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709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x

备战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备战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精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表明唐太宗(  )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需要掌握唐太宗的民本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题干材料中唐太宗的这段话通过比喻深刻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的伟大力量,与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无关,也并不是因果关系,故AB两项错误.唐太宗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他不可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故C项错误.故选D.

2、乔治·华盛顿曾指出:

“在导致政治繁荣的一切倾向和习惯中,宗教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支柱……纯粹的政治家与虔诚的人相同,应该尊重和珍爱这些支柱。

”这表明华盛顿(  )

A.重视宗教与道德在实现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B.强调人的信仰与道德是实现独立的重要前提

C.认为政治家们要坚持宗教自由和高尚的道德

D.主张运用宗教、道德和法治推动国家民主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的思想主张。

根据题干信息“宗教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支柱……纯粹的政治家与虔诚的人相同,应尊重和珍爱这些支柱”可知,华盛顿重视宗教与道德在实现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故本题选A。

B、C、D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3、甘地始终是一个谜:

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在于(  )

A.历史人物要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B.甘地的斗争策略和价值观的落后性

C.甘地的民族立场和阶级立场摇摆不定D.历史人物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甘地。

甘地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是因为甘地希望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甘地诅咒西方现代文明是因为西方文明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

甘地是“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指的是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的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这说明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在于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故本题选A。

4、“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指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后创办实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A项不符合题意;“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发表《告各友邦书》,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B项不符合题意;“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是1917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联合西南军阀对抗北洋军阀,C项不符合题意;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把国民党改组为代表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故D正确。

5、唐太宗自己曾说:

“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唐太宗善于纳谏和自我反省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

C.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仍然沉重D.唐太宗时期经济繁荣、民族团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需要掌握唐太宗时期的统治状况.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本质”和对“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的分析理解.注意限定信息“本质”,依据材料“宫室台榭,屡有兴作”可以看出唐太宗时期人们的徭役仍然很重内阁,说明对人民的剥削仍然沉重,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应排除.BD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应排除.故选C.

6、公元2世纪的罗马皇帝马可?

奥勒留?

安东尼在他的名著《沉思录》里,把人生比作舞台,讽刺有的人觉得他在这个舞台上“只演了三场,还没有演完第五场哩!

”但是“在一个人的生命里,三场也就是一整出戏了”,再演下去就没有人捧场了。

在下列几位历史人物中,你认为哪位是这个舞台最出色的演员?

(  )

A.华盛顿B.拿破仑C.孙中山D.甘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

据材料信息“再演下去就没有人捧场了”可知是指华盛顿辞去美国总统,开创美国总统连任不过两届的先例,故A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7、历史学家评论某一政权,指出:

“他的帝国实为新、旧秩序的混合。

一方面,他改变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保留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是新秩序的保卫者;另一方面,他虽号称革命之子,实为开明专制的精神后裔,忽略主权在民而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

”评论中的“他”是指(  )

A.妄想征服全世界的希特勒B.成立清教政权的克伦威尔

C.背叛民国而称帝的袁世凯D.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根据“三色旗”可知这指的是法国,根据“行绝对君权,强调平等而不重视自由,注重秩序与阶级”可知,“他”指的是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

故本题选D。

8、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列言论能够反映其“中庸”思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答案】C

【解析】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君子与周围其他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A项强调宽宏大量,宽恕待人;B项反映的是礼乐思想;D项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仁”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9、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被看作是至高的美德②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

③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④其标准都是“正确的理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孔子提出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都被看作是至高的美德、都反对将“过”和“不及”简单的调和或折中、都主张适度,不走极端。

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正确的理性”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故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10、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

这位古希腊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逻辑三段论C.理念论D.美德即知识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位希腊学家指的是柏拉图,他的理想国就是乌托邦,柏拉图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理念论,所以本题答案是C。

本题关键在于正确判断出思想家是谁即可。

11、亚里士多德说:

“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是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这句话表明亚里士多德()

A.认为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B.物质受精神世界形式的支配

C.真理高于一切的信念D.认为友情和真理同等重要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所述,亚里士多德认为“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C项真理高于—切的信念符合题意。

故选C。

A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主张知识是美德,人的一生追求美的境界;B项是比拉图的观点,认为意识第一性的;D项明显和材料意思相反。

1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正确解答本题,即在于把握住核心信息“本根不摇”、“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民贵君轻”,无从体现;BC两项属于无关项,排除。

进一步可知,材料的核心,即体现一定的民本思想,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13、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和康熙帝相同的做法是()

①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

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④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14、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

这一战役(  )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巩固统一的措施。

题干材料“大战于乌兰布通”可知应是巩固西北边境的措施。

分析选项,A.是西南;B.是东南;C.是西北;D.是东北。

所以应选C。

15、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主要表明了当时孙中山(  )

A.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B.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C.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D.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已经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是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弊端,故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A项正确。

B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项是对题干片面解读,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6、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磬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③设立三长、打击豪强④用法宽简、制定唐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初的措施。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③是北魏的时候采取的措施,故应排除含有此项的选项,即排除A、B、C三项,所以应选D。

17、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激烈的碰撞激发出强烈要求摆脱外来控制的民族意识,并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呈现各自的表达。

下列各项中表达这种意识的有()

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③拜伦《唐璜》④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是针对英国队印度殖民扩张下提出的,故①正确;孙中山三民主义也是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情况下挽救民族危亡的理论,故②正确;拜伦《唐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与题意不符,故③错误;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属于民族乐派音乐,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本题选择A项正确。

18、《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的描述如下:

“……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