增收,必须要加强农产品的商品性,下列建立的一系列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正确的是()

  A.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的商品粮基地

  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甘蔗基地

  C.湖北、宁夏的甜菜生产基地

  D.豫东、鲁中南、冀西北的商品棉基地

  8.有时农业取得丰收,但农民却没有增收,你觉得从根本上解决应当()

  A.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资金投入

  B.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C.从事非农业方面的生产,以取得额外的收入,弥补不足

  D.加大农产品补贴的力度,确保丰产的连续性

  9.兴修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促进农民的增收。

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灌溉水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江汉平原的棉花生产

  B.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

  C.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产

  D.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干旱区的粮食生产

  10.“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多种经营”当然要有科学的态度,以下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我国西部山地、高原的畜牧业大多数属于密集型的商品性农业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减少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C.南方的“桑基鱼塘”型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型农业

  D.东北建设兵团应继续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11.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关理论,谈一下对材料二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农业问题 农村问题 农民问题

  2.B 3.D

  4.从事农产品深加工 到乡镇企业 乡村的工业化转型 或者其他合理出路

  5.C 6.A 7.A 8.B 9.B 10.C

  11.①有关理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材料二指出,在生产力方面人地关系紧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劳动力富余,供过于求;工业化初具规模,城市就业人员大量分流,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引起农民问题 ③生产关系方面,国家长期注重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对农村、农业问题研究过少,干预过多,出现的新情况缺乏相应的政策疏导,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瓶颈作用 ④为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国家应优化产业结构,多研究“三农”问题,以扩大就业面为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符合国情的政策,改善生产关系。

  二、材料:

  2004年2月8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一号文件)。

“意见”共22条,分九部分,约9000字,主要分析了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和促进农民、尤其是促进粮食生产区种粮农民增收的紧迫性、重要性,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1.从1978年起,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要突破传统的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目前种粮效益比较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有一种认识就把种粮和增收对立起来。

您认为下列正确的措施是()

  A.在南方农村大力发展畜牧业

  B.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大中城市

  C.搞好粮食的转化和深度加工

  D.精简乡镇机构、减少农业投入

  4.“意见”指出:

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那么对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合理利用

  D.大规模的企业种植园,农产品商品率较高

  5.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而且每年净增长人口约1400万,粮食的需求压力不断增大。

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见下图),你认为今后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是()

A.围湖造田广种粮食

  B.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C.山区大力修筑梯田

  D.利用湿地种植粮食

  6.2002年中国政府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我国的税赋改革在历史上已进行过多次。

下列各朝税费改革正确的是()

  A.宋代——一条鞭法

  B.清代——摊丁入亩

  C.中唐——租庸调制

  D.明朝——方田均亩

  7.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的主要任务时说,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假设某地耕地的常年亩产是400千克(稻谷),当地的适用率是12%,附加税率是15%。

当地一农户耕种0.33公顷耕地,每公顷产量是6750千克(稻谷),当年国家的稻谷定购价格是1.28元/千克。

当农业税及其附加税取消后,则这家农户可以减免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总金额是多少?

  8.《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

  9.几年来,粮食生产区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且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例如:

中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

但是,据资料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100多亿千克,达历史最高水平。

2003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为4300多亿千克。

有人认为这是“造假”,理由是我国耕地面积是美国的一半,粮食单产又比美国低,而资料所述的粮食总产量却与美国大体相当。

你认为这些人的想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解析】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日益成为决策层、理论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

本题紧密结合时事政治材料,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的政史地知识。

第7小题中应纳农业税稻谷数=5亩×400千克/亩×12%=240(千克);应纳农业税附加=240千克×15%=36(千克);应纳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总金额=(240千克+36千克)×1.28元/千克=353.28(元)。

  【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增收困难 3.C 4.B 5.B 6.B 7.共353.28元 8.D 9.不正确,这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耕地用以从事粮食生产,而美国耕地除种粮食外,大部分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或种植饲料用以发展畜牧业。

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

一、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其中西宁至格尔木约846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

正在青藏铁路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118千米。

从格尔木市火车站引出,过南山口后,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线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基本并行。

该铁路的建成,将成为我国继京沪、京广、京九、焦柳等铁路之后的又一条南北走向的干线。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海拔4000米的地段有965千米,最高点唐古拉山口为5027米。

线路途经长达约600千米的全年冻土地区,经过九度地震烈度区216千米。

沿线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地壳运动活跃。

在这样的区域修建铁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设任务艰巨。

青藏铁路的修建,将结束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西藏资源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

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开发西藏的旅游资源,促进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将发挥重要作用。

练习:

1.青藏铁路途经地区的居民以藏族为主,而青海省东部汉族族人数较多。

2.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主要牲畜有藏绵羊、牦牛、藏山羊,农作物主要有喜温凉的青稞、小麦、豌豆等,并且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这里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是(b)

A.气温高,雨量充沛

B.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C.气温低,水分蒸发少

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3.青藏高原的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d)

A.藏北高原和昆仑山南麓

B.三江源地区

C.横断山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

D.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4.西藏是我国目前惟一没有通铁路的省区,但先后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川藏青藏新藏滇藏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还修筑了从拉萨通往邻国尼泊尔的中尼公路。

5.青藏铁路将穿越的山脉是(c)

A.祁连山B.喀喇昆仑山

C.唐古拉山D.喜马拉雅山

6.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青藏铁路的建设,这是由于铁路运输具有(d)

A.机动灵活,可以把货物从“门口送到门口”,甚至边远地区

B.运量大、速度快、时间效益高的特点

C.虽然速度最慢,但运量大,运输价格低

D.运输速度较快,运输量大,运输价格较低

参考答案:

1.藏汉2.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青稞小麦豌豆B3.D

4.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5.C6.D

二、西气东输

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总量的59%。

拥有四座国家级大气田:

新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陕甘宁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

其中塔里木盆地是我国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探明储量达419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能源短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管道走向为:

由新疆的轮南出发,经甘肃武威、宁夏干塘、陕西靖边、山西长治、河南郑州、安徽淮南、江苏南京等七省区到上海,工程管线三跨黄河、一渡长江,翻越吕梁山、太行山等山脉,全长4200多千米。

向长江三角洲年供气规模初期约为40亿立方米,逐步扩大到70亿立方米,最终年输气规模将达到120亿立方米,沿途向河南和安徽两省分气约每年20亿立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384亿元。

再加上城市管网、工业利用等相关项目建设,整个工程的投资规模高达1200亿元。

为供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规划的管道将新疆气区与陕甘宁气区连接。

西气东输的意义巨大,对于西部地区,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管道所经地区,一是管道投资和投产的经济效益可给当地带来丰厚的收益,二是管道沿线可以就近使用天然气发展化工工业,改变这些地区工业结构单一问题。

对于长江三角洲来说,东输的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可以改变过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在缓解煤炭运输压力的同时,天然气作为洁净能源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利于持久发展。

练习:

1.按能源的分类,天然气应属于(d)

①来自太阳能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③可再生能源④非可再生能源

⑤常规能源⑥新能源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④⑤

2.下列有关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b)

A.该地区有大面积的花岗岩分布,地质史上有机质丰富

B.该地区有大面积的沉积岩分布,地质史上有机质丰富

C.地质史上,激烈的地壳运动也带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D.只要是盆地,就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3.(2002年广东、广西卷)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意义在于(a)

A.改变用气地区能源构成,改善大气环境

B.降低散热量,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

C.减少气源地天然气对大气的污染

D.改变天然气化学工业过分集中的现状

4.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的地区,自然带变化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这主要反映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b)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5.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途经的地区,属于我国能源最大的输出省(市)是

山西,属于我国能源最大的输入省(市)是上海。

6.利用管道运输天然气有何优点?

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占地少、安全可靠。

7.在天然气分布丰富的四大盆地中,有属于全国商品粮基地的是四川盆地盆地,有属于全国商品棉基地的是塔里木盆地,号称“聚宝盆”的是柴达木

盆地,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是四川盆地盆地,即将建成我国西部石油工业基地的是柴达木盆地。

参考答案:

1.D2.B3.A4.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5.山西上海6.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占地少、安全可靠7.四川塔里木柴达木四川塔里木

三、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但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

特别是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和西南国际性河流,其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到全国可开发装机容量的60%。

由于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而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七省市的电力消费占到全国的40%以上。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39%。

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三大通道:

一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南部“西电东送”通道。

二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西电东送”通道。

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西电东送”通道。

西电东送,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成电能,同时为西部的电力提供广阔的市场,不仅可以推动西部电力工业的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西部电力发展了,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西电东送可以改变东部地区电力供给不充裕、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为东部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

实施“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措施。

练习:

1.贵阳炼铝工业的发展,其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贵阳附近有丰富的铝土矿,为炼铝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B.贵阳附近的六盘水煤矿、乌江渡水电站为炼铝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C.贵阳对铝消费量大,有消费市场

D.这里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低,有利于工业布局

2.(2003年全国卷)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

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

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

C.减少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3.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为主要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出现的技术和核电技术,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的地域限制。

上述技术的出现,也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实现成为可能。

4.我国常规能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5.目前,我国水能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在水能资源丰富的、

和流域。

6.目前,我国晋煤外运的两条途径是:

①;②

7.我国能源利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2.AC3.电气化高压输电4.华北西南5.黄河上游长江干支流红水河6.①修建了大同-秦皇岛等铁路向外运煤②在煤矿附近建火电站,把煤炭转换成电能输往京津等地7.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地区不匹配,人均能源消耗量低,单位产值能耗大,能源消费构成不合理,广大农村仍大量用木材和秸秆等作为燃料

四、南水北调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计划兴建的从水量充沛的长江流域向干旱缺水的北方诸流域输水的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以解决京、津、冀用水为主要目标。

这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区,工农业产值占全国的12%,而水资源仅占1.5%。

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路线:

从南至北途径鄂、豫、冀、苏、鲁、津、京七个省市。

调水距离:

1000多千米。

供水目标:

黄淮平原、京津、华北、西北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

东线:

从长江下游扬州市江都段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干线,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