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45211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docx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研究

——基于南京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实证分析

汪胤王颖任晓霞李林蔓王冬阁

摘要:

当前的就业市场已然陷入就业难和招人难的矛盾中,求职者和招聘方均陷入困境。

而之前的专家学者多集中于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忽略了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自主性。

针对此,本调研组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总体现状及其原因入手,基于供给与需求理论对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供求不匹配进行分析,深入探究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将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动方进行重点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调查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根据大学生择业时的考虑因素将大学生归类,探究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并最终对毕业生择业及职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财经专业大学毕业生择业自主供求匹配内在机理

引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是200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7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错位,人才结构的失衡,人才服务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矛盾越加尖锐,很多企业坦言不能从就业大军中筛选出合适的人才,导致职位的大量空缺,这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引起了政界、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已针对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主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研究企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断更新,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的表现出的自主性也越来越突出。

本调研组发现现有的研究在从毕业生角度去思考这一方面仍有缺失,从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研究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考虑因素对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财经类专业已成为无可争议的热门专业,多所名校的高分考生集体追报财经类专业,导致财经类专业录取线一路走高。

财经类院校作为教学方向主要为经济、金融、管理方向的专门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而言,具有其特殊性。

一直以来,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辅以其他不同的学科协调发展,学科涉及面十分广阔,但是,过热的报考意味着4年后就业的高风险,所以,社会各界对财经类院校的就业研究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

本调研组基于南京审计学院毕业生的调查,结合南京其他财经类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数据,能够进一步探究发现南京财经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的内在机理,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政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纵观国内外相关问题的文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大学生择业过程的重要性变化等方面。

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2001)基于工作搜寻理论,从社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探讨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影响的客观性。

他指出:

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比例不高但是他们找工作的趋势却是越来越难,这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

因此,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应该并举。

在就业影响因素方面,李炜、岳昌君(2009)将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因素分为性别、学习成绩、证书、学生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学历层次、学校声望等内、外因素。

他们认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指出教育质量、高校就业服务等外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应注重构建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

此外,胡君辰(2009)将大学生作为择业主动方研究,将影响大学生择业意愿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个体客观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得出“经济发展差异、行业差异、时代的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三大主要因素”的结论。

同时她也指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行业发展前景、个体价值的实现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并强调了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性。

与李炜、岳昌君、胡君辰同期研究的马莉萍、丁小浩(2009),将研究视角转向人力资本和社会关系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影响,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程度日益凸显,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毕业生将社会关系视为对较低人力资本的补充。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08年年底约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实际就业率不到70%,用工要求专业性提高,因此,国家采取多项组合措施促进就业,将“学校办学、市场用人、学生择业、政府调控”相结合,促进毕业生就业具体化,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量。

在《TheEconomistprintedition》的《Wherewillallthestudentsgo?

》一文中,BartoloR.E对中国大学生的前路表示担忧。

文中分析预测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峰值,加之经济危机的波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竞争会使得部分职业薪酬越来越低。

同时,BartoloR.E对现在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措施如“下基层”、“创业贷款”所带来的对思想的长远影响持否定态度。

从上述研究和数据中本调研组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制度因素这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就业难引发的负面现象做出警告以及对应对措施的长远影响进行预测。

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究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考虑因素。

实际上,从经济学的供求角度来分析,用人单位在市场中属于需求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会有所要求,同样,市场中的供给方——大学生也会对用人单位有自己的偏好。

大学生就业其实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相互搜寻的结果。

因而,本调研组致力于以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动方进行研究,对他们在择业时的考虑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那么,作为人才市场中庞大的供给方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择业时会考虑什么因素?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又有什么影响?

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的?

针对这些问题,本调研组决定以对南京审计学院毕业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结合南京其他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合他们当前的工作情况,探究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考虑因素,分析大学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过高的用人标准及复杂的就业环境,将毕业生的期望值、初次择业的考虑因素进行量化,以及分析这些人之后的工作满意度,根据最后的结果对比,希望对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求不一致的问题为国家相关部门、用人单位及毕业生提供详实可靠的研究数据,并且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就业总体现状与地区差异分析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总体现状

1.毕业生就业率高而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就业问题尤其是就业率水平高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教育局公布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三个月内的就业率在70%~75%之间,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图1是麦可思发布的《中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中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

图1:

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

数据来源:

中国网《“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从图1的折线图走势可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并且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也稳步提高,但这并不能够说明大学生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根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不满意的占76%。

就职于国有企业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为49%,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满意度为37%,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满意度为30%,而民营企业对工作率满意度最低,只有2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同时也存在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低的问题。

2.专业对口率逐年降低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3%,低于2007届半年后专业对口率(66%)3个百分点。

其中本科毕业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8%,低于本科毕业半年后

专业对口率(70%)2个百分点。

多数专业的对口率会随职业的发展而降低。

并且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的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使得专业对口率有所降低。

3、就业流向情况分析

表1是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09年6月采集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此调查覆盖了全国29所高校共21753名即将毕业离校的高校在校生。

表1: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主次要劳动力市场

城乡

百分比

地域

百分比

部门

百分比

职业

百分比

主要劳动力市场

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53.3

京津沪

25.5

国家机关

10.5

行政管理

14.2

地级市

30.0

东部地区

52.9

国有企业

34.2

企业管理

15.1

县级市或县城

12.4

三资企业

7.0

专业技术

45.1

事业单位

12.0

次要劳动力市场

乡镇

3.4

中部地区

10.7

私营企业

34.6

技术辅助

9.3

农村

0.9

西部地区

10.8

乡镇企业

3.7

服务

11.5

数据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

由表1可以看出,只有0.9%的毕业生去农村就业,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县市以上地区就业,大中城市成为主要就业地区;主要就业单位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六成高校毕业生去往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只占四成。

从地域看,八成毕业生都去往东部沿海地区,而选择中部或西部只有10%。

从就业部门来看,大学生就业存在较明显分流。

从职业流向看,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从事技术性工作。

(二)中、东、西部地区的就业差异分析

1.毕业生地域分布

本调研组根据2011年麦可思公布的数据发现,选择在长三角洲区域的本科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最大(26%),泛珠江三角洲以及泛渤海区域经济分别为23.10%和26%,东部三地区相加所得比例为74.1%,占全国毕业生较大比例。

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占较少的比例。

 

图2:

2010届本科毕业生按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6月

由图2可以看出,全国毕业生地区分布相当不均衡,大部分的毕业生在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2.毕业生就业地域收入差异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月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3:

不同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半年

数据来源: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6月

图3所表现是08年在不同地区就业的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比较,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的工资最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这部分解释了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原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05年-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中西部地区高出一半左右。

东部地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这是毕业生优先选择东部发达地区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供求不匹配问题的原因——基于供给与需求剖析存在的难题与原因的分析

(一)高校专业知识与单位要求不匹配脱节

表2:

高校专业知识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对比表

名称

重要程度(%)

211满足度(%)

外语

41

94

数学

59

98

计算机与电子学

43

96

中文语言

59

96

传播与媒体

42

90

法律与政府

55

82

哲学

40

100

美术

26

92

心理学

55

88

社会和人类学

35

90

文秘

54

90

行政与管理

57

86

经济学与会计

68

83

销售与营销

61

78

人事与人力资源

48

85

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

59

83

数据来源: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6月

表2是根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所提供数据的归总得到的:

由表2得知,学生专业核心知识的满足度(专业知识)和其重要程度(单位要求)不配比,专业类偏向知识的满足度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其重要程度所占比例,国内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深度普遍不足。

目前的教学的任务应该着重在加强专业知识深度,这需要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核心知识在深度发面有所发展。

(二)毕业生期望值高于单位薪资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一直居高不下,自我定位过高,广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也不通畅,存在一定的“瓶颈”。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太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目标远远高出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

图4是基于广州日报2012年9月3日的报导《八成毕业生望月薪2501元以上》所提供的数据总结的折线图:

图4:

企业提供月薪月大学生期望

数据来源:

广州日报,《八成毕业生望月薪2501元以上》,2012年9月3日

由图4可知,在1500~2500月薪区间内企业提供的职位和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差距最大;高薪区间其次。

毕业生对于薪资的期望远高于市场上企业提供的薪资,许多大学生一味的追求高薪职业使得企业职位与毕业生人数供求不匹配。

因此,中国大学生要端正心态,根据自身条件调整月薪期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经济危机给毕业生带来的就业的影响

由全球经济危机所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导致毕业生失业的主要原因。

由于投资收益率的降低以及对未来投资预期的不佳,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以及投资规模均有所减少。

广州大学陈雷(2009)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加注重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应用能力。

大量过时职业被淘汰,新型职业不断产生,而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导致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的现象。

四、大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供求匹配内在机理研究——基于南京财经类高校的问卷调查

(一)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是指大学生在求职之前的追求,这种追求与现实就业形势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到最后的求职结果,并通过大学生的求职选择体现出来,在日后影响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1.单位性质的选择

近五成的人选择“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发布的数据,2010年国有企业平均工资为38359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为36539元,国有企业的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这些单位福利待遇好,节假日多,工作清闲,享受各种补贴,在职职工享受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劳动保险、社会保险等各种保险,退休后生活有保障。

29.27%的人选择“私企”,近年来财经类职位人才饱和,就业压力大,私企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在私企工作。

另外,近两成的人选择“外企、合资企业”,外企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有利于个人的迅速成长,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大学生对未来职场人际关系不同程度的恐惧,也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外企。

2.期望的月薪

薪酬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月薪较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25.6%的人期望月薪为1501~2000元,26.3%的人为2001~2500元,34.4%的人期望月薪为2501~4000元,13.7%的人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南京市公布的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4713元,平均月工资为4559.41元;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36539元,平均月工资为3044.91元。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期望薪金不仅低于南京市平均工资水平,且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过八成的大学生期望薪金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

江苏教育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53.2万人,大学生的供给数量远大于单位所需的大学生数量,大学生人才市场处于买方市场,大学生在月薪谈判中不掌握主动权。

在大学生工资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工资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公司受到更多大学生的青睐。

3.专业匹配度的考虑

工作与专业是否匹配关系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内容在工作的层面上是否有意义,同时也是检验大学教育与市场的需求是否匹配的重要指标。

从整体水平来看,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匹配度为51.85%,其中11.11%的大学生的所学专业与工作完全不相关,59.26%的大学生的所学专业与工作有关,29.63%的大学生的所学专业与工作完全对口。

大部分财经类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在工作中都有所用途,这说明财经类专业学习内容在工作实践的层面上有一定的意义。

(二)初次择业时考虑的因素

就业是每一位大学生人生中的大事。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

本次调查共涉及6种因素:

(1)经济收入;

(2)福利待遇;(3)发展前景;(4)利于施展自己的才干;(5)工作舒适;(6)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其中,用1—6表示大学生对每一项因素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

为了分析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物质方面的因素还是精神方面的因素,本调研组先用每一项因素的均值来分析。

如图5所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最高,福利待遇一般包括综合补贴、奖励计划、医疗保险及其他保险、退休金计划、休假制度。

福利待遇好的企业能给员工的未来带来更多的保障,这也是大学生重视福利待遇的部分原因。

大学生择业时对工作是否利于施展自己的才干的重视程度次之,利于施展自己才干的工作岗位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更容易使大学生在工作上产生成就感。

大学生对工作舒适、发展前景的重视程度再次之,大学生对经济收入的重视程度较低,与本报告上文提到的大学生期望月薪的情况大致相符;大学生对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重视程度最低,工作的主要是为了生活所需。

仔细分析大学生对这些因素的重视程度,本调研组发现,就平均水平而言,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物质层面的因素,对精神层面的因素重视较低。

图5:

大学生初次择业各项考虑因素的平均重视程度

数据来源:

易知2012暑期实践调查数据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择业时更注重物质层面的因素还是精神层面的因素,本调研组按照大学生是否重视经济收入和是否重视工作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大学生大致分为四类:

忽视经济收入的大学生、重视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忽视工作是否符合兴趣爱好的大学生、重视工作是否符合兴趣爱好的大学生。

 

图6:

忽视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初次择业考虑因素对比

数据来源:

易知2012暑期实践调查数据

如图6所示,这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不重视经济收入,部分大学生更重视工作舒适和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通常不重视福利待遇,对职业有自己的喜好,希望有更多可支配的空闲时间,对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十分重视;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工作前景,但重视福利待遇和工作是否舒适,这部分大学生更重视自己的未来是否有保障,对职位和权力没有太大的要求,但是要求工作清闲,工作强度较小,安于安稳舒适的现状,不愿接受挑战和改变;部分学生不重视工作是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但是是否重视发展前景,这部分学生愿意暂时接受较低的工资,甚至从事自己不喜爱的职业,对升职十分重视,追求权力和威望,喜欢竞争和冒险,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图7:

重视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初次择业考虑因素的对比

数据来源:

易知2012暑期实践调查数据

如图7所示,这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重视经济收入,但是部分大学生重视福利待遇,不重视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是否舒适,重视职位的升迁,重视物质生活的质量,为了他们在乎的权力、金钱等物质条件,愿意放弃休闲时间;部分大学生重视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不重视工作舒适和福利待遇,希望在感兴趣的领域中有所成就,为此可以放弃休闲时间和经济收入等其他条件,比其他人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时间;部分大学生重视发展前景,不重视工作是否舒适和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视工作给他们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且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图8:

忽视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初次择业考虑因素的对比

数据来源:

易知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数据

如图8所示,这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不重视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工作舒适,重视福利待遇、经济收入和发展前景,兴趣、爱好不是他们择业时的首选因素,追求权力、威望、财富,重视物质生活的富足;部分大学生不重视经济收入,重视施展自己的才干和福利待遇,希望从事与自己熟悉专业知识吻合度高的工作,不喜欢在工作中受到挑战,重视对未来生活的保障;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发展前景,重视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对未来没有长远的计划和考虑,对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要求,看重现在生活的安稳和富足;部分大学生不重视福利待遇,重视工作的舒适度,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希望工作轻松没有太大的压力和挑战,经济条件过得去即可。

如图9所示,这类大学生重视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合,部分大学生重视经济收入,不重视福利待遇,希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样富足,喜欢创造性、有挑战性的工作,对生活要求高;部分大学生重视发展前景和经济收入,愿意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希望达到更高的职位,可以接受较长的工作时间,为人务实,对物质生活的重视超过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图9:

重视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初次择业考虑因素的对比

数据来源:

易知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三)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大学生初次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与就业形势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到最后的求职结果,也会影响大学生对该工作的满意程度。

本调研组对上述大学生同时进行了工作满意程度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7个因素:

(1)经济收入;

(2)福利待遇;(3)易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4)可兼顾亲友关系;(5)工作舒适且强度低;(6)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

被调查的大学生按每项20分的标准对这6项因素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越靠前的选项越注重物质层面,越靠后的选项越注重精神层面。

本调研组随机抽查了5个得分较高的调查对象,画出他们评分的折线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

图10:

就业后大学生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

(一)

数据来源:

易知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图11:

就业后大学生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

(二)

数据来源:

易知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如图10所示,折线图的两端都较高,说明大学生对所在的单位福利、工作强度感到满意,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所长,对工作所获得的权力和社会资源、对亲友的照顾满意程度一般。

如图11所示,折线图右端明显高于左端,说明大学生对工作的舒适和强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的满意度,对工作所获得的权力和社会资源、对亲友的照顾满意程度一般。

他们大部分人有过职位升迁,对单位的升迁机制表示认同,对薪水较满意,实得薪酬与个人认为应得的薪酬差距较小,工作时间较为自由,与同事相处愉快,对现在的工作环境感到满意,对单位有归属感,对工作积极性高,乐于接受挑战和改变,认为现在的工作有意义,对工作及相关方面都有良性的心理感受。

(四)校友访谈意见

1.择业之初如何看待工作稳定性和工资水平

大多数毕业生对理想职业的考虑因素都包含了工作稳定性和工资水平这两项,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50%的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是工作稳定性和工资水平都相对较高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这些单位。

但是,这些单位要求高、竞争力大、就业压力大,绝大多数毕业生仍要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