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7124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docx

竹山堵河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建议书

竹山堵河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研究

 

1.项目背景

竹山县位于省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属市。

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南部山地尤为险峻,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

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县已发现矿产32种,石灰石、辉绿岩、花岗闪长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及品位很高,极有开发潜力。

竹山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全县河流均属于堵河水系,堵河水资源量约6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8.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62.02万千瓦,已开发15.65万千瓦。

竹山地貌类型复杂,气候变化明显,物产丰富,有多种国家级珍稀动植物。

该县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坐拥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驴头峡画廊、九华山原始森林公园、霍河水库等特色各异的旖旎风光,具有巨大旅游潜力。

集秦楚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戏曲、民歌、故事、剪纸、泥塑、书法等民间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民俗风情风味独特。

丰富的物产为当地发展医药业、金银珠宝饰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襄关省道以及鲍竹路、竹向路构成了县公路交通“大十字”路网架构,为竹山县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竹山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力保证,并正加速向全面小康迈进。

竹山县总面积3587.8km2,总人口43.87万人。

堵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中部,主要支流有深河、霍河和苦桃河。

松树岭、潘口、小漩等水电站的先后建设,带给了竹山人民光明与财富,更是全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几年按照省、市的战略部署,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走一主三化(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生态牌,走特色路,致力于建设水电富县、生态大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加快实现迈向小康第二步战略目标。

2项目概况

2.1地理位置

堵河有西、南两源。

西源为正源,发源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三个包,海拔2603米,源头名大暑河,注入南江河,南江河在省境长95公里,于彭家台进入省竹溪县改称汇湾河,在新洲镇东南会南来的泉河后称泗河,到竹山县两河口与南源官渡河汇合后始称堵河。

西源河长230余公里,流域面积4860余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4‰。

南源官渡河发源于大神农架,海拔3052米,在神农架区叫河,由南向北流至房县九道与阴峪河汇合称九道梁河,于义渡坪会罗汉洞河称凉台河,于老码头会泗庙河和马厂河后称白河,继续北流至官渡镇始称官渡河。

堵河自两河口向北流经竹山县城、坪、叶滩、叶大、黄龙出口汇入汉江,河口海拔154米。

南源上游发源处有大九湖和小九湖。

大九湖宽7.5公里,长15公里;小九湖宽1.5公里,长7.5公里,涨水时,湖水面可占全湖面积的7/10,枯水时约占3/10。

因枯水期实为一高山盆地,据当地居民传说该地是唐薛刚屯集大军之营地,西南有太平山,为其屯兵前哨。

2.2自然生态系统概况

2.2.1地形地貌

堵河流域,全境皆山。

西源大巴山逶迤东向,南源神农架耸立插天,普陀、武当环抱东北,地势高亢。

上游均为高山,海拔1200~2500米,下游属中、低山地,海拔500~1200米。

干流弯曲系数1.87,属山地弯曲河型。

2.2.2气象

堵河流域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较充沛。

4~10月间暴雨出现频繁,是堵河汛期。

形成堵河暴雨的主暴雨中心大多不在本流域,锋面雨型暴雨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南面大巴山迎风坡附近,少数台风暴雨一般发生在东北面武当山的迎风坡及南河流域。

形成堵河暴雨的天气系统大致有锋面、暖槽、高压和台风4类,锋面类暴雨是造成堵河大洪水的主要天气类型。

据统计,堵河流域的暴雨中心约70%出现在泗河上游家扒和辽叶湖一带,约20%出现在官渡河上游九湖坪和黄家湾一带。

而台风天气只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竹山以下地区产生大暴雨,暴雨中心多在下游关帝庙和叶大一带。

堵河流域暴雨持续时间一般为1~2d,最长可达4d以上。

工程区位于竹山城区,城区竹山气象站设于1955年7月,位于东经110°14′,北纬32°14′,海拔高度307.0m。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11.2mm;1958年7月降水量最多,为465.3mm,1963年1月降水量最少,为0.0mm;年7月降水量最多,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34.1mm,1月降水量最少,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0.5mm,4~10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85.6%。

竹山气象站的主要气象特征值见表2.1。

表2.1竹山气象站特征值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值

发生日期

1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mm

811.2

2

多年平均气温

15.5

3

极端最高气温

43.4

1966.7

4

极端最低气温

-10.4

1991.12

5

多年平均蒸发量

mm

1366.2

6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

74

7

历年最大风速

m/s

16.7

1987.5

8

相应风向

NNW

9

多年平均风速

m/s

0.8

10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h

1651.1

11

多年平均雾日

d

21.9

12

多年平均霜日

d

41.3

2.2.3流域概况

堵河流域位于省鄂西北地区,地处东经109°31′~111°40′,北纬31°21′~32°50′之间,系汉江中游南岸支流,发源于省镇坪县大巴山北麓,河流全长约354km,流域面积12502km2,总落差500余m。

堵河上游分两支,西支称泗河,属干流,南支称官渡河,汇合于竹山县的两河口后称堵河。

堵河向下经田家坝镇、潘口坝址、竹山县城进入黄龙滩水库,由西南流向东北汇入汉江。

泗河流域面积4848km2,河道长270km,平均坡降2‰。

泗河上游省境称为南江河段,其中游为省竹溪县的江家垭至支流竹溪河入口津河止,称为汇湾河段,以下则称泗河。

官渡河发源于大神农架的台子乡,流经神农架林区的板仓,房县的九道梁,竹山境的洪坪、梁家、官渡、峪口,由田家坝镇的两河口汇入堵河,是堵河最大支流。

官渡河流域面积2961km2,河长约126.9km,平均坡降4.73‰。

流域两支上游植被覆盖较好,其余大部分地区植被一般。

至上世纪80年代初,森林破坏较明显,水土流失较严重。

8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国家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实施退耕还林等,流域水土流失逐年减少,基本得到了控制。

2.2.4水质

北部以碳酸型水为主,PH值在6~7.8之间。

南部以重碳酸钙型为主,为弱

碱弱酸性,硬度3~5德国度,矿化度一般每升小于0.5克,为低矿化淡水。

在西北部大庙、得胜、茅塔的浅变质岩和岩浆岩裂隙水中,局部含铀、锶、砷、钡、锰、镭、氡射气等放射性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

2.2.5水温

据竹山县水文站(设城关)实测资料,堵河多年平均水温15.4℃,最低月(1月)平均水温4.7℃,最高月(8月)平均水温25.2"C,极端最高水温31.3℃(1977年8月7日),极端最低水温0.212(1977年1月30日)。

2.2.6植被

竹山县有宜林面积349.3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2%,其中有林地139.5万亩,疏林地1.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1万亩,无林地96万亩。

在宜林土地中,一、二、三级土壤面积只占总面积的5%,四~八级土壤占95%。

县域自然植被以森林、草场为主。

全县共有林业用地349.3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4.92%。

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从河谷至高山分布着亚热带和温带的各种植物类群,具有明显的立体分布特点。

高山区,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8.2%,植被以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

二高山区,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1%,植被以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为主。

低山区以下,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1%,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混交林及散生马尾松、柏、、竹、果等。

由于岩石松软,岩溶发育强烈,故保水保土能力较差。

加之50年代末至60年代过量砍伐森林,坡地过垦,开荒种地,扒黑土,刨草皮,致使大量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全县森林覆盖面积大量减少。

有相当多的低、地丧失了林被,成为灌木丛或草地,有的则沦为荒山秃岭。

水土大量流失,危岩裸露,气候失调,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灾害频率明显上升。

2.2.7生物多样性状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山区的日益开发,森林植被面积日渐缩小,县域野生动物活动区日窄,加之肆意捕杀、贩卖,许多珍贵动物逐年减少,如虎、豹、梅花鹿等濒临绝迹。

县域有鱼类4目,科,41种。

主要有鲤、鲫、鲢、草鱼、团头鲂、青鱼、马口鱼、宽鳍鱲、麦穗鱼等。

爬行类动物主要有大鲵、壁虎、蜥蜴、蛇、乌龟等。

2.3水利工程现状

位于堵河干流本工程上游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潘口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8950km2,装机容量510MW)和潘口下游的小漩水电站(控制流域面积9040km2,装机容量50MW)以及堵河城区段正在建设的坝体。

3规划总则

3.1指导思想

竹山县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是“一心两线”。

“一心”即以县城为中心,抓好潘口、小璇、霍河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两线”即以堵河、官渡河沿线水生态大修复、水环境大保护、山水风光大旅游为一体的建设格局。

依据这个大的规划布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统领规划,紧密结合竹山县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贯彻新时期治水方针,突出区域生态城市特色,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水资源,坚持保护与修复并举,工程措施与管理手段系统配套,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水生态、水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为把竹山建设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提供支撑。

3.2规划原则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

坚持污染控制和水体修复并重。

注重与竹山县“十二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工作的协调。

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在规划中,注意远近结合,以近期工作为主。

2)人水和谐,尊重自然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提供安全、良好的水生态与水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同时,遵循河流的自然水文循环和生态学规律,突出自然特色。

城区段规划以亲水为核心的自然水景观建设为主,农村地区则侧重近自然的河流保护和修复。

3)科学治理,措施配套

依靠科学,积极采用先进合理的治理技术;加强节水、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源源头控制,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相结合。

对河流廊道,从疏浚、生态护岸、缓冲带建设、生态补水、污染治理等方面,提出系统配套的措施,恢复河流健康生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4)突出特色,持续发展

充分结合竹山县的水系特点,假设生物多样性支撑体系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

在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建设水景观、逐步构建贴近自然的人居环境。

5)因地制宜,目标可行

根据竹山当地经济社会和水资源条件,结合竹山县“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水利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确定合理适度的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目标,并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对不同河流、不同河段,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3.3规划依据

1)《竹山县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

2)《竹山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竹山城区水系规划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

4)《中华人民国水法》

5)《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

6)《竹山县城区水系规划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

7)《竹山县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

3.4规划的必要性及任务

3.4.1水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堵河流域治理围主要涉及竹山县城及附近经济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堵河干流规划的五级开发中有四级在竹山县境,依次分别为龙背湾电站、松树岭电站、潘口电站和小漩水电站。

竹山县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江汉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纵贯该县南北的堵河流域生态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的成效。

河堤建设破坏生态,水土流失严重,城市景观效果差,严重制约流域乡镇经济的发展。

1)随着潘口电站的截流,潘口、黄龙滩两大电站之间30多公里的流域,将有

近一年时间的枯水和断流期。

对这段流域间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紧缺,破坏了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系统,亦无法融入竹山县城的山水园林城市的整体格局。

小漩水库作为潘口水库的反调节水库局部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回水10.4km至潘口以下,形成了城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生态调节作用,而作为水源地,周边环境并没有合理保护利用,河岸、护坡长期遭受水流冲刷,而未受到保护与恢复。

2)县城位于小漩水电站坝址下游段,是由于城区上游堵河干流潘口水电站的兴

建,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洪峰流量制约,但枯水期时的河床裸露严重影响了竹山县城的城市景观建设,位于堵河大桥处修建了壅水建筑物,拦蓄小漩水库的下泄水量,在原裸露河段形成人工湖面,回水至小漩坝址以下。

在枯水期小漩水电站调峰运行时为城市整体滨水景观规划提供了稳定的人工水面。

3)由于上游河道建筑的建设,导致下游水量不足,枯水期出现断流,并且阻碍

了水生物的洄游通道,造成生物链的断裂,生态问题已无法忽视。

3.4.2规划的必要性

1)为改善水质创造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堵河及城区支流水网作为竹山县城区雨、污水的受纳水体,长年的河流冲刷亦造成了河道沿岸的水土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水源地的水质,需要通过截污导流、调水等措施快速提高水体水质,达到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的目标。

2)扩大自然生态的输入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是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角度看是属于生态亏空区域,城市的生态稳定需要外部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力渗透,然而,由于自然生态系统渗透的强度随着渗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作为城市(城区),单靠自然渗透已经难以满足中心区生态良性循环的需要,必须依靠强力的生态输入。

竹山堵河具有水系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通过水源工程来完成自然生态系统向城市中心生态亏空区域的生态量输入过程,对竹山城区而言,是最合适的也是最高效的选择。

3)提高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斑块之间的关联度,实现水生态系统

稳定性通过模拟自然的交换过程,适时引入自然水生态系统,逐步提高其自然属性,通过水生态修复,提高斑块之间的关联度,使生物的活动与生存场所相对扩展,生物繁衍生存空间扩大,从而丰富淦河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又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有序性。

4)促进竹山现代化滨水新区的建设

水体岸线是城市珍贵的资源,提供了市民亲水的场所,同时,水体岸线的价值也可以通过两侧土地地价及土地附着物的价格得到充分体现。

一般临水一线的地价和建筑物单价要高于非一线同类价格近一倍以上。

水系网络化可以增加水体岸线的长度,并相应形成新的滨水区,使土地和房产增值,满足政府经营城市的要求。

3.4.3规划任务

1)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生态需水

对主要河道,研究提出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作为流域及区域水资源配置的依据,并提出水量调度、雨洪资源利用、中水利用等水资源保障对策和措施。

2)开展河流绿色廊道的修复和保护

开展以河岸缓冲植被带建设为核心,辅助以水景观、滨水区、人工湿地等工程建设、保护,促进河流健康,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形成功能多样的河流绿色廊道网络。

3)湿地保护与修复

修复和保护现有的湿地,加强核心区建设和污水处理及湿地生态治理,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

4)水质安全保障

明确水功能区的水体纳污能力,核定分区污染排放总量,分期实施污水处理工程、截污导流工程等水质安全保障工程,逐步实现水功能区达标。

5)水土保持

开展水土流失的预防和重点治理,防止河道淤积,减少面源营养物的入河量

3.5规划围及分区

3.5.1规划围

规划围从潘口大坝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沿线及其主要支流霍河沿线,堵河干流部分长约48400米,支流霍河段长约17700米。

重点规划围为堵河干流沿线。

3.5.2规划分区

依据河道流经地域的地形地貌,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将河道分为三个区,分别为:

水源保护区、滨水景观区、生态景观廊道。

规划重点区域是水源保护区和流经城区的滨水景观区。

4生态需水及保障

4.1河流生态系统现状

堵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植被丰富,受地面海拔高度和切割深度影响,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竹山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05.2mm,多年平均日照1650.4小时,年辐射总量为97.6千卡/cm2,全年无霜期为252.8天。

堵河干流规划建设龙背湾、松树岭、潘口、小漩、黄龙滩五级水库,其中松树岭、黄龙滩水库已经建成,潘口水库、小漩水库建设即将竣工,龙背湾水库已于2010年核准获批,建设工作正在筹备中。

除黄龙滩水库外其余四座水库均在竹山县境,小漩水库位于堵河干流城关镇河段。

堵河干流经逐级拦蓄,天然的水文情势已被改变,特别是枯水期县城河段常出现断流,河床裸露,不仅破坏了竹山县城的整体城市景观布局,其干流生态系统也受到了破坏,对堵河生态需水加以研究控制已是当务之急。

霍河为堵河一级支流,于城关镇霍河口汇入堵河。

霍河上现已建成霍河二级水电站、霍河三级水电站。

霍河二级水电站为霍河水库坝后式电站,尾水直接引至霍河三级水电站经发电之后下泄到下游河道,枯水期两级电站之间约4.5km的河段出现干涸。

4.2河道生态需水

堵河干流穿过竹山县城区,是竹山县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竹山境大小支流均属于堵河水系。

保证堵河生态用水的需求,不仅能保护堵河水域生态环境,对于竹山县积极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次规划围为潘口水库大坝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沿线及霍河部分河段,具体分为四段:

潘口坝址以下至小漩水库坝址以上为第一段;小漩坝址以下至堵河在城关镇的壅水坝以上为第二段;壅水坝以下至对峙河口的堵河干流为第三段;霍河口至霍河水库为第四段。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过程维持在一定水平所需要的水量,指一定生态保护目标对应的水生态系统对水量的需求。

根据《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本)(SL/Z479-2010),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包括水文学法、水力学法、栖息地评价法、整体分析法等。

本设计阶段采用水文法计算堵河干流生态需水量,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4.2.1水文学法计算生态需水

水文学法是依赖历史河流流量等水文资料估算生态需水的方法,本次设计采用国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蒙大拿法。

蒙大拿法建立了河流流量和水生生物、河流景观及娱乐之间的关系,将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作为生态流量,详见表4-1。

此法认为河流流量占年平均流量的5%~10%是保持绝大多数水生生物短时间生存所必须的瞬时最低流量;年平均流量20%的流量是提供保护水生栖息地的适当标准。

作为维持大部分水生生物基本、良好的生存条件;对一般河流而言,河流流量占年平均流量的60%~100%,河宽、水深及流速为水生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是水生生物生长的最佳流量围。

对于大江大河,河流流量占平均流量的5%~10%仍有一定的河宽、水深和流速,可以满足鱼类洄游、生存和旅游、景观的一般要求,是保持绝大多数水生物短时间生存所必需的瞬时最低流量。

汉江属于大江大河,堵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

4月~9月河道流量较大,堵河上各级水利工程下放的流量基本能满足河道的生态需水。

以竹山县堵河干流上的竹山水文站作为控制断面,根据其实测资料,堵河干流天然状况下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64m3/s,生态流量可按多年平均流量的10%设计,即为16.4m3/s。

霍河多年平均入库流量7.48m3/s,可取0.75m3/s作为霍河水库需要向下游河道保证的生态流量。

在枯水期时应保证这个最小的流量,以维持霍河二级电站以下河段的基本生态功能。

表4-1河流量与鱼类、野生动物、娱乐及相关环境资源关系

栖息地等定性描述

推荐的流量标准(占年平均流量百分比%)

一般用水期(10月~次年3月)

鱼类产卵育幼期(4月~9月)

最大

200

200

最佳流量

60~100

60~100

极好

40

60

非常好

30

50

20

40

开始退化的

10

30

差或最小

10

10

极差

<10

<10

4.2.2各河段水位

小漩水库正常蓄水位264m,回水至潘口水库坝址处。

小漩水库为潘口水库的反调节水库,与潘口水库联合运行,可保证其至潘口水库坝址区间河段有足够水量。

堵河干流城关镇壅水坝常水位248.5m,可在小漩水电站仅下泄生态流量甚至无水下泄时壅高水位,不仅保证其至小漩水库坝址处的生态需水,更能为堵河城区河段营造稳定的景观水面。

壅水坝至对峙河口河段位于黄龙滩水库库尾,黄龙滩水库正常蓄水位247m,死水位222m。

根据多年调度运行实际,黄龙滩水库水位常消落在正常蓄水位以下,在枯水期造成此河段脱水,需要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下泄生态流量来保证河道生态系统正常运作。

4.2.3合理性分析

小漩水库反调节作用是在潘口调峰运行时释放生态流量。

小漩与潘口电站联合运行调峰为时间为13h,余下11h小漩释放生态流量,环保部门批准根据竹山县小漩水电站工程生态流量为16.7m3/s。

本次计算结果与原审核结果接近,故采用经环保部门批准的16.7m3/s作为小漩水库以下河段最小生态流量。

虽然霍河二三级电站之间脱水河段已形成多年,但从水生态环境修复的观念出发,霍河水库应保证下游河道的生态基流,避免出现干涸河段。

采用0.75m3/s作为霍河河口至霍河水库河段的生态流量。

5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

5.1河流功能分区

河流具有供水、航运、生态、景观娱乐等多种功能。

不同河段,功能侧重点不同,依据河道流经地域的地形地貌,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将河道分为三个区,分别为:

水源保护区、滨水景观区、生态景观廊道。

水源保护区是指从潘口大坝至小璇电站之间形成的城中湖,现有的小璇水库是城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该区域主要以水源保护为主,并适当开发以展示水电科技文化为主的风景旅游。

滨水景观区是指小璇电站至堵河大桥段,即河道流经城区段,该段将生态景观与服务功能相结合,以打造滨水活动空间为主,根据周边用地性质设置不同主题及功能的场地,满足各层人群的需求。

生态景观廊道是指堵河干流下游段,即从堵河大桥以下至对峙河口以及支流霍河段,该段流经的地形多为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规划以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稳固生物繁殖栖息地。

5.2主要治理方向和任务

堵河生态治理的主要容包括河岸侵蚀治理、绿色廊道建设、滨水景观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和堤防土地利用调整。

针对污染,建设必要的污染治理工程体系,如截污导流工程,人工湿地再净化工程等,保障河流的水质安全。

5.2.1河岸硬化及侵蚀治理

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与河岸形式、构造以及使用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

用混凝土砌筑的连续硬化河岸、护坡和河底使河道生境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条件被破坏,并大大削弱了河道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

目前,堵河干流流经城区段存在河岸硬化问题,堵河干流及支流都存在一定的河岸侵蚀问题,并破坏河道的稳定和生物栖息地,不仅影响水景观,也影响河流健康。

目前硬化河岸从城西郭家山至桥东大桥下游龙背山脚,全长4.36公里。

因此,规划建议分期改造硬化的河岸,针对河流流经的地形不同采用多种河岸断面以及生态护岸的形式等,建设自然护岸恢复其自然外观。

加强对河岸侵蚀的生态治理。

重点建设水源保护区即潘口大坝至小璇电站段及流经城区段的滨水景观区的护岸,一方面保证水源地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并避免造成下游水体、湿地及水库的沙泥淤积,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提升城市景观效果,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

5.2.1.1河道断面形式

1)复式断面

城市河道在满足泄洪要求的前提下对于景观的要求较高,在进行断面设计时将防洪工程与景观设计结合,让景观掩盖堤防的特征,使河道沿线的线条自然而明快。

堵河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